【每日论语】脊梁

语出“人大代表倪萍获奖”。这话题本已过时,但昨晚倪阿姨抹泪写成一篇博文,否定自己是脊梁一说,让人诧异。

事实上,倪萍获得的奖项全名该做“纪念建党90周年•共和国脊梁系列活动之‘十大杰出艺术成就奖’”。简单的说,这个奖项与彼“脊梁”无关。更何况你也看得出彼此有别。

于是李大眼一冲动,倪阿姨就感动了,终于又有人把她带回春晚梦境。可惜事如春梦了无痕……

很明显,“脊梁”有血有汗有生有死,偏偏无梦。它只意味着坚韧的意志、超乎平常的勇气和自立自爱自律的节操

《朱子语类》明示世人:“况当世衰道微之时,尤用硬着脊梁,无所屈挠方得。”意思是说,在法律不公、道德混乱的社会风气下,更需要硬起脊梁做人的人,那样国家才不会衰亡。

鲁迅也曾解释过谁人堪称国之脊梁,大家不妨对号入座:“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可悲的是,同样的质疑难道还要我们带到下一个世纪去吗?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每日论语】娱乐

娱乐,语出“传广电总局将限制地方卫视娱乐节目播出次数”。俗称“限娱令”。与武侠小说里的“奖善罚恶令”不同,此令不公,甚至有独撑央视之嫌。

广电总局从节目同质化、内容低俗化、明星呕像化的现实,总结出既不利于电视业提升,也不利于媒体影响力建设的严重后果。似乎一纸“限娱令”将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限娱令下,州官放火,星星点灯,喜欢被包养的央视或可重振雄风?但万幸的是,百姓们向来习惯自娱自乐,或者苦中作乐。

宋人叶适在《东塘处士墓志铭》中早有感叹:“既苦志不酬,右书左琴以善娱乐。”意思是说,既然不能正正经经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如读读书、弹弹琴,让自己快乐的过生活。简而言之,娱乐,就是让人愉悦。

从愉悦出发,“限娱令”能做到的太有限了。这次广电总局的减法做的不好,下次是否该考虑下怎样做做加法,既不失公正,又能带来增益。

一句话,你得尊重“老百姓是有智慧的”这样一个现实。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每日论语】知识分子

1921年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曾提过该词。古代谓之“士”,世人惯做“文人”。在我看来,也可做“知识份子”,滥竽充数而已。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今日之“士”比之古时要“落魄”的多。

维基百科定义道:“知识分子是指运用其智力研究、反思和推测、提问以及回答有关各种不同思想问题的人士。”可见,研究、反思、提问、回答才是知识分子的基本反应

近日,崔永元先客气的把国内知识分子分成三类:曰拍案而起,曰洁身自好,曰随波逐流。接着质问哪一次商业炒作,哪一次对消费者、读者、公众的欺骗,后头没有学者、科学家甚至院士的“帮忙”?

中国之“士”已坏了很久。余英时曾指出坏的根源:“士”源于“道”。什么“道”?生存之道也!“士”们钻研的是如何安身立命,岂敢为民请命?

怪不得宋人刘挚要教育子女:“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意思是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要讲究人格修养,做一个好人,千万不要堕落成靠知识谋功利的人。

但后人们呢?做起来恰好相反,且不知廉耻。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每日论语】直播

得益于电视技术的兴起,公众的偷窥欲得到史无前例的满足。

最早的一次经典直播,可能是在90年初,CNN凭借海湾战争的报道,告诉世人一个近距离的世界。而让国人印象深刻的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直播,央视的一些记者们又教给了我们什么叫“感同身受”。

在直播形态下,人人从受众转换成经历者,但“社会”却不幸被隔离。一个是他的社会,另一个是我的社会。在这两个社会里,我们肆意谈论他的事,却无法再找到真我。

直播,意味着真实、同步、经历。可在人情越发淡薄的今日,人们却很反常的在乎这种感觉。值得一笑的是,他们已很少在意自己的真实、自己的当下与自己的经历。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奢侈品

老话说,物以稀为贵。奢侈品的界定在于不可复制性。从这个标准上来看,繁荣的商业社会里充斥着流水线产品,难有奢侈可言。可笑的是,每年却有数以万亿的金钱在哄抬着这个产业。

比如说现在很流行的ipad,它本不算奢侈品,但爱马仕推出的ipad套套,价格却超过ipad本身,让人忆起“买椟还珠”的陈年往事,于是“爱马仕”就成了奢侈品。再比如说,某女士花了280万元购买了四十几件家具后发现,所谓的100%意大利进口的“达芬奇家居”不过是以低廉的价格在东莞定制的国产货,于是“承诺”就成了奢侈品。

奢侈品可能满足了某种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又成就了它在中国的繁荣,同时,也给世人一种“价高即奢”的错觉。我们必须承认,在奢侈品及强悍的广告面前,人们是没有智商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真正的奢侈品来自不可复制。譬如我们人类自身,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恩赐。但是,请试着自问,你的价值在哪里?

【每日论语】国标

像我这样只读过职中的家伙对“国标(GB)”印象深刻,满脑子里都是标有GB数值的各类机械标准件。如果说“被量化”保障了我们基本的生活品质,那建立在“GB”之上的应该是一种安全感和信心。长期以来,我们以为是那样的安静生活着。

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什么GB,也没有安全感或者信心可言。唯一存在的就是公众的认知有限,媒体的偏袒和各地利益的博弈。

继公众知悉“全球乳业最差标准在中国”之后,前不久的“北京地铁事故造成1死28伤”也告知公众,电梯国标落后欧标十余年

在跟大部分公众相关的食品及公共安全中,我们唯一可以信任的“GB”,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个伙同商家欺骗大众的帮凶,即便是出于护佑地方经济发展的心理,但却置亿万人民的安全而不顾的行为,理应被大众谴责。

而在“工业GB”之外,另有一种“道德GB”,红十字会近期被公众追问、斥责……但有理由相信,在当下社会中,红十字会很容易就能“挺”过这一关。因为公众将渐渐明白自己能做的事似乎不多。

可见,有考核,但没惩罚,是GB敢于落后的真正原因。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辟谣

辟谣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先要否定“别人说的”,接着肯定“自己说的”,结果却是“事实”其实不一定。

国人不是喜欢不一定,但不是你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什么真的都会不一定。好在我们早已习惯各类辟谣,就像自我调侃食品含毒与身体健康的伴生关系那样,自嘲百毒不侵其实只能是听之任之。

尽管辟谣是一种自我辩解,但民众更倾向于体现出自己的意愿来。

有美国媒体曝姚明将退役,而姚之队立即站出来辟谣说没有此事。另外的一些媒体却急于为姚明在NBA做个总结。可见民众更倾向于姚明退役,即便不是姚明本人意愿。再举个例子,媒体曝光“女子宝马车内吸毒被抓后称‘我爸是村长’”,一时间,网民、媒体大加鞭挞,甚至称此事做“我爸是李刚”的延续版。可见民众对吸毒女、宝马车、村长爸爸这样的题材有更多幻想。

媒体的断章取义造就了客观的新闻和需要被辩解的新闻,这之间的差别在于是否满足(或引导)民众倾向。在已麻痹的听觉、视觉和触觉里,辟谣反而有点类似于在昏睡状态下被狠掐了一把,能让人惊醒!

靠!或者民众喜欢倾向“仇视”,也是媒体故意惹的祸?这个谣谁来辟下?!

【每日论语】人民

语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人民是永恒的政治坐标”,安徽媒体人徐达内特别撰文提醒该评论中先后出现136次“人民”字眼。什么时候“人民”这个词不只是停留在书面或口头,而是真正的放到心里,我们就真的当家作主了。

人民,意指全人类,《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或可按照你的认知去理解这句古话,人民与禽兽从来都是对立的。

至于人民的力量,近代毛主席也有结论,他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语出《论联合政府》)

这篇评论我一个字都没看,只是这个标题吸引了我。但我相信通篇不外乎突出人民该有多重要,诸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之类云云。谁说谁提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谁在做,以及对人民做了什么!

对于人民,我只有一句话要说,千万别拿人民当个屁!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长寿多烦恼

有英国的学者乐观预测,人类在20年内将出现第一位千岁老人。他的意思是指通过各种先进的科学手段延缓衰老,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大超出今日。如果说“千岁人”不再流行于人们口舌间的奉承之后,人类该怎么规划自己的漫长一生呢?

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连70年都规划不好,又该怎么保证第二个甚至第三个70年会过的更快乐呢?与其做些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研究,倒不如实际探究下生命质量如何变得更好会更有意义。

在这类问题上,科学家与哲学家的使命迥然不同。科学家需要结果,而哲学家需要知道结果会产生的后果。前者略显功利和机械化,而后者则显感性人性。虽然大家不一定都是哲学家,但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哲学倒是真的。

或者,我该说,这就是两类人,一类创造虚无的数字,像所谓上帝创造人类那样的去创造某个记录。而另一类则追求空洞的冥想,寻求人存活的根本意义。即便结合这两点也不一定能称为完美,事实上,我们还总被告诫不要太过贪婪。人类一边试图挑战极限,另一边又在约束自己的思维发展,这是个奇怪的特点。

或许这个特点不存在于围观者的你的身上,那是因为你已经完美。像我这样,企图完全表达内心的人来说,思考是痛苦而又乏味的。

【每日论语】抽签

语出“山东德州用抽签决定升迁人选”,想出这一“妙招”的官员居然还说这样可以避免暗箱操作。简而言之,运气决定前途多少让人不爽。

当然,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同样找到例子。清人姚之駰在《元明事类钞·官品门一》中记载:“《万历注略》:孙丕扬为吏部,更定选法,亲自抽签,时人嘲铨部为签部。”意思是说孙丕扬在主管文官选拔的吏部办事的时候,就是用抽签的方式来选拔人才的。吏部更被当时的人嘲笑做签部。

今次有人在学,总难换成另一种思路,如何不去检讨“选拔”本身的错误。或者是因为那样的岗位人人可以胜任?又或者是怕一碗水端不平,职缺倒成了上级给下级的红利?

退一万步,如何又能保证抽签可以服众呢?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