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语:别相信“每一个字都真实”

希区柯克在电影《伸冤记》(The Wrong Man,1956)开头说,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这句话可能就是他要在这部电影里重点辩驳的议题:这世上真的存在“每一个字都真实”的事吗?

影片讲述一个乐手因为长相酷似真正的罪犯,在证人们“每一个字都真实”的指证下,而被逮捕和指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让一个无辜的家庭陷入了深深地痛苦。观众不禁叹息,一个普通人,即便是在一个公正的法律体系下,也难免遭遇误判和不幸。

不过,这种不幸有着明显的痛苦,可以被感受,可以被警惕。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每一个字都真实”的场景,因为找不到明显的受害者,而被忽略和无视。

抖音上,这种事故随处可见。

前不久,某遥遥领先的品牌做营销,说全球首富马斯克夸它们厉害,但不肯告诉观众是何年何月何地何处说过怎样的话。出于好奇,我在推特上翻遍马斯克9月份之后的推文,没有一条提到这个品牌。

再有翻红的歌手刀郎,有播主捧他,说连全球顶尖的音乐媒体《滚石》杂志都夸他,同样语焉不详,给不出出处。我还是好奇,翻了翻《滚石》杂志的网站、杂志和推特,也没找到关于刀郎的任何信息。

当然,我没找到,并不意味着这两件事不存在。但至少我会因为这个求证的过程,对这两件事保有一份质疑。

可惜,大多数人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每一个字都真实”的包装之下,一个普通的手机品牌一次又一次地被神化,一个普通的歌手一次又一次地被加冕。而我们所有被动相信这些说法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谎言蒙蔽。

我不反对营销,也不反对推广,但我反对谎言,反对找不到证据的结论。

不过,据说天才的维特根斯坦,曾在童年时问起:“如果谎言对一个人有利,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真话?”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流媒体给读者的每一个字都是增量信息。无良媒体则在不断重复废话或谎言。

问题是,说谎者不认为自己在说谎,而是为了迎合“需求”,为观众提供他们想听爱听的内容,只要你爱,只要你能给我流量,“说谎”不过小菜一碟。当我们被谎言欺骗的时候,我们在说谎者的认知里,才是制造谎言的根本原因。我们自己消费了我们制造的谎言。

再举例,国内抖音上,你常看到一些台湾人和外国人,他们夸起、爱起这个中国来,表现的比我们中国人还厉害,让我自愧不如。尽管他们只是旅客,没在这个国家种过一分地,没有为这个国家缴过一毛钱的税,你也不知道他们爱的是哪门子国?不过,没人怀疑他们的动机,没人质疑他们的诚实,没人在乎他们拿爱国当道具,拿观众当傻子,拿我们的爱国情怀当玩笑。

“每一个字都真实”的故事,就是一口深井。不怕你不信,就怕你逃出去。

朱芳文(NM PR 联合创始人)

电影物语:我们真的在乎《八角笼中》?

导演王宝强的《八角笼中》到底如何?用许三多在《士兵突击》里的语言来概括:至少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当然,何谓有意义,是一个好难达成共识的话题。

观影前,我不太赞同抖音上的影宣,“不想让宝强输”的宣传主题,太过功利,缺乏对观众的尊重,缺乏对电影的敬畏,或许,也偏离了王宝强做导演的本意。

做事总有输赢,不想让宝强输,可以作为一个美好的愿望。但问题是,王宝强需要观众如何对待他?只是同情或怜悯吗?想要理解他的作品,同情,不是最好的方式。

平等地把王宝强当作一个普通的导演,是基本的尊重。我们不必指望自己写出第一篇10万字的小说,就想得到比肩毛姆的评价。我们不该把“辛苦”当作必须奖赏的理由,谁不幸苦呢?

不过,我还是花了40元钱,在万达影城看了这部电影。演员王宝强的《Hello!树先生》和《士兵突击》,是我心目中的最佳国产影视之一。看完《八角笼中》,我也坚信,演员王宝强和导演王宝强,都十分优秀。

尽管我不是那种“不想让宝强输”的粉丝,我依然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

当然,谁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观众,是另一个问题。

《八角笼中》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为了不剧透,我讲另一个故事。

2016年,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成立了一支由困境儿童组成的“强棒天使爱心棒球队”。其初心有二:既能改变底层少年的命运,又能借助这个故事推广棒球运动。

到今天,这个项目累计资助困境儿童60余人。孩子们获得各类棒球赛事奖项近20次,其中冠军战绩占半数。

孙岭峰和强棒棒球队的故事,在纪录片《棒!少年》中有比较完整的记录。这部纪录片也曾火过一阵子。

我为何像记流水账一样插入这样一段内容?

首先,《八角笼中》的故事主角,也是同样的一群困境儿童。某些特殊的家庭,某些无人或无能力抚养的儿童,有着悲伤的童年,承受这个年龄不应承受的困境。

其次,《八角笼中》的少年马虎的扮演者马虎,少年苏木的扮演者周德博文,正是来自“强棒天使队”。这些当年的困境儿童,扮演着戏里的困境儿童,与其说是演戏,不如说是回忆。

孙岭峰和强棒棒球队的故事,和恩波的故事如出一辙,只是各有各的曲折。恩波的故事,就是《八角笼中》的故事原型。

对王宝强来说,他可能没想过电影触碰的主题,将是他自己无法理解和解释的:困境儿童,像垃圾一样的媒体,不要借读费却要200万赞助费的私立学校,观赏儿童格斗的观众……提到了,但似乎又没说什么,是这部电影的尴尬之处,但也几乎是每个人的尴尬。你没办法指望主流社会有余力把注意力放在电影无意间指向的地方。

所以,谁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观众呢?他们将在两个小时多的时间里,意识到这个社会,还有另一个角落,那里,没有学区房,没有学历和学位。只有下一顿饭在哪里,明天在哪里。

《八角笼中》的加分项不多,但已足够。

首先,王宝强选择的这个故事,是一个好故事。他敢于把这个故事讲出来,需要一点傻气。但是想被更多的人看到看明白,需要一点运气。

其次,使用四川话配音,掩饰了小演员不专业的表演和大演员太想演的表演。全剧最出彩的地方,是孩子们没长大的前半部,不够专业的表演,显得真实可信。

电影还有其他的亮点,比如,动作设计不花哨,有真实感。片尾曲也好听,曲终人散时,莫西子诗唱着《在星空问自己》,令人唏嘘,舍不得离开座位。

当然,这部戏的毛病也不少,比如,苏木的姐姐,在后半部分出现时,不该那么漂亮,容易让观众跳戏。小演员的戏份,比例太少,如果扩大到70%,效果只会更好。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故事。只是,导演王宝强的讲述,比较直白,略显僵硬,完全靠对白把故事讲清楚。不过,不善表达,并不意味着他表达的内容不好或者不重要。不是吗?

朱芳文
2023年7月11日

科技物语:微软赌对了吗?

2014年,我第一次使用MacPro,之后,就有一种被微软欺骗和愚弄的感觉。我很困惑,市场上既然有MacPro这样的产品,微软怎么会允许自己制造出windows和word那样相比MacOS和Pages更像垃圾的产品呢?一个负责任的大公司,难道不该有羞耻心和社会责任感吗?

此前,我用了十二、三年的windows系统。两种产品带给我的深刻反差,算是我的科技产品第一课。我甚至迷信,凡是MacPro不能使用的软件,都是我用不到的。

昨天,有朋友想买笔记本,我毫不犹豫地推荐MacPro,她很犹豫,怕系统用不惯。我说,“你用着用着,就会痛恨微软,它玩了我们很多年。另外,Mac不用关机,不用装杀毒软件,不用天天更新……”说出痛点,让她对MacPro多了一点兴趣,决定过两天去店里看看实物再做决定。

当然,你可以把这些个人经验当作偏见。毕竟,微软仍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而且多数人依然对微软以及它的产品,有着难以撼动的认知和习惯。显然,他们既不会比我笨,也不可能比我穷。

出于同一种不信任,我宁可付费使用OpenAI的ChatGPT plus,也不愿意使用免费的Bing Chat,连尝试的兴趣都没有。

甚至,ChatGPT plus唯一让我不舒服的地方,恰恰是微软对OpenAI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但话说回头,如果没有这笔钱,GPT-4模型不一定那么快就出现。

在我眼里,二人的合作,有点像女土豪包养了年轻有潜力的电影导演。开头也许还可以各取所需,如何收尾,却少了一点想象空间。

诡异的是,梳理微软和OpenAI的合作伙伴关系,居然像极了微软的出品,有着难以清除的混乱。

对此,《华尔街日报》和《连线》杂志近日也有所关注。

首先,彼此的合作关系是开放的,不是排他性的。

事实上,OpenAI一直在武装微软的一些最大竞争对手,比如Salesforce,它的Einstein GPT基于ChatGPT,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客服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完成本职工作,包括回答客户提问、自动生成营销邮件等。微软与Salesforce的关系,可称得上亦敌亦友。

同样,微软也有效地抑制了OpenAI的潜在搜索引擎客户。《华尔街日报》报道,OpenAI在过去12个月中,与其他搜索引擎建立了联系,讨论其产品的许可问题。比如,搜索引擎DuckDuckGo已经使用 ChatGPT,为自己的聊天机器人DuckAssist提供支持。当然,DuckDuckGo本身,在技术和资源上,也严重依赖Bing。

其次,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端不平,就要惹麻烦。

已有微软员工抱怨其内部AI研发支出减少。同时,即便微软持有OpenAI大量股份,除少部分人外,大多数微软员工无法获得OpenAI技术(例如代码库)的访问权限,虽然是合作伙伴,但待遇与陌生人无异。

最后,更重要的问题是,微软和OpenAI的销售团队,不时会遇到客户撞车的问题。因为,双方都正试图通过销售相似的产品(对OpenAI技术的访问权限)来赚钱。而且,双方都需要赚钱。

《华尔街日报》指出,通常情况下,像微软这样的公司会吸收初创公司及其技术。但是,与OpenAI的合作,微软则被刻意地保持距离,无法获得足够的影响力。看起来,OpenAI占尽便宜,既得到了财力雄厚的支持者,还拥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去探索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关系。

从结果上看,新Bing也未接近ChatGPT的突破性成功。分析公司YipitData的数据显示,ChatGPT每月用户已突破2亿,它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程序之一。 YipitData数据还显示,在PC上,ChatGPT的每日平均搜索次数,几乎是Bing的两倍。

站在高管的层面,这次合作的意义似乎大于实质。

微软首席财务官艾米·胡德 (Amy Hood)女士将这次合作称为“伟大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将从中受益。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接受《连线》杂志访谈时说,“我觉得,OpenAI正在追求和我们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合作了。他们赌我们,我们赌他们。他们做基础模型,我们围绕它们做很多工作。归根结底,我们是两家深度合作的独立公司,有纪律地、克制地追求同一个目标。”

当《连线》问到,“OpenAI可以从这次合作中拿到钱,但微软想从这次合作中获取多少利润是有上限的。达到上限之后,OpenAI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非营利组织。到那时,双方的合伙关系会怎样?”

纳德拉承认,“从根本上说,OpenAI的长期目标是实现超级智能。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认为,我们所有的赌注都没有了。”

“如果超级智能是人类最后的发明,那么一切都将落空。”不过,纳德拉也表示,“我一点也不担心超级智能会出现,或者会很快出现。这意味着80亿的人生活更加富裕。那是一个适合生活的奇妙世界。”

他说的很好。不过,在此之前,我还是会继续抱怨微软以及它的一切。仅仅出于我那难以撼动的认知和习惯吧。

朱芳文
2023年6月14日

足球物语:曼城为什么会赢?

一觉醒来,3点49分,还好有下半场可看。很久没用派拉蒙+,欧冠居然看不了,可能是线路问题,返回爱奇艺,不得不忍受无边无际的广告和啰哩啰嗦的解说。

上半场,曼城并无建树,德布劳内受伤离场。离我赛前3:0的胡说八道相差太远。不过,如果换成阿森纳和厄德高,这场比赛基本要和胜利无缘,好在它是曼城,即便不是城迷,也相信不会这样结束。

到了67分钟,曼城进了一球。从结果看,这是一粒无价之球。

为什么连我这样的球迷都相信曼城会赢?答案就像1+1=2那样简单。我像所有球迷那样,能列出至少四点原因:1、老板有钱;2、花钱买人的眼光好;3、有瓜迪奥拉;4、在英超。

当财富遇到足球界一些最聪明的头脑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华尔街日报》评论说。

《华尔街日报》9号的文章赞扬了曼城取得的成绩,无论今季是否拿下欧冠。在坚守、延续瓜氏足球哲学(即拿球、传球、移动到空档)的基础之上,在阿布扎比财团无可比拟且高效的金元投资之下,瓜迪奥拉建立了史无前例的最强球队,哪怕这支球队没有梅西。正如温格曾描述来自曼城的双重威胁,“他们有石油和想法,这使得它更有效率。”

文章还认为瓜迪奥拉的个人成就也无与伦比,比如说他在曼城执教的时间超过了在巴萨和拜仁的总和。

这篇文章还揭示了瓜迪奥拉成功的秘密,2016年,他曾在曼城首秀上说过,“我的战术,需要适应球员的素质,我不能要求球员提供他们不能给我的东西。”完美地解释“人尽其才”的用人要义。

这也是我非常痛恨阿尔特塔的地方所在。和瓜迪奥拉比起来,阿尔特塔怎么看,都像邻居家的小孩闯进了你的玩具房,想要这个想要那个,却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拥有的。

可笑的是,我这样的理解,也挺“阿尔特塔”,我不该觉得阿尔特塔很香才对吗?毕竟,他才是阿森纳的现任主帅?

无论任何企业或组织,都可以借鉴运营足球俱乐部的得失。管理一支球队,既要有长期目标,也要有短期目标。史上成绩最佳的几支球队,无论是皇马、巴萨,还是拜仁、曼联,在青训上的投入和收获,都有目共睹。就短期目标而言,瓜迪奥拉认为需要思考“你在90分钟内必须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比对手更好”这样的问题,要在一个赛季里,反反复复地折磨每一个教练和每一个球员,甚至每一个球迷,没有什么目标感能比一场90分钟的比赛更能折磨人了。

看起来,教练比拼的,不仅仅是做PPT、画战术板、或者为PPT和战术板画上几个卡通人物那样在90分钟之外如何“努力”的能力,而是90分钟之内完全掌握比赛的能力。这一点,枪迷们都懂。

羡慕曼城斯特这座城市,一个城市,两支三冠王球队。相对弗格森和他的曼联,瓜迪奥拉还需要多做一点什么。毕竟,红魔在弗格森的带领下,13次夺得英超冠军,其中两次三连冠。对瓜迪奥拉和曼城来说,一切都只是开始。

我也会期待有那么一支球队来站出来挑战曼城,就像当年阿森纳对曼联所做的。不过,我也相信,那支球队可能是纽卡斯尔,或者布莱顿,但绝不是阿森纳。

另外,鉴于香港的阿森纳球迷前不久游行庆贺。我建议曼城的球迷,得花钱包上马斯克的星舰,三冠王的成就,值得让全宇宙知道。

朱芳文
2023年6月11日

科技物语:空间计算机Apple Vision Pro是什么?

Apple Vision Pro交互式眼镜还不够小,不够轻,不适合戴出门,让朋友们看到。但这可能是它目前唯一的缺点。

《华盛顿邮报》盛赞它是Apple近十年来的第一款重大新产品,因为它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

也许,你需要把它当作一台VR/AR设备,一台MacBook Pro,一支AirPods Max,一台3D相机,以及一个家庭影院。

所以,如果你想同时购买这些设备,3499美元够吗?

有网友罗列其特点,大致有五:

1、增强现实 (AR):Apple Vision Pro让用户不再受显示器的限制,周围的环境,如今将成为无限的画布。

2、自然直观的控制:不用遥控器,Vision Pro完全由您的眼睛、手和声音控制。

3、集成或延展MacBook:只需看着它,您就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Mac带入 Vision Pro。这使您可以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4K显示屏,将显示屏尺寸扩展到您想要的大小。而且,你可以通过大声说话,或使用连接的蓝牙键盘在虚拟键盘上打字。它有点像使用iPhone上的摄像头来打字。

4、Apple首款3D相机:Vision Pro将允许您以3D形式捕捉记忆。这个新功能,将让你不想在观看传统的旧视频。

5、顶级家庭影院:它向人们展示了在视觉和听觉沉浸式空间中观看电影,在顶级影院中进行私人放映,甚至在太空中观看《星球大战》。不过,Vision pro 的电池只能使用两个小时,除非你插上电源使用它。

此外,对果粉来说,与iOS相同的操作系统,是一份无言的爱。尽管iOS最近一两年的更新频次,从我的个人印象中,似乎超过了它此前的总和。其实,我很讨厌这一点。

Apple对“它有什么优点”的回答归结为:这是一个改进的现实,而不是一些没有灵魂的“元宇宙”。

《华盛顿邮报》指出,Apple其实并未使用与竞争对手Meta的Quest耳机相关的术语“元宇宙”,而是将其技术描述为“Spatial computing(空间计算)”,以强调其专注于强化你周围的世界,而不是仅仅将你带入虚拟世界。

虽然媒体称这项技术就是“空间计算”,但我不确定把Apple Vision Pro叫做“空间计算机”是否合理,我只是想这么叫它,觉得挺酷,除非有更能说服我的叫法。

这种使用计算机技术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空间计算能力,似乎暗示着Apple Vision Pro已经克服了一些主要障碍,包括舒适性、晕动症和人机界面,这些障碍使现有设备很难长时间使用。

与苹果其他产品一样,Apple Vision Pro的主要使用场景依然是工作和娱乐。同时,也与多数消费者的行为一样,多数人会以工作的名义购买,但最终,又以娱乐的方式来使用。

据说,该设备由轻质金属、玻璃和布料制成。不过,苹果没有透露Apple Vision Pro的整体重量。戴眼镜的同学应该明白我想表达什么,鼻梁能否长时间承受,是一个重要问题。也许,苹果周边开发者,可考虑“鼻梁辅助器”这样的小玩意,然后99包邮。

除尺寸不够小,重量不够轻,3499美元的价格贵不贵呢?美国有网友说,“只需刷一次卡,普通美国人的整个储蓄账户就会花光。”

折算成人民币,要24850元,差不多是一台M2 Max版MacBook Pro的价格,其余的功能当成附送,感觉大陆地区的潜在用户不在少数。即便是在今天这样的经济条件之下。

也有人为Meta感到有点遗憾。不过,自扎克伯格把脸书改名到Meta之后,除Meta Quest 3之外,Meta又做了哪些很Meta的事情呢?

有人评价说,Meta本质上还是一家优秀的广告公司,相形之下,科技实力略显不求上进。这个评价还算中肯。

的确,我更希望看到Apple、Tesla、SpaceX,甚至Google这样的公司持续成功,因为他们一直在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思维,不断拓展人类的想像力。同样,我也真的不喜欢那些靠流量骗人的广告公司,有那么多的钱,那么多的资源,却没有创造值得一提的新玩意儿,其实挺可耻,也挺让人嫉妒。

朱芳文
2023年6月6日

新闻物语:苦行僧常有 伯乐不常有

《华尔街日报》3号的文章说,马斯克通过展示自己的苦行僧风格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精神,与新时代员工有意居家办公的理想背道而驰。

文章采访了马斯克初创公司Zip2产品开发副总裁Jim Ambras,老朋友还记得20多岁的马斯克曾视雷石东为偶像,其克服个人逆境,最终成为手握派拉蒙、CBS电视网的媒体大亨的传奇故事,打动了马斯克。

Ambras认为,“马斯克喜欢那些以个人痛苦为代价,做真正艰苦事情的人。”

马斯克也向《彭博商业周刊》解释过自己为何享受吃苦:“我之所以睡在地板上,并不是因为我不能穿过马路去旅馆睡。 而是因为我希望自己得到的待遇,比公司里的任何人都糟糕。 每当他们感到疼痛时,我希望我的情况更糟。”

这只是他工作哲学的一部分,5月17日,马斯克还告诉CNBC,“The laptop class is living in la-la land”。

我没理解马斯克嘲笑的”la-la land”是什么意思,问Merlin,这个人工智能工具解释说:“这个短语通常指的是一种与现实脱节或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期望的状态,说者可能是在批评居家上班族。这群人严重依赖技术,对物理世界没有深刻的理解或欣赏。或者,该短语可能与科技行业的创业文化倾向以及对创新而非实用性的重视有关。”

“人们制造汽车,维修汽车,建造房屋,修理房屋,制作食物,制造人们消费的所有东西。”马斯克自己向CNBC解释说,“这些人都必须去上班,但你居家办公,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仅仅是生产力或工作方式问题,我认为这在道德上是错误的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马斯克想表达的,和多年前马云的“996是福报”,基本是同一个意思。即便意义完全不同。

看看马斯克的创业故事,做Zip2,以3.07亿美元卖给康柏。做X.com,先与PayPal合并,再以15亿美元卖给eBay。做特斯拉,此刻市值6780亿美金。再做SpaceX,怀着在有生之年把人类送到火星定居的野心,独自一人,把人类的梦想引入了宇宙星辰。

为这样的人工作,是创造福报。

朱芳文
2023年6月5日

足球物语:再给阿森纳十年也无法夺冠

我听说,香港有阿森纳球迷舍不得预付的钱,准时大巴巡行庆祝阿森纳今季表现……这件事虽然有点怪怪的,甚至有点反讽的意味。有枪迷在脸书群组发帖质疑此事“知不知丑字怎写?”不过,该觉得羞愧的,应该是阿森纳俱乐部,他们最好了解一下这件事,然后想一想,要不要帮这帮球迷付了这笔账单?

竞技体育,除了第一名,其余都是失败者。这是我对竞技体育的基本认知。所以,当阿森纳俱乐部自诩今季成绩不错时,我打心底里瞧不起。如果有球迷附和这种看法,我也当他们和我一样,是失望到了极致。

阿森纳今季的表现,无非证明了一件事。夺冠,不敢说还有20年,10年是少不了的。

我简单设想一下:阿尔特塔继续带队三到四个赛季,就算能做到年年争四,但肯定年年无冠。然后,球迷受不了,多番抗议一到两个赛季,俱乐部抵不住压力,让阿尔特塔背锅,再请来一个新教头,不过,只是继续恶性循环,10年的意思,与遥遥无期没什么区别。

阿森纳为什么夺不了冠?

外部原因当然有,曼城太强悍,曼联底蕴太深厚,利物浦、切尔西不是吃素的,纽卡斯尔、布莱顿等新锐也不是来凑数的,甚至连热刺,遇到阿森纳也有格外的斗志。

内部原因就更多了,俱乐部上上下下,一大堆锅等着人去背。

留不住好球员,是第一位的。萨利巴这样的球员,可遇不可求,但现在看起来,大概率要流失。

爱用垃圾球员,总与上一个原因结伴同行。津琴科、维埃拉这样的伪专业球员,避之唯恐不及,阿尔特塔却当个宝,球队士气受损,全季能用心踢球才怪。热苏斯养伤期间,阿森纳的表现并没有变差。但热苏斯归队之后呢?

像内尔森、S罗、戳萨、蒂尔尼这样的球员,被阿尔特塔长时间按在替补席上,令我匪夷所思。

没有夺冠的斗志,简直成了阿森纳这个俱乐部的本性。三十年英超历史,阿森纳只拿了三个冠军,远远不及曼城最近六年五冠的表现。说阿森纳是英超十强,都有点抬高自己。

阿尔特塔是不是好教练,我不清楚,但在亚马逊的纪录片《孤注一掷‧阿森纳》中,他给我的印象,很像一个推销员,而不是教练。或者说,我喜欢的教练,应该是穆尼里奥、克洛普的样子。

阿尔特塔对曼城的迷信,也让我对他难有信任。无论是热苏斯、津琴科,甚至传闻中的京多安,即便你把曼城全队都买过来,阿尔特塔能替代瓜迪奥拉吗?

赛季结束,阿森纳落后曼城5分,但是,这是两队之间的真实差距吗?同样是2:0领先,曼城球迷们相信球队会继续进球。而阿森纳球迷呢,却是最紧张的时候。

既然足球也是商业,仅仅从俱乐部营收来看,阿森纳肯定不算失败者,甚至比大多数其他类型的商业公司还要活的滋润。但对球迷来说,足球不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是什么:足球是生命。

我从2009年看阿森纳。最低谷的阿森纳,我没舍得丢弃,所谓战绩最好的一季,我却想着我该放弃了,我无法忍受这家俱乐部对待比赛和足球的态度。人生能有几个十三年?把时间耗在注定无用的对象上,是浪费生命。

朱芳文
2023年6月4日

电影物语:哪里才是自由的世界?

《末路狂花》(1991)最惊艳的镜头在结尾,两位女主开车跃入大峡谷,似乎想说,生命的结束,才是自由的世界。我忍不住问自己:我真的懂我爱着的那个人吗?

在《大话西游》(1995)里,至尊宝为救爱人白晶晶,穿越500年,遇到了深爱自己的紫霞仙子,最终,为了救回爱自己的人,断欲绝求,转世为孙悟空。有爱的人不禁想问:你为你爱的人,付出过什么吗?你为爱你的人,又付出过什么呢?

再看《百万美元宝贝》(2004),要纠结了,当你选择了错误的对象来付出的时候,伤痛是不可避免的。重来一次的冲动,变成了理所当然,或者是顺其自然。

花了两个晚上两个早上,分四次才看完阿尔帕西诺的《失眠症》(2002)。对警察来说,正义和法律,哪个是手段,哪个是目的?结尾时,如果斯万克把那颗子弹壳扔进湖里,是不是才叫没有迷失方向?阿尔帕西诺在《热天午后》(1975)中,把一个银行劫匪演成摇滚明星,令人钦佩。我也喜欢他在《闻香识女人》(1992)狂飙法拉利的爽劲。

《极速车王》(2019)的结尾也不合适,不需要展现迈克斯出事的场景,会让观众失焦。只会记住这个遗憾,而忘了其他重要的信息。

我喜欢《天注定》(2013)的前40分钟,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是真痛快。世上本来没有正义,但贱货太多了。好比没有癌症,抗癌药也是毒物。正义本身,无所谓好坏。

《遥远南方的童年》(2007)用的不是专业演员,却能让人动容。可见,演员就跟作家一样,不需要科班出身。讲故事的人,胜在真实。

同样不是专业演员的《过韶关》(2018),让我想起爷爷、奶奶、外公和外婆。如果他们都还活着,该有多好。爷爷应该不会觉得我没出息。奶奶可能觉得我还不错。我可以跟外公讨论诗歌与写作。我会带着外婆周游全国。二十年过去,记忆一丝也没消退。

《黑帮暴徒》(2005)有句台词挺打动人。男主好奇一串风铃为何能卖个好价钱?问,不就是一串玻璃吗?做风铃的女人反驳道,你看到的是破玻璃,喜欢它的人,看到的是洒在身上的阳光。所谓价值观,不外如此。

《忠犬八公的故事》(2009)没有打动我。我曾养过一条狗,它全身乌黑,叫它“黑子”。每次我回家,黑子都会扑到我身上。没几年,黑子被同村人打死了,作为一条土狗,它的命运很普通。对我来说,一生只有一条狗,算是对它唯一的尊重吧。如果再回到那一年,我应该会为“黑子”去找那群混蛋要个说法。

想起《遗愿清单》(2007)这部电影,换做是我,哪些愿望真的非要实现不可呢?

“傻瓜,今天你来捧场,我已经很感激了。”《喜剧之王》(1999)里,尹天仇给柳飘飘的这个拥抱,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希望能留在生命的结尾阶段。那一定很美好。

自由的世界,不过是复杂世界的一个切面。停顿,就有自由。

朱芳文
2023年6月1日

阅读笔记:ChatGPT竞选总统

佩德罗·多明戈斯 ( @pmddomingos ) 是我在推特上点赞最多的原创思考者之一。他是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领域的著名人物,专长在增强计算机自主性、效率和适应性。是难得的人工智能乐观派,支持人工智能不受监管地自由成长。

最近,多明戈斯向 thereadinglists.com 创始人菲尔·特雷格斯(Phil Treagus)分享了他的阅读经验,这对普通人如何做到像他那样理解人工智能,有相当大的帮助。

当然,他在2015年出版的《大演算:探索终极学习机器将如何重塑世界》(2015),已是新手们的第一本书。这本书被誉为数据主义者的圣经。不过,他对算法和人工智能发展的乐观态度,也不是人人认可。

说回“阅读”。

多明戈斯喜欢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作家)、乔治·奥威尔(英国左翼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英国科幻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葡萄牙诗人)、安东·契诃夫(俄国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美国小说家)等人,因为他们行文简洁,作品内容丰富。

他认为,这些作家在作品中传递的思想,对当今世界至关重要。他重点提到了奥威尔的《一九八四》(1949)。奥威尔在这本书中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

如果不分主题或阅读喜好,多明戈斯强烈推荐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达尔文在书中提出两个理论,第一,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其次,生物演化是通过天择而来。

多明戈斯认为,书中描述的天择进化过程其实无处不在。其思想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也对技术领域有启发,整个机器学习学派也明确基于自动化进化的思想。

罗伯特·劳克林的《一个不同的宇宙》(2005)也发人深省,是一本真正改变思想的书。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书中尝试提醒读者,“法律和理论来自集体行为,而不是相反,如果我们试图过于仔细地分析事物,我们就有可能无法理解它们在宏观层面上的运作方式。在许多情况下,整体表现出的特性,无法用其局部的行为来解释。”

此外,美国认知科学家侯世达的《哥德尔、艾舍尔、巴赫》(1979)也是必读书。作者想阐明智力、意识和自我意识是如何发生的,并在1979年就畅想起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模仿人类思维的前景。多明戈斯认为,它有助于理解人工智能的哲学含义。

多明戈斯还告诉特雷格斯,他准备写一本讽刺小说,剧情用一句话总结,就是“ChatGPT竞选总统”。他想展现科技行业与政治冲突的讽刺,在娱乐的同时,让读者了解科技世界,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真正运作方式。

他对人们今天谈论人工智能的方式和角度,有颇多不满。尤其是监管和限制,他认为,“在一个更加理性的世界中,美国政府现在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是加速人工智能的进步,而不是阻碍它。”

他开玩笑说,“ChatGPT的最大危险,在于人们认为它比真实情况更聪明。”但是,ChatGPT中既有虚假信息,更有错误信息,“而且后者比前者更严重。”

人类何以如此悲观?“人类很容易将知识误认为是智慧。ChatGPT是其中的典范。”他说,“人工智能将以光速探索整个宇宙。人类发生什么事,对它们来说,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意思有点像人类没兴趣主宰蚂蚁社群的存亡绝续。

这是我所看到的第一个具备人工智能视角的观察,而非普通人或愿景寡头的视角。选择这样的视角,到底算悲观还算乐观,可能也是一个问题。

作者:朱芳文
2023年5月31日

新闻物语:更好的工具不必然带来更好的生活

5月28日,Open AI创始人Sam Altman推文说,“未来,大多数产品和服务,将得到提升,并创建新类别。一个人能做的事,会增加几个数量级。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圆形监狱”。更好的工具,更高效的工作效率,于是,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失业,更低的薪水,更有钱的富豪。不是吗?

黄仁勋也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警告称,传统科技行业无法跟上AI的前进步伐,并补充说,该技术大大降低了进入计算机编码的门槛,人工智能现在使个人能够通过插入命令来简单地创建程序。

这位刚刚迈入万亿美元市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补充说:“我们已经到了新计算时代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人人都是程序员”的新时代吗?如果你善于使用ChatGPT,你可能就算一名合格的程序员。

全球营销学专家Philip Kotler在《行销5.0》中,曾将消费者分为五个世代,即婴儿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以及α世代。

随着ChatGPT的出现,Kotler似乎走到了新的岔路口,ChatGPT世代即将或已经出现,他们对AI这种颠覆性力量,会有更直观的理解,毕竟,他们从未真正体验过没有它的生活。

不过,我们的Z世代正忙着在抖音里装神弄鬼,我们的婴儿潮世代在抖音里打发余生。我们的ChatGPT世代还没看到踪影。别提那些来自旧世界的伪AI创业者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新世界。

电影《纳什维尔》开场的一句台词说,“当你买一辆汽车的钱,超过了哥伦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的费用,这就是政治。”果真如此吗?

那么,当使用ChatGPT得到的工作数量,超过一组人时,它算不算政治呢?

至少有一点我很确信,由AI创作内容的公司,基本都缺钱。如果说人类与AI最终仍存有不同点,大概就是创造力和情感了。缺钱的公司,不仅缺乏创造力,更缺乏对内容创作的审美能力。对这类公司来说,使用AI,不过是自欺欺人,假装进步而已。

佩德罗·多明戈斯也坚信,“ChatGPT的最大危险,在于人们认为它比实际情况更聪明。”

也许,ChatGPT世代的最大危险,在于被拔苗助长。

说实话,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很美好,生活在同一个愿景之下,很压抑。

作者:朱芳文
2023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