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之战

刚刚看完《洛杉矶之战》,影片中的场景给人深刻印象,美丽的洛杉矶遭遇外星部队侵略,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片焦土。而现实中的利比亚平民,正生活在这一残酷的场景里,望着漫天战机和四处烽烟,体会着难捱的“进行时”,你我这些围观者能用“感同身受”来回答吗?

相比日本地震和核灾难,利比亚的困局更不应该发生,但也更难解决,人祸天灾都是作孽。从某种所谓“尊严”的意义上看,我并不喜欢美国人替人打抱不平,但这世界真的需要这个角色,我们应该支持!但多一点祝福,不要伤害更多无辜。当然,我也知道,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利益或者被利益,只要彼此能各取所需就好。

远远的去看利比亚,好像在看我们5000年历史中的某一个片段,“皇帝为了统治,不顾百姓死活”这样的故事一直在重演着,看着看着,民族历史越久的人如我们就越发淡定,“哦,都只是片段而已”。

但片段之后呢?谁人解放利比亚?很明显,利比亚需要自己的英雄。换位思考下,那个人为什么就不能是你呢?嗯,我还没睡醒。我承认。

奴的奴

这个春天还很冷……
妻: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住上更贵点的房子。
夫:下个月就可以了。
妻:真的吗?
夫:是的,房东来电话说,下月起开始涨租金。

这边高房价还没实质解决,那边涨房租的消息又被传来,所谓的中产到底是被解决了温饱,还是温饱者被谁忽悠中产了?一路走着,大部分人被逼到“高”处,高负担、高压力、高风险……高处不胜寒,要是掉下来,死的就会是一大片,但掉下来也是迟早的事,你我都在等着。

我总以为一切反常状况捱不过太久时间,于是对某些需求变得淡淡的,比如说有自己的房子或者是更贵的房子,要是这样的心态能够一直保持终了,不受外界干扰,我敢说我会比别人少点压力多点快乐,就算死了也无多牵挂。

但人又不总是只生活在自己的快乐之中。明白我那种道理的人很多,但做起事来,不得不选择另一条路,这算是我们的软肋,一旦被开发商捏住,你就得俯首称臣,甘愿为奴。但这奴被叫的或许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体现,犹如贴上了某个标签,有另一个精神层次的享受,物质带来的虚荣,你我都有大大小小的经历,可以理解。

剩下来没机会做奴的,只好做奴的奴。如我,无论愿意与否。

或者如某人所说:事非经过不知难。在围观者看来可做简单处理的事情,却让当事人那么为难。于是也“多亏”有这些难言之隐,让围观者“好受”一点,国人倾向于这样去理解或接受,往往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夹杂在里面,让事情多了一个借口,变得有说服力,国人脸上的皱纹都是被那些寓意非凡的“哦”声带出,刻在脸上,供自己在镜中凭吊。

奴的奴总在捱着,住的不好,吃的又不安全,人生在世,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去追求。索性放开翻身做奴,这路又该往哪里走?

首善不宜做

《京华时报》报道,日前有记者在两会上采访首富宗庆后,问他是否愿意将“首富”名号换成“首善”,宗庆后反驳称“当下中国更大的慈善是做大、做强企业,持续地为社会创造财富”,而“有的‘首善’是贷了款去做慈善,这是炒作”。

看来宗庆后对“首善”名号很反感,甚至有讽刺某人(会不会是指过分亮相的陈光标)之嫌,但我不解宗庆后从哪里知道某人是用贷款做的慈善?如果连宗庆后都可以知道,媒体怎么又抓不出这条新闻呢?不过炒作是个基本事实,如果你将炒作等同于非正常曝光的话。

相比之下,陈光标应该很喜欢“首善”的头衔,在街头大把派钱的感觉也一定很舒服。尽管围观的人不分台湾人、新加坡人或是华尔街的商业巨子,甚至是即将面对的日本灾民,从媒体上透露出来的信息似乎只有一个:陈光标不仅要做慈善,而且更要秀慈善。

但陈光标的慈善秀是不是玩大了?就像他表演杂耍般的骑自行车,在观众看来,都会替他捏上一把汗。可是无论如何,总有人从他的“秀”里获益,这点是好的,何必去否认。

(摄影:阿袁)

如何应对“核灾难”

此时的日本民众还处在大地震的震惊之中,就算还能保持清醒(至少伤了多少人、毁了多少财产,都有一个量化的概念可以去安慰),但“核灾难”是什么,会让貌似“清醒”的日本政府和“一无所知”的民众陷入更大的慌乱吗?

《华尔街日报》报道,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于3月12日发生爆炸。日本政府一方面表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以控制好相关核辐射,但另一方面也呼吁民众“搜集碘以应对核辐射意外之需”。

日本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去“不清楚”核灾难是什么,小小的日本有着56座核反应堆,在规划这些设施的时候,应该早已想到一些极端状况的发生,比如在大地震的毁坏下该如何应对核辐射等等。就算政府没有做好准备,他们也不会承认,有一大批专家此时此刻正坐在那里进行着各种复杂的辩论。

可民众有理由跟我一样不清楚“核灾难”会是什么,因为这也是我们不曾关心的,总觉得政府可以替我们想好这一切。很希望日本政府像对待地震那样对国民进行过核灾难的防护演练,虽然媒体并没有说明这一点。

居安思危,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在其官网上介绍了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做了摘译,私人媒体转贴如下,希望家住或将来要住在核反应堆附近的朋友们牢记:

下文中的指导原则告诉你在核电站发生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注意随时携带一个用电池的收音机收听具体指令。关闭并锁好门窗。

如果要求你撤离:

注意保持窗户和通风口关闭;使用再循环空气。

如果建议你留在室内:

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

如果可能,进入地下室或其他地下区域。

如非绝对必要,不要使用电话。

如果你估计自己已经暴露于核辐射中:

更换衣服和鞋子。

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

密封塑料袋,放到偏僻处。

彻底洗一次澡。

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或冰箱里。事先没有封闭的食物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

日本发生8.9级强震

来自共同社的消息,日本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发生史上最猛烈的8.9级强震,估计超过1千人死亡,警方统计的失踪人数已达110,350人。媒体还形容“海啸的场景象是电影《2012》的真实版”。

尽管我很不喜欢日本和日本人,但我还是觉得用“2012”来形容日本地震不太合适,我不希望用“世界末日”式的调侃来对待这个国家,无论如何,生命本身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在大自然面前同样卑微和渺小。

我愿意相信世界是有尽头的,也愿意相信那一天为什么不能就是这一天(我不在乎是哪一天,也无力在乎)。但如果一切都是真的,也就是到了“最后”,我们才会发现之前的所有惶恐和痛苦都是可笑及幼稚的。抱歉,我只能用“可笑”这样无力的词去形容那一天的境地,人到了无话可说的时候,往往是最悲伤。

是的,人们想尽力挽救自己,从生存的角度去看,这种“痛苦”是积极的,它会带来人与人之间相处方式的改变,也会带来自身思维的变化,在共同的压力之下,我们很容易把握住并且也只能坚守那些最基本的原则,譬如包容,譬如真爱。

而无论是包容还是真爱,都是基于一种同理心。

今天在日本或者云南发生的地震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我们唯一可以从这个教训中获得的智慧就是该多一分同理心,共同维护好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别到了传说中的5月21日,我们在那难捱的153天中再去完成所谓的什么救赎,一切虽然不晚,但都变味了。

(照片来自纽约时报

达赖退休

西藏的天

一则海外消息表示,达赖喇嘛昨天(3月10日)宣布计划退休,以卸掉身上的政治角色,他强调「我希望放下权力,并非要推卸责任。此举长远来说会造福西藏民众」。同时,他也表示需要一个由「自由选举产生」的领袖来代替他的位置。

简单点来说,达赖退休了。但他可能是打算用另一种方式改变现状。

无论我们(包括你)从何种渠道阅读到多少资讯,也无论我们将这类资讯与“政治”、“利益权衡”、“交换”、“政治家之间的阴谋阳谋”、“宗教政治”、“信仰”、“种族”等等关键词句联系在一起做何种角度的思考或联想,达赖本人在西藏宗教甚至藏民群体中的地位应该是不能忽视和否认的,可惜的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如我是无法真切体会宗教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会有多深。

而另一种方式说简单点就是要与政治角色脱离关系,这种只会有副作用的奢华玩具就是一针毒剂,让宗教变成了另一种统治哲学,倘若达赖有足够的智慧,他应该已经意识到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时候了,留给他的时间事实上也并不多。在加上空间的限制,达赖的退休生活未必好过。

但我会祝福所有真心为屁民生活着想的人,无论他是恶是善。

农民朱之文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总喜欢拿这句来鼓励自己,有种“冥冥中”的意味,这种被体会出来的意味可以化作现实的动力,让人变得有耐心,能淡定。但它(这句话)被用来鼓励别人的时候,除了喝彩之外,社会是否还需要检讨下,为什么要让金子沉寂很久才能发光呢?

“社会”总是会有许多说辞,将金子成为金子之前的坎坷当成是特意安排的桥段,像唐三藏西天取经必经的八十一难那样。我替那些真正有能耐、但承受不了世俗的折磨的家伙们叫冤,他们都冤死在成功的路上。就像马云所讲的,“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很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

也许正是大多数人都有了这样的体会,所谓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社会的臣服。但所幸的是,我们还懂得为别人喝彩,这也许是我们少数没有泯灭的天性之一,这也算是善良的一种,而且这种善良里面蕴含了一种希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好吧,一起来围观下这位42岁的农民兄弟是怎么发光的吧!记住,要喝彩,不要感动!

面子和车子

这个标题的全文应该是“中国人的面子和李书福的车子”,本来我不想去暗示这种对应关系,但看过下面这个视频的朋友,应该可以理解我的这点认知:李书福为什么会造出这样的车子是为了满足中国人的面子需要。先要面子而不是其他,至少李书福自己就是这么看的。

从行销上来看,李书福有他一定的道理,追求外在,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是有一部分市场的,但这部分需求与对汽车的其他需求是不能也不该被割裂的,而李书福似乎有意先要做个割裂,这是让我担心的理由。如果将汽车这种商品纯粹的放在面子上去考虑,包括其设计、配置、生产及制造工艺等都以面子为唯一的要求,那吉利的发展前途是阴暗的,甚至沃尔沃也有可能被前途尽毁。

我一直就不喜欢吉利,对于“山寨”我有自己的体会,我曾在这个行业有过好几年的一线作业经历,我大体知道一辆新车是怎么被组装完成,又是怎么去卖给用户,这样的经历让我让我“懊恼”,花费同样多的人力物力,但因为脑力的缺失沦为垫脚石,永世翻不得身。

与之类似的还有奇瑞,我充满期待,可能是因为它更接近我的某种情感,比如说是对我那好几年光阴的一种慰籍,但更多的可能是它也来自安徽?但比亚迪呢,王传福似乎说的太多了,我也不喜欢……所以,不喜欢吉利是真的,其他的没什么理由。

不过,我得认识到李书福就是个人才,他能体察到中国人的面子决定了中国人的消费观,这点认知该为做内销市场的家伙们学习,尤其是做三、四线市场的销售员们,得好好体会下你的产品与中国人的面子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市场机会。

“面子”是中国人的基本气质,这个认知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就有定论。中国人即便手里只有一块遮羞布,也要想办法说说这块遮羞布是如何如何的有意义,以及它为什么只要这么大,只要这么个样子等等,总之打死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短处,中国人总觉得面子没了,一切就都没了。可是,只有那空洞的面子,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重庆卫视该不该禁播广告

重庆卫视决定从3月开始禁播广告,以公益卫视频道亮相。最新的新闻也显示,重庆市政府每年将给予重庆卫视1.5亿元人民币的运营补助。问题来了,其一,广告该不该用行政命令去禁止,其二,1.5亿元的补贴被批准该有怎样的流程?

我这里只能说说广告。

尽管大家都不太关注广告,但对于“广告”本身,很多人并不排斥,在广告极端分子如我来看,“广告”更有替代“教育”来改良社会的作用,当然,我所设想的是在一个人人都有良知且懂得自我反省的前提之下。

广告的好处,在于它恰当的利用了媒介的传播力及影响力,使受众的注意力不被浪费。无论广告稿的制作品质优劣高下,广告本身都具备了教育或影响社会的功能,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感叹于某一支广告的精妙,那种共鸣也只在少数优质的课堂上能感受得到。但毫无疑问,广告比之课堂,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会更加持久。

广告的另一件好处,是可以带来利润,建立其商业价值。因为广告(商业模式),媒介得以自给自足(或者存在自给自足的可能),并以此量化其市场地位,比之收视率而言,广告量不太容易造假。

不过,有些粗糙的广告也会被人排斥,但那出于人们对品质有了新的标准,我们不会满足于过去的认知,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还只是原地踏步。

或许,如何避免垃圾广告的干扰远比全面禁播所有的广告更合适当下。当然,我们对“公益频道”本身这个新尝试也该报有一份期待(但公益与广告也不相悖)。没有试过,怎么知道它的好或者不好呢?

给农民发房产证

“农民对农村房屋没有产权证很有意见,这导致农民的房子不能为农民带来收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在政协分组讨论中发言表示,农村住房体制必须改革,要研究农村宅基地转为个人的问题,要给农民发房产证。

不出意外的话,这会是千万条被搁置的好建议之一,尽管占人口大多数的人都在期待着它的发生,但你也知道,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一步到位解决更多问题,老百姓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无穷尽的等待,等待那些事情的自然发生。

我们假设这条建议能够通过并被落实下来,农民一夜之间就能够有本质的改变,无产阶级会因为这张房产证而成为中产阶级,反过来留给城里人的则是莫名的羡慕与嫉妒。

一两套房产、三四亩自给自足的自留地、五六棵花花绿绿的果树、还有大大的院子、更难得是开阔的天空,微微的清风……这样的组合成了私产,并且足够奢侈。

事实上,这样做并没有损失城里人的利益,所以至少应该得到他们的默许。简单点去理解,只是多了一张纸而已。如果说我有点焦虑,那就是不能保证好吃懒做之徒,到最后真的会变成彻头彻尾的穷光蛋,而另外的一些人,可能也会因为勤奋过头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也许政府正是对这帮人还不够信任而变得犹犹豫豫。

但你也觉得这样的理由算数吗?

好吧,我现在真正害怕是政府愿意给你发证,但你必须得掏钱来买,拜托,我还是不要那个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