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利和比亚迪的一点点坏话

在我看来,吉利和比亚迪都不应该在汽车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功。尽管目前他们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销售成绩。在一个急速膨胀的市场和一个虚荣心作祟的年代里,我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

我站在一个来自90年代初的,在汽车改装厂的流水线工作的工人这样一个身份上去下上面的结论,我没打算抵赖这只是我的不服气。作为一个曾经有志于汽车制造业的家伙,我想用运气来掩饰点什么也不为过,尽管我曾经还是一个“不合格”的工人。

不过,时间还长的很,10年后我们再看吉利和比亚迪,那个时候他们在做什么最重要。

我喜欢并且佩服勇敢者,但并不喜欢好高骛远之徒。我本人看上去更像后者,这也是经常自我怀疑的缘由之一。探险之于个人,是一种精神、意志及生理上的多重历练,但对于一个层次丰富的团队而言,则更多意味着残忍与不幸。

如果李书福和王传福在做好摩托车或者电池之后,能像王石那样安分守己,只是去做一个人的探险,我也会对这家企业保有更多的期待,对他们本人保有更多的尊敬。不要说我固执于“隔行如隔山”的愚昧之中,起码我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实际的产品里没看到成功的合理理由。

怎么了?!一年几十万的销量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连王传福都在央视“对话”里用到忽悠这个词,你会认为他们是在用专业的方式销售汽车的吗?好吧,就算是专业的。你又认为我们的消费者真的懂汽车吗?又有几个没被那些媒体公关稿所蒙蔽及诱惑过呢?

庞大的人口基数,非对称的销售信息,丰富却无良的媒体误导,急切盼望被归类的消费心态等畸形因素是吉利和比亚迪能够获得市场销量的主要原因。一旦消费者理智或者被理智之后(理智属于主动性的,说明消费者不愿意在做傻子了。而被理智则是指消费者在付完不该付的学费之后学乖了),还会有这样的生存环境吗?

但无论如何,李书福和王传福算得上是“勇敢者”,一定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的话,我则只能在“愚蠢”或者“凄凉”之间徘徊。但你一定知道,我这不是在做人身攻击。

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
想必这两天,看过《2012》的人禁不住要回忆下电影里的细节,好好演练下如何化身男主角,携带家人逃离地球末日。听起来是天方夜谭,说起来也只是一个玩笑,但没人会认为电影里的情节不会真的发生,再加上我们的专家每每在出现状况之后,总是报喜不报忧,造成公众认知上的模糊,让人更加焦虑。好在也有一些杞人忧天的家伙,尽可能的将事情不好的方面也说出来,虽然恐怖了点,但心里有底,即便是错误的认识甚至极端的偏见,也比无知要强。

来自星岛的消息:“太阳风暴抵达地球,未对中国有明显影响”。按我的理解就是,太阳的能量增加已超过自身负荷,大约每11年会做一次自我调整,多余的能量被排放出来,形成太阳风暴,地球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归根结底是太阳的能量太多了。这符合中国人的“水满则溢”的说法。试想一个人精力旺盛点,其身边的朋友自然会多点麻烦事。

那么,太阳的能量是如何增加的呢?为什么会超出自身负荷?地球人有没有想过如何利用太阳能量为人类谋利益?这些问题的解答应该有利于我们如何应对“太阳风暴”,但最底线的一个问题依然还是:地球会不会毁灭?虽然早前科学家们也有判断:地球每2700万年就会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从这个结论上说,人类起码还有1600万年的寿命。但这仅限于物种而言。对于物种存活的这片土地,地球本身是否会遭遇险境,要比1600万年以后人类会不会存在更为要紧。

好吧,我们宁可相信地球不会轻易被打垮。但太阳风暴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就已知的情况而言,频繁的太阳风暴会影响通讯、威胁卫星和破坏臭氧层。我们又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呢?就算放弃抵抗,演练下在那种情况下如何生活也是很实际的一件事情。其他,诸如地磁冲击波、日冕喷发等术语也将闯入我们的无聊生活,公众有责任了解并掌握它可能带来的伤害会有哪些。但要记住,这种伤害不应该涉分地区,要知道,地球就是一个村,村东头受灾了,村西头会好过吗?

本文照片来自NASA

跟踪

生活里处处都是不安全。我们并不想对周围的人都保持戒心,但说句实话,我们还是小心为妙。当然,在相对情况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立和安全的,除非你于某人来说有利可图,或者你这个人值得别人想方设法去冒一次险。对于那些该死的广告人而言,他们在满世界寻找消费者。

可惜,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只是一个被鱼饵不断引诱的猎物。自信一点来说,我们主观上决定着每一次消费,并尽量保证它足够的冷静和理智。但消费本身就是一种冲动的行为。即便抛开冲动这点个人原因不说,我们还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引诱着消费,假设你怀疑自己正在上钩,你是否还能从容处之?

转一则来自WSJ的视频,你会发现,那些出现在你眼前的网络广告似乎常常可以命中你的兴趣?其实这很少出于巧合,而是广告商根据你的爱好做了定向投放。《华尔街日报》的克里斯蒂娜·崔(Christina Tsuei)在这个视频中解释了广告商是如何通过你电脑上存储的cookies跟踪你的喜好的,并通过这些喜好,也就是你的隐私来运营着他们的生意。

必须老实点承认:我们是被跟踪了的一群人,因为我们有消费的能力。这听上去是一个让人无语的冷笑话。是的,劫匪不会去劫持一名乞丐,但不做乞丐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愿意给劫匪劫持。这种很拗口又很伤神的比喻并不会是你喜欢的,但却很形象生动。

也许,世上还是有一点良知的。就算是开发这类软件的技术员们也曾经在这些基本的问题上因那可怜少的良知而纠结过。譬如,在浏览器大战中,微软曾面临一个选择:是帮助用户保护他们的网上行为隐私,还是帮助广告商跟踪用户的喜好。但最终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微软还是推出了原本可以自动保护用户隐私的Internet Explorer 8.0浏览器,但现在,用户如果想让自己的上网记录不被跟踪,每次启动这款软件时都得打开一次隐私保护设置。这是一种不顾及用户感受的行为。可就是这种感受,又有多少个用户真正的了解过自己曾经可能该拥有的权利呢?

好吧,睁开眼睛推开窗户看一看吧,劫匪已经在门外等候。

你信教吗?

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消息,据中国民间组织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称,当前中国基督教人口有一亿,而家庭教会组织则多达80万个,远超于政府的三自爱国教会。他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2亿人口信奉基督教,而社会需要一个精神体系,是中国宗教复兴的根本原因。

宗教的缺失一向被看作是国家软实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人在得到过好多马马虎虎的结果之后很容易将失利归咎到“我们没有信仰”这类原因上来,譬如对于国足的表现,总是一副怒其不争的态度,但那结果似乎也早在预料之中,没有信仰的团队自然是以失败告终。而似乎也只有信奉宗教才可以证明国人的信仰为何物,尽管我们并不确定信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固执的认为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承载方式,如果说不信教的我就缺乏信仰的话,我并不是很在意。诸如爱与和平、包容与忍耐等等信条,我也有我的解释并持续遵守着,能这样就好,何须一个形式呢?可是,你得知道,大部分人都还需依赖于组织内去完成这些信仰,这本身确实值得关注。

而“我”的问题则更为普遍。一则是出于过分的自信,另一则也表露出一种坚定的自卑。组织内与组织外,是不同的两种境界,内外的含义自有不同。我在这里不敢多说关于宗教组织内外的关系,怕不小心亵渎了神灵。很明显,我急于找到那些游离在组织外的人,想与他们交流沟通:你有你的信仰吗?你相信你的信仰吗?你信教吗?这样的问题最终会困扰到我,是因为我孤独惯了,孤独本身就像是一种信仰,如今我却想摆脱它。

与WSJ唱反调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购买中国公司股票的八点理由,我是没钱买股票的,站在边上围观一下。

1. 中国经济正以9%的速度增长(略低于此前的11%),而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概只有3.5%。许多人担心中国央行正在给经济“踩刹车”。但那只不过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处于过热状态的11%降至略低于10%的水平。增长依然是增长。

确实,增长依然是在增长,但要看是什么带动了增长。火车头带动火车前进式的增长相较于靠自身能量前进的增长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真正可以实现公司价值的内增长激素在哪里?

2.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5,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中产阶级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5%增加到25%。这一人口变迁浪潮对中美两国的几乎所有产业都产生了影响。忽视这一情况,就等于对一些有潜力上市公司的股票视而不见,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在未来几年中将增长十倍。

既然不否认股票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就不会放弃鼓吹中产阶层至于社会的意义。可惜的是,在各种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你不太可能指望一个年均收入刚过10万的被中产家庭会去攀比年收入百万以上的真正的中产者们。众所周知,富裕者总是那么有限,那些潜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一旦去泡沫化,其价值也自然有限的很。

3. 中国目前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中国在可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也多于美国。(两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分别为34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头号能源国意味着你是一个大食客,大食客意味着什么呢?或许可以因巨大的能源消费而对其技术手段做个更新,以减少食量。但这并不能告诉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所有不利的局面都能得到改善。依然在浪费,依然在为改革而纠结,依然把大把的钱花在国外,依然出口一些低价值的物品换取所谓的声誉,依然……

4. 中国爆发信贷危机的风险很小。对冲基金Kynikos的掌门人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担心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也会像美国那样出现破裂。但在中国,购房人支付的首付款最低要达到购房款的30%(这与美国2004-7年期间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在信贷泡沫期间,许多人购房可以享受零首付,他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偿还房贷。查诺斯看到的其实是中国放贷额的大幅飙升。但新增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由于银行降低贷款门坎才流入市场的,它们是被用来满足中国每年5,000多万新增中产阶级人口的购买需求。这5,000万人对住房、汽车、珠宝和电脑等物品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大多数人群里面发生信贷危机的可能几乎为零,因为中国的银行从来不肯贷款给这些群体。没有那种风险行为,又何来风险呢?国内最奇怪的现象是我们往往根据数量去判断规模,但这个数量却总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调整。举个例子,如果发生了1000万人欠了银行1000亿(每个人1万)的事情,就可以称作信贷危机,但如果一个人欠了银行1000个亿,那就不可能叫信贷危机了。而后者发生的可能性却是时时存在的。但我们要么只关心前者的1000个亿或者后者的1个人,并不是其他。如此看来,你就知道这个结论该有多危险了。

5. 中国今年的钢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这是一个反映中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态势的领先指标。

当全世界都在谈着软实力的时候,这边还在大炼钢铁。从炼钢就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经济增长源自什么样的一种财富生产模式。靠力吃力的时代什么时候才可以完结?

6. 中国四成高校学生将会获得理科或工科学位,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2%。未来几年,中国将涌现大量新的创新。英特尔公司(Intel)前首席执行长格鲁夫(Andy Grove)最近在彭博(Bloomberg)撰文说,我们正在把全部技术衍生工作拱手让给中国,而我更加担心的则是失去我们的全部创新工作。世界第二强的超级计算机刚刚在中国建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最高领导层中的九个人就有八人拥有工科学位,包括国家主席。相比之下,我们的总统、副总统和六位内阁成员拥有的都是法学学位。美国只有一位内阁成员拥有工科学位。

如果将文凭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来看其绝对关系,是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果真如此,国内的合肥为何到现在还是一个二流城市呢?他可有着中国最大牌的中科大哦!从教育本身来说,一个时期总会偏重某些方向,这种集中只是在告诉我们现阶段我们需要过什么,但那不是全部,也不是决定性的。

7. 很多人质疑政府数据的真实性,比如有关GDP增速的数据。最近有关谷歌(Google)的事情说明,中国政府仍然不太敢于透明起来。但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则是确定无疑的,而这产生于他们出口的庞大规模和增长速度。靠这些外汇储备,他们得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冲击。为解决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大规模负债,而这样的事情却不会在中国发生。

负债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清楚。试想下如果我可以借我邻居的钱而根本不担心何时偿还,如何偿还这些问题的话,我为什么不欠呢?好吧,我很可怜,你很有前途,所以你赶紧赚钱吧,你赚来的钱都借给我,我以后用其他方式在还给你就好了。

8. 最近有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问题在于它们很少或没有得到分析师的分析,没有得到银行的关注(所有银行都歇业了),很少得到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支持。所以就有一些公司收入增速达100%或更高、利润与资产负债表相当可观(其股票价值低于现金值),而市盈率却在个位数。它们全都属于高成长行业,如汽车(中国目前只有5%的中产阶级拥有汽车)、卫生(中国很多医院正在扩建)、珠宝(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民营化(在美国为公有的收费公路,每月车流量都在增长)、能源(整个清洁能源和电池领域),甚至是瑜珈(显而易见)。百度、网易和搜狐等公司知名度都很高,它们的好日子都已过去。但下一批中国公司马上也会在美国市场经历强劲成长。

去国外借钱,除了国内的融资系统出现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出去可以捞足面子赚到更多光环的需要。一方面,国内老百姓的钱不好骗,另一方面,国外投资者也在想着钓鱼的故事,谁在钓谁,不到最后关头,又怎么说的清呢?

总结下,我还是不清楚中国公司的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但我在想,一个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它至少应该在一个外部系统相对完善的地方去营业,但除了那些明规则之外,还要应付潜规则的疑虑让我对自己的口袋瘪瘪多少有了一点点自慰。

洁癖

洁癖其实也是一种病,起码是一种心理疾病,多少与自卑或不自信有点关系。爱干净爱的过分不行,做其他任何事过了头总会让周边人不舒服,大多数以“癖”相称的都带有隔离色彩。

还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话题,我越来越感受到,在我们这个参差不齐的社会里,千万不要将某一件事情的发生归结到某个群体的悲哀,不要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群体的愤怒,个案就是个案。媒体有没有洁癖?多少都自认为有点,但事实上却要因人而异。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好的媒体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不好的记者,在不好的媒体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好的记者,本身并不矛盾,矛盾的是我们习惯于将“你”唤作“你们”来称谓。

就像我在这里总喜欢将我换做我们一样,这种急于归类的心情,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和一种依靠,总认为有很多人可以和自己一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其实并没去了解究竟我的这种立场有多少可以站的住脚。但看的人不一定会管太多,他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赞成”或者“不赞成”,做出与自身无关的判断是最简单也是最无价值的一件事,但我或者你不都正在这样做吗?

害怕自己被孤立,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若这个社会都在追求个性,而忘记了共性的部分,那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前提势必会被削弱,没有共同的交流空间会是我们这个世代最大的障碍。这或许是洁癖带给我们的唯一好处。

回到前面,我这里说的洁癖还是与媒体和记者有关。媒体的洁癖来自于对自身立场与新闻理想的追逐,记者的洁癖则来自于对自身理想的实践。这都是一个貌似可以简单描述,但实则意味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人牺牲了,我们说他们被沦丧。有人坚持下来了,我们又要给他立个牌坊。但我相信这样的两极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在想,可不可以有那么一天,我们的记者可以做一回轻松的报道,就能赢得读者的尊敬而不至于怀疑自己站错地方,犹犹豫豫,洁身自好呢?

另一个!南京!

新华网消息:截止28号晚上8点,南京“7·28”可燃气体泄漏爆燃事故死亡人数已升至10人,另有120人住院治疗,其中14人伤势危重。而另一则来自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现场报道称,仅尸体就已经抬出100多具…..

为了一个人的利益而掩饰真相,譬如唐骏、禹晋永之流,我们会称之为谎言,并群而攻之,那意味着正义需要伸张。为了某一群人的利益而掩饰真相,虚报人员伤亡,企图大事化小,譬如刚刚在南京发生的,我们又该叫它什么呢?像现在这样藏着掖着,是不是等同于诈欺呢?

谎言永远是谎言!即便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重复。只是从掩饰到被承认之间的这个时间差给说谎者用暴力掌握了,在这个时间段内,大家只剩下站在谎言里悲叹,但却无力去捕捉真相,更谈不上去质疑那些站在台前的代言人。

我甚至会想:如果换做另外一个,情况会有多少的不同呢?譬如,他可以邀请记者继续现场报道,将所有的处理安置手段都公开透明,让媒体不至于在说还是不说这点事上纠结难堪……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说是对社会常态的完全不了解。我知我的想象有足够天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环境对于小个体的威慑力,一个不够坚强,没有信仰和原则的家伙怎有能量“异”于常人呢?

也许,现在唯一能做出判断的是:“2010年7月28日上午10点”,又是一串很快会在我们脑海中被遗忘的数字。

户口

我最不愿意别人问我户口在哪里,因为户籍所在地总让我感觉不爽。我多希望我只是一个农民,但一旦被进城了,反而就开始焦虑,躁狂了。由此引发的一种憎恨,势必还会因为我狭隘的心胸而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一度想把这户口迁回到出生地,但不知道为何,竟又舍不得。难道我的内心也认为城镇户口要比农村户口好吗?我不是认为自己不屑于此吗?这!更让我不爽。

好像我习惯了在各种不爽之间生活一样。我知道,如果你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不爽,实际上只是你一个人的不爽而已。幸好,我可以高兴的承认,我只是对很少的几件事不爽,这几件事归类下,无非是对自身的不爽,不涉及他人也不影响他人。我一向都安分的很。

本来想聊聊我为何对现在的户口不爽,但是又不愿意触及太多,我怕我的不爽会让其他关心我的人受伤。我多希望他们知道,我没有任何一点责怪他们的意思,他们是为了我好,我知道,并且我也接受了。我只是在某天之后及至今天的这段时间内,对我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件事而感到不爽而已,对我来说,自身之外的全是外部环境因素,我们都是外部环境的奴仆,我怎会弱智到对他们不爽呢?

看到新闻,说各地都在调整城乡户籍制度,使之逐渐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说,以后没有所谓的城里人和乡下人了。多一句嘴问下,户籍制度本身合理吗?我之前怀疑过很多很多,比如我生在农村和生在城市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命运,但这个不同真的应该存在吗?

回到新闻上。也有专家对此比较担心,其实她担心的也有道理,如果不能解决好基本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问题,户籍改革只是把城乡二元化变成城内二元化,旧的歧视被新的偏见替代了而已。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就像在水池里按皮球一样,按下这个,浮起那一个,怎么做都不像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对于我来说,还是自己照顾好自己比较务实。

学生情人真值钱吗?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曝料,一份上海女大学生的包养价目表流出江湖,“付2万元就有学生情人”,看上去这条标题有广告嫌疑或有鼓励意图。真搞不懂你外国人看咱中国人的热闹咋就一点都不输于中国人看你们的热闹呢?你们不是新加坡的吗?注意点素质行不行?

附:《联合早报》刊登的包养价目表
外国语大学:零用钱0.7-1.4万,生活费8-13万
上海大学:零用钱0.6-1万,生活费7-10万
理工大学:零用钱0.5-0.8万,生活费6-9万
师范大学:零用钱0.45-0.7万,生活费5-8万
上海商学院:零用钱0.4-0.6万,生活费4-7万
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零用钱0.1-0.3万,生活费3-5万
中体职业技术学院:零用钱0.07-0.2万,生活费2-3万
音乐学院:零用钱1-2万,生活费10-15万
戏剧学院:零用钱2-3万,生活费12-17万
(单位:人民币)

“学生情人”应该算不上什么新生事物,港台电影里对此多有描述,在日本和台湾也有“援交妹”这样的说法,“无非”就是用身体去交换某一时的金钱及物质需求。但我们这边整的挺文艺,将两个很美很纯洁的词连到一起,学生?!情人?!既直接,又不乏美感,还极具传播力。创新这个词组的家伙一定是智商300的外星球生物,要是被我捉到,一定要将它遣返原籍。

不过,既然是“交换”(原本我用的是“卖”!不过可以含蓄点,改用“交换”)!学生情人凭什么能值这个钱呢?看来这与市场供需有关。不妨将“学生情人”看做是一个行业的新品类来对待,面市之初,它确实握有一定的定价优势,但前提是它具有足够的卖点,那样才可以往高端高价上发展。好事者们可以先找到几个关键词,譬如:情人、学生、用户、身份、学历、财富等,用来分析下学生情人究竟值不值钱。

首先,情人这个行业已经很古老,二奶、小姐都属于这个范畴,按用途分,都可以划分到X用品类别,但情人或许因为是活物,可以带点人气味,就难免要与简单的死物X用品分开对待了。了解点营销知识的都理解,在一个老的行业里要做出新产品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你如何划拉,产品的功能性要求是基本的,除了不断的附加附加之外,就只剩下品牌的更迭了,比如鸡变做小姐、第三者变作二奶等等。当大家都对这些麻木的时候,市场自然走低。如此,推出学生情人这个品类,也算是市场需求了。

市场需求就是要满足用户。学生情人的用户群具体到什么人可能很难辨别,但如果将他们与财富、学历和身份三个关键词绑在一起,应该不会有太多出入。

首先,这些家伙们都有点钱,像那种收入刚过6000元就被社会中产了的阶层应该不至于虚荣到这个地步,既然你可以付的起每年十多万的开销,你至少得有同等的收入吧?如果仅仅是这样,你还得需要一个傻乐吧唧的老婆,要不,你那钱也抽不出来不是。

其次,他们会觉得带个大学生妞是一件比较有面子的事情,虽然他们不喜欢承认“有学历的鸡它还是一只鸡”的道理,但“掩耳盗铃”这个习性,就是这行能蓬勃发展的理论基础。

另外,既然面子照顾到了,那自个儿的身份地位也就被佐证了。很明显,一个男人可以带个美女到处招摇,但不见得敢把银行存折别在衣领上到处炫耀,他得找一个证明自己的物件不是。再说了,你有钱可以买到名车洋房,但你买不到纯真的爱情,学生情人看上去不错,可以让人装的不空虚,很充实。现在连暴发户都害怕别人说自己只剩下钱了,你看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精神文明的需求自然就会有,不需要启发。

如此公平的买卖,催生了这个市场的蓬勃发展,不过,想把这个品牌做好,我建议还需遵守几点原则:1、坚守高学历、高价位、低年纪的原则,打造学生情人的品牌特点,坚决与鸡、二奶、情人等恶俗类别区隔;2、对于那些恶意竞争、低价进入市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以严厉打击;3、与盛产优质产品的单位保持密切互动,争取在学生情人的基础上推出更加高端的产品,早日奔向“奢侈品”品牌行列,与哎呦喂等国际一线品牌看齐。4、鼓励更多的用户群体少读书、多赚钱,完了全花在这里。

……

回到标题上,学生情人真的值钱吗?这个问题现在终于弄清楚了,如果你恰好是消费者,你就该担心荷包里的钱会越来越少,面子这回事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倘若老天有眼,让你根本与这个市场无关,那么何不跟我一起,远远的站在一边冷笑着呢?!

真真假假!

在成功的因素里,我更看重能力。当然真诚也是一个成功要素,你不真诚就很难成功,如果不真诚的话你根本就做不到这一天。有的人说我们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靠花言巧语,你可以蒙一个人,那如果把全世界都蒙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by唐骏

在看到这段话之前,我选择同情唐骏,我同情他的理由是为他十多年前的一个选择感到惋惜。我曾听过他的演讲,按我的判断,他比很多人要可爱的多。我说的可爱,也许正是唐骏自己所理解的“真诚”,在他的语境里,他是无所不能的。在我这里,也没必要纠结那“可爱”究竟是什么,一切都是相对的。但如今相对的场景被唐骏自己给置换了,让我对“真诚”这个词有了认真和坚持,我期待唐骏能有足够真诚的表现,而不是那些虚虚实实的声明。因此,我给他三点建议:1、先回答方舟子们的质疑,说明学历以及经历的真实情况,并给出你能出示的证据;2、再告诉大众你在这起事件中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会这么做;3、最后,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哪里来回哪里,给大家一个潇洒的背影,换一次用时间来“洗刷”恶名的机会……

回到唐骏的言论上,会让人觉得不安。如何将“真诚、蒙、欺骗、成功”这些字眼与成就连成一体?就算他是最能适合这个社会法则的生物,他也不该做这样的表述。他何必要向其他人示威呢?或许这就是成功者的愚蠢一面,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不知道地沟里也可以淹死人。我再做个不恰当的引用,将这句“你欺骗一个人没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套到广告宣传上,我们才发现,这不是成功的标志,而是广告的奥妙。譬如现在面对大众质疑的用“快餐真功夫存在检疫造假”、“霸王洗发水含有致癌物质”等事件,我才相信真的存在“拜广告教”,他们依赖广告,而不是诚实。身为半个广告人,“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惊慌”(此句来自郑钧的《赤裸裸》,提醒,凡是名句,需注明出处,否则会引发剽窃纠纷)。高兴的是广告无所不能,惊慌的是广告一旦误导舆论,就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

我早知道这就是一个真真假假的社会,从同学的脸上,从老师的眼里,从邻居的行为里,从父母的感觉里,都有不同的体会,这社会唯一没有遮掩的看来也就是这个世态了,能不能看的明白比较简单,如何适应得了则要看个人造化。但大众早已失去了耐心,所以只学会围观及人云亦云。因为我们无数次的围观,就会有无数的人和无数的风光被埋葬!被打了假的人会被踢到角落里不在发声,没过多久就会消失,像没来过这世界一样。还没被揪出的家伙们继续嚣张着,其中一些乖巧一点的伙计可以选择沉默,多享受享受暴风雨来临前的安逸,那会是他一辈子最怀念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