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退了,鸟来了!

Twitter-Google
从Google年初叫嚣着退出中国市场起,关于互联网自由及所在地法律的“争斗”就越发上台面了。纠缠不清的是,这边Google哭闹着要退出,那边Twitter则含蓄的表示正在为进来做准备,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市场面前,无论进还是退都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换作清醒的旁观者也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决定来。但我觉得盈利性企业若以社会正义的外衣提出超越一般标准的要求这种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勒索吗?

我们似乎习惯了“大企业”及其提供的越发傻瓜也越发简便的物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事实上我们被套进了企业的绳索里,企业一边丈量着我们的脖子能有多粗,一边疯狂的给我们喂食着免费的午餐。等到将我们的喉管撑到足够大了,免费午餐就此结束(当然,从这种行为上来看,盗版商更为不齿),我们终究还是要为自己被惯出来的习惯买单!

从Gmail、Gtalk、Picasa、Chrome、Google Reader到Google Desktop,无论是上网、电邮、即时沟通还是日常办公,我几乎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服务……过渡依赖的坏处就是你要么成为俘虏,要么就一无所有。比我聪明的人在传出谷歌退出的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些活儿分散处理,开始使用QQmail、Flickr、MSN和Firefox了,根据我个人的使用经验,只有一句话:习惯了就好!同时还要补充下:没有什么是不能适应的。这是老实话,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如此,假设Google没有遭遇是否退出中国市场这档子事,那么我们的使用习惯还会“被迫”改变吗?这种“不会主动改变”的情况本身对Google的竞争者而言是不是又意味着垄断或者其他什么呢?答案是让我费解的,至少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以便捷和舒适为前提,潜在的问题到激变的时候再想对策吧,这样Google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同样也有时间问题的Twitter真的会进来吗?要知道能进来是一回事,进来之后安分守己的赚钱则是另一回事了。无论如何,Twitter进来能带给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丢掉一切中介了。到那个时候,中介们会去做什么呢?

26226

我对数字不太敏感,这与一年级因为考算术差点没能入学时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关。从小到大,自己拿钱出去花的次数也不多,到长大后有了工作,连收入也少的可笑,一只手便可数完,所以对四位以上的数字总是不能一眼就看明白,更不用说能悟出什么东西来了。数字,对于我来说,有的时候就是一声惊叹!

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国内2009年共查处法办贪官26226人。恐怖的是:这个数字比2008年略有提升。参考统计学的概念,这意味着在2010年,还会有差不多数字的贪官要被查处。于是做个简单的除法,按国内815个市来分配,大约每个市有超过30名贪官在“潜伏”着……真的不敢乱想了。

与贪官相对应的不是清官而是上访户,但事实就是这样的让人不舒服。这篇文章还报道:2009年上访户也超过了105万人次。即便这个群体不是百分百因为贪官而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贪官不贪,可以秉公问政,哪里又会有那么多的“不讲理”的上访户呢?而这个数字,相比被地方政府拦在京外的大多数来说,要用“漏网之鱼”来形容是既恰当又悲凉。

那些数字看上去是那么的压抑,就像一笔沉重的负债,在等待我们努力偿还!但好的一面在于问题被暴露出来了,有数字可循,这一定是一种进步。你先别管这种进步的速度如何,慢行比不行要好,起码民可以告官,官可以被管,社会可以透明,公义就能长存。数字除了是一声惊叹之外,也是一个里程碑,用来记录我们所经过的这个过程,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印记。

记者不缺德,缺专业度

来自《南华早报》的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将为有意入职的记者(包括编辑)推出新的资格准入考试。有别于以往的“新闻记者证”,新的考试项目似乎更多的会在思想认识及道德素养上做一个统一协调及新的要求,以期形成“有共识”的新闻处理方式。

官方统计显示,国内目前有1943种报纸和9860种杂志,从业人员高达百万,其中有23万名编辑和一线记者。而这仅仅是指具备合法刊号的正规军。同时并不包括如电视、电台、网络等其他媒介形式的从业人员。如此大规模的群体如何达成“有共识”或者仅仅只为了增加一道手续?

公众确实厌恶假记者及假新闻,但假新闻与假记者也只是一个鸡与蛋的循环,谁先谁后,找不出绝对的根由。最起码并不是道德标准的高低在约束这样的行为。假新闻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个泡沫,在第一时间它可能是真实的,但在第二时间或者其他时间,它有被证明是虚假的,这与新闻的真实性并不相悖。问题是在处理方式上,优秀的记者懂得养新闻,而普通的记者则只能是跟新闻。跟新闻的人总会吃老公关的亏,如此,公关人员到更应该有个准入资格考试才好,他们的良心和道德情操才会决定社会上有什么样的“流言”。

说到底,记者只是一个记录的人,记录的东西往往都是片段。但有些片段能得到公众的容忍,而有些则不能。需要协调的是如何将片段做到连续化、全面化处理。记者需要锻炼的还是专业层面的能力,至于道德方面,只要是成人尽可以信任。当然,若以匡扶“道德”之名行“一言”之实不在我等小民讨论的范畴了。

向张宏们致敬!

想起张国荣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像我们这样级数的艺人,就应该多做些尝试性的工作,那样才会有意义。”张宏也一样,似乎并不单纯的就是为了这样的理由,但起码是这样去做了,是的,在做的开始和过程里,也许事情并没有想的太过全面,以至于复杂到不敢开始,这是新闻人的短板,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这个月初,《经济观察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以联合社论的形式,联合刊发《请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并敦促户籍制度改革》一文,原意从民生出发,为民代言,在形式上则较为“另类”。但事后不久,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此次新闻活动的主要操作人—经济观察网的副总编辑张宏—被解职,其他相关人等也受到来自高层的严重警告。

且不论张宏的被解职与之前的这场新闻运动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其他媒体的猜测也不必过多操心。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们做了所谓的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他们理应受到尊重的理由。但相反去看其他的更加“主流”的各类媒体,你就会知道尊重强者不如尊重智者。

我不是新闻人,但我一直渴望自己有新闻人的骨气,在我看来,那骨气里多少包含着一点天真、任性、包容和直率。但可惜的是,好的新闻人和好的新闻媒体并不总会对应在一起结对前行,有的时候,看媒体做的很辛苦。有的时候,看某些人很悲壮。静下心来,我应该说声:向张宏们致敬!

干得多赚得少

打工的人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得多赚得少”,做老板的人也有同样的埋怨,只是换了其他的说法,怨天尤人的人也是如此这般境遇,否则不会每天唉声叹气,好不容易抚平了心绪,平衡了心情,忽又觉得青春没了,合理的抗议变成了快要断气的一丝幽怨。生活就是这样,等你学会了接受一切不公并成为习惯,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已经沦为平庸。

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通过调整国家与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老百姓不在觉得“干得多赚得少”。代表们的建议多从“分配”角度来考虑,但事实上,劳动报酬的增长意义需依附于社会激励模式的成熟而得以彰显,不仅仅是让人得到合理的报酬,更需要激励人们的满足感和荣誉感,使之有动力去追求更富效率的生产方式。只谈分配,仅限于汽车换胎,轮胎是新的,但速度不变,外表好看而已。谈及激励,则是换了新车,有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可以更快更稳的前进。

但民怨又很难通过一两条简单的措施得到彻底根治,新的问题会随之产生,即便有了合理的分配,但民众对此分配模式比之从前的接受度还需要时日磨合,在这个不够成熟的过程里,民众更需要强化的是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财富管理方式,很明显,收入增长后的生活方式调整往往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到时候,“干得多赚得少”可能就要被“赚得不少花的更多”替代了。如此,还是会回到是数字增长(分配调整)或素质增长(激励手段)的争论里,不如现在就解决好它!

不够分才是游戏规则

人大代表宗庆后在两会上提议:给低收入群体发放1万亿消费券,并提出3:7消费模式,即每购买100元商品,个人只需要支付70元,另外30元由消费券支付。如此算来,1万亿的消费券最低可以拉动3.3万亿的消费。这样好的提议里,有几个问题我没法弄明白,第一,低收入群体怎么界定?第二,1万亿的消费券如何均分?第三,买什么商品可以使用消费券?第四,用消费券购买的商品如何保证其定价合理?第五,低收入群体的真正实惠在哪里?

据说宗先生在之前的达能和娃哈哈之争中有被曝光其(及其家族成员)的国籍问题,这个疑问我想网上给到的答案都是模糊的,当然,这里也不是要翻旧账,我只是在想,这位人民代表到底代表的是哪国人的哪个阶层。如果说宗先生可以代表商业界的商人无疑是没有人反对的。所以,商人的提案与商业有关似乎也就无可厚非了,说到底,这份民生建议怎么解读都与商业计划书没什么两样,实质上更像是一份商品促销计划书,只是发起的范围和发起动机被提升了而已。

至于我为什么会有那几点疑问,各位可以环顾下自己的四周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应该吃低保的无人问津,明明日子过的滋润的人到了年关总有更多的上级关怀与问候。我们到底有多少名低收入人士?或许给13亿人平分3万亿大饼如何?一人分点,至少是均分,就算正面意义不大,但保证没负面影响也是好事一件。问题是你拿到了你的消费券,那么你可以做什么呢?去菜市场买菜?怎么买?一次买100元的?要不怎么保证最划算的标准呢?但如此又会造成多少不必要的消费呢?更何况原本定价78元的商品完全可以重新换个品牌定价做99元,谁又在管?该怎么管?说到底,一个月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该如何算计着将这30元的收益最大化呢?

有意见的人总是到处都有,提建议的也总是煞有其事。关心本身是好事,但能否解决真正的问题才是根本,是的,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付出关心,但一定不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回到关心自己的利益为止,更不要只顾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貌似社会总欠缺这种行动力和执行力,其实只是看这种行动和执行是为了什么对象,针对弱势群体的,总是那么的不得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总能看到这些不得力的提案,除了标榜自己尽力为民之外,是一点作用也没起到。一个会议里总有太多的旁听者,但是看上去他们活的比谁都对得起人。

碰瓷!

来自《北京晚报》的一则消息:“北京东城检察院近日对65岁的犯罪嫌疑人孙某批准逮捕,孙某曾被疑数年间在北京市多个地区制造碰瓷事件千余起,但根据现有的调查证据,仅能够证实孙某从2004年至2010年间,以碰瓷的方式行骗39起,涉案金钱近4万元”。简单换算下平均一次就能得手近千元,如果近千起都能被证实,那孙老头的行骗金额就逼近百万了。

“碰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就这么来钱呢?先维基百科下:

碰瓷,属北京方言,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例如故意和机动车辆相撞,骗取赔偿。此外,“碰瓷”也是古玩业的一句行话,意指个别不法之徒在摊位上摆卖古董时,常常别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他们便可以借机讹诈。

说到底“碰瓷”就是敲诈勒索。这种行为虽然可恨,但上当受骗者也不大值得同情。对于“公了or私了”这样的腔调,你本来大可不必在意,阳光下发生的事情你就得在阳光下解决。偏偏你要担心把事闹大了、真的相信花钱能买个什么平安……因为你这样,“碰瓷”这碗饭还真的就会继续有人吃下去,搞不好还会像那个孙某人一样,作为长期职业,再甚者,可以结帮拉伙的来做。

换句话说,你越担心什么,还就会来什么。你怕社会不正义,社会就对你不正义,因为你没有做到让自己正义起来。你或许会抱怨为什么有这样的人跟你过不去,但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遇到他们你就没辄了,是不是你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再过着,看着满眼的不合适,却冷静的出奇,直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才觉得失态炎凉。看上去,“碰瓷”似乎就是一个小闹钟,时刻提醒我们注意着别拿社会不当回事。

“三陪”行业的创业机会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则假新闻,要知道现在看媒体与跟一个长舌妇聊天没太多区别,看见听见就算了,好玩你就笑笑,当不得真。好在大家也习惯了将假新闻当作娱乐来调剂,你看这生活才滋润丰满的很。贴一段来自网络的不靠谱消息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2月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分别是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

简单点来说,你可以在三陪行业中的“陪聊”领域创业了。具体点讲,就是你需要通过学习考核拿到相关的资质证书(注册心理陪护师),并在正规的机构(法人企业)提供合法的服务(如陪聊)。于是有人质疑,这样做岂不是让“三陪小姐”变相上岸?

质疑这点的人其实可以问下自己,如果通过几百课时的辛苦学习,最后拿到符合标准资质的证书,她们在上岸后还会做以前的营生吗?一旦有了证书,那旧有的商业模式你还不许人家改变吗?想通了这点,质疑的人就是在说笑,何苦一开始就要歧视一个新工种呢?至于那些期待着某类特殊行业正规化的社会精英们应该会心灰意冷,还是去街头抽根烟吧,那里或许有些机会。

“爱”胸之心,人皆有之

将局部细节放在全局立场上来看,不失为一个奇妙的新思路。男人们再次为自己有意无意偷看异性的胸部去找到一个借口,起码可以不用再自责,毕竟偷窥不是一件能上台面的好事情。有趣的英国人通过调查发现:“爱胸之心,人皆有之”,这点不分男女。且看一则来自新加坡《联合晚报》的消息:

英国最新调查发现,女性美丽胸脯曲线,不只男士爱看,女士也爱看,90%女性承认每天都会瞄其他女性的胸口几次。这项由整容医院访问了英国3000女性和 1000男性的调查同时证实,男士的确情迷女性胸脯,40%人说每天“赏胸”至少10次,48%人更招认遇上异性会“先看胸,后看样”。男士看胸部纯为欣赏,但对于女性来说,原因复杂得多。40%坦承会妒忌朋友或同事天赋骄人,但自己的信心不足,51%女性则认为自己的胸脯未达理想,63%不讳言渴望拥有更骄人上围。

和“胸大无脑”一样,男人喜欢看胸纯属好色这个论调似乎也可以被推翻,甚至连男人好色本身都可以分出品性各异的几个档次。凡是跟科学研究沾上点关系后,我们的“认识”就找到了客观和公正。大多数人认同的事情那一定是正常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在掩饰或者撒谎的事情,那也跟谎言没多少关系了。

同理,两个不同的人即便对同一个人说出同样的一句话,但接收者所能接受到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接受对象对传播者的身份、地位、语气还有彼此间的过往关系都会综合考量,以便得出信息的“真实”意义。重点正在于“真实”,“真实”就是所谓的动机。回到看胸这回事上,如果一个博客写手跟一个媒体专栏作家同时做这件事,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前者是流氓,后者则是骚客。不知道换作是你,你又是哪一类呢?唉!得叹口气。

星岛的乌龙

星岛的乌龙

我并不喜欢纠错,那样有点无聊。不过,作为新闻网站,如果对数据准确性连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也只能让人无话可说了。贴个截图,一来是告诉星岛,在粘帖和复制的时候要注意下位置,不要在日期中间插入其他字符;二来是想告诉大家,胡舒立还是创建了一个新的传媒公司。值得思考的是,她将在新媒体中设立一个公信力委员会。从公关角度开看,这一招比之国内媒体的创刊招数就要高明太多。姜还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