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先生的新创意

用铁盒子装杂志,很欣赏《时尚先生》的创意,也佩服奔驰汽车的大气。其实这个小话题,奔驰也可以拿来作个小小的推广的。比方说在闹市区整一个巨型铁盒,等到杂志上架的那一天,在揭开杂志的刊头,想必一定很吸引眼球吧。

过去的8月份有一个不好的消息,时尚集团的吴泓先生不幸英年早逝。杂志同行均深切缅怀。我虽然不敢比肩吴先生,但还是不免要嗟叹一番:过劳死、媒体人……不说了,记录下,只是为了聊表心意,向吴先生默哀,吴泓先生千古!

创意归创意,但是内容还是要的。浮躁的中国媒体人,彼此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总不能一辈子盯着人家的口袋生闷气,而不去做点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吧?一说到内容,很多人会不屑。包括编辑记者们这些以文字立足职场的专业写手,也是那副腔调,让人不得不对现实折服。他们总是被打动的一群人,而且他们也永远不会在意有几个人会读自己写的那些文字,更不要谈口袋里的银子是否有为你准备的那份没有。

在大多数人看来,内容似乎也确实可有可无。网络转载纸媒,纸媒从网络上整理,甲模仿乙,乙师从丙,丙又坐在甲面前一起商量当下的文字数量规划。一切的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更有创意,也就是更有形式。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如果哪一天,广告主醒过来,不以创意为出发点,而是以杂志的实际阅读和影响为考量,对于内容作出量化的评估的时候,怕是街上一大帮子失业的人都是编辑记者出身的。到那个时候,内容会称王吗?我不知道。

《香港电影》大陆版创刊

在季风陕西南路店看到一本新的电影杂志—-看上去会让人联想到美国好莱坞的权威电影杂志《首映》和香港的《香港电影》杂志—–《环球首映 香港电影》,看了下内容,应该可以确认是《香港电影》的大陆版本。

创刊号启用最近热播的港片《窃听风云》的三个男主角作为封面人物,三个男人也得做一台戏。问题是他们三个是否真的就代表了当下的香港电影市场呢?我对香港电影市场其实根本也不了解,似乎那些跟我也没有多大关系。香港电影我是喜欢的,但留在脑海里的印象,实在太少,成龙和李连杰的功夫片?周星驰的无厘头?郑伊健的古惑仔?其他的演员虽然知名,但在我有限的认识里,很难讲他们与电影牵扯在一起。或许,像我这样麻木的人不多,否则,这本杂志必定不会创刊。

我主要在想这本杂志的一个实际问题,它将如何赚钱?靠内容带动发行量?靠发行量打动广告商?这么老套的方式即便实打实的去做,估计也得花个三五年的光景吧,哪个投资人会这么英明?或者,要是真的可以做到“香港电影环球首映”的合作伙伴就是这本杂志,那情况又当如何呢?

每一部(或者说大多数部)香港产影片的首映礼,无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由这本去操办。换句话说,杂志变成了一家影片首映公关宣传及活动执行公司。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路子。稍微具体点,杂志可以将一部电影的制作、发行及后期销售的这条产业链以杂志为入口,用杂志的平台效用,集聚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整合演员、剧本、导演、制作人、拍摄地、制作公司、媒体、通路等等所有的资源,服务于影片的最终商业成功。杂志由单纯的资讯服务商,转型成为一个资源变现商。唉,说到变现,很龌龊啊!不过,商业就是龌龊的,是吧!还好,我不是这本杂志的企划,否则又要弄的一团糟。

总的来说,这本杂志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的,如果可以继续保持这种风格的话,价格最好可以降下来,比如10元一本,我到觉得冲冲发行量还是有戏的。

《商业价值》杂志8月5号出试刊

bL的MSN上挂着“《商业价值》杂志即将创刊”的消息,好事者如我急忙百度了一下,从杂志的官方博客上了解到了相关资讯,出版人刘湘明正是《IT经理世界》的前总编辑,对比下今年2月初传出的刘总编辑离职一事,很快有了下文。当然,L认识我的时候,她也在《IT经理世界》。L特别强调下《商业价值》杂志与《IT经理世界》没有任何关系。

嗯,具体的事情就不做猜测了,不想有不好的消息影响到杂志人的激情。正如刘先生所要寻找的不确定时代的变革与机会,转帖如下:

世界正在缓慢却又坚定地改变。

通用汽车的轰然倒地,标志着一个不确定时代的来临——这家对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产生过至关重要影响,77年一直雄踞世界头号汽车厂宝座的公司,却最终还是倒在了那些曾使它取得无比成功的种种管理、营销和劳工策略上。

这个史诗般悲壮的故事,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常量”的因素正在重新成为新的变数,例如多年来一直稳定的人口结构、消费习惯、管理模式、经济学规律等等,甚至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国家概念都在受到空前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金和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但是人口和政策却被限制在国界之内,这样的冲突会产生什么结果?

这些来自根本上的变化,使得很多建立在这些常量上的商业模式和企业都面临轰然倒塌的危险。这个时候,需要重新反思那些曾被我们顶礼膜拜的经验和先例,是否在新环境下还依然有效?

我们身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注定将面临巨大分野,持续变革去适应变化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能力,而识别和发现巨变中的机会,将成为企业成功的首要前提。

媒体同样面临变革。在不确定的时代里,媒体不能再端着一副无所不知、高高在上的架子,满足于一些或深刻或独家的案例分析和事后报道。它更应该是一个社区,能够从尽可能广阔的范围内“搜集、发现、判断、提出正确的问题”,吸引读者一起去讨论交流,一起去接近答案。

真倩杂志创刊

zhenqian mag又是4月,又有很多杂志创刊。尽管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但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一些杂志还是需要“斗胆”出来试一试。今日,标榜引领全新生活方式的女性时尚杂志《真倩》(Z  Magazine)正式出刊。

这本杂志的封面让我不由的联想起《华乐》杂志,同时,还有一个疑问:它是来自日本的版权吗?在杂志里,我没有找到联想的根据。倒是出版者标识的目标读者基因,让我庆幸他们不只是想做一本有盈利的消费杂志。这年头有真理想真难。

杂志自我陶醉,认定了它的读者将具备:自我、品质、怀旧、心灵、环保、艺术、平和等基因。由此,张爱玲(或者说是她的作品)成了自然的代言人,但和《明》在4月做的张爱玲特辑所不同的是,《真倩》似乎在用张爱玲说着杂志,而《明》则是用杂志去说张爱玲。

我欣赏的是杂志的主题连贯性,单看各章节的标题,会让你以为在读一首长诗。配以各种书法,杂志的文化品味被拔的很高。这有别于很多女性时尚杂志。如果那些高端消费品牌需要另寻消费卖点的话,这本杂志倒是很好的营造了一个文化环境。

令人羡慕的是,这本创刊号上聚集了众多一线品牌,因此也让杂志后半部的内容与其他时尚杂志雷同,写满了公关稿。这本身不算什么,如果可以一直保障每期杂志有那么几个值得阅读的专题的话,这些东西就当作是附送给读者的时尚资讯吧。

至于为什么会联想到日本版权或者出自日本杂志,主要还是因为看到封面女郎的造型风格,让人似曾相识。似乎回到盛唐时代,又似乎走到东瀛小岛。总之,将中华文化融合现代时尚最基本的功课还是要让国人懂得并认可“祖先传统”的基本价值,国人重获身为中国人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很难复兴,及至流行。

《普知》逆市改版

 

早前传出美国《读者文摘》破产的消息,后杂志发表声明是一场误会。同期,美国多家报纸、杂志关张,全球范围内,很多知名的传统媒体也遭遇寒冬,只是,这个冬天似乎长了点。

在国内,《普知》杂志在创刊一周年之后,突然由小变大,似乎有点逆市而为的态势,想必这也是做了周详的市场调查之后的举动吧。问题是多出来的印刷成本又将需要如何分摊呢?

配合着4月变身的行销策略是在杂志里夹送了一张抽奖单,HP如此信赖这本杂志,只是不知道这次准备提供多少本笔记本电脑给《普知》的读者当作礼物。遗憾的是,在外包装上,杂志并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个信息。要知道,如果仅仅为了控制HP的曝光,而将此类信息锁紧在杂志内页,就意味着这次联合促销活动的失败。读者是没有兴趣拼命翻着杂志找实惠的。或许,《普知》对自己的“忠实读者”抱有过分的期待。

遗憾的是,大多数的摊点仅仅陈列1、2本《普知》杂志,即便杂志从12元降到8元,也并没有吸引到更多的读者。看来,水土不服不仅仅是国内品牌往外走的软肋,也是国际品牌在地化的心病。也难怪,作为一本杂志,如果仅仅是译文加编辑,似乎也不该获得读者的青睐,尤其是在需要付费时。

形象带来关注度

瑞丽跟日本的《LEON》做了部分版权合作,出版了一本叫做《男人风尚》的新刊。在上海的东方书报亭,新刊还附赠一个14寸的笔记本包。

《男人风尚》强调了这本杂志立意的独特性,在如今男刊迭起的阶段,《男人风尚》的诞生理由还是值得期待的,至少有这样的一个团队在为这本杂志付出了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市场需要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一切都为了提升男人的形象。在这个本不该还是“以貌取人”的“以貌取人时代”,我们的穿着品味实在是让人皱眉。对流行、时尚的鉴赏力,对个人形象的理解力,对个人与社群相溶的亲和力,在大多数男士身上仍有欠缺。似乎,我们还仅仅停留在对品牌的盲目信任上,而非是真正的理解和适宜的应用。

形象创造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影响力,希望被别人关注。如果有一本杂志可以教我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及正面谈论,那就好了。

美国《广告时代》中文版出版

美国的《广告时代》杂志应该是美国麦迪逊大街上的喉舌,可惜国内的广告界好像还没有产生同等级别的媒体。4月初,《现代广告》杂志和《广告时代》合作了中文版,但实际上,不过是在原来的《现代广告》杂志里面加上了一个20页的专栏而已,甚至连纸张尺寸都一样。我有注意到广告时代杂志上的中国版块,但是全英文呈现,将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广告人生生的筛掉了7、8成。这还不包括像我这样的,最多只能称作广告马仔的广告边缘人。虽然我们还有麦迪逊帮,还有广告门,还有梅花网,但似乎都没有AdvertisingAge来的正宗,这是为什么?是我崇洋媚外?还是我们的广告教育一直没有找到自家的门?所以,我从3月就开始期盼着这本中文版,于是,我的失望从4月开始滑落,估计会延续到下一期,或者下下一期。

猜猜中国人读杂志的几个情况吧,第一是别人看我也看,跟着看吧,反正别人买了我不花钱,不看白不看。于是,广告业造出了传阅率,标榜杂志的可读性。第二是有赠品,赠品的价值往往超出了杂志本身的零售价,正好缺个茶壶或者拖鞋啥的,买吧,还搭一本花花的杂志,看完了还可以当废纸卖掉,说不定还可以回收个几毛钱。于是,广告行业造出了个付费订阅人数,别管我是用什么手段卖出去的,总是有人花钱买了就表示我的杂志有市场,读者都是真实的。第三是免费赠阅的,不拿白不拿,反正不花钱,我的时间嘛也不值钱。于是广告业造出了DM这个名词,你看看我能免费派送到任何一个你想要的人的手上,将你的信息完整传递,嗯,一副信息快递员的作派,似乎刚给联邦快递代言完毕一样,露出满足的笑容。还有第四,我相信还有第五,都不要总结了,你的情况甚至符合第六种。但无论如何,我们在返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真正喜欢的杂志又有多少呢?随便举个例子吧,上海的东方书报亭从80种杂志到600种杂志的都有,可是,我们的大多数读者,能记得又会定期购买的杂志不会超过10种。如果所有的杂志都平均分配的话,按10种杂志做一个读者类别,那么也可以划分60个种类出来,如果都集中在某些杂志上,那就更难说了。

这不仅仅是广告教育了,还有我们的媒体自身的宣传也出了问题,所以那种我做内容,你买观点的时代似乎一直没有过,这么正常的现象不会出现,那就代表着现在不正常。不过,这是大众层面,慢慢教育还来得及。问题是需要施加这种教育的业界人士,如果思路跟大众一致,连自己的教育都没有做好,想等着他们去教育读者,估计也是我一厢情愿了,不多想了,洗洗睡觉。

《苹果与蛇》杂志或将出刊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橙果设计的蒋友柏和大小创意的姚仁禄正在规划联合出版一本杂志,叫做《苹果与蛇》。两位台湾创意圈名人自比苹果与蛇,并认为在各自的影响力能互相加分的情况下,这本杂志能够带动一股风潮。

谈到苹果与蛇的概念,蒋友柏表示,金融风暴过后,人类会进入一个新世界,一定会出现很多新的观点,而这本杂志就可以反映这些观点。蒋友柏没有明确表示杂志的具体规划,但是突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比如,在发行上,将抛弃旧有的周期性概念,不定期出版,并以市场为导向,在没有广告赞助的前提下,将不考虑出刊。在内容上,将分“衣、食、住、行、育、乐”板块,以新产品或者新的生活方式为报道对象。

正如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面无意中创造了西方人那样,《苹果与蛇》杂志或许可以为某些人带来某种改变。

《GRAZIA》中文版创刊,两周出一次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来自意大利消费杂志出版集团MONDADORI的《GRAZIA》杂志,是欧洲老牌的时尚杂志品牌之一。中文版取名《红秀》,套句小沈阳的名言,一看就知道是“纯娘们”杂志。
我等爷们本来是看个热闹,一不小心,也被这本杂志给打动了。没有大部头包装出来的豪华和沉重感,有的就是你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资讯,还有一些你不得不留意的感觉,交杂在一起出来的一本小杂志,让时间不那么磨叽。这娘们,有点爷们气质!

《优家画报》创刊,品质在哪里?

一直都很期待“现代”旗下的一些杂志。无论是改版或者新创,都能给我留下非常棒的印象。到目前为止,现代旗下的《生活》、《新视线》、《东方企业家》、《周末画报》等刊物还是我经常关注的对象。原本对这本《优家画报》很是期待,不过,看到这本创刊号,顿感失望。

从内容上而言,似乎两册东西仅有一篇封面文章可以一读,即便是这篇文章,也更像是公关稿或者网络文摘,没有有趣的话题,也没有生动的故事。在这篇东西的前前后后是让同行眼馋的各色品牌广告。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虽说这本杂志本身就不打算做给我们男人看,但是女人能爱的东西,我想我也不会失望到什么地步吧?好奇怪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