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与漫修她爸约好读本书写篇书评,算是为两人的“惰性”寻找一个动因。就好像在星期天因为公司培训不得不在早上七点钟出门那样。虽然不喜欢被强制,但还是得说,对我这种不自觉的人,多点约束是好事。起码,今天这里会有一篇新的文字。
真诚且不谦虚的说,我对文笔一向没要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还自我安慰称“我手写我心”,就好像有多了解自己那样,同时也过分夸张了个人的表达能力。我知道,我在文字表达上的局限和我对自身的理解并不足以让我能准确复制。实际上,标榜真实,反而离真实越远。但这多少还是让人有点麻痹,自以为是。甚至让我在面对别家媒体给我“文笔不错,话题较浅”的八字建言时,都有点迷惑。
好在后来有所收敛,写的越来越少,博客也就不在每日生活的重点。尽管每每在朋友的博客上看到我的博客链接解释,还是有种惭愧劲,发生过那么几秒钟。按道理,那也是一种动因,对自己的不忠诚,只是我装作心有所属了吧。
当然,书确实是有在读的,读的很慢很乱很不专心,大多数都是随便翻翻,读不进去的理由也各种各样,比如文笔、故事、甚至是纸张。哈,我总能找到一些荒唐可笑的借口为自己辩解。说文笔,我这种连“的”、“地”、“得”都用不好的人,实在有点没节操了。谈故事,我连一个笑话都讲不全,更是理解不了“故事”与“事故”的区别。谈纸张,也可能是我偶尔因为促销品的原因买过几本《GQ》杂志带来的消费副作用罢了。
你知道的,只要是借口,一般都不会被浪费,浪费是可耻的。就这样,我让那些从京东或亚马逊上买来的书,安安静静的躺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除了偶尔看见愧疚一番之外,大多数时候,也都能坦然共处。这既是一种成熟男人的合理表现,也有那种债多不愁的无赖心态。
好在我从一些随便翻翻的书里也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句子,并愿意将它记忆下来,备做独处时的思考题或闲聊时的谈资。不过,也有可能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或是真的有所感触。总之,这种记忆给我的体验还是比较愉快的。
比方说,在孩子学习上做个建议,我支持偏科。理由是,多学感兴趣的知识,多做擅长的事。这个理由源于我对某个问题的理解,而这个问题则来自一位女士为某商学院撰写的一份教材。她问,一个公司或一个组织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消除差异”还是“强化差异”?
抱歉,我连考虑都没考虑,就自觉合理的将它拿来对比孩子的学习。假想朱注的成绩,语文85分,英语75分,数学95分。我更倾向于鼓励他下次将数学考到100分,而不是将英语提高到80分。尽管英语的提升空间要大的多,但我会固执的理解,在数学方面,他更有潜力,至少是更有兴趣,这会让他做的相对轻松。不过,这种方向容易引来反对,至少孩子的大姑不可能支持。
也许放到成人身上,会容易理解。这不就是所谓的“扬长避短”么?将长处发挥到极致,比之期待全面发展将自己打磨成理论上各方面都很优秀实际上各方面都很平庸更有意义?
对了,是谁提过,有意义的事还是少做为好?
好吧,不多追究了。回到主题,在我确定了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之后,我会赞成强化差异的重要性。对孩子来说,尤其重要。我不可能拥有一个天才,但我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庸碌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