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破碎

语出“卡梅伦承诺修补‘破碎’的英国社会”。连续的骚乱令异邦首相承认其领导的社会已破碎,但亟待修补的不仅是经济低迷或道德沦丧,更有秩序缺失而造成的民众恐慌。虽然卡梅伦不忘记将责任推给几乎所有前任,但当下仍需他一力当之。

破碎,原意是指破损碎裂。用在此处,指的是民心溃散,多与民风沉沦有关。世人还记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怕是想不起文天祥还说过“山河破碎风抛絮,身世飘摇雨打萍”(摘自《过零丁洋》)。连这样有勇气的人都会感叹个体之微小——社会破碎了,单个的人还剩多少力量——何况我们这些无胆无识的屁民。

屁民们对于卡梅伦的担心并不比对国内其他事件的同情要多多少,我们仿佛身处世外。更何况,我们的同情通常会自作聪明的加上一个有效期。逾期之后,我们那已经变态的思维洁癖就会将它从记忆里清除,好腾出空间,迎接下一个同情。在准备好纸巾抹泪的同时,不忘开上一瓶啤酒,也许下一个就是需要大笑的喜庆事了,我们幻想着。

我们或因一贯冷眼旁观,所以秩序根本没存在过。也只会不断发生着个别人的生离死别。我们一再固执的坚信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但前方是哪方?又有几人愿意睁眼去望?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肤浅的旁观者

本想讨论下某档节目里某期内容,但写下这个标题,就有点退缩了。我可能是在与自己为敌,从他们的角度去看,我自己也是一个肤浅的旁观者,我不懂他们的成长环境,无法体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自然谈不上如何“消遣”他们。

或许自责该是我能做的唯一的事。

在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渴望自己能够变得睿智一点,能够洞察世间一切善恶曲直。但我喜欢做个判断的性格又不能让我沉默,总喜欢说,也因为喜欢说,就更想听到一针见血的总结。

往往是听到的废话越来越多。像我现在这样,不给自己启发,没有半点价值。

我总认为独立思考比什么都重要,但在考量一个陌生人的时候,能够进入他的世界其实更加重要。忘掉自己是谁,没有我的立场,完全是他的主观,你就能理解一些事一些道理,起码就不会肤浅的把自己捆绑在自己的无知之上而不知羞耻的叫嚷着。我理解的旁观者,大多数处于叫嚷的状态。

所以,我会认为旁观只是一种发泄。

像我这样的,隔着电视机,看到那群被我看作傻逼的家伙们在叫嚣着改良社会改良他人却总不忘记夹紧自己的尾巴,我就会来气。我也会端正坐好,将尾巴放在桌子下面,然后用力拍着桌子大喊:你们这群傻逼,肤浅的旁观者!

一觉醒来,全忘记昨天自己是何丑态。这等虚伪让自己要吐。

【每日论语】同情

语出“张妙父亲称同情药家鑫父母”。以有良知的媒体人自居的柴静总被代表着一群独立思考分子的意见,但以旁观者的偏见去误读当事人的痛苦,非但忘了思考,甚而连基本的逻辑都没厘清。

换我来理解,张妙父亲之同情,无非是一句没有说出口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看看他那因女儿冤死而精神失常的老伴,他如何有心情去顾及另一对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而媒体屡次喜欢替受害人原谅甚至“同情”犯罪者,为的又是哪般?

同情,意指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于药案而言,任何外人为药家鑫博取任何程度的同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造作。其一是外人无法感同身受受害人的痛苦;其二外人也无法替代犯罪者去赎罪;如此,你求的是哪门子情?说的是哪门子理论?同情的又是哪门子道理?

假借药家鑫父母之名而欺诈来的同情,对于药家鑫父母而言,也无实际的安慰。起码换不回“子不教父之过”的内疚。而此种内疚,与社会有关吗?社会尚且不能替受害人做主,倒先同情起犯罪者,仅仅是因为他当时还活着,所以还是条生命吗?这又是哪门子的逻辑?

于同情而言,无论是冤死的张妙一方,还是死有余辜的药家鑫一方,唯请媒体保持冷静,留出距离,才可以让他们的家人走出阴影,这才是真正的同情。而不是为了宣扬或主导某种所谓的价值,而不断去打扰、去糟践他们。

真正需要同情的人,其实也不是受害人,而是媒体的“同情心”。试图替魔鬼开脱的,若还怀有一颗不用质疑的善心,那么围观者自当祈祷神灵保佑,它只是一时没了方向而已。虽然它已经迷路很久了。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每日论语】童年

语出“外来务工者孩子在墓区度童年”。高房价与低收入让处于生存线上的贫困劳工只得与死人结伴,在墓区搭棚户过起生活。而劳工二代们在墓区度过的这个童年,会是所有同胞们的耻辱吗?假如我们持有的身份证件别无二致的话。

我们一直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所以同一片天空下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早让世人习惯,甚至显得“从容”。媒体在报道此新闻时的标题与行文看上去更像在描述外星球的某个生命那样,隐约有忧伤,实则无情无义。围观者的“淡定”与亲历者的“忍让”如出一辙,不带半点人性。

或者,与死人为邻也没什么不好,起码在死人地界,不用给活人交租。孩子们可以玩的尽兴,不用避讳什么“外来务工人员免进”的招牌。怕只怕在若干年之后,这些孩子长大了,有了出息,主流社会又将如何包装他们对童年的回忆呢?

倒也不必有这个担心。“寒门难在出贵子,但求平安过一生”。世人都清楚,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龙女,不是每个墓区都住着神雕侠侣。我们就像忘掉小说里的某个章节那样去忘掉这群人。

自生自灭,本就是自然法则之一,总得有人去实践它。当然,我会有一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不是我呢?或者,你也该这样问下自己?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不趋利是错误的

我听过一个极端的说法,说若坚持去做一件“错”事,做到它成了习惯,那错事也就正确了。要相信这说法,必得先认为这世上没有对错。或者相信自己不会做道德及法律概念上的错事。剩下来的定义,无非是在不合适的时间里做了不合适的事情罢了。

所以,关于坚持,我总喜欢怀疑。或从理解自己出发,仅仅为了证明我能持续一个动作下去甚至形成惯性。尽管这个动作本身能给到的好处不多,我还乐在其中,是自欺?还是无奈?

不趋利,本身就是错误的。我终究会认识到。

在我身上,这种错误时常发生。连同思维都已僵化,往另一个方向走了太久,拽也拽不回来的尴尬会让关心我的人沉默不语。而那种内心的拉锯,也在耗费我的精神,吞噬我的体力。

我怀疑“坚持”,是因为特别在意“水到渠成”。可能是太过在意,也就特别害怕不能做到。我得承认自己不够勇敢。

可趋利的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到。每天要路过好多个十字路口,看见有好多人在为利而行走。让我觉得悲哀的是,我只能游走在他们身边观望、联想。却不能自由。

【每日论语】逃亡

语出“赖昌星逃亡这些年(南都周刊)”。若不是有其他事件遮蔽了公众的眼睛,赖昌星这个大佬定会成为七月的主题。但延后到整个八月,那些知道或者不知道“远华走私案”的人,都将为‘逃亡’两字而纠缠不清。

逃亡,意思为逃走流亡。正义之士向来都鄙视这种行为。《旧唐书·窦建德传》中有云:“丈夫不死,当立大功,岂可为逃亡之虏也。”以强烈谴责那些做坏事又不敢担当的男人。但谴责与惩罚往往是不能对等的。而欣慰的是,民众从口头或语言上的泄愤中也容易得到满足。他们认为,谴责的出发点是基于正义。

这种依赖式的软暴力,造就了逃亡者的侥幸心理。不堪背负骂名的逃亡者肯定不是一个好的逃亡者,也断断犯不下不可饶恕的错。反之,即便遗臭万年又能阻喝几人?

另一种说法是,这个江湖上从来就没有大佬。赖昌星只不过是前台的一个道具。与郭美美事件中的王某人类似,代言人往往比元凶更具表演欲。说到底,这些也是父母生养的人不过是得了势,犯下的错比一般人大点再大点而已。真正的恶不来自于人。

逃亡者自有逃亡者的生活。逃亡自有逃亡的好处。媒体丰富的想象力是还原不了真相的。唯一接近真相的路径,就是你得检讨下自己能否为正义代言,且不容有半分不可。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空空的早上

朱注说好久没有画画了,便趴在地上画了起来。我提醒朱注注意保护眼睛,于是他坐到沙发上,继续做他想做的事。

我也还能在5点之前醒来,但却懒懒不想起身。望着空空的天花板,脑袋里也是一片空白。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我并不喜欢多睡。我讨厌那种一无所知的轻松。等到我真的想要去要那轻松的时候,发现它已经不属于我。它只属于那些单纯的要快乐的人。

昨晚看了一些零碎的微记录,网路上忠实的保存着好几年前的数据,不像我们的记忆那样会欺骗人。从最早的时候往现在看,越发觉得自己肤浅或更肤浅了。早些时候,还有所矜持,对于说什么或者怎么说还有所考量。而近些时候,却仅仅只是为了说而说。严重的说,这是一种堕落。

或许从纸笔过渡到电脑,人只是在技能上需要适应。但从写字来看,从文章到微记录,就像是一个精神本身就不集中的孩子要去应对一场持久而又分裂的战争,胜负可知。疲惫自然正常。更是谈不上继续想做什么。

我想继续思考自己,但已经浑身乏力。举着空空的脑袋,望着空空的天花板。

【每日论语】叶公好龙

语出“民间反腐网站开开停停”。从2011年6月初至今,民间反腐网站骤增至近60个,然而获得备案的仅有4家。知名度较高的“我行贿了”网站自从7月14日备案后于7月20日重开,但仅20天后就无理由宣告永久关闭。资深媒体人@李晓庄质疑此举乃叶公好龙。

虽然国人不太瞧得上印度阿三,但阿三做的有些事要比龙子龙孙们高明。要不,我们也不会一窝蜂的去追着人家屁股后面去学什么建反腐网站。但学又学不来,学不好,最重要的是不给学…….阿三们会不会笑咱:不敢揭自己短的民族,会有多大的出息呢?

叶公好龙的典故出自《新序·杂事五》,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清朝人王士禛在《与魏允中书》点明:“叶公好龙,畏其真者。”意思是说,某些人不敢面对真相,只好沉溺于幻象。

在幻象中,我们可以歌舞升平;在幻象中,我们可以荣华富贵;在幻象中,我们可以用尽所有关于幸福和快乐的形容词。但真相是什么?是打破幻象的叛逆?还是追本溯源的回归?

历朝历代,民间都有着强烈的反腐意愿。但举报并不意味着反腐与治腐。即便连“举报”本身都将在法律及道德层面上引发无休止的争议。民间反腐只能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薄命女,可叹你夫君心不在你啊!

看来不得不抬出毛主席,他曾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指责当局:“嘴里天天说‘唤起民众’,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叶公好龙有什么两样!”

好吧,十三万万同胞们,来让我们一起向毛主席保证“我不贪腐”,是不是就好了呢?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上海好大雨

早上八点钟到了公司,从阳台望外面,像是傍晚六七点的样子,黑阴阴的。我记得这个城市总是这样的不安分,但记忆这东西,总不比当下来的具体和直接。

于是,我只能听着雷声滚滚,我只能看着雨点或急或缓的敲打着房屋的外墙。

再望远处,黑阴阴的天幕下,几幢原本老旧的高楼像是一排枯树矗立在别处。我在想那枯树里可也有人隔窗远望?

近点,是邻近某个小区的公寓楼。齐我这层高的地方已是公寓的最高一层。平常这个时候,会看到有老人探出脑袋晒晒衣服,或者在屋子里来回转悠。但今天,也是黑阴阴的一片,连灯都没有开。

突然,远处一个炸雷响起。过一会儿,那枯树也不见了,沉默在雾气里。隐约露出点痕迹,像一块灰色布帘上洗不去的斑痕。雨声也越来越急促。

我开了风扇。呼呼的风从屋里往阳台上吹。左耳风声,右耳雨声,夹杂远处的几声乱雷。混乱的上海早晨。

朱注回家了

晚上的时候,就能见到芳和朱注了,整整26天。朱注的这个假期过的很快活,不知道很久没见老爸,他是想呢,还是怕呢?看得出来,我有点不太自信了,在我手里,他肯定不算太轻松,尽管我对他的要求也不多,但更少一点就是孩子的期望。

这几个礼拜,朱注没有失约,能在约定的时间给我打来电话,或长或短,有想你念你,也有当天的趣事,我能感受到他的快乐。好在我也忍住了,一直没问他关于作业、学习方面的扫兴话题,那个也是我小时候不喜欢多提的。

那天芳告诉我清早她站在江堤边上,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爷爷后院的低矮围墙上,坐着一个少年,右手边是长江,左侧面是长长的绿绿的江堤,江风吹来,带着江边树丛里腐枝烂叶的气味,耳边传来江水轻推堤岸的哗哗声……或者有一天,我可以过爷爷奶奶那样的生活,在江堤外面,有一幢自己的房子,开一个小茶馆,过一段真正的生活。

但现在只是想象。于现实点,我得想着怎么去赚钱,尽管已想过多次,却没找到一个可行的办法。我一直在问自己,假如现在没了工作,我能做点什么养家呢?瞧,我是不是想的太多了?总之,我不能在这样浪费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