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汉字的理解 还是太浅薄

颠倒汉字的顺序,不影响阅读与理解吗?

其实不是,阅读与理解是两件事。你把汉字当成一张拼图的一块碎片,无需拼出完整的拼图,也能认出它大概是什么。前提是,你脑子里得先有那张完整的图。

如果你从书里读到“日斜奏罢长杨赋”,不继续往下看,也知道下面要写“闲拂尘埃看画墙”,哪怕它写成“闲敲棋子落灯花”。其实,你并没有阅读并理解它,你只是学过并记住它了。如果你是第一次读,一字一字念“日斜奏罢长杨赋”或“日斜奏赋长杨罢”,你还是会发现意思是不同的,毕竟,文字的顺序变了。

再换其他类型的文字,比如哈耶克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或者维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里的任意一段,别说颠倒顺序了,即便是完整的一段,你反复阅读,仔细咀嚼,也不一定能明白它是什么意思。这才是事实,首先,你不曾记忆过完整的那一段。其次,我们的理解能力,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好。

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字,没神奇到可以胡乱使用,我们也没能耐到随意发挥。

多管闲事的Richard

有一个外国人,花了20年的时间,把中国的汉字字源资料放上了互联网。

我跟同事聊起这个事,觉得他和他做的事都挺伟大。我妄自揣测Richard已经完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每天担心物价上涨,工资不动。但我想应该会是那样,这是我们的思维。甚至在我们看来,Richard可以称作多管闲事。但是等到别人的闲事管成功了,我们这些围观的人又该做点什么呢?

他是Richard,他的这个网站叫做chineseetymology,如果可以的话,请你一定要去拜访下。看看一个外国人是怎么管好这个中国人的闲事的。另外,我有想捐钱的冲动,我不知道这样做算不算是一个成熟的中国人的表现。

汉字改革?别折腾了!

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

建议全国用10年的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汉字。并称此举有利于两岸统一。

不知道潘委员如何会如此突发奇想,白白浪费这万一之提案机会。

毫无疑问,繁体字对于汉字的理解与传承有其独到的作用,可是与繁体可相互替换的简体字比较来看,二者相差并不是太远。以我为例,我从来没有接受过所谓繁体字的教育,但是绝大多数繁体字我还是一眼就可以辨识,对我的工作和学习也未带来任何的便与不便。

另外,我觉得奇怪的是我们为什么总是陷入在一种非此即彼的挣扎之中呢?难道说这个世上只有一种选择可以留给大家么?简体和繁体仅仅是汉字演变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好或者不好,在于对当下社会的适应及不适应。如果全中国都知道爱是用心来实践的话,你又何必在意这爱()字中是否少了一个“心”呢?

即便我们提到繁体字在教育学生方面,能起到“更形象化的去传承”这个作用,我们也不一定要废除简化字啊。难道大家不觉得大多数繁体字笔画那么多,就是在浪费油墨么?

如果提到有利于两岸统一,估计也是一厢情愿了。按照这种思路,似乎所有说英文的国家都应该重新组合成一个新联邦才对。如果是这样,为什么国家还在积极抢救及保护少数民族文字及语言呢?至于两岸的统一与否,是不可能以文字统一为契机的。

如果有1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花在其他的一些地方,比方说编辑一部《汉字演变大全》(当然,我也没百度下,是否已经有了此类书籍),以记载、梳理并传承中华汉字演变历程,似乎更加有社会及现实意义,而且这个还不会花费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体现了“不折腾”的基本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