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MOENY+》9月出刊

以往杂志创刊,多选在3、4月。在秋季创刊的杂志当然也有,只是我看到的还是第一次。等到我已经对杂志没多少热心的时候,又有几本杂志创刊了。

《第一财经周刊》的兄弟刊物《好运MOENY+》在9月初创刊,据说好评如潮。糯米网上更是创下了团购过“万”份的杂志业传奇。对于团购杂志,我一直没有看懂,不解其中对消费者的好处在哪里。没有实际的阅读体验,读者是根据什么来选择长期订阅一本杂志的呢?或者,读者们总是迷信有背景的制作团队?

看上去,《好运MOENY+》在杂志发行上有所创见。但在传统发行渠道上却不够给力。在东方书报亭,除了没有看到杂志的大幅宣传海报之外,甚至还要点名购买,而杂志却被摊主压在地板上。创刊号没能上架,发行当然需要做个检讨。但说到底,发行经费不足可能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像摊主那样认为这年头同质杂志过多的想法在终端零售者心中已然普遍。这又是一个需要再教育的过程。

整体来看,《好运MOENY+》的封面设计太过平庸,放在成堆的杂志里,绝对跳不出来。至少不像《第一财经周刊》那样给力。而新杂志的logo设计的也很有问题,无法抓住读者的眼球去形成“这是一个品牌”的印象。至于内页版式则中规中矩,符合一财的风格,印刷的品质也不错,颜色较准。从制作上看,10元钱的定价感觉稍高。

内容方面,看看标题,都值得一读。但阅读这件事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需要挤出时间来的。

这也是我困惑的地方。大家可以花钱买杂志,也可以为了便宜去买这本可能没时间去看的东西,但到底这个臭毛病是谁惯出来的呢?还是媒体自己作的?我不知道,你有答案可以告诉我。

第一财经忽悠谁

对于国内电视节目品质和媒体人素质的抱怨,不是第一次了,很多抱怨都是“莫名其妙”的,这种莫名是说这帮人其实可以不要这么做,可又是什么让他们表现的如此肤浅与懦弱呢?

昨晚第一财经播出专题节目《战火重燃》,请出专家来分析利比亚战局。首先,媒体在节目名称上就开始误导观众,所谓“战火重燃”,应该是翻出旧账,牵出1986年美国“袭击”利比亚。让今次利比亚再次遭到美国轰炸,看上去更像是美国的一次寻仇。

为了能让这次寻仇有充足的理由,第一财经还特别收集了几条网友意见(比如《环球时报》的某记者,某非著名网友等等),最后让他们代表全体网友们给这一事件作出定论:美国人是为了石油利益。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有什么资格代表全体网友?第一财经的想象力真是幼稚到极点!第二个问题是美国在利比亚只是为了石油吗?第一财经是在忽悠观众还是忽悠自己?

最后,第一财经让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美国人让利比亚平民受苦了!第一财经可能觉得,一贯盲目善良的国人至少会因为这一点来痛恨美国人,就像我们平常说谎那样,说了一条又一条理由,同时观察对方的脸色,到最后再祭出一招杀手锏,直指对方要害处。同情心是我们的要害,这是所有谎言得以蒙混过关的关键。

当然,我不能偏激的说,我们被利用了。我也不承认,我们平常就是喜欢说谎,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权利或“义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要么对事情一无所知,但起码还是保持怀疑的态度。要么对事情一知半解,对于疑惑的地方一定要问个清楚明白,否则还是继续怀疑下去,这算是我们的权利。

问题是,同样围观的人,你们也有怀疑吗?

被传媒强奸的商帮文化

上周日看了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话题是“中国商帮”。

节目以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徽商和晋商作为研究范本,并邀请了一些所谓的新徽商、新晋商作为嘉宾。同时,还邀请了几位做商帮研究的所谓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当然,现场少不了一些迷茫的、不知所措的、七七八八的观众。

呵呵,又是轻浮的几十分钟。

我为什么要着重提历史上,以及所谓这些词呢?因为我想告诉我的朋友:这些都是需要确认的,大家不要被误导了。

我们不妨先了解下,商帮是个什么概念?

在商业发展历史上,因为宗族、地域、资源整合等原因结伴行商的经商团体,走出了自己的地域,将某些独特的物品从甲地带到乙地或丙地,再将某些需要的东西带回自己的家乡。这些东西可以是茶叶、是盐,也可以是创意、是执行能力。而一旦这些团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说垄断了某个行业、或者形成了某种商业运作模式、或者延伸并塑造了某些商业之外的价值观,这才形成了帮。毫无疑问,这个帮的划分是以地域为主要特征的。因而有徽商、晋商之称。

同时,由于历史印象的积累,以及我们这些后人对于文化的简单膜拜,中国似乎有了“商帮文化”这个概念。

在世界上,我们最熟悉的商帮(如果有的话),莫如:犹太商人。在无数历史典籍及文学作品中,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最会赚钱的商帮(而非民族),其经商的观点与手段在世人的心智中占有极强的印象:最会赚钱。

可是,在我们对徽商、晋商的总结上呢?找不到最具说服力的特征来总结其价值。如果仅仅是局限在地域上,那么这种研究的角度就不该是他们本身,而是他们在资源分配、资源调整、促进社会物质进步等方面的成就和意义了。中国的商帮文化,其实根本没有存在过!至少在现在的中国,就是这样。

我们不能因为《乔家大院》的热播,就一厢情愿的相信山西人就是怎样怎样的信守诚、义;我们也不能因为胡雪岩,就一定要说左延安、尹同耀如何如何,中国的其他地方有更多的(有政府背景的)企业,他们也是红顶商人么?

说到新徽商、新晋商的概念,更是让人尴尬。

看看吧,出于媒体的炒作与报道需要,涌现出了美商、日商、韩商、台商、港商、浙商、苏商、京商、新沪商、新徽商、新晋商等名词。所指无非是一些具有共同属地的商人,并人为的把他们强加在一个群体之列。

以台商为例,官方资料显示,在现在的中国,有100多个大、中、小型城市居住着120多万台籍人士,其中大约有10万台籍人士是大陆6万多家台资企业的企业主,或者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高管。而我国官方及民间合作的机构,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企业会员及个人会员,却只有2万余名。也就是说,认同这种划分标准的商人,不足这个群体的1/5(或者说1/60)。而台商还是目前华人世界中公认的最具代表的商帮群体之一。

这说明什么问题?

简单点来说,就是商帮文化的幼稚。如果硬要说有商帮文化的,那这种文化也仅仅处于萌芽期。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的记忆来引导现在的商帮进化,无疑是一个无趣的过程。

从以上的角度去看,关于“中国商帮”的头脑风暴无疑显得极其轻浮。大概他们很乐意相信“三岁定终生”的看法。现在做这个选题,与在幼儿园强奸一名幼童有什么区别?不仅不会帮助到她的成长,反而会给她一个错误的标签和导向。不是么?

那么这些所谓的精英为什么要做这个选题呢?

我想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

1. 期待其在注意力及话语权的建设上有些成就;

2. 期待在看似弱智(越是自诩精英的媒体就越认为自己的观众是弱智,其实不是故意这么认为,但是他们制作出来的品质就是在把观众当做弱智)的群体中强奸其印象;

那么这些所谓的精英会总结这个栏目的成功点在什么地方呢?咳,谁知道,真希望他们可以读到这篇文章,也许可以得到点启发吧!

最后想给传媒精英们提个建议:可否做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因为传媒人掌握的资源是大众的信任(这种信任有的时候确实有点浪费),而传媒人自以为是的创意或者噱头其实还是要以服务大众为基本原则的。也许传媒人确实给不出更好的建议,别担心,没有人会指责你!起码你不要误导别人相信自己都不清楚的事情!那样的话,你的职业素质在哪里呢?

还是拿本期主题做例子吧。如果先来讨论现今社会的商业背景?之后再讨论是否需要商帮这样的概念?再请那些所谓的商帮代表来谈谈他们对商帮的理解?有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请一些商帮研究者表述他们对商帮文化发展的展望以及他们现在在做的这些事情的具体意义?

这样的一个选题,也许就能告诉大家商帮文化的现状,起码是一个有思路的争鸣吧。

当然,我知道你会说,这是头脑风暴。是的,不管怎样,也要做些正确的事情吧,如果是无趣的或者最后不了了之的东西,那不是在浪费时间么?想想看,那么多精英的脑袋,在一起轰轰隆隆了几十分钟的热闹之后,顿觉无味,那样是不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对传媒的变相亵渎呢?

嗯,是不是这样?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