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给创业者的十碗鸡汤,你喝过吗?

musk

领教过SpaceX顺利回收猎鹰9号火箭的神奇,很多人对马斯克的敬仰堪比乔布斯,这家伙证明了一家公司也能改变世界。有人甚至表示,如果乔布斯与盖茨二人有个基因改造的私生子,那一定就是马斯克,想法荒诞但吹捧的诚意却很足够。

可见,多数人臣服于光鲜的结果,却没有时间在意那些不一定很牛逼甚至还很苦逼的经过。对于那些目前还拿不出光鲜结果所谓在路上的人而言,越想享受世人的赞美,就越要先经得住他们的冷眼。这一点,亘古未变。所以,在这个特殊时刻,只要你去读马斯克的故事,汲取到的往往是无穷无尽的正能量,这本《钢铁人马斯克》也不能避免。对普通的写作者而言,读者始终是带着偏见来阅读的。

所以,无论艾希尼范思确实有着更高的写作立意,他是想借马斯克的行为和思想,去劝诫这个星球上最聪明的人该做点对全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但我还是轻松的从这本书里找出了十条鸡汤,不客气地说,值得那些只想赚钱的创业者喝上几碗。

一、可以失败,但绝不放弃:创业如同跑马拉松,一旦相信自己的体能达标可以参赛,那就是一场从起点到终点的旅程,可以做最后一名,但不允许中途退赛,既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是对这项运动的不尊重。创业者需要知道,创业是对社会资源合理运用的承诺,是对其所能创造出的价值的信仰,是对员工、用户和伙伴的信任的责任。事实上,如今对“创业”二字敬畏的人能有几个?

二、如果你不习惯面对失败,那就只能忘了它,朝前看:很多人迷信自己能做到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呢,很受内伤,冷暖自知。害怕失败这种心理不是病,不需要治,说出去也不丢人。但是,我们忘记一件坏事、一个坏人的能力还是可以去锻炼培养的,相信明天会更好,朝前看,或者什么都不做,安安心心睡一觉就好了!如果还不行的话,那就破费下,吃顿烧烤忘掉它。再不行,就两顿吧。

三、激励一大群有才能的关键人士,去开创振奋人心的新事业:想要创业成功需要掌握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管用的人,二是够花的钱,三是做正确的事。创业者的本事不只是要找到这三点,更需要做到激励、驱动这三者之间发生高效优质的化学反应。很多创业项目活不久,往往是创业者的驱动力有问题。在我看来,驱动力的核心,只有这十六个字:“财聚人散、财散人聚。人聚事成,人散事败。”千万别迷信你的个人魅力,那是公关产品,半夜起来照照镜子,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普通了。

四、问题之所以还是问题,正是欠缺明晰的解决计划:实际上,这是很多企业的大问题,为什么会欠缺明细的解决计划?有的时候是流程问题,各个环节互相推诿,没人负责,自然没有解决计划;有的时候是能力问题,找不出真正的问题所在,当然给不出对症下药的解决计划;更多时候还是态度问题,领导不重视,同事不敦促,他还有明天,谁特么想着解决问题呢?归根结底,还是缺乏对这家企业的认同,没把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没把用户当做自己的岳父岳母,没把企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想想也没错,创业者凭什么让员工做到这些呢?说来说去,还是驱动不力啊!

五、你得相信老实人,还得相信老实人也有精明之处:如果老实人希望有人带着他们去做一件他们想做但又认为办不成的事的时候,他们会假装那件事是可行的,这是他们的精明。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创造条件,并敦促他们实现那件办不成的事。很多人会为了内心深处某个相信过的事情而贡献激情与创造力,唯一缺乏的是一个引路人和一股驱动力。创业者,这该是你的活!

六、当你坚信你的事业会取得成功的话,你就会意识到,晚一天达成目标,就会多损失一天的收入:想想真的励志,那么,将来你的事业一天不该只赚100万吧?还傻看着干吗?赶紧做事啊!

七、你的协作伙伴越多,你需要肩负的责任反而越大:我也确信对于一台不太复杂的机器,由自己完成比分包出去协作要安全且高效的多。如果一个创业项目涉及到太多的资源整合,往往意味着它不会成功。创业者,千万别谈你对产业上下游都有整合能力,马斯克都做不到。

八、公司创办人一旦不适合领导该公司,需要有一个退出的机制:马斯克不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与乔布斯一样,曾欠缺领导力。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他们的勇气与运气,有机会多来几次。对于那些一生只能创一次业的大多数来说,与其让公司死在自己手里,还不如开开心心的退出,将公司交付给最适合的人去带领,保它长命。安静的做个股东,老老实实享受分红应该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吧?

九、敬重成功不难,敬重失败很难:中国人自古信奉成王败寇,且由成功的人书写历史,有几人在意那人辉煌的过往中有多少剽窃和侵占呢?即便是特斯拉的两位“原始”创始人在面对“马斯克是不是特斯拉创始人”这个问题时,也得捏捏钱包,回想对比下他们三人对于特斯拉的贡献值,不得不摸摸鼻子大方承认。

十、环顾你身边,那些比你聪明的人,他们在创造什么?还是在跟随什么?如果是前者,请予以无理由的尊重。如果是后者,请保持距离。那么,正在创业的你,又该做哪种人呢?好吧,读到这里,你也懂了,我就是想这本书来表达我的某种情绪,一句话,我痛恨所有的复制、跟随、浪费社会资源的创业项目。(完)

马云+你=什么

【2015040207】现在有一种现象,可以叫做“马云+”,马云+湖畔大学=中国最好的创业者联盟?马云+黄章=重新定义魅族?甚至还有马云+创业=成功?马云+语录=真谛?……马云成了百搭,其意义大于实际作用。学马云的,多半是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依然固执的自己罢了,而马云在“马云+”里扮演的戏份越重,也就越发没有含金量。

【2015040206】常给我朋友圈动态点赞的某董居然找我私聊了几句闲话,打字速度不慢,不像是快70岁的老人。过去,我以为他只会点赞不喜欢点评的印象只是我的误解。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说过的话,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场景,想让人停留、回应,需要一句“我懂你”,可现在的情况是“求你懂我”。以后朋友圈尽量别发垃圾。

【2015040205】2020元可以在上海生活一个月么?假设可以租到500元一间的房子,每天生活标准还有50元,其实也真够了。上海这个最低薪资标准不算离谱?

【2015040204】带队伍有两种逻辑,一种是看位置找人,集合众人之力,把领导拱出位。还有一种是先选人,挑有培养潜力的,人尽其用,领导甘为桥梁,做众星的舞台。前一种血腥有效率,但不把人当独特的个体对待。后者尊重个体倡导独立自由,但效率欠佳。即便如此,哪怕是自己创业,我也会继续坚持后面这种做法,成就别人比成就自己更重要!

【2015040203】使徒子在微博上说:“自己挖的坑,含着泪也要填完”。一语道尽人生的尴尬,常有进退两难的窘境,如何自得?好吧,尽量别挖坑。

【2015040202】某人问我,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做媒体么?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有经济支持去做和捧着脑袋空想会有不一样的答案。若说条件具备的话,为什么不去做呢?越不正常的地方,越有可能回归正常。

【2015040201】命里无时莫强求,何苦算计到白头?小说中某书生看到一个没人要的龟壳,觉得有趣便带了回家,却不想是件稀世珍宝,换来三、五辈子都花不完的金钱财富。大多数人不缺平淡时的隐忍,却罕见隐忍时不忘有趣的初心。问问自己,之前的日子里有多少件是因为有趣而做过的事?

别以貌取女人

【2015032007】不要从女性的衣着去判断她的人?你做的到吗?做不到好难,盯着她的脸?不合适。不看她,也不合适。看哪都不如看衣服合适。再说了,女人买那么多衣服,总希望别人去看去赞吧?

【2015032006】试用Uber,除了App本身足够简洁之外,其他方面与易到差别不大,司机师傅很客气,车内很整洁,系统直接结算费用。打车要25元,而Uber要付47元。当然,用优惠券支付就不伤感情了。

【2015032005】《Genome Research》刊文称,8000年前,因为少数人积累了财富和权力,导致这个阶层的男人平均会有17个女人为其繁殖后代传递基因。对比下今年两会期间某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博士多生几胎,似乎前后呼应,共同点都是精英繁殖。问题是,越是没有话语权的人越没有机会反驳这种混账逻辑!

【2015032004】有媒体在扒小品将军黄宏的皮,称其“曾调动济南军区力量拍大片,拍六千多场,票房仅二十四万。影片共消耗五万发空炮弹,六千斤炸药,六十余吨油料,油料开销都比票房多。 ”八一厂厂长的身份赋予他这个权利,就像企业里面职业经理人干的事,黄属于管理能力弱而已,谈不上有什么罪。这事现在被扒出来,倒也荒诞的很,墙倒众人推嘛!

【2015032003】有个人投资者质疑陈一舟所领导的人人“浪费一个又一个成为中国领先的社交网络的机会”,陈回应称,中国与美国的行业状况不同。不过,有个细节值得关注,陈自称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观察者”。给人一种“早就料到如此结局”的印象?说中国的创业环境不如美国,创业者的诚信和责任心恐怕才是关键点吧?

【2015032002】芳去银行填单据,接连写错几张,回家后陷入沉思:“才这点年纪就脑子不好了,以后老了会不会变痴呆呢?然后芳文(注意!此处提到了她老公我)会不会照顾她呢?答案是……因为他现在都不会照顾人,还要靠她照顾……”整个晚上,芳都在郁闷,对我爱理不理……请教各位好丈夫,这情绪上的bug要怎么修复呢?

【2015032001】阿森纳在欧冠陪练多年,教授赌气说还不如去欧联,搞不好捧个奖杯回来装装门面。我觉得温格只是想讽刺那些唯冠军论的媒体们,没有陪练,哪里来的刺激?不过,踢球不想着拿冠军,就跟做事不想着赚钱一样,只是得不到耍嘴皮子,比流氓还不如。我骂起自己来,还是挺狠的。

举报有理 对错谁定

【2015031207】微信表示,在朋友圈看到含有“不转不是中国人”、“请好心人转发一下”、“转疯了”、“必转”等,可立即举报。虽然这类字眼的确让人恶心,但“举报”真的好么?让用户管理用户虽然节约了成本,但道德风险也不少。今天可以举报这些,明天必然就不能去说那些。这些那些又是凭谁来定对错的呢?

【2015031206】来自荷兰的付费阅读平台Blendle可能是我的菜。在 Blendle 上绑定信用卡之后,我就可以为账户充值,用来支付单篇文章的阅读费。 Blendle会根据我的兴趣类别推荐不同文章,点击标题开始阅读后, Blendle即从账户中自动扣除一定金额。一旦我对内容表示不满,还可申诉退款。实际上,这个模式与App Store并无二致,能否成功,也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付费读者的基数是否足够庞大;2、长期、持续、稳定的供应高质量内容。无论如何,Blendle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2015031205】崔强在报道销售易C轮融资的文章里,选了一个很棒的角度,提出“裸融”,让史彦泽有了一个区别其他创业者的好标签。从各行各业来看,虚报融资数字,虚张声势的确也很普遍,以至于让原本是基础的诚信居然成了某种宣传优势,这算是中国式创业的一大特色。

【2015031204】陈琪(蘑菇街创始人)说了一个从200亿到2000亿的故事,然后,就被传出蘑菇街估值或达20亿美金。想想身边最亲近的几个女人都不是蘑菇街的用户,怎么就顿时感觉惭愧了起来呢?那么,有人为上海这个都市估值吗?这个价值能否变现呢?而谁又会受益?

【2015031203】登陆Apple Store下载或更新软件,显示“STATUS CODE ERROR”,据说昨天这问题很普遍。假设某天Apple Store被墙,我们还能好好生活吗?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需要靠他人的允准才能过好生活。

【2015031202】升级iOS8.2之后,除了新增Apple Watch应用之外,也发现微信变得反应迟缓。有朋友提醒,其他App也是如此。在微信上感觉明显,是因为它的打开频次远超其他应用?

【2015031201】移动互联网创业还需要做App吗?理性的人多建议从微信服务号开始,直接切入流量最大的地方,可是,流量大与你需要占多大份额是等比的么?从本身需求和能力出发,独立App或微信服务号运作到5万下载量或关注数,除了成本高低之外,在运营难度上究竟会差多少呢?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得延伸了

【2015022507】如果不用耳机,iPhone的播放品质不是太好。所以,媒体猜测这是苹果收购音乐插件和音效插件公司Camel Audio的原因之一。可能只是玩笑。从中隐约感受得到,我们将会进入一个人人都能成为专家的时代,只要你愿意学习,总有合适的工具帮助你获得一技之长。果真如此,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又该延伸到哪一层呢?在个个都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时代,我们能回归从容和平静么?

【2015022506】如果你有一项超能力,比方说是回到过去,你最想用它来做成什么事?《时空恋旅人》中的父亲回答说要看很多很多的书,这个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不过,如果你有一辈子的时间都不能掌控它能读完几本书,即便你能多几辈子的光阴不也只是在停留在想象和等待里么?这样看来,没有这种超能力就是对的,一切都在均衡里发展。

【2015022505】为什么每天记这些无聊的事和想法?芳管我这样做叫“每天一日”,我确定这说法不是贬义。我已经很久不写日记,字丑到自己都不认识了。担心再不敲敲键盘,手指头都弯不了了。

【2015022504】禅宗大师柳泉可能将自己的肉身木乃伊化之后藏在一尊佛像内。要知道为了死后不让虫叮蚁咬,就必须保证肉身足够有毒才行。为了成佛,和尚动的凡心可真不小。从这里去看,和尚们说的无欲无求又该怎么理解才对呢?

【2015022503】昨天在朋友圈里小黑了乐视超级电视一把,然后,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没找到的红包就被找到了。向乐视的朋友表示感谢。这一段的颜色也怪怪的。

【2015022502】身为管理者,理应专注于如何提升雇员的工作效率。但同为被雇佣者,如何获得更多的回报也是基本目标之一。这两件事如果一定要分个轻重的话,哪一个更是你关心的呢?当然,有一点需要清楚,高效率并不属于回报。

【2015022501】在亚马逊的购物车里删掉了近一个月存下的几十本书。去除浮躁、回归从容,从清除占有欲开始。

四十好多惑

【2015021707】年近四十,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怀疑过自己的未来?有没有未来?是怎样的未来?与自己期许中的有多少差异?答案不敢写在这里,人还是要乐观一点。不过,乐观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现实不如意,对吧?

【2015021706】有人说中国就是中心之国的意思,想来别国也不会少了将自己的国家当作世界中心的骄傲和无知,所以,一个中国的中年人看到动画片《生命之书》里说墨西哥是世界的中心时,突然很想笑自己。我们说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洋溢着无尽的民族或国家自豪感,可是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绕着自己转的时候,却满满的都是自私与任性。还有更有趣的对比吗?

【2015021705】爬大历山,印象中应该是第四次,上一次去还是十八年前。有人认可大历山是历史人文旅游景点,只是为了可以设卡售票。典型的路霸行为,可为什么就没处说理呢?

【2015021704】所谓领导,多遵从彼得原理,由一些不胜其力的人指手画脚。古今中外没啥不同。所以,想来做领导是一种需要被阉割什么的病态生活,与常人两样。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我来自省一番,是感觉惭愧的。

【2015021703】除夕越近,越害怕正月,正月出头,我们就要回上海了。回到那个冷冰冰的只有利用与被利用关系的钢铁森林。外面的新鲜感为什么还在呢?

【2015021702】如何鉴别态度与能力,有时候蛮头疼的。见过很多在同一个坑里摔过很多次的人,每次还能变换不同的姿势。虽然口服,但内心真心拒绝。不过,人的手指头也有长短,用人用其长,我要做的,就是找到这种人的长处并且说服她学会去使用。

【2015021701】结尾来个广告:信任我的朋友请做好自荐与推荐的准备,我渴望一位主编级的内容高手加盟,要求如下:爱移动互联网,对电商有独到的见解,有好奇心,喜欢先做了再说,更喜欢少说多做。其他好谈。

无所不能 无所不容

【2015012107】朱注对我说,听到一天考三门的消息,他和小伙伴们犹如被“天打雷劈”,他们原以为还是一天考一门,结果五年级是区统考……看他的用词,就知道考试结果同它差不多惊悚。晚上回来,他也早早睡了,与往常不同。他跟妈妈说,考语文的时候,有一个坏人在他身边转悠,考数学的时候,有一个幸运女神曾提醒他修改一道试题……他形容监考老师的形象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2015012106】这几天为了年会节目练习舞蹈,发现节奏感差的很,身体的协调性比香港电影里的僵尸差不多。于是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否也有踏不准拍子、身手协调不齐的状况发生,想想令人沮丧,很多时候不就是为了这些而去做所谓的沟通、交流和管理吗?在这种情况下,谈完美有点奢侈,谈完成比较务实。

【2015012105】跨部门协作当中,最常见到的状况就是推诿责任,混淆权责。可以试试责任细化,落实到人。好处就是遇到问题可以追踪到人,坏处就是流程加长,整体效率降低。孰轻孰重,还真得看实际状况。

【2015012104】有没有想大哭一场或者大摔东西的念头和时候?这说明,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所以,你怎么可能指望别人总是包容你呢?

【2015012103】
凡人:上帝,听说你无所不能?
上帝:是的,你有什么愿望?
凡人:造一块你举不起来的石头给我。
上帝:……好的。
然后,上帝造了一块石头之后自断双臂。
……
这世上果然有无所不能的人。

【2015012102】微信在朋友圈测试一条广告,点赞、评论的人很多,刷了几屏都看不完,禁不住烦躁起来。对广告主而言,与其说它是广告,不如说它是一条共同话题,理解了这点,这种广告的方向就有了。对受众来说,它也不能过长,比如说已经屏蔽的人不要出现在评论里,互相之间不可点评,点赞者就不可以点评等等,当然,加上一个大拇指朝下的图标,也是有价值的。

【2015012101】《重振通用》这本书告诉我三件事:1、庞大甚至伟大如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也有破产关门变成乞丐的可能;2、庞大甚至伟大如通用汽车这样的公司出了问题的唯一责任人就是最高管理者;3、不如通用汽车这样庞大的公司的管理者及领导人,应该好好读读这本书!

为没效率而苦恼

mountains_aotw

跟J聊天,谈到效率,我愿意承认自己很没效率。

首先,我确实想找个方法来解决效率问题;其次,我也认为他是可信的朋友。好消息是,我真的得到了帮助。

在这之前,我以为的效率,出自于对各种事务的管理,而如何管理好各种事务,似乎又与我的时间分配纠缠不清,没时间带朱注玩,没时间去读买来的书,没时间静下心来听听音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管好我的时间,我就能提升效率。

于是,我按照课程表的方式,为自己设定好六点起床到十点睡觉之间的种种细节,仿佛我的生活与工作能完全踏在我预先设定的节点上,一步一步的走完一天又是一天。这方法此刻想来可笑的很。但我为什么理解的那么晚呢?

J跟我说,时间管理的目的是让自己自由,生活的更为轻松。而我脑子里却想着时间管理可以让自己做更多的事。我不是笑话自己有这个想法,我只是笑话自己真的有那么多事可做吗?真的属于那种为了工作便可以不顾生活的狂人吗?如果真是那种性格,今天就不必有这样的苦恼了。

于是,我跟他请教如何做时间管理,他给到的答案非常简单。首先,罗列你当天想要完成的事,不分大小,有多少算多少;其次,把你当天必须完成的三件事加粗,提醒自己那是优先项;最后,完成一项,划掉一项。

在形式上,J就把“时间”两个字从时间管理上划去,完全没有“在规定时间做规定的事”的要求。这让我豁然开朗。如果说我固执,这一次我终于见到牛角尖在哪里,为什么总跟时间点过不去呢?很明显,效率的根本不在时间够不够用,而在于你的要事清楚不清楚。

其实,就这个话题,我也问过老牛,老牛给我的建议有八个字:要事优先,以终为始。我试着盯牢目标激励自己。但于自己容易把握,于团队却感到有心无力。

不过,今次这种要事管理的方式,倒是很容易推广给我的同事们。

新问题又来了,我该直接要求她们如此这般,还是期待她们自行改善呢?要知道,我是一个不谙管理之道的管理者,被彼得下了咒,一时开解不了。

朦胧的Chatter

很明显我是一个技术盲流,第一不懂技术,第二又被新技术所吸引,这种矛盾的状态并不只会发生在我的身上。追逐最棒的科技为我所用,应该是一件很炫的事情,就像诺基亚所说的“科技以人为本”(不过,这句话如果可以具体为“科技以服务人的使用为本”将更恰当)。

我这个技术盲流很早就开始使用谷歌日历,在上面添加个人行程等,对于工作管理来说,确实便捷很多。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个人应用需求,马克•贝尼奥夫开发了一款新的产品—-Chatter—-所谓的云计算的一种具体应用。在技术层面,我无法解释清楚,但我可以打个比方。Chatter类似于网上公告牌,即:某年某月某日某日某人做了(或者准备去做)某事,在线做个登记,那么被允许知晓该资讯的人将即时获知。这样的应用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一种协调管理,它的在线管理特性似乎更适用于松散型或者有多个办公地点的企业。

当然,我不确定我是否完全理解了(甚至曲解)这个产品,但毫无疑问的是,如我所描述的这样一个产品出现之后,对现今的管理模式是不是也提出了自己的挑战呢?如果说过去的中小企业都在自我管理或者领导者威权管理的旧模式之下焕发着它的生产力,那么在面对这样的一个产品的时候,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否就一定可以得到提升呢?或者又要与老板共同面对一种新的磨合?

马克•贝尼奥夫认为Chatter将在某个领域超越Twitter和Facebook,他的意思是指在服务企业的利益上,后两者是个大社会,而Chatter却是一个小圈子,同时更为现实,与用户的生活也更为密切。因为它将决定用户的工作效率和职场前程。

或许“危言耸听”只是希望有人可以关注到Chatter们会带来的巨大改变吧,那些过去我们堪称为自觉自发的情愫,在科技面前要接受一次大考!大考之后,还会剩下点什么值得珍惜的东西吗?我不知道,只有走着瞧了。

不想上市的媒体公司不是好媒体

很早就听到《投资有道》这本杂志及其关联杂志的运作团队的最终目的是上市,不料早在今年3月他们就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真替这些据说是来自美国道琼斯集团的团队感到高兴。

不过别人上市,我高兴什么呢?

昨天和一个朋友在一家不能无线上网的星巴克聊天,提及他所在的那家广告公司,也是以上市为目标。他对公司清晰可见的上市日程和内环线的一套居室充满着期待。在这样的一家公司上班,想不卖命都难。

可是,我们能给合伙人什么期待呢?

我们也要做到上市?还是说那是一个美丽的大饼,只可以画不能够吃到?这可是台湾人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应该要坚决制止!可是那些闲人能士还需要什么呢?高薪?高福利?这个又是几家初创企业可以做到的呢?

然而,如果我们说现在做这件事情的目标不包括上市,那可就真的小瞧我们的志向和雄心了!江南春当年看到一个覆盖3000万白领的市场就成就了一个分众,无中生有了一个渠道,也推进了中国广告业的发展,让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分众的市值上。

各行各业仿佛都是为少数人而存在的,当市场上有了一个模板的时候,剩下的就是复制了,最后有了一个成熟的市场,直至腐败、衰落或者出现新的模板。

而今的模板就是以上市为目的的媒体发展模式,一个将概念(想象力)去落实(执行力)的过程(当然,任何一次创业都可以这么总结)。换句明白话来说,就是看菜谱炒菜。

然而星级厨子不是人人都想做的,也不是谁都可以做的。所以菜谱漫天飞,星级厨子还是那么几个。所以,你说中国也许有近万家杂志媒体,几千家电视媒体,几百家报纸媒体,数万家网络媒体,能站在那里说我肚子不饿,我家里可以种田产粮的还是那么几个。

人人爱听的那句鼓励人的话:『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并不是要求每个士兵都要成为元帅,这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这种想成为元帅的心态对于士兵的成长很重要。所以,中国的媒体公司如果可以理解『不想上市的媒体不是好媒体』这句话中对做事态度的要求远比『看菜谱炒菜』的趋利心理来的更为实际的时候,中国的媒体算是真正的在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