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来自回顾并正视过往

【2015042807】一段白宫记者协会晚宴的视频,让奥巴马看起来有加入德云社的潜力,段子马一点不输郭德纲。国人应该会拿他跟某大大相比,可惜得不出值得欣慰的结论。我们说人的自信不来自对未来的期望,哪怕再多热情热血,而是来自对过去的回顾,即便少许自怜自嘲。懂的人从此开心起来。

【2015042806】有新闻称“央视记者买8份草莓,经检测均含致癌农药”,对于这类黑心果农除了谴责和制裁之外,我也很好奇:央视记者为什么只在那8个地方买草莓,而不是更多的80、800个地方?一句话,大家有没觉得央视记者已经不具备公信力了?无论他们说什么,我们都得先怀疑下动机才行。没办法,狼见多了,狗也得戒备着点。

【2015042805】说雷布斯在印度做英文演讲出了丑,遭国人耻笑。虽然打心里不喜欢这个靠公关宣传干事业的“虚头巴脑企业家”,但也心知肚明,有本事先把企业闹腾成人家这样子再去笑英文烂好不好?英文再好,只能给人做翻译有意思么?

【2015042804】大概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工作要求有英文名,彼时脑袋里能想得出来的只有Eric Clapton这么一个外国人--我心中的吉他之神--于是也用上Eric,但不觉得太惭愧。直到昨天,搞清楚Eric的意思之后,顿时不安起来。“挪威语Eric,意为永远的领导者,永远的力量。被描述为受欢迎的斯堪迪拉维亚人,有自信,聪明而且心地善良”。不安的是,除了“心地善良”之外,其他都不像我。

【2015042803】当你信任一个人的时候,你希望对方也是完全信任你的。这种信任与利益无关,没有逢迎的必要,甚至是永恒的。这就需要双方能站在对方立场去思考辨别,什么事是对方能接受的,什么事又是对方的底线。一般而言,一旦没了信任,就是粉转路人,相忘于江湖。

【2015042802】所谓人才是信息差与偏见,尽管偏见也是一种信息差,但二者还是有不同之处。信息差指的是两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或信息渠道的不对等,这是基于事实层面,可衡量。而偏见则是指一方对另一方有难以被改变的印象,往往还是不好的一面,偏见更偏情绪化。而人才正是信息差与偏见的综合判断。真正的人才最害怕陷入偏见之中,无论好坏。

【2015042801】朱注最高兴的是,能踢上比赛能赢球。在他10:1赢了对手之后,他根本不在乎语文只考了80分出头。我呢,只能告诉他:儿子,你很棒,我五年级的时候,语文成绩肯定是前三名,足球倒是没见过……看他9点准时入睡的姿势,我想,他是没有听懂我要说什么。

iPad不如iPod那样伟大

【2015040707】iPad诞生已有5年,那么iPad有否重构媒体业呢?也许有,但不够直接。在某些超级应用如微信中,媒体已然变样,甚至连媒体从业人员的身份都有改变,可那只是表象,内容由创作者直面阅读者而已,核心的问题一直未有变化:如何让阅读者付费?所以,iPad为什么没有做到像iPod那样,让文章可以按每篇1元的价格向阅读者收费呢?假设这个结论是合理的,那最终实现它的平台如果不是iPad又会是什么呢?

【2015040706】比尔盖茨在微软40周年庆当日(4月4日)给员工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他“对未来的考虑远远超过对过去的缅怀”。这番表白比他做的办公软件或电脑系统更让我喜欢,同时也值得每个人深思,无论成就大小,更多的人表现的很是眷恋过往,而不是积极向前眺望。为什么我们会缺少考虑未来的热情了呢?是因为害怕失去现有的什么吗?

【2015040705】传苏宁易购误把优惠券门槛标错,由满2000减50变成满0.01元即减50,令网友疯狂抢购,据说造成大约5000万左右的损失。不过,按照媒体讨论的热度来说,折算成广告费,苏宁易购还是有得赚吧!所以,我们假设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电商平台方除了认账补救之外,也该问问各位消费者 ,要不要恶意消费?这算不算个人素质问题?甚至有相关法律来做约束?记得不当得利也是违法。

【2015040704】“在杭州打工的小伙子发现一个风水宝地,每月发工资后都把钱埋在这里,一年后他再挖开来,眼前的一切都另(错字,应是“令”)所有人大吃一惊”…..这条看似民生新闻但写错了一个字的内容后面跟着一条链接 ,打开之后是主打理财业务的某司用户注册页面。所以,这是一段好文案么?是的,它很八卦,像一个诱饵,勾引好奇心强的人打开这条链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2015040703】“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这句话讲的是,观察人才探究人才的素质,一定要先看他是否具备平淡、宁静的本质,继而再看他是否聪慧明智。其实说的也就是什么样的人值得做朋友,那些呱噪的、喜欢奉承的人至少不是平淡的;那些自夸的、说的比做的多的人至少学不会宁静;那些自私的、利己的至少不够聪慧;那些见风使舵的、墙头草的性格至少是不明智的。以上这几种人,至少做不成我的朋友,我呢,也恰好不属于这几种人。所以说,老祖宗就是好,一本《人物志》放那近千年,细心读读,少交恶友。

【2015040702】帕克杀了枪杀叔叔的真正凶手,并没有让婶婶感觉高兴,她告诉帕克,人不该心中有恨。恨是一种负面情绪,会让人失去对事物应有的判断,最终受害的可能还是自己。要做到不恨,首先要学会反省,反省自己应负的责任,其次要去感恩,感恩事情没有变的更糟。最后,再去找方法,去解决最重要的问题,而不是避开或推诿。三件事做完,就应该不会恨了吧……朱注喜欢看《蜘蛛侠》,而且是反反复复的看,我陪着陪着居然会有心得,感恩。

【2015040701】有一种网页足球游戏,设定英超背景,有球员真实数据,从初始阶段开始培养直至成球星。无趣的是,游戏认为每个角色的成长都有其上限,虽然合理,但不够乐观--不相信人的可塑性是无限的--降低了玩家缺乏对“未知”(未知才是玩家游戏时真正的需求)的期待值。那么,这是技术问题么?

贤者话少 蠢人话多

【2015022607】王献之兄弟三人拜访谢安,徽之和操之说了很多日常事,献之稍稍寒暄而已。他们走后,客人问谢安,三人当中谁最好?谢安说:献之。客人问:如何判断?谢安说:贤者话少,浮躁的人话多。我相信谢安的判断方法,实用。多与贤者交往,能活的实在。自省下,我话不少,确实够蠢。

【2015022606】如果一个农村孩子在十三四岁时读过《平凡的世界》,难免不受它的影响。只希望正要开播的电视剧版不会让人骂街。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就尽量不看了。

【2015022605】帮助微商在移动端开店的App看起来都一模一样,没有哪家有格外明显的竞争优势,都能将选货、进货、上架、荐货、卖货、口碑、物流及回佣等流程一键搞定。这个阶段,谈不上什么竞争,先发的第一批略占时间优势,圈到最多微商用户的赢。

【2015022604】产品营销公式=30%选产品+10%文案+30%运营+20%推广+10%运气。对这种拍脑袋拍出来的数字,你想说点什么?

【2015022603】在3号线站台和地铁里又看到58、赶集的广告,第一反应是:他们活的可真累!当然,你也不好说这种做法就是傻逼,人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

【2015022602】理论这东西,信的多了,就忘了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相信理论的初衷是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解释。但解释多了之后,却忘记了还要去做去印证。

【2015022601】看各种自媒体的观察或评论,总担心作者的判断是否基于真实的内心,或者只是公关部门的文字游戏。很明显,这个问题总有被解决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作者无需通过文字来赚钱养活自己,也就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真实的内心。换句话说,真正的意见领袖氛围尚未成型。现在有的,都是怪胎。

我离快乐又近了

电影《食神》里有一段,说星爷送出第一碗撒尿牛丸后鼓励大家:“瞧,我们离上市又近了一步”。我被这一段搞到笑出泪来。经历过失业失恋这种痛的人总能体会点笑泪交杂的滋味,该有多么难言。而我,也正在学习如何星爷式的激励自己。

前两天,有朋友找我聊职场。其实我也给不出什么好建议,一则过往经历平平,二则为人秉性脾气怪异与常人有别,所得经验分享出去必定害人。但既然是朋友,为表真诚,一两句真心话还是要说的。于是我给到他一条忠告:“别只盯着老板设定的目标,多关注个人在这个过程里的收获”。对应到他身上,就是说不要在意你的表现是否称职,而需在意这次经历有否收获。

我这样的思维基于另一个不太准确的价值观,即“事情做好了,一切都会对”。尽管我自己还没有做好过一件事。

说来也巧,谈完话后,这朋友就不小心被辞退了。给我的惊讶程度不亚于当初他得到那个职位。好在他认为我给到的忠告起到了作用,承受起来倒也不那么艰难。至少表面如此。但我相信,他会对自己也有一番新的认识。这是我们从无数次失意中唯一能汲取到的养分。

我想起99年,从安达尔下岗回家的一幕。在那时,失去一个工人的身份并不光彩。我也将那件事作为检验自己人品的一个机会,结果,我失去了两位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仅仅是因为我盯住了不该去盯的地方。我不该拿自己的认知去评定另一种毫不相干的东西。

另外,我想点别的,如果说一家公司爱才有道、任人唯贤的话,至少会有一些标准能让大家看懂。比如说,如何有才但不可以没人品,如何无才也不至于没位置等等,有了上线与下线,对一个真心想为公司做事的人来说,才算公平。而这家企业也才谈得上成熟。

当然,说回我自己依然不乐观。我的这种个性,除了会自己包容自己之外,还得多烧高香,多遇到几个贵人,才不至于为了一点吃饭的钱,丢了自己以为正确的东西。那多没意思。

思考的障碍

思考的障碍来自于对真相的逃避

这样的题目有点大,我原本想指出一些言不达意的现象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在写出这个标题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无力阐述清楚。我的思考发生了障碍,不仅仅体现在表达层面,也在思考的初始激荡阶段,我会害怕产生更多的误解,我真的确定那只是表达的问题吗?

举个例子来说明下:

王烁先生在思享家上发文指出“唐骏需回应学历作假指责”,我支持王先生的观点,唐骏先生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在社会对个人产生质疑的时候,应该及时站出来回应,并有责任举证以澄清事实。既然,公众赋予了你社会典范的荣誉,你也必须以真诚和透明来面对社会。稍微发散一点来说,诚信是社会价值得以良性延续的一个基础,你个人可以不讲究诚信,但是请你不要破坏我们所共有并维护的社会价值基础。

从另外一个层面我也在想,如果唐骏先生真的被证明是不诚实的,除了他个人承担的那部分“后果”之外,我们的社会该做何检讨呢?社会错在哪里?我们是否该在这个时候来检讨下诚信缺失问题的背后是什么?我忧心忡忡的在这篇文章后面回复到:“我觉得无论唐骏的学历是否有假,有另一个问题值得反思下:为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看重学历?”我原来以为一些共识的部分无需啰嗦,但从其他读者的反应里,我看出我这是在画蛇添足,譬如:

@甲:“这不是看重学历的问题,是个人诚信的问题。”
@乙:“我觉得现在讨论的问题,不是学历是否重要的问题,而是诚信是否重要的问题.低学历高能力的大有人在.除非迫不得已的原因,否则不值得鼓励,更不值得宣扬与学习…”

以上本身只是一个示例,我不是想据此指责谁或者反驳什么,我只是想借此描述下思考的障碍是如何发生的。

由一篇文章获得读者共鸣,引发其他读者做更多思考,应该是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但大多数人是否也有我这样的痛苦,在同一篇文章下面,人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是好事),而一旦将这些结论当成是一轮成熟的交流,则会显得一厢情愿。大多数情况之下,表现自己的欲望大大强过对于是否能收获真相的渴望。

从这里,我有点理解为什么说“顶”、“沙发”、“支持”这样的词汇才是论坛的主旋律,因为大家要的只是围观而不是思考。群众们想要看的也不是真相,而是“乐趣”。于是,我们的思考必然有着天生的缺陷,善良如我的人会认为万事都不够接近全面,但现实如我的人到现在才敢承认,我们只是故意躲开真相而已,思考的障碍恰好来自于我的闪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