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关系

一次性关系是当下人们交往的基本关系

这样的表述多少有点误导的意味,动机不算太单纯,但只要你也可以理解出人与人之间大多存在“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交往”就好,至于延伸出来的其他意味,不在这次的思想活动范围之内。这种关系,似乎前人也有表述,借“快餐”之名,在网络上早有“情感快餐”的说法,但我无意向这样的说法靠拢,也无需避讳,一次性关系就是一次性关系!如此而已。

一次性关系是当下人们交往的基本关系。是一种不够理性的认识,说法比较偏颇,甚至只是一种“泄愤”的表现,不仅曝露出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无力,也体现了对这个社会的严重不信任,甚至也伤害了周遭的熟人,破坏了生活的氛围。但了解我习惯于这样矛盾、犹豫的表述风格的人一定理解我并不只是在自责,这样的问题,难道只是我一个人有吗?

玩过Facebook或者开心网的人对一次性关系可能更容易理解。每当有人申请做好友的时候,我都会有一个疑问,我们会真的成为现实里的好友吗?如果会,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形式交往下去呢?说到这里,大多数人应该会多点认同,这和当年的笔友、网友一样,遥忆当年旧情,问君还剩几两几?但这还只是在线上,于线下现实生活里,是不是也有一次性的困扰呢?

我先解释下,我用“帮扶”这样的生活形态作为证明存在这种一次性关系的切入点太过冷漠,但人际关系也确实是建立在付出与索取的基础之上,这不该回避。

跟大多数热心人一样,本着“与人方便,于己方便”的指导方针,我从来不逃避能够给别人提供帮助的机会,哪怕对方只是第一次见面,或者对方已经是第N次骚扰。因为我始终觉得,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才会怎么对待我,我是在帮助自己。同样,我也像个麻烦一样,会不由自主的找到某人,予以“索取”和“压榨”……

“我帮你,你帮他,他帮他们,他们帮我”本该是一个健康的循环生态,但如果用中国式的感恩心态(一对一)去思考的话,受者难免对恩主会多点眷顾,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予以回报,而对于求助于己的人则大多是冷眼旁观。一方面,我们不肯感恩,将自己置入求助者的立场去主动支援。另一方面,我们并不能对恩主做到有恩必报。

这样,恩主、求助者和你的位置将会错开,我们的人际交往,就会体现出“一次性”的特点,我帮你一次,你帮了他一次,他……这样的循环或许只有等到我的恩主出现时才会体味出所谓的公平来,但公平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包括我、你、他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越发单一,彼此之间没有交集,上下左右缺乏互动。那么,为什么人际关系会是一次性的呢?至于这个问题,我无力回答,如果你有答案或者能给我启发,请尽快帮我,虽然我们之间也许只是一次性关系。

目的及目的

你找我有什么目的?你找他有什么目的?这是两个让人难堪的问题,问者无心,听者伤心!不过,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却可以教你分辨出你身边谁了解你,而谁又看不懂你!

N是我的前上司,按年龄也是长辈。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想起某人的时候,会立即给对方打一个电话,当然不会幼稚的说:“嗨,朋友,我想你了!”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会从心里感激,毕竟被人记住是一件好事,更何况你又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挂念”的。有人会怀疑,“他找你干吗呢?难道他不记得以前是如何对待别人的么?”他总在想着你是否有什么被别人“挂念”的地方。这个怀疑的人一来不理解这位上司,二来不理解这位接电话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我知道那位上司的做法是有益无害,可是我学不来。比方说,我从一个同学那儿拿到另一个同学的电话,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打电话给他,而是仔细的回忆下我跟这位同学过往的相处,有没有尴尬的地方?即便回忆不出来,还会继续给自己找理由,尽量不让自己打这个简单的问候电话。其实就怕一件事:我找他,他会想我有什么目的!在这件事情上,我就成了那个怀疑的人,将同学情谊看的比人情世故要淡,对自己不够信心,对同学也报以不信任。如果这里换作我的那位上司,或许他就会很安心的联络他的同学,享受到纯真的同学情谊。

有句话这么说,叫做“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在人情世故中,我们能少来几个目的,或许日子久了,大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真朋友,而不是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