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有爱的人表示一声感谢

我的小学同学老莫,最近比较痛苦,他的侄子莫伟,一个90年的小孩,三月底遭遇一场大火不幸双腿截肢,医疗花费几近百万,村里乡亲协助在“轻松筹”上建了个募捐活动,希望社会爱心人士能给这个贫困家庭一些经济上的实质帮助。

我们几个同学原本计划的直接募捐也都变更为先在平台上捐款,再帮忙做消息扩散,大家都祈祷这个命运本身就很坎坷的小男孩能够平安渡过难关。

我把这个项目推到高中同学群,令人意外但又不无感动的是,陈闻泉、胡玉德、孙开方、叶小燕、方向志、齐忠、饶东升、吴桂来、凌艺多、包敏、谭进、邓敏霞、王浩、金宏、江镇、郑勇强、林劲松、张勋华等十多位同学施以援手,甚至连班主任张老师也转钱给我委请代捐,要知道,其中有很多同学已有十六、七年未曾见面……

我以前不太赞成募捐行为,除了被新闻里的骗子给吓到之外,还会担心钱的去向是否合情合理。这一次,却让我真切地从另一个方向上得到启发:见过那么多骗局,人们为什么还会乐意继续奉献?

松浦弥太郎在鸡汤集《给40岁的崭新开始》中提议:“40岁之后,付出多过索取,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反思人生的前半部,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踏入社会,总是不停地索取什么,温饱、知识、经验、友情、爱情、性、金钱、荣誉、地位……这种做加法的人生表面上丰富多彩,内地里却可能是无尽空虚。太多的拥有,让你很难确认,哪一件事哪一个人于你有意义、有价值?

而且,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所有这些得到、这些加法之后的答案,背后又是谁的付出呢?

结束台蜂的那一年,我在浦东的一家酒店,与黄鸣先生边吃边聊,他耐心的跟我解释何为感恩,就是每当遇到逆境,请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每当遇到身边人遭遇逆境,也请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

多年之后,黄先生的样貌在我脑海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个问句却常常清晰可见。

我相信黄鸣,也相信松浦弥太郎,尤其是到了被人唤作师傅或大叔的这个年纪,多少能看得见一点点不同来:以前觉得自己有利用价值,在职场上就有远大前途。现在清楚,你能主动为身边人身边事无私付出,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段人生旅途上,遇到与自己一样的人,你会感觉特别幸福。我也是。

记录下来,感恩遇到的这些值得珍惜的同学与好友。

募捐通道

粉笔哪里来

经常在路边看到写粉笔字的人,诉求简单,请路人甲乙丙丁行善积德。

这些求帮助的理由各种各样,大多数会集中在“遇到困难,请求小额金钱资助”的主题上。比如说探亲无果又不小心丢了钱包,只好在贵地求个面包。又或者,找工作未果,盘缠花完,求个路费打道回府。这些听起来容易让人接受,出门在外,谁能担保没个难处啥的。

不过,也有一些奇葩理由,比如某位全身专业车友装扮,身后架着一辆看上去价值不菲的自行车,却求那些朝九晚五勤奋工作的写字楼小白领资助完成其骑行计划。光是想想就觉得十分荒诞。这简直就是劫贫济富嘛。

看起来,至少得“佩服”下求助者的勇气,对大多数平常人来说,放下面子不是件容易事。

另一方面,琢磨下某些求助者的逻辑,确实不敢理解,凭什么会认为自己理应得到陌生人的帮助呢?如果你有梦想,难得不该通过合乎道德的手段去实现吗?

在我看来,利用同情心,滥用道德资源,就是一件不道德的事。

我有过几次不小心回应的经历。老实说,事后会有纠结,如果被欺骗了呢?但想归想,做归做,只是回应的条件也自以为是的越来越高而已。

实际上,每每遇到这种状况,我还有另一个小小的疑惑,求助者们写字的粉笔从哪里买的?这玩意儿随处有卖吗?

瞧,我们的虚假繁荣的同情心,已不允许自己去推敲这样的小疑惑了。

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带眼镜的女生写粉笔求助,她跪在离地铁站不远的一个街口,微曲着身体,散乱的长发遮住大半个脸。除了写在地砖上的粉笔字之外,没有任何值得回应的地方。

你们说,我当时该不该告诉她,离她不过200米远的一家快餐店正在招聘服务员呢?

地球一小时

我记得我曾经参加过这个活动,但我昨天肯定没有,不是忘记了,而是真的没那么去做。尽管儿子的家庭作业里也有这个部分(学校该怎么传达这个“任务”,决定了孩子们对这件事的认知),但很明显,我们完成的不好。

我在“权衡”这样或那样的利弊,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一直处在一种纠结的状态里。如果你还没有孩子,你可能很难体会,同时如果你又不是天秤座,你就更难理解。我的解释只是说人的想法真的不同(星座或者孩子什么的借口,都是玩笑),但我会说出来,不怕你笑话。

形式上的东西,不能说不重要。只可惜这个公益活动已经沦落为又一个娱乐秀,不知不觉的被腐蚀,变了味。它会让我觉得如果要在这个时刻跟着大家去做点什么,其实只是证明自己已经丧失了思考和行动的独立性,而不是其他。同时,这种“参与”于自己而言,也没有实质上的帮助或改变,当你觉得你可以自觉的去做那些事情的时候。

我会感叹,原本是我们这种平凡人使得这样的活动有了意义 ,但却不幸被更具“传播”价值的娱乐分子(我早就觉得娱乐明星就是一些嗜血的寄生虫)掉了包,成了他们的新秀场。这让我鄙视和厌恶。你或许会说,他们也可以教育另一波人。但你会喜欢在看经典电影的时候插播广告吗?你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另一波人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被娱乐给强奸了?

……

就像我不能用文字完整和谐的表达我的真实想法一样,我也无法用语言清清楚楚的告诉孩子我的本意。我不能完全说我不是嫉妒这些家伙们,我也不知道怎么合适的表达我的厌恶。

或许,带着孩子去做,在平常时候多提醒一点,让行为成了习惯就好。

重庆卫视该不该禁播广告

重庆卫视决定从3月开始禁播广告,以公益卫视频道亮相。最新的新闻也显示,重庆市政府每年将给予重庆卫视1.5亿元人民币的运营补助。问题来了,其一,广告该不该用行政命令去禁止,其二,1.5亿元的补贴被批准该有怎样的流程?

我这里只能说说广告。

尽管大家都不太关注广告,但对于“广告”本身,很多人并不排斥,在广告极端分子如我来看,“广告”更有替代“教育”来改良社会的作用,当然,我所设想的是在一个人人都有良知且懂得自我反省的前提之下。

广告的好处,在于它恰当的利用了媒介的传播力及影响力,使受众的注意力不被浪费。无论广告稿的制作品质优劣高下,广告本身都具备了教育或影响社会的功能,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的感叹于某一支广告的精妙,那种共鸣也只在少数优质的课堂上能感受得到。但毫无疑问,广告比之课堂,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会更加持久。

广告的另一件好处,是可以带来利润,建立其商业价值。因为广告(商业模式),媒介得以自给自足(或者存在自给自足的可能),并以此量化其市场地位,比之收视率而言,广告量不太容易造假。

不过,有些粗糙的广告也会被人排斥,但那出于人们对品质有了新的标准,我们不会满足于过去的认知,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也还只是原地踏步。

或许,如何避免垃圾广告的干扰远比全面禁播所有的广告更合适当下。当然,我们对“公益频道”本身这个新尝试也该报有一份期待(但公益与广告也不相悖)。没有试过,怎么知道它的好或者不好呢?

谁让电表在飞?

110220这几天关于电表在飞、电费飞涨的消息通过微博让更多的人知道:哦,原来这事不只发生在我一家。

以我家为例,从去年10月份开始看起,分别是81度(10月份)、96度(11月份)、187度(12月份)、253度(1月份),翻了三倍不止,重点是1月份,我们还只用了20天的电。一开始我怀疑家里电器较多,加上有些电器比较耗电。但能有这么大的耗电量,真的让人在这个目前动辄环保的城市里感到惭愧。

是谁让电表在飞呢?

对于收费者电力公司来说真是屁大个事,某外地电力公司不是刚刚拿出7亿元的分红吗?当电力公司的员工们都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变的怎样?下一步又有谁需要赶紧富起来呢?

假设在这次电费上涨中,每人比平时多交25元,以上海1500万人口来计算,电力公司每月将有3.75亿的收入,前面说的那家外地电力公司,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好在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我的这个逻辑,纯属乱讲。

现在微博上有人已经在号召大家拒付电费。问题是那些已经支付的人该怎么办?一方面他也需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资格”去参加这样的拒付活动,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其他人往往还是以这样的一些人为证,来寻找千百个等待与观望的理由,要说改革,还真的有人能够坐享其成。

也有人比较乐观,大家总在讲被这个新型敏感的电表多收了电费,但少有人换位考虑,这么多年下来多使用了很多电,给政府和电力公司带来那么大的损失实在是不好意思了……

农夫山泉继续甜

农夫山泉

我想说这是农夫山泉行销上的成功,但我又不觉得这仅仅是一次行销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可以让更多素不相识的人受益,我们为何不继续这样做下去呢?当然,倘若因此要说这家企业会有多么的伟大,似乎有贬低其余的意味。

无论如何,当我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之后,我觉得我个人还是有必要感谢下农夫山泉们,这是发自内心的。尤其是在这段天灾人祸频发的日子,相比某些所谓的大企业发点善心捐点小钱还不忘记大肆寻求媒体报道沽名钓誉确实要伟大的多。

看上去我有点愤怒了,打住不说。回到农夫山泉的这支广告上,这几天在公交车上看了很多遍,也想做点什么,放在这里,就算只能提醒几个人也好。这会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参与到某件有意义的事情那样高兴,而不至于只是做了一回无用的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