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有爱的人表示一声感谢

我的小学同学老莫,最近比较痛苦,他的侄子莫伟,一个90年的小孩,三月底遭遇一场大火不幸双腿截肢,医疗花费几近百万,村里乡亲协助在“轻松筹”上建了个募捐活动,希望社会爱心人士能给这个贫困家庭一些经济上的实质帮助。

我们几个同学原本计划的直接募捐也都变更为先在平台上捐款,再帮忙做消息扩散,大家都祈祷这个命运本身就很坎坷的小男孩能够平安渡过难关。

我把这个项目推到高中同学群,令人意外但又不无感动的是,陈闻泉、胡玉德、孙开方、叶小燕、方向志、齐忠、饶东升、吴桂来、凌艺多、包敏、谭进、邓敏霞、王浩、金宏、江镇、郑勇强、林劲松、张勋华等十多位同学施以援手,甚至连班主任张老师也转钱给我委请代捐,要知道,其中有很多同学已有十六、七年未曾见面……

我以前不太赞成募捐行为,除了被新闻里的骗子给吓到之外,还会担心钱的去向是否合情合理。这一次,却让我真切地从另一个方向上得到启发:见过那么多骗局,人们为什么还会乐意继续奉献?

松浦弥太郎在鸡汤集《给40岁的崭新开始》中提议:“40岁之后,付出多过索取,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反思人生的前半部,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踏入社会,总是不停地索取什么,温饱、知识、经验、友情、爱情、性、金钱、荣誉、地位……这种做加法的人生表面上丰富多彩,内地里却可能是无尽空虚。太多的拥有,让你很难确认,哪一件事哪一个人于你有意义、有价值?

而且,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所有这些得到、这些加法之后的答案,背后又是谁的付出呢?

结束台蜂的那一年,我在浦东的一家酒店,与黄鸣先生边吃边聊,他耐心的跟我解释何为感恩,就是每当遇到逆境,请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每当遇到身边人遭遇逆境,也请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

多年之后,黄先生的样貌在我脑海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个问句却常常清晰可见。

我相信黄鸣,也相信松浦弥太郎,尤其是到了被人唤作师傅或大叔的这个年纪,多少能看得见一点点不同来:以前觉得自己有利用价值,在职场上就有远大前途。现在清楚,你能主动为身边人身边事无私付出,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段人生旅途上,遇到与自己一样的人,你会感觉特别幸福。我也是。

记录下来,感恩遇到的这些值得珍惜的同学与好友。

募捐通道

【每日论语】父亲节

父亲节,源自美国,以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作为感恩父亲的日子。

如果说我反对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就有点不自量力了。我只是反对我去过西方人的节日,就好像我很鄙视西方人过中国人的节日一个道理。

这种情绪以个人的认知为判断标准,我想说难分错对。至于我的反对,没太多合理理由,只有一条,我想做一个正常的中国人,也希望看到一个有着各自特质的大世界。

早在1945年的8月8日,在上海文人们的号召下,中国人庆祝了自己的父亲节,这个节日直到今天还在台湾等地区被保存。而大陆的人呢?

芳文不禁感叹,国人在商业社会的熏陶之下,不幸被广告奴役,成了俘虏,搂着香车豪宅美女也就罢了,甚至连何时吃饭何时睡觉何时感恩也要受到支配。

幸运的是,从昨天起,我已做了一个自由的人。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落差

IMG_6689第一次来上海,坐的是火车。一站在南广场,就被那几个巨大的霓虹灯广告给震住了。说自己喜欢上这里,极有可能是因为它的繁华。待了几年,喜欢的感觉依旧,但喜欢的原因渐渐有了变化,从无目的变的有目的,从混乱到清晰,这条曲线延伸了十年。在这期间,我数十次的来回上海与安庆两地,但几乎没发现这种变化。

昨天回到上海,坐的是汽车。汽车沿着延安路高架一路向前,高架两边是平时我觉得已经很熟悉的各类建筑,但在那一刻,却变得陌生,好像是第一次见到,带着几分新奇。又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带着几分沧桑。我不知道我是否找到了这一次与第一次之间的落差,但我曾经妄想的一个所谓的上海梦如今却觉得只是一个玩笑。

避风塘在清洁堂的拐角,我和C坐在那里喝完一杯饮料就分开了。他终于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我一直将他的坚持当作一种示范。在我看来,一个人可以坚持一件事情做上十三、四年,你还会觉得他难以成功吗?但成功是一件很三俗的事情,你得想办法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或许正因这样的动力,才让C决定去创业。当然,我也可以狡辩,我的生活只是为了自己快乐,而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如果真的不在乎,我又何必那样解释呢?

过去与现在总会有落差,我说的落差在于我从天真到了现实,就算不是很现实,但比起以前的天真而言,还算是站在了地上,接上了地气。而C的落差在于让自己为别人干到了带别人为自己干,这种转变一则是一种动力,另则却是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他也需要适应。我也需要,我得尽快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孩子,不该要的太多。

我说过安分守己就好,但我还是免不了去抱怨,而非感恩。我对于一切现实都看得理所当然,却全然漠视那些更不如意的人。像黄鸣上回质问我那样:凭什么你就不是那些人呢?

好吧,凭什么我就不能做另外的那些人呢?

举灯

“感谢为我们举灯的人,哪怕灯火灰暗”。和L聊天,谈到读书和几个写作的人,他做了个分析比较,我认同。他感恩,因为那些写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考之门,我也认同。他们就是为我们举灯的人,于是,我就写下了开篇的那句话,L看到,觉得很好,转贴在他的豆瓣上。我也挂上。

我们每天都叫嚣着要感恩,要懂得回报,要包容,要懂得接纳……但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叫嚣”,潜移默化的就在我们的心智上刻下一条条痕迹,督促我们的神经在下一次(或者下下一次)为这些念头而绷紧点,日子久了,等成了习惯,就算收获。

读书的时候若用到感恩的心去读,想着有人在为你举灯,就不会带有偏见的嘲笑作者的自闭和狭隘(是人都这样,真正博学到无懈可击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你得承认,总有人可以挑出别人的毛病来),反而是感激字里行间给到的启发,激发出你思考的火花。若是一味的从批评出发,除了顽固的颓废之外,你将一无所获。

做事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多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挑剔你的人,他们是在为你举灯,哪怕不是出自本意。就算你遇到某些人真的不厚道,对你指责刁难,你也可以换个心态看问题。要知道只有你做的足够好,超越你周边的人,那么你才有资格去享受赞誉和尊重。

在黑暗里的时候,你需要的是光明,只要有一团火焰,你就会感谢赐予为你举灯的人,哪怕灯火灰暗甚至将灭,那至少告诉了你,你有资格享受光明,这还不能成为你自信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