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网站28日起恢复收费

《纽约时报》网站终于还是决定恢复收费了,这是继4年之前的收费计划宣告失败后的再一次尝试,当然,这是新闻行业的一件好事,说的再具体一点,如果《纽约时报》愿意推出中文版并进行收费,我想我会考虑付费。

据报道,新的付费计划将于3月28日起执行,普通读者每个月可以免费浏览前20条新闻,从第21条新闻起就要收费。这家报社根据读者访问网站终端不同,推出多种包月套餐,15美元可以无限访问网站,20美元则可以通过iPad阅读网站文章,35美元则可以阅读网站所有数字内容。

与已经成功实现收费阅读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不同的是,《纽约时报》属于大众新闻,而前两家则是商业新闻报道领域的大家,其读者会有更多的付费动机。分析人士指出,《纽约时报》网站必须突破七大障碍,才能成功完成该项收费计划。

第一,将现有4500万的独立访问量实现最低1%的转换,假设有45万用户月均付费20美元,一年9000万美元的发行收入将是一个客观的数据。

第二,作为4年前的首次尝试,“TimesSlect”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何让读者忘却过去,也是一项挑战。

第三,对于大部分独立访问量来说,是不可能成为其付费读者的,因此,这部分流量仅能带来广告收入。可是也会有相当多的用户会持续游走在“规定”的免费范围之内,这部分读者该怎么持续保留会是一个问题。

第四,现有的数字广告收入已经稳定(2010年第四季度约占其广告总收入的26%),如何继续保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五,除了印刷版外,还包括了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个终端。理想的媒体平台将包括所有这些渠道,提供更全面的访问套餐是关键所在。

第六、与其他网站一样,如何利用网络本身为为自己获得流量也是一场持久战,《纽约时报》一方面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互联网中的一个数据源,另一方面又要虚心的将自己当成一个寄居者,在获得最大化的流量之前,商业模式都是浮云。

第七,互联网一开始就惯坏了用户们的习惯,而《纽约时报》试图改变,它必须拿出更棒的产品。如果可以的话,建议《纽约时报》推出不同语言版本的资讯,要知道,英语在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流行。

无论如何,《纽约时报》的做法有助于提高新闻业的品质,也有利于重塑新闻业规则,虽然主要影响的区域还是在美国,但互联网早已经重新划分了疆域,你我都有另一种身份。不是吗?期待更多有资质的媒体开始收费!

无意义的纪录

国人对于创纪录的事情总是热衷,对于数字背后的其他除了抱怨和忍让之外,别无他念,一年一年,反反复复。最近媒体又在大吹“铁路单日客流超829万人创历史新高”,想想那一节节车厢里像是运货那样被塞满了回家的人,你会觉得这是值得炫耀的乐事吗?

有关部门的领导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总有吉尼斯选手的“游戏”和“娱乐”心态,游离于现实层面太远。以为装的越多就显得自己越有能力,结果呢,不是他们老子去挤火车,所以不必操舒适度和质量等闲心,目的只有一个,装的更多,乘客成了手中的道具被大肆玩弄,采取的手段也极为麻木,甚至不顾别人的死活。

我一直对“火车站票”这个玩意很抵触,有了它之后,总会让人犹豫不决,貌似它至少给了你一个回家的机会,尽管是站着。但不如没有它。一张站票背后有很多的毛病,原本按标准配备的乘务人员,基本上不会因为超载而多出几位,而火车上有限的空间被挤满之后,除了兜售小商品的贩子愿意挤来挤去之外,乘务人员是几乎看不到的,服务质量无从谈起。既然你不能提供相应的服务,你凭什么可以卖多余的站票呢?

我们对于自身权利究竟有多少和能追究多少,向来是摸不透的,这才让王八蛋们抓到了愚弄的机会。我也想找个别的机会扳回这一局,比如,让这些领导碰到我手里,也做回什么道具玩玩,这样的话,我就不用自我安慰式的诅咒他们了。但在这个机会出现之前,只好劝自己尽量不要被道具了就好。MD,花钱给你们创纪录,自己还遭罪,真是天理不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