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营销是趟浑水

玩微博的人可能都收到过买粉的信息,据说80元可以买到1万粉丝。在游戏里付费买过装备的朋友或者容易接受一点。但以我对虚拟经济的肤浅悟性,就算对方付我80元,我也不可能接受这1万个僵尸粉。很难想象,僵尸粉对于微博客的重要性,以至于还成了一门生意。

奇怪的是,确实还有人认为这就是微博营销:买粉、买转发、买评论……让你在微博上很有面子。哈,真羡慕用这个思维方式就能赚钱的家伙,在我对微博营销这个概念还半信半疑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在享受赚钱的乐趣了。

也听过用微博来赚钱的案例,比方@杭州出租车预约,媒体报道这位蒋师傅通过微博预约租车,每天差不多有三、四单生意,但月收入却已过万。

先看下这个帐号的一些数据,关注420人,有832个粉丝,发了18条微博,转发最多不超过30次,评论最多也不到20条。如果以前面的标准来看,这不算是微博营销,既没有过万的粉丝,也没有大量的转贴及评论。但月收入过万的结果却告诉我们,这就是微博营销。不仅如此,这个帐号还树立了一名出租车师傅随时在你身边为你服务的一个品牌形象。

难道这还不够吗?

换个思路来看,那些认为买粉且奖励转发和评论的企业需要认真思考下自身与微博的匹配度了?有没有合适的产品与服务要比简单采用一个你还没弄明白的工具要现实的多。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你真的一不小心爱上了这个工具,你起码也该知道懂得如何评判它的使用价值吧?

为了使用而使用,那你只是一个用户,怎么可以妄称在做微博营销呢?

粉丝给了偶像全部!偶像给了粉丝什么?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处处在讲道理。而有些时候,道理这玩意被忽略掉,剩下狂热和冲动占据了脑中枢,左右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痛苦的是,人们在事后并不敢自我反省,甚至对待别人的质疑还是会一味的固执下去,死不承认,要面子就是国人清醒时候的唯一底线。

我承认,我有过那样的一段时间(当然,现在还不敢断定往后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只是在当下清醒的时候,又敢于拉下面子来自我反省一回,记录下来,算作备忘。

我曾有过迷恋明星的一段时间,那是在96年左右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歌手陈明,只要是她的新歌,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我都会先买到听到,这还不算,我还连续给陈明当时所在的唱片公司寄过N封信件,信中除了大吐我对她的景仰之外,还煞有其事的为她写了N首歌词,以期引起她的注意就好了,并非想真的走上音乐人这条路。那段时间足够疯狂,对于我而言,花了大把的时间去学她的歌,搜集她的新闻,与人辩驳她的价值……只是,在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乏味,毫无意义。用今天许三多的话就是说,人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对。

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们这些FANS究竟属于什么类别?我们将最珍贵的时间、最旺盛的精力、和最贫乏的金钱统统奉上,那些所谓的明星在各地搔首弄姿,偶尔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及一个握手就能引来大家尖叫连连,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面?这些偶像们给了我们什么?难道真的可以上升到“信仰”这个层次么?

与今天的FANS相比,我算是幸运的。那个时候,我最多是花钱买买磁带、看看电影、最多在花点时间去给她绞尽脑汁写几封信。可是今天呢?传递偶像信息及作品的媒介多到你花光所有的钱还不够入门这样的地步。CD、DVD、签售会、首映式、电影、电视剧、博客……如果一个会炒作自己的明星,同时开设不同的自我宣传渠道,那么他可以毫不费力的耗光一名FANS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对于这名FANS来说,偶像是所有,而对于偶像来说,这名FANS又算什么呢?

正如我们也会淡忘所有的人和事一样,偶像会出现在你生活的某一个阶段,但是,如果你需要花那个阶段里所有的时间去照顾她,倒不如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你所喜欢的明星真的值得你去喜欢和尊重么?你甚至还可以借用著名汽车制造商丰田在追求卓越品质时采用的那个“接连问五个为什么”的思考模式去认真思考后再做决定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