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等三分,不抢一秒!

sqpajq我确定我没明白《三枪拍案惊奇》要说什么,或者张大导演也没准备说什么。就像索尼老大上次谈《2012》那样:仅仅是一部娱乐片而已,不要牵强附会什么。

有人说看完《三枪》,真的想给导演三枪。可惜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已经看完了这半部电影。老人说:宁等三分,不抢一秒,唉!这个教训我得吸取了!

据说张大导演为了向科恩兄弟致敬—-我不确定他是不是这个意思—-套用剧情翻拍了这部电影。但我没看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也许国人时兴向外国人致敬就代表了自己的气度和格局吧!不过老拿全国农民口袋开玩笑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有本事去赚全国那10%的人的钱去啊!永华影城的票价可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100元整哦!

虽说票房就像我们杂志的发行量一样一样的,水分一向都很大,即便过两天,伪媒体们讨论《三枪》的票房已经狂收到几个亿,但没有谁真的关注那究竟是老“几”了,一个填字游戏而已,除了税务局不得不关注之外,其他的人都是干他N事啊。

问题是,谁家拍电影可以做到不满意不收钱的呢?我想起江湖艺人卖艺,不满意可以不喝彩、不给钱。但一旦用艺术的形式包装下之后,情况就完全颠倒了个!怪不得这年头没有真正的草根艺术家了,“草根”跟“艺术”真TM的就是个悖论!不骗你,而且这个悖论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农民是玩不转,看不透的,只能在个人博客上吐吐唾沫了。牢骚完毕,晚安睡觉!

奢侈品消费界别出你的低消费素养

奢侈品的行销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虽然这个世界的消费从来不缺乏理智,但对于奢侈品而言,则是一个例外。毕竟,你不太可能把银行存单背在身上到处炫耀。

有的时候,我很憎恶行销和行销人,尽管我自己也恰巧身处其中。行销人编造出一些虚无的概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行销谎言,让年轻的中国财主做着一串一串的白日梦。奢侈品本来是一个工具,但被延伸成了一个标准,让这些财主看上去不那么愚蠢和无知。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是不会议论一个群体的是非,除了我这个好事者之外。

所以我很心痛。当我看到一个成本不到500元的皮包,被冠以品牌,成了奢侈品之后,居然身价飙升数百倍。中间的那些巨额差价究竟是满足了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而这样的心理需求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让我不禁嘘叹,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消费者为什么没能想明白自己消费的动机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引导上了呢?

奢侈品和奢侈品品牌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是矛盾的。真正的奢侈品绝对不是靠概念和包装让身价飙升的那些破烂玩意。甚至可以认为,奢侈品本身就是应该超越品牌而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的高价消费品确实很容易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并能对等其自身的消费素养。如果你可以承受奢侈品对你身份的界定,那你也必须接受奢侈品对你的低消费素养的讽刺。因为,你只是在为一种“复制”买单,你没有买到稀缺的资源,你还花了那么多的钱,不是愚蠢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