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数字

最近因为花钱很多,收入骤降,变得对数字敏感,平常不在意的,如今也会拿来琢磨下,算是体会到了郎咸平教授那般清醒式的“痛苦”,而且,我是真的心痛,不像那家伙装的蛋疼。

早前网上流传一个数据,说国内月收入在3500元以上的人口只有2400万,这个数据据说来自财政部税政司副司长王建凡之口。

而另一组由某商业机构炮制出来的数据则云:中国百万美元富翁人数已达到101.7万人。

另外,有好事者在国新办发布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里看到,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290多万少数民族干部,约占干部总数的7.4%。占全国公务员总数的9.6% 。并以此推算:中国公务员总人数约为3919万。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也曾在CCAV《新闻1+1》中透露,中国年三公消费高达19000亿。

把这些数字放到一起,就会得出两条让我痛苦的事实:

其一、中国约有13.4亿人月均收入不足3500元,年收入不过4万人民币,这里有我;

其二、中国公务员人均年三公花费近4.8万元,这里没我;

简单说,有我没我就是痛苦的根由(如果有机构以这个做幸福指数统计,那该得几分?)。原本你不去算账,还会觉得自己活的挺好挺幸福,但如今看来,我是笑多了江对面的战友,浑然不觉自己也是愚蠢的可笑。我想我下一回再听到那些比我更穷苦的人的消息,是否会多点同理心呢?

【每周评论】财富英雄

试着固定下来写点评论,尝试着去理解一些新闻,了解一点民生,多点时间去思考别的人是如何过日子的。

财富是一个老话题,老话题里每天都有新新闻在上演着,媒体是在向大家强调:如果你想更幸福点,你得有钱,有钱,更有钱。

广西某县为感谢某医院救活了一名党员,一名英雄,一名政府干部(其实,就是一个人),决定从党费中拿出40万用来奖励医院。对比下经常看到的某些老百姓没钱看病的新闻,这个用作奖励的40万格外刺眼。如果说你有党费可以用来奖励,老百姓是否该完全从新农合中受益享受免费医疗呢?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医院本身就是该救死扶伤,没有值得奖励的道理。社会必然会怀疑,凭什么同样是本分做事,结果却是两样呢?当然,这个时候去拷问医者良心,有点煞风景。但一想到,下回医生们都为了奖励而工作,屁民们是不是要烧香祷告,莫让自己成了奖励外的祭品。

有人怕做祭品,也有人争着要做祭品。

传武汉“财富英雄相亲会”近日开场,一群号称身价3000万以上的家伙们在某个浴场集体相亲。现场的关键词是:阳光、人造沙滩、肮脏却也带点趣味的湖水、廉价的舞台设计,戴着墨镜穿着潇洒的年轻富豪、身着比基尼的年轻女人、或过份自信或自卑或表演痕迹过重的各类表情、或淑女或小三或站街女或怨妇的各类神态……

老百姓们会很简单的理解这些女人,但事实上你也不得不简化成那一个字。但可悲的是,财富英雄们只是过来耍耍而已,真想娶媳妇过日子的,弱智才会这么干?

于是,现实告诉我们:财富、英雄总是与纯洁无关

与富贵无缘

数字会给人压力,让人不舒服,缓解压力的方式可能只有一个:学会遗忘。

屁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双百万”的事实:中国的百万美元富人家庭已经达到111万户。这个门槛肯定是屁民一辈子也无法企及的。换句话说,我们将彻底的与富贵无缘。

就像赛跑跑输一样,屁民会质疑自己“奋斗”的含金量究竟几何?甚至到哪里去找继续跑下去的勇气?幸好有各种心理学教程帮忙解围,是的,人的价值总不该千篇一律的靠财富说话。可为何我们没有能力用财富来证明自己呢?

屁民会好好反思自己是不是该遵循当下的价值观,也用获得财富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其他远离主流的方式?

总之,当我觉得“精神”这玩意儿已经“玄之又玄”,我就真的该换个思路去走了。

关于贫富的自我认知

今天想对自己来点残酷的东西,要知道在一个贫穷的人面前谈论财富其实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因为穷人除了对数字的迷恋之外,对财富本身却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我可能知道拥有1个亿或者100个亿的好处,但是我却不知道如何去赚这第1块钱。我说的太极端了,重新说个现实点的,我特想拥有过亿的金钱,但是对于如何去赚第一个10万元,我却一筹莫展。

这个问题残酷的很,也很务实,似乎我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想过,用我现在能想到的办法,比如去好好做业务,靠佣金去实现。或者,在网上兜兜看看哪里有需要写点高要求低待遇的小稿件,按每篇200元来算,写个500篇差不多也能做到。再或者,咬咬牙,将兜里剩下的那点钱拿到股市去碰碰运气,也许,只是也许,我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小巴菲特呢?

但我怎么看这些答案都觉得很不靠谱,或者实现起来需要的功力实在是值得磨练,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到的。尽管我一再觉得自己对金钱没啥概念,或者对于财富没啥特殊的嗜好,但我不能老是活在自己愚昧的认知里。关于贫与富,我首先还得知道有点钱的滋味才好,才不至于在大街上看到那些睡马路的家伙们只能做无谓且无力的嘘叹。嗯,我的意思是我其实与他们也差不了多少,只是睡在哪里的问题。

也许,还能从我身上挖到一些实际可行的办法,去帮助我实现财富的梦想,除了数字,我还要点其他的东西,比如某种精神上的满足,究竟是什么,路过的你也许会猜得到。我就不好意思明说了。

我们都想挣钱花!


今天上的这段视频,用郭德纲的话讲,叫做“可能会禁播的东西”。有时间的话多听几遍,跟我一样生活的不甚如意的人,或许可以得到一丁点的发泄,别感谢音乐,感谢祖国吧!

好事者如我想起另一个问题(其实不算是问题)不要问你的祖国为你做了什么,先要问自己为祖国做了什么。嗯,我为祖国做了些什么呢?安分守己够不够?

我一直怀疑自己的成长期是不是错位了,少年的时候我很成熟,到了中年了,我倒很青年,很容易愤怒了?或者是某些人说的那种更年期提前?也许是吧,给自己贴上一个愤青的标签是不够拉近与别人的距离的,我想要的是和更多的人保持零距离,那样的话,起码有人愿意听我倾诉,有人可以跟我倾诉。别扯这些了,耐心的听歌吧。说句很操蛋的话,我一边听歌,一边有强烈想喝酒的冲动,还有,非常想大哭一场。

传销

在我看来,“传销”这个词本该是行销史上最棒的一个术语,所有的销售行为都是一次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则是成功销售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它用错了地方表错了意,就像一个混蛋长了一副英雄像那样让人痛恨到咬牙切齿。如今一谈起这个词,朋友没得做是小事,搞不好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不得不胆颤心惊。

据《南华早报》报道,最近深圳警方正在调查的一起案件涉及到某香港销售电话软件的公司,初步怀疑内地有60万人陷入了这家公司的传销骗局,涉案金额可能高达20亿元。我想这应该算是近年来最大的一起传销骗局了吧。虽然被骗的家伙们值得同情,但你们就为什么会被骗呢?难道当初就没有人怀疑过阻止过你的行为吗?当时对于他们的怀疑,你是否也有类似于今天知道被骗的恼怒和不安呢……打住,不打击你了便是。

我最早在1996年的时候接触过传销这事,记得当时是一对夫妻档,男的啥印象我早忘了,女的因为亲自给我做过按摩(让人脸红的回忆啊),说记不起来就有点对不住了。但我太笨,一直没想明白数学上的递增究竟是怎么增上去的,于是对这男的说“做这个会怎样产生财富”一直没提起兴趣来,但他们要推销的是“摇摆机”,我对身体运动如何影响健康到是愿意体会一番,就这样委屈了那女的一把(估计那女的也算过做了按摩就能够增加成功几率这样的糊涂账吧)。

但更受委屈的是我的那位同学,为了拉我进来,被我躲到今天,按今天的话来说,他也是受害者,值得同情,但我到今天也不愿意搭理也是事实(为这些人叹口气,千万别遇上我这样心胸狭隘的人,否则你会真的一无所有)。而后,经常会听到某同学、某邻居、某亲戚“被传销”的消息。再后来,如果听到某同学、某邻居、某亲戚打听我的近况尤其是经济状况时总会怀疑他是不是“想传销”……总之,那些年里“传销”让我的人际关系备受煎熬,反过来也成了我评判人家人品的一个标准,真是一件滑稽事。

等我稍微理解一点销售这一行的时候,再回头去看传销就觉得这些受害者其实也都是咎由自取: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婪,对投机行为的放任,对自身财产的不尊重,他们哪里有机会去犯这个错呢(嗯,假如一开始他们就觉得这是一个错倒也不必我在这里马后炮了……此处思维混乱,删掉)?他们……无语了,还是做个安全点的总结吧,只要你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基本投资公式,你就可以跟我一样站在这里看看笑话就好了,生活不总是缺少点小事故嘛,何必在意太多。

我想有很多钱

“我想有很多钱……”有天A在线上这样对我说。我也想,我回答她。大家都知道钱及有钱的好处,而且也愿意承受被钱奴役的苦楚,也唯有赚钱是堪与吸毒并提但不遭呵斥的一件事。

我为什么说赚钱也应该遭到呵斥呢?我并没自信来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我也没理由坚信我的认知很有必要宣扬。在这个社会,不去赚钱才是一件该死的事呢!Y就对我说过,“在上海不想着赚钱,简直就是在犯罪!”

看来我一直在犯罪。当然,你要说跟我原来的状态相比,我已经有了赚钱的想法,但实际上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看,我都不像是来赚钱的,更像是路过此地的过客。

在我心底,我早已经认定自己是赚不到钱的人,所以就没把自己往这个目标上去靠拢,以更多的精力偏向于自己所谓的理想,在正常情况下,理想都是与金钱无关的,甚至是相斥的。幸好我现在已经知道这个相斥只是在过程中,到了结尾的部分,好事总会结伴而来,我在等着那个时候。

我也想有很多钱,只是想的话,那一定不会做到,还是去做吧,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是去想。

有钱的人都很蠢吗?

60WAN

有钱的人都很蠢吗?
在我看来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接二连三的发生,不得不让人怀疑受骗者的智商!
当然我并不想刺激他们,本来也没我的事情,只是因为看不懂他们受骗的方式,才会想着去怀疑他们获得财富的过程。
看来这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法则确实古怪的很,让人无语。
不多说了。

32万个奋斗目标

失败的人都比较类似:没钱,没地位,没人关注他在说什么,甚至也没有时间多看他一眼……而成功的人则各有各的故事,每个人似乎都有值得学习之处,每个人都成了当然的学习和追逐对象。我们这些小民还没有从金融危机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的阴影中缓过神来,又不得不面对32万个成功的人和32万个成功的财富故事,按奈住自己不平衡的心,不得不谦虚的低下头,貌似虔诚的匍匐潜行。

招商银行联合贝恩公司(又是一家咨询公司)发布了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报告指出:

“估计至2009年底,中国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将达到32万人,同比增长6%;其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超过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7%。”

另据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

“2008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

简单做个算术,这32万人,每个人的最低资产为1000万元,而且是可投资资产(言下之意,应该不包括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平均下来是每人约2812.5万元。而在中国呢,则是每4063个人里面,就有这么一位超级款爷。开个小玩笑,如果将这些财富平均在分配给13亿人,每个人居然可以分到6923元,远远超出全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

显而易见,人人立志成为这样的一个群体,于社会性意义的彰显和个体价值的充分发挥有无穷的动力。不过,我还是坚持希望,这样的财富差距最好只是这些商业性机构的自我膨胀式的吹嘘。长期看来,贫富差距本身不会是问题,问题是何种规则在左右这样的结果呢?

奢侈品消费界别出你的低消费素养

奢侈品的行销是建立在心理基础之上,虽然这个世界的消费从来不缺乏理智,但对于奢侈品而言,则是一个例外。毕竟,你不太可能把银行存单背在身上到处炫耀。

有的时候,我很憎恶行销和行销人,尽管我自己也恰巧身处其中。行销人编造出一些虚无的概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行销谎言,让年轻的中国财主做着一串一串的白日梦。奢侈品本来是一个工具,但被延伸成了一个标准,让这些财主看上去不那么愚蠢和无知。因为绝大多数的人是不会议论一个群体的是非,除了我这个好事者之外。

所以我很心痛。当我看到一个成本不到500元的皮包,被冠以品牌,成了奢侈品之后,居然身价飙升数百倍。中间的那些巨额差价究竟是满足了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而这样的心理需求又有什么样的意义?让我不禁嘘叹,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这些消费者为什么没能想明白自己消费的动机其实是建立在一种错误的引导上了呢?

奢侈品和奢侈品品牌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是矛盾的。真正的奢侈品绝对不是靠概念和包装让身价飙升的那些破烂玩意。甚至可以认为,奢侈品本身就是应该超越品牌而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的高价消费品确实很容易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并能对等其自身的消费素养。如果你可以承受奢侈品对你身份的界定,那你也必须接受奢侈品对你的低消费素养的讽刺。因为,你只是在为一种“复制”买单,你没有买到稀缺的资源,你还花了那么多的钱,不是愚蠢又是什么呢?

别势利眼!

许大哥说了一个似曾听闻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台湾。有一个老农民,有4个儿子。因为种水果,他发了财,很有钱。但是穿着很随意,甚至可以用邋遢来形容。夏天的时候,他穿上一条大短裤、小背心,戴着一顶草帽就可以出门。

有一天,他进到一家奔驰销售店,左看右看了好一阵子。虽然店里有好多位销售员,但是没有人注意他。正当他要转身离去的时候,有一位小姑娘满脸笑容的迎上来,问道:“老伯伯,请问,有什么我可以帮到你的么?”这是小姑娘今天第一次上班,小姑娘决定要好好锻炼自己。

老农民指着一部奔驰车的车标就问了:“我听别人说,汽车里面最好的就是一个圆圈里面有个人字标志的,是不是这个啊?”

小姑娘回答到:“是啊,老伯伯,这就是奔驰啊!”

老农民说,“哦,那我想买。不知道,如果我多买几部,会不会便宜点哦?”

小姑娘开心的说,“那您要买几部呢?”

老农民说,“我想买4部?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小姑娘说,“这部要100万的,那部要200万的,那个就要300万的,最好的要600万的,不知道您要哪一种呢?”小姑娘一边告诉老农民一边指点着不同价格的车子,给他看。

老农民想也不想就说,“我要600万的,我买4部。”

小姑娘惊呆了,只说了句:“真的么?”

老农民看她不相信,就指着自己手上的蛇皮袋说,“我这里有100万,就当作定金好了。”

这笔生意就这样成交了,小姑娘第一天上班,就获得佣金200万。

当天晚上,这家奔驰销售店的所有员工都没有好好合眼。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这种老农民。而我们又不愿意去做小姑娘,恢复自己善良纯真的一面,去真诚、公平的对待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