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Money+》杂志将在8月停刊

7月8日上午5点,《南方能源观察》杂志社执行总编蒋志高通过微博称:“据悉,《好运MONEY+》八月初出最后一期”。蒋志高未在微博中说明停刊的具体原因。当日下午1点左右,前《环球企业家》杂志副主编仇勇也通过微博宣布:“一个消息:《好运Money+》也停刊了……”

7月8日上午11点,第一财经传媒管理层人士回复梅花网,此事尚未最终敲定,需等待官方消息。

7月11日上午10点,该负责人回复梅花网,已确认《好运Money+》杂志停刊,剩余广告合约的处理,编辑及运营团队的去留方案也已在内部顺利推行。

该负责人表示,第一财经传媒计划留用6到7名员工,包括2名销售和4到5名采编人员,将聘任到《第一财经日报》或《第一财经周刊》等部门,但工作地点或为上海、北京两地。

《好运Money+》杂志拥有一个大约10人的运营团队及一个20人左右的编辑团队,办公地点在上海。

该负责人还表示,未执行的广告合约价值约100万,将转由《第一财经周刊》消化处理,涉及七到八家客户。

此前,该杂志的主要广告客户包括东风本田、丰田汽车、平安银行、广发银行、花旗银行及南洋商业银行等汽车与金融业品牌。它们也是当下杂志广告市场的中坚力量。

有了解该杂志广告运营状况的知情人士表示,连年亏损是导致《好运Money+》杂志停刊的主要原因。

创刊两年不到的《好运Money+》杂志期发行量约10万册,总营收约700万,而累计亏损却超过1000万元。尽管该杂志在创刊初期,曾在其五年规划中有“三年持平”的预期。但两年来的投入产出比已让管理层“失去耐心,不想再等下去”。该知情人士告诉梅花网。

理财类刊物市场并不是一块福地。据梅花网广告监测数据显示,最近12个月内,《钱经》杂志的刊例营收为3757.76万元,《理财周刊》杂志的刊例营收为9907.25万元。一名广告销售业的资深人士判断,前者实际的年广告营收约有1000万,而后者则不超过2500万。

市场容量有限,也是《好运Money+》杂志被叫停的一个原因。

至于《好运Money+》杂志为何营收不振?该知情人士认为,对广告主而言,《第一财经周刊》与《好运Money+》的受众定位有重复之嫌,相较于前者的高认可度,广告主出于投放安全考虑,令后者的广告销售较难开展。

自今年年初王东出任《好运Money+》执行总编后,曾对杂志做出一系列改版,并受到了广告主的一致认可。尽管如此,亦不能改变什么。

单纯从项目盈利角度考虑,累计亏损近5000万的第一财经与宁夏卫视的合作项目,或被列入下一步清洗计划。当然,这还得看看第一财经传媒新引入的投资者如何去评估该项目。

星岛的乌龙

星岛的乌龙

我并不喜欢纠错,那样有点无聊。不过,作为新闻网站,如果对数据准确性连最起码的要求都没有,也只能让人无话可说了。贴个截图,一来是告诉星岛,在粘帖和复制的时候要注意下位置,不要在日期中间插入其他字符;二来是想告诉大家,胡舒立还是创建了一个新的传媒公司。值得思考的是,她将在新媒体中设立一个公信力委员会。从公关角度开看,这一招比之国内媒体的创刊招数就要高明太多。姜还是老的辣!

《财经》还会继续风光吗?

唯恐天下不乱的各大媒体爆出关于《财经》杂志的负面新闻,第一,负责经营团队的总经理吴传晖已经率领团队在十一之前集体辞职;第二,负责编辑团队的主编胡舒立也将率众辞职;第三,此二人或将联手组建新的媒体机构;

各家媒体乐见及乐于渲染的是《财经》杂志被抽走了脊梁骨,要关门了。至于最终会导致分手的那些原因,各行各业也都差不多:要么是利益分配不当,要么是管得太多……我觉得更有意义的不如来探讨下假设他们都最终选择辞职,并另立山头,以胡舒立吴传晖这样的人才,他们又当做出什么样的媒体品牌呢?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给出了一些猜测,估计将会符合以下三点:一、能够提供广泛的新闻报道;二、保持并发挥团队的原有报道优势;三、更多的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如此一合计,一个类似华尔街日报或者FT金融时报网这样的以网站为主要平台,辅以杂志、视频、会议等相关延伸媒介的新媒介品牌即将出现?!

于是,我开始瞎琢磨:我们一定要有个新的品牌才可以去创新吗?或者说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品牌,再将过去那些旧的玩意拿来复制一次也算是一种创新吗?对比到这里,我隐约感到不安。

大家一起过好日子的时候,总是千好万好、千依百顺。一旦日子过岔了、不顺了,就要开始挑毛病、互相揭短了。这次事件无非就是打工仔与老板的一次冲突,本身并不具备创建一个新媒体(至少是比以前更好)的根本条件—可以让这个新媒体很有创意,能引导市场发展甚至引发一次媒体变革—毕竟,这样的团队成员可算是国内媒体人的标杆,我们得看得到中国媒体的希望不是?当然,我更加乐见一个好的新媒体的诞生!

《第一财经周刊》杂志正式创刊

标榜中国第一本每周出版的商业新闻杂志《第一财经周刊》终于出场了,何力在发刊词中为这本杂志的诞生找到了四点原因,即全球化的商业时代更加多彩、中国特色的市场制度日趋成熟、中国财媒竞争进入品牌化、第一财经已经成为专业的财经资讯供应商。由此,在这个前提下,具有专业深度及品牌优势两大基因的《第一财经周刊》似乎将要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市场中大干一番。同时谦虚的何力先生又借阿兰佩雷菲特之口,向读者发出邀请:『我们一道干吧!』嗯,你准备好了吗?我打算迟点再说!

我听说这个世界的繁荣从来就不是为了多数人而准备的,但想不到的是所谓的精英也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是的,在这个商业时代,当信息被冠以速度进行表征的时候,文字已经失去力量,思考已经缺乏激情!

在这个商业时代,我们从物质收获了不同层次的满足感,甚至这种满足与被满足的渴望还成为『进取心』这枚硬币上的两面,当我们停不下我们的脚步的时候,我们其实没有问过自己:是否已经把握不住了。同样的商业时代,我们对于资讯的渴望一点也不亚于患有强迫症的投机者。每天逼迫着自己,却难有时间耐心的进行深度分析,于是大多数平庸的人就成了一块类似于走字屏的机器,文字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的影响过他们。

中国人需要了解中国

我很喜欢《财经》杂志的年刊『预测与战略』,尽管我不是研究经济的。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应该了解一个全局的中国。

我很喜欢掌握一些东西,尤其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薄弱的时候,我越来越需要一个环境的支撑。譬如精神环境和思想环境。我不知道我这种提法是否会违背一些理论或常识,但我不在乎,我要表达的就是,我相信我能从这本年刊上去了解一个略具轮廓的中国。

与这本刊物对应的是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的《世界年鉴》(年刊)。都是用最宏大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个是小中国,一个是大全球。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可以的话,也能在每年花个几个小时,将这两本杂志仔细阅读一遍,我想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

当然,当某一天你可以就里面的这些精英提及的见识做一番检讨的时候,我相信你已经开始了解中国了。而不了解中国,是所有的中国人都无法承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