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停电了

早上被停电了,打开电表箱,抽出两个插头,其中一个的保险丝断了。另一个插头上还多了一截铜丝,不清楚它是怎么被放进去的。或者这两个插头根本就不是我家的?

来了上海之后,脑子里就没了“邻里关系”。现在对门的两室一厅里合住着六七个人,这让我们多点担心。自从去年12月他们搬进来之后,我家的电表总会无缘无故的跳闸。可能我这种表述不太准确,但从时间点上来说,那是事实。或者不该将“他们”扯进来。

有一回下班,在楼下遇到对门里住的一个小姑娘,她主动与我说话,但我全以“嗯”、“哦”回应,可能会令到她不舒服。我也承认不够礼貌,但我真的不愿意去认识她们。

后来又有一次早上上班,在车站等车,又遇到这个小姑娘,老远的就同我打招呼,似乎是相熟已久的朋友,我同样以微笑、嗯、哦应对。只是等她走远之后,我开始检讨自己,觉到一种让我自己也不舒服的冷漠来。

对于邻里关系,我会习惯性的防卫。微笑、少言、少纠葛。不喜欢麻烦,更不习惯在这里打这样的交道。我是觉得,这种交道于我而言,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只是这种想法和做法,只在上海生效。回到家里,我很乐意见到熟人就会叫声婶子、叔叔,遇到需要帮忙的,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搭把手。

对比下这两种,我才知道,我不可能会在这里留太久的时间。从潜意识里来看,我该不会计较被停电这种事。能解决的就是好事。

你的邻居是谁?

在城市里生活的第一个不好,就是你认识不了几个邻居。这个你每天忙于工作,在公司与家庭之间来回转悠,为生计或者前途打拼,找不到时间去关心自己生活的另一个环境,邻居们彼此忘却了对方的存在。倘若换了一种,你年纪大了,退休在家,整日里赋闲,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做的,也许你会对与你年纪相仿,遭遇相近的邻居多了一份认识的需要,这需要也是彼此的,就像当初彼此相忘一样。

这多少有点“势利”,只是为了彼此利用的关系将原本建立在人情之上的邻里疏远。但这个社会似乎就是这样,有意识的人发发牢骚,没有意识的人照旧过那样的生活,等到老了,所有的顾忌都会放下,彼此相扶一把,倒也不算什么要上纲上线的事值得去追究。现在年轻想到这点,无非是对自己的“冷漠”多了一种认识,这认识不算透彻,但也足够让人震撼。

昨天隔壁搬来新邻居,在这之前,隔壁住过另一对夫妇,让我惭愧的是,他们住在这里小半年,前前后后我们不过打了两次招呼,说了不超过10句话,就算是在马路上跟个陌生人问路也不至于如此。当然,邻里与亲戚自然不同,没有血脉关系意味着可以不计较彼此的生活是否交集,但“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在乡下可是大过天的,按说某家某人的人品如何,完全要看他家与邻里相处的和睦程度。而在这个城市里,这些小区的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一点,起码没有拿出实际的办法来促使这样的事情发生。

也许我该敲邻居的门,向他们问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