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银川

一边抿着还没滋润透的嘴唇一边上传着这些照片,宁夏的天气对于我这样的南方人来说,有点不太合适。中午我还跟当地人吹嘘着自己的身体还算不错,晚上回到酒店,就发现自己终于还是流了鼻血。干燥的气候让我这个属骆驼的家伙有点耐不住渴,原本对徒步沙漠充满热情而今在现实面前渐渐冷却,它再也不是我的一个目标了,我失落的想着。

IMG_9478
我住的地方离这个鼓楼有两个路口,晚饭后徒步走过来,需要过一个过街地道,在陌生的地方,我的胆子就更加的小,只停留了10分钟左右。

IMG_9571
这是中华回乡风情园,以为自己不在中国。突然之间对于这些有信仰的民族多了一份羡慕,而对于自己这个汉族,则失落很久,我们的信仰在哪里啊?我问当地的回族人,有否将此处建成全中国回族人心灵圣地的意图?他只告诉我,在他心中,圣地只有一处,那就是麦加。每年宁夏会有两千个去麦加朝圣的名额。而一辈子能够去麦加朝圣一回,则是他们每个人的梦想。

IMG_9567
回族博物馆这所建筑呈“回”字形,意指“心形合一”。单听这一句,就可以让几百万人找到心灵归宿,而我们呢?所谓的无神论者就是对万事万物都没有敬畏,于是任何事都可做得出来,在我们的词典里,甚至不该有“大惊小怪”这个词。

IMG_9562
白色是回族建筑里的特点,意味着清洁干净。

IMG_9600
这样看过去,很有小说里描写的异邦风情。异邦在何处?

IMG_9601
我不知道怎么称呼这座建筑,它是回族朝圣的地方,可以称作圣殿吗?

IMG_9644
圣殿之西

IMG_9629
里面很空旷。我看到一位回族游客,一进大厅就跪拜在地。

IMG_9630
屋顶很炫很艳,宗教确实包含着艺术。

IMG_9613
黄蓝相错的花纹让我好像到了颐和园,据说像颐和园那样的建筑其实是参考了回族建筑的风格,这也算是文化交流吧。

IMG_9634
进入宫殿之前,所有人都必须脱鞋,回族人喜欢清洁干净,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女士还必须戴上头巾。进门的时候右脚先进,而出门的时候则是左脚先出。我没有特意这样,但恰好是右进左出,想来这里并不抵触我这个无信仰的人。

IMG_9655
这就是纳家户清真寺,在一堵墙的影子里欣赏她的侧面。

IMG_9663
进来之后,回头看这门楼,似曾相识

IMG_9678
可惜门落了栓,怕惹了禁忌,就到这里吧。

IMG_9683
再补个近照

在银川

20100401我现在人在银川,心里却想着朱注,担心一些没来由的事情。早晨朱注的老师打来电话责怪朱注忘东忘西,找不着应该交上的某个回执单。下午在书包里找着之后又向孩子他妈抱怨朱注不用心,交代的任何事情都忘的一干二净。我听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反应是对老师有点不满,学校不是赞成包容鼓励而非讽刺辱骂的吗?为什么她又要当孩子他妈的面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呢?继而转念一想,对于朱注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我们父母,老师只能纳入外部环境因素考虑才算现实,于是从心理上将老师划出共同教育阵线的区块,算是今天的一个新认知。但同时,也对朱注多了一份担心。

我们都是从孩子开始长大,对于自己成长所能遭遇的最大打击无非就是自信心的丧失。老师(我是说大部分老师)永远只会照顾一小部分学生,那些听她的话或者说是能跟着她的拍子走路的学生,会得到她们的信任与鼓励,而另外一些,则要承受无端的隐形压力,那种被抛弃轻视的感觉,曾经让多少“坏学生”心有余悸。不知道这一点,老师们是否不愿意去承认。

也许朱注恰恰就属于那个“坏学生”的部分,我该不该让他从他自己自然而生的部分去做改变而渐渐的成为老师“喜欢”的那个部分,这是让我纠结与痛苦的根源。一个教室里虽说只有不到40个孩子,但也是一个小社会,老师应该当成现实社会去考虑,在这个部分或者那个部分,一个孩子将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压力,决定了他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在任何事情上都需要做个统一的话,那么这个教室里只会产生两种学生,一个叫好学生,一个叫坏学生。在社会上,也只会有两种人,一种人拼命要过平凡的日子,另一种人拼命去过精彩的生活。可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好学生和坏学生吗?我不认可这点。但如果有的话,我更相信“坏学生”的未来生活有更多精彩。

我不是为了朱注在找理由,这篇文字我也只会在他长大懂事后教他来看,我说的是一个大的成长。而现在朱注的小细节我很清楚,他确实需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而且我相信他也可以做到那些,甚至做的更多。

我写这篇文字的意思则是给自己一个思考:在一个小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如果只有一种认知,那么他就是没有生命的。老师的心态决定了孩子会有多大的可能去做多少种角度的认识。说白了,所有划分好与坏标准的老师,最起码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她们只是为了找到最大的安全值罢了,在当下的认知里,她们做了一个基础的传播者,而不是教育者,是一个职业化的教师,而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这点,又会有几个人理解并承认呢?

好吧,不多说了,题目写了“在银川”,文字却大发了一把教育的牢骚。等我找到数据线,我就会立即传上在银川拍的一些照片,让你见识下何为“塞上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