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晚饭的时候发了张照片给老婆,告诉她一切都还不错。虽然是中午起的床,但该吃的中饭和晚饭我一样没忘。除了吃饭之外,就听了半天的歌,让我想起了十多年之前的某段时间,单身有单身的好处不是。

听歌的时候整理抽屉,看到一封八年前的信,是庆子写给我的,我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但我还是重新读了一遍。读完之后,鼻子酸酸的,不知道她现在可好,有些事情也许真的是我做的不对。但都过去了,我喜欢现在的生活。

今天是岳母的生日,可惜不能回去陪她。朱注和他妈妈赶回去,就是为了给老人家一个惊喜,祝福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也得努力加油,不要辜负她对我的期待。

第一天过的很正常,除了心里有点失落,其他的都还好,工作日的表现应该会更好才对。

恐惧

如果Google真的会退出中国—-就像从来没有来过那样—它会停止所有针对中国市场的服务,除了早已停止的博客、相册之外,现在我每天还在使用的Gmail、谷歌日历又该怎么办呢?群里的朋友提醒大家要赶紧备份自己的邮件,搞得人心惶惶。这种恐惧甚至还延伸到我对现在的这个博客的担心。

我在月初收到域名注册商的邮件,提醒我必须在月底之前对域名做好备案,否则就会被注销,而我似乎有不太符合备案的某些条件。于是,我在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最坏的结果应该是,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是明天)会失去Gmail和您正在浏览的这个网站。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但那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我甚至不愿意去多想。

当然,你可以说,换QQ邮箱,用一个.com域名来替代现有的这个。虽然你也知道,这事情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过程,但是你也无法说清楚什么又是应该的。总之,现在我的恐惧和烦闷正在一点点的增长,真希望这只是一个闹剧。

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我有不喜欢的人和事,谁都有。我也有喜欢的人和事,谁也都有。这句话在这里嚼来咀去,似乎有点寓意,但我也无意去说透。简单来说,我有的你也有,你有的我也有,我们彼此都应该交换立场去看待问题。当然,我想我们看待事物的前提起码应该一致。

新年过了两周,都做了些什么呢?给我喜欢的那些人寄去了贺卡和特别制作的信息卡,有人回复了,有人当作什么都没发生,我不喜欢这样。也有喜欢我的人给我寄了贺卡,我要感谢他们,尤其是蔡先生,感谢他拿我当回事,我很喜欢。见到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有的人很热情,帮助了我,有的人很冷漠,拒绝了我。都很好,这就是生活的丰富性。也见到了周师傅,感谢他的指点。我喜欢。

有了几个新的想法,都先记下来,一要看时机是否成熟,二来也需要在脑海中尽量完善它。还有其他的很多想法,在脑海里打转,形成不了最后的思路,都混浊的很,我不喜欢,但又没有办法。与一些人走的近了,看的多了,体会深了,更知道了喜欢的与不喜欢的。无妨,我行我素最好。不多废话了,歇B!

2009年小结

83766238虽然12月都还没到,但我还是急匆匆的给自己写个小结,希冀这个可怜的2009年可以赶紧过去。我也知道这多少有点自欺欺人,可为了舒服一点点,这个小小的欺骗就当作生活的调剂了。

2008不一样,我该怎么来总结我的2009年呢?彷徨、失望、坦然、从容、改变……这些词应该可以说明我的一些历程。从对台蜂事业的重新认知到对这个项目及合伙人的彻底失望,从坦然面对不能再坏的结果,到从容开始自己的新生活,始终应了那句老话:树挪死,人挪活。连奥巴马都在美国大谈变革,我更应该改变自己了。

1、“私人媒体”一开始只是我在和讯博客上绑定的一个域名,等到有了10万的浏览量之后,才开始着手架构基于独立空间的个人博客。本着自己能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的原则,折腾了很久(貌似快一整年了),到现在累计独立IP4000多个,每天大概约30个左右的独立IP浏览。关于这点,我想我是满足的,因为原本的期望只是我的在线日记本而已,现在很幸运,多了几位可以交流学习的朋友;

2、“粒子传播”还在襁褓之中就夭折了,算是短暂的第二次创业,也是死的最快的一次创业经历,虽说没有付出经济上的代价,但是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台蜂给我的惨痛经历是付出极大代价的,而粒子给我的经历却没交学费白赚经验,这点该感恩!

3、“总编室”的项目算是默默放弃了,虽然小村个人已经出版了第二本书,但是这个事情始终没有开展起来。当然,我个人的投入确实也很有限,一个很好的事情,希望以后有机会还是可以重新做一做;

4、从4月份结束台蜂之后,第一个需要感谢的人就是小多,是他帮我渡过了第一个难关,第二要感谢的人就是和望,没有他俩的支持,我会对朋友这两个字感到绝望。上海商学院的丁老师在8月份的“天外飞仙”,也让我得以实现我的承诺,感谢丁老师;

5、今年有很多人给我不同的印象,需要用文字记下来并感恩。不快乐的我就不打算浪费笔墨,只记录些让我快乐的人和事吧:

  • J一直告诉我,她相信我可以成功,感谢她的信任!尤其是在那个时候,她还会傻傻的要跟我一起创业。真的谢谢你!
  • 姚希小弟,总在我最需要的时候过来安慰我,哈哈,真不知道“盖茨”是咋了解“巴菲特”的,你可是在贵州山区的啊!
  • 张小玉大哥,谢谢你,找你就是有事,有事你总会帮忙,哈哈!
  • 王老师,抱歉,我很想但还是没有做到,但是我要谢谢你!
  • 老赵和子涵她爸总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他们的事情,他们总拿我当朋友看,谢谢他们的信任!
  • 端林也辞职创业,开办了一家猎头公司,祝贺他和他的媳妇儿!端林,我觉着你媳妇比你“扎干”!
  • 老范生了一个儿子,最重要的是,他终于让他的儿子回归正统,姓秦名郎!陆子,听到你生娃,我咋那个的激动呢?哈哈!
  • 小村出版了第二本书《企业家赵本山》,虽然会面临官司问题,但还是要佩服他可以说到做到!另外,终于见到了她媳妇儿,哈哈,硕士博士生看起来怎么那么年轻呢,是不是高中直升生啊?(小村说了,他老婆不是硕士,是博士!我说你小子“害”人不浅啊!这女娃算是载在你手里了!)
  • 通过章良的短信群发,让我找到了十几年不见的老友胡江生和杨宝,真是一种幸福!大嗓门的胡江生还特意带着媳妇儿上门拜访,那场景现在想想还很温馨!
  • 通过天涯的一篇文章,认识了文辉,一个跟我差不多真实的男人!文辉,你看,大家都在抢着跟你邀稿,你得早日成功啊!
  • Y,一个90后女诗人、朗读者,你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超级喜欢你的文字!
  • A,你让我看到了我的另一面。有的时候,直觉是最真实的!

6、今年也有很多组织机构给了我很好的印象,记下来学会感恩:

  • Jiang的wordpress QQ群,我学到了很多关于WP的知识,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是我也找到了不同的乐趣,我很享受捣鼓代码时的紧张与刺激,也感谢jiang总是乐呵呵的帮我收尾;
  • Joya的WPG群,虽然我在群里很少说话,但看着兄弟姐妹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也觉得很受鼓舞。有必要向Joya学习。
  • 顾迅的GM群,我会一直参加你们的活动,直到条件不允许为止;

7、也有几件事情比较遗憾,但算不上不快乐,所以也要记录下,算是重要的经历:

  • 无条件退出“台蜂传媒”,伤心后的坦然!
  • 无疾而终的“粒子传播”,我的下一个可燃点!
  • 风声大雨点小的《上海客》杂志,显然将我的兴奋点撩到了最高处,可惜不了了之的结果,让我学会了应该更加务实!
  • 亲自结束《中国台商》杂志,一种莫名的失落,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不敢去想佡生佡太的表情!

8、今年外出的机会不多,但都很有印象:

  • 江苏淮安:不仅仅是周恩来的故乡,还有很棒的淮扬菜,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宣传部那几位专业的歌手级公务员;
  • 浙江龙泉:除了凤阳山和龙泉宝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这里的产业不考虑做些长远规划呢?总是看到前半截或者后半截,看不懂的产业规划;
  • 遇到郎咸平:郎咸平就是郎咸平,得好好关注下;
  • 遇到唐骏:好奇怪,遇到他之后的一周内,就有人找我写一本关于他的书。NND!小村,这回一定要授权才行了,咱别一厢情愿呢!

9、后期的躁动:

  • 反逗号、败家客和台商网的项目该如何推动?要不要拖到明年?算了,我还是在今年年底解决了这几个事情吧!

再遇1881

接受Cindy的邀请再次参加1881的活动,每一次的感受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对“1881是公益性很强和奉献精神超强的团体”的认知(这句话很拗口,但我不打算修改),不同的感受是:“哦,原来团体活动可以这样那样的做”。

这一次,1881请来了曼都美容美发的赖志郎总经理。这家年收入近8亿元人民币的“理发馆”是如何从一间铺子走到今天全球连锁超过800家的故事,确实值得了解。当然,我说它是“理发馆”并非嘲讽,事实上我更多的还是钦佩。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件事情看上去简单,做好它却十分不易。特别强调自己并非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赖志郎没有将家族企业的成功秘诀解释的非常清楚,估计他也是有意“保留”。但他的一个小举动,还是让人多多少少体会到了:哦,成功是有道理的。他为每一个来宾准备了一个信封,里面放着一张美容美发代金券和一张神秘客户调查表。你看,花钱请人找自己的茬,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

好在曼都的模式还比较容易理解,而与我同桌的一位女士对她的业务却足足向我解释了十五分钟,感谢Kite的耐心。Kite原本是我的同行,曾效力于BBDO、上广等4A公司,现在转行协助她的先生来做环保产业,具体的项目应该叫做“碳交易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全球提倡环保的前提下,他们协助一些中大型企业对“碳信用额度计划”进行识别及管理,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节能并通过区域配额差异提升公司资产价值。我确定我到现在并没有完全弄明白这项业务的实质内容(估计你听了我的描述,也是一头雾水,感兴趣的人可以谷歌下“京都议定书”及“碳信用额度”等相关资讯),但是凭直觉,还是认为这个行业潜力巨大,钱景看好。嗯,以后我得多多关注这个行业(唉,我这个对钱太不敏感的人)。

不过,今晚最让我难忘的既不是赖志郎的“理发馆”,也不是Kite的“碳交易管理”,而是1881的“慈善计划”。我不是很明白其他NGO的操作方式—-虽然方式很重要—-但是核心的慈善理念却更重要:“将物资捐给正在需要它的人”。1881的会员亲自去到捐助地,做调查访问,并反馈回真实的需求,发动她们的资源予以满足。她们这次倡议会员们将自己企业里闲置的笔记型电脑(选用笔记型电脑,是为了便于运输而非其他)捐给那些孩子,但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让他们也能玩上高科技的玩意,而是现在这个社会不懂电脑无异于自我绝缘,需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平等学习的机会,至少让他们在将来有能力去参与竞争。

是的,慈善并非完全需要靠财富去实现。有钱可以捐出很多东西,但那些未必就是他们当前需要的,或是对其成长有决定性影响的。真正的公益不仅仅是捐助物资,那只能解决一时之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做根本的改变,譬如更新他们的学习模式,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让他们具备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想必这个才是慈善的要义吧。

谢谢Cindy,谢谢1881!

一次小聚会和两个台湾人

在闵行台商工委会的月度例会上见到C兄,这是我第三次与他见面,第一次在去年年底,第二次在26号我们的活动上。他对那次活动抱有宽容,给予了认可。他问我接下来该怎么做?和他所处的医疗保健行业相同的是,一本杂志也应该立足长远考量,略微不同的是,前者更多的是初始投入,而杂志则不断的需要新的资金,尤其是在自我造血功能尚未建立的情况之下,生存的压力实在太大。

C兄有多年的行销企划经验,他也很热情坦率。而我恰是一个最不适合做销售的销售人员,我从来都不愿意将我与客户的关系建立在买卖之上,我更希望我们之间是一种信任与合作的关系。C兄对于信任一说,也颇为赞同。他举例,在他的公司,他更多的还是采取软性管理的方式,也就是给下属及同事更多的信任而非冷冰冰的数据去量化。他觉得,内地人与台湾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细节上的行为思考模式:内地人更多的跟着别人去做,台湾人呢则更多的从事情本身出发,去探讨该怎么去做。不过,他本人对内地人则是十分的认同,地域辽阔、人口差异太大,这需要一个过程给曾经自傲的台湾人一个时间去了解、去理解。和很多年轻的台湾人一样,C兄娶了一个勤奋的内地媳妇儿。

C兄热心的给我的工作提了几条建议,我都认真听了下来,我很喜欢他问的那个问题:“接下来怎么办?”我以前很少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似乎总是胸有成竹,但事实上却并无多少后续跟进的安排,也暴露了我的短板,这正是与我本意相矛盾的地方。C兄为表示鼓励,还特意当场订阅了一份杂志,在此表示感谢!

在晚宴席上,听L大哥谈求学的感触。L现在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研读EMBA课程,却对“台湾人”这三个字有了新的反省。在他看来,以前的“台湾人”更多的是傲慢、偏见与无知,对内地人很是不屑。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很简单,正是“台湾人”在的认知面上的局限,在一个有13亿人的大社会里,如果你只能接触到司机、保姆和工人,你如何去理解这个社会的其他族群?L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终于切实的感受到了。他又觉得自己很自卑,因为那些同学都管他叫大哥,他发现已经有一把年纪的他身处在30多岁的同学群中,年龄上的差异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L大哥对C兄的随缘、宽容心态也颇为赞同,他甚至举杯鼓励,希望如C兄般年纪的新台商加入大陆台商阵营,以期改写“台商”在众人心目中的好色、贪杯、抠门等不良印象。

迷茫

生活是很奇怪的,就像黄昏天鸟群绕着房顶低飞那样。我们总是围绕着某些事情打转,而那些事情也总纠结在我们周围不散。这就是迷茫。

隔壁搬过来一户人家,两大一小的三口之家。还没照过面呢,只是经常听见他们家的床嘎吱作响,无论早晨或在深夜。用声音去做行销定位老早就是一种好方式,只是什么样的声响又能够专属呢?

回来的路上读了一篇叫做《晚娥》的小说,让我想起读书时候与表姐关于朦胧诗歌的争论,联想到这部小说,我总觉得黄碧云女士其实可以在新浪开个微博去写这部小说,一定有不少粉丝跟随。再联想起那本杂志对于这个作家的采访,不由的想肤浅的说上几句,话到嘴边又咽下,我得学做成熟不是。

下午的时候去了一趟锦江,商议下场地事宜。对于Q爷的热心只能报以感谢,对于X小姐的真诚也同样感激。只是我也知道当变数越大的时候,语言也就越没有力量,任何的表达都不如真心实意的接受现实,不需要也不应该抱怨他人。归来途中买了本新创刊的《GQ》中文版,算做对自己的一点鼓励吧(我是不是习惯性的鼓励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如这些鸟。不是羡慕他们的自由,而是憧憬他们的简单。就像这写字一样,可以不用思考,随心而止。

我还不懂的郎咸平

我一直都想知道,郎咸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谁会那么关注他,并给予掌声?谁又真正的理解了他,并予以践行?又有谁真的在乎他,并予以共鸣?

我们见到的郎咸平,是一个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加上教授级别的知识储备及历经世事的阅历积累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经济学家。即便没有诸多媒体的疯狂追逐,郎咸平也一定会红,因为他生来就是一个懂得传播的天才。

我并不了解郎咸平,对于他的印象和认知来源于其他媒体。从第一财经的一档节目,再到他写的我至今都看不懂的几本书(《运作》、《操作》等),接二连三的多家媒体长期关注,一个本来离我的生活最远的人,突然间就成了我的一个崇拜对象。我佩服所有敢于表达自我的人,哪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避讳有沽名钓誉之嫌。

在无聊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见到了他。在礼堂的侧门入口,我正依靠着门柱休息,对于台上正在照本宣科的嘉宾,我一点也没有关注的兴趣。相反,对于迟迟未能露面,甚至感觉可能不会再赴约的郎咸平,我怀有一丝遗憾。当台上嘉宾被掌声送下舞台的当口,一个身穿白衬衣的男子从侧门进来,站在我的身前。虽然没有强烈的气场,但是我感受到了我的激动。是的,这个人就是郎咸平。主持人在台上同样显得有点激动,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位郎教授自信满满的登上舞台,接掌当天下午最精彩的三十分钟。

对于我来说,见到他的意义大于我实质的收获。在他面前,我就是他的一个仰慕者,一个粉丝。一个不懂得他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的粉丝。对于媒体来说,他是一个新闻点,他的出现,就是新闻。他在今天下午所讲的,所强调的理论或者观点,都将是本次论坛的制高点,这就是名人的效用。郎咸平,已经不是一名专家那样纯粹。

尽管国内并不缺乏纯粹的专家学者,比郎咸平更有成就的不计其数。但是似乎还没有哪一位比他更为知名。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他的期待,不如理解成我们对于掌握某些知识的渴求,对于某些人为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倾诉。或许,郎咸平只是一个为我们打开天窗的人,在黑暗中被囚禁久了的人,容易记住第一张在光明里出现的脸。但让我也觉得奇怪的是,并非所有应该知道他的人都会知道他。譬如,我认识的一位玩具企业的老总,就对郎教授了解甚少,更不要提有否听闻那些江湖上的传说。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知道、追求知道和不知道及不追求知道之间,仍然还有它的平衡点。有人习惯了他的黑暗,但是并不代表他无力反抗,或许正是他强者适之的体现。这世界上最多的就是路。

可是,放在郎咸平面前的路并不多。看上去他在把自己当作一名斗士(或许我这样的理解不甚准确),难免有点悲凉的感觉。浮现在这种感觉之上的自信,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的成分。我绝对不怀疑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更加不相信,他说的那些建议会有很多人真的去(或者说能去)践行。就像麦克卢汉之于传媒业那样的风光和孤独一样,郎咸平的面前只有一条孤独的路。

注:其实我还根本不懂郎咸平,我只是记下我当下的认知,以便我可以有理由持续的关注这个人。

顺其自然

又开始了新的生活,我觉得这样很好,虽然前面还是有很多的迷茫。大多数时候要求别人来理解自己,远比说服自己去理解别人还要难,我们不仅仅习惯了自闭,而且也拒绝进入别人的心扉。有人告诉我,倾听是这个社会最有力量的武器之一,我体验后觉得是。

从4月初到8月底,这150天来,我经历了很多。不过,这点阅历拿到我的大人生中去看,不过是一笑而已。我已经学会用70岁的眼光来观察当下,这样似乎充满着智慧,听上去也是很豁达的胸怀,而且这并非刻意。唯一我会添加这些碍手碍脚的修饰语,不过是对自己70岁的光景不够自信。从生理上来说,活到70岁也未必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于是没有一样可以往实处得到高兴,也算是务虚到了极致吧。

朱注的暑假也要结束了,这个暑假,对于他的教育,我做的很失败。我承认是我个人的一些事情干扰到了我的计划和安排。这多少让我对孩子有一些愧疚,我无意去解释什么,记录下来,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提醒,原本,我可以给到他更正常一点的生活。

嗯,就让一切顺其自然吧。这段时间以来,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不都一直在跟自己强调这个词吗?我要做的,应该是保持安静,不要让自己热过了头,冲动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