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活动

接下来的几天,要全力冲刺苏州的活动了。我记得我曾经最不喜欢的就是搞这些东西,我甚至还固执的认为,这不属于媒体的专业领域,也就是说做媒体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内容上,而不是搞这些零碎玩意儿。虽然我也看到很多已经成功了的媒体每年都会定期举办若干场活动,有的名气甚至已不输于媒体本身。

让自己转变到到“不抵触”,其实也很简单,只要踏踏实实的做上一次,了解操办的全部过程,最好还能亲自招进几个赞助伙伴,你就能清楚,活动究竟在哪里吸引着客户和读者,这对媒体运营者来说尤为重要,如果你去打仗,却只懂得直来直往,只能是死路一条。

我们说媒体是为读者和客户而设计的,一般来说,媒体与读者或者与客户之间是单向的点对点关系,而活动则提供了一个客户、读者与媒体的多向点对点关系,这种交叉使得媒体品牌更加立体和真实,在一场可以号召业内精英或者领袖的商业活动上,实到的300名嘉宾可堪比BPA出具的30万份读者资料哦。

现在不是讲究精准行销吗?如果我能到达最直接的消费者,而不是潜在的消费群体,那客户还会疑虑什么呢?媒体运营的工作就是需要做好媒体与读者的连接,活动可能就是最直观的平台之一。

于是,这一路职场走来,也确实做过很多次活动,但经验的积累似乎只限于每一类的第一次举办,做到第二次时总是麻木不仁的,这多少与我不够谦逊的性格有关,以为自己什么都想到了,结果还总是有遗漏。同事会安慰,这是一种积累,慢慢来。让我有一句话始终没好意思说出来:我都积累好久了。

关于苏州的这场活动,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网络上已经有了相关的报道。大家也都知道,吆喝比不吆喝要好,起码这算是常规打法。但真正有什么内容,还是得让读者做个评价,希望这段时间的努力没有白费。继续加油!

固执或者坚持

一直以来,我以为固执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很多人偏说我固执,好心点的会说我很坚持,认真的人则说我就是顽固不化。我也分得清坚持与固执的不同,只是人有了这种毛病,除了不好意思承认之外,也想努力改掉,或者往好的方面去转换,值得同情的是这转换需要一定的能耐。

于是先索性承认了这点,放下所谓的包袱,就觉得轻松起来,该固执的地方还是固执,该调整的地方也能即时去做调整。具体是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真的知道了“可进可退”这个词的好处。

对于我现在所从事的这份工作,真的要用上“坚持”这个词,而且不是我一个人,还有好多位在一起工作,并且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同事们。甚至,在这个地方,我也觉得即便固执一点也没什么不好,谈不上什么褒义或者贬义。

我们在做一个特殊的市场,在围观者来看,这个市场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价值,就算只有一个小价值,但那也只是相对而言,如果真有个可量化的绝对值能被算出的话,我相信也能够让一大帮人眼红。只是当下的困境是,我们还没有论证出这个结果,更难受的是,在这个论证的过程中,我们缺乏了一点点坚持。

若问我什么是坚持,什么又叫作固执,其实我只会觉得前者的结果是成功,而后者的结果是失败。若以成败来论,这两个词自有不同用处。但若只讨论这过程,坚持或者固执又能有什么不同呢?

是的,缺乏坚持也是因为不够自信,而不自信一则来自经营和生存的压力,二则来自对于市场的困惑不明。既然心思里有别的疑问,难免就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当然,我更讨厌闭门造车,外界给到的鼓励或者建议,我们一样要学会去接受,而不只是点头受用。道理人人会说,好例子人人会举,可是到自己身上又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固执或者坚持,有的时候表现的就有点自大,我承认它不如谦虚。好在我们知道我们的固执并非是自大自满,而是来自于方向上的明确和进程上的了解。说句真正固执的话:如果这件事连我们都做不好,那就真的不知道还有谁能做好了。

给自己一个鼓励吧,继续加油!同事们!

一些错误的决定

像我这样的人做过一些错误的决定,倒也不算什么,因为人小事微,所起的波澜有限,翻不了什么大浪,顶多是自己一两天的不痛快而已。而这不痛快的事情积累多了,也会让自己渐渐习惯起来,还多了一份安慰自己的闲心。我总以为人最好不要学会安慰自己,那样子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骄横、无知。但事事都要给人一副苦行僧的做派,又会苦了自己,至少得损失很多朋友。

当然,人人都对朋友定义不同。我对朋友与朋友对我是完全不同的。我不是想说有些人拿你当朋友就是为了要来忽悠你、利用你、出卖你。我承认这点只能证明我的无能与懦弱。我也不是想说我该拿朋友来这样对待,毕竟,在我看来,朋友是神圣的字眼,我宁可将对方划出这个定义,也不愿意侮辱这个词。

于是,这苦行僧是不会有太多朋友的,即便有,也都是一些怪人。说不清楚的一些习惯和说不清楚的一些交流,就能让一些人信任另一些人。你说这是直觉也好,或者说那是缘分也罢,人与人就是这样的相遇着。

但我要说的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你都会做一些错误的决定。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能力都不甚了解,又何谈对另一个身体和脑袋里的他人呢?我们的错误决定,来自于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的错误认知又来自于自己对某些事情的判断以及自己想当然的认为那个他也会有这样的认知。这一个小错误,最后必将延伸出一个大错误,到那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说了半天,我也没有说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来,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我是不会举例的,那样于我无益。既然想要找到解决事情的方式,就得是反省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思路顺了,事情就好解决,至于先前就某事的具体纠结到事情过了已无意义。

好,不多说了。下面放上两节广告:

1、今天我会在苏州,感谢上海银行的大力支持,台商杂志将在苏州举办第四届台商品牌论坛,这段时间,我都在完善具体细节,有想了解论坛内容和好建议的,欢迎私信给我。

2、另外,杂志改版计划正在进行,预计明年1月份,大家将会看到一本全新风格的《台商》杂志,对于杂志改版,我充满期待,也希望诸位客户大人能够继续支持我们!

傍大款

我记得C跟我说过,一个人如果想要成功,起点很重要,也就是说你站在什么地方、什么平台决定了你的未来。没有这点的话,那就得看你跟着什么样的老板,连老板都不如意,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像诸葛亮这样的愚忠之徒遇到刘备这样的暴发户,犹豫间被骗了一把的不在多数。

我还曾记得Z也跟我说过,男人跟女人不一样,女人一嫁定终身,而男人则要看自己的打拼。虽然我心底一直不屑于他自己靠婚姻博取事业,但也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男人还真的就是那么的艰辛,甚至认为男人不辛苦简直就不是男人,这种认识本身对自己就太不厚道。

于是,人与事这样相结合之后,“傍大款”就成了必然的逻辑,虽然可能以其他名义来推进,譬如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借势等等托词。往往主动的一方多有不可告人的一面,被动的一方则更多糊涂。主动者想打动被动者其实很容易,只要“投其所要”就好。至于能不能给得了,日后再说。瞧,这与大多数人的婚姻如出一辙,大多数的可以预料的不幸也源于此。

当然,以上都不是我个人的行为方式,只是遇到见到的太多,甚为鄙视,但也无可奈何。早些日子学不会婉转,但学会诚实便直言相告,告诉对方自己的苦处,尽量求对方的理解,求一个不伤和气。近些日子以来,学会了婉转推脱,多兜几个圈子,让对方慢慢冷淡,也省了许多烦恼。这倒不是因为我怕事或者傲慢,我只是不喜欢做无用功。对于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来说,我更喜欢由一及二,一步一步的走,懂得成功的缘由,或许是我更加注重的。

交际

大闸
我是一个不擅交际且也不爱交际的人,却不得不出现在一些需要交际的场合。大多数时候,我选择静默在一个角落里,像那个环境里的一个道具。我的不擅与不爱互相影响着,难分轻重。而这与我的运营者身份自相矛盾。从这点上来说,我并不称职。但为了工作的需要,难免会硬着头皮往上顶。先躲在卫生间里做个自我调节,然后像个演员那样冲向“舞台”。

交际就是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演员,所以,你可以为台词而感动,但千万别被演员而打动。我曾经见过很多的熟面孔,在这个场合里互相嘘寒问暖,像亲兄弟一般,而在另一个场合里形同陌路。或许大家都是一样的脾性:不擅且也不爱交际。

但交际是必要的,我得承认。当你手里握有一大把大人物名片的时候,你会被认为与那个阶层有某种想当然的联系,那也许叫做“资源”,尽管未必就是你的,可你因此而多了一份自信,“多认识一个人就会多一条出路”的教训还会在今天发挥作用吗?你一定认为是,但我想还是不去管它吧。

可交际之后呢?该做点什么?你会给你昨天刚认识的人一个一个打电话吗?对方估计会恨死你:你是谁啊?干嘛啊?推销吗?占我便宜吗?或者学某些人给大家发一条千篇一律的短信:某某,你好。在某某场合下认识你,我很荣幸……对方收到立马删掉,并且拉入通迅黑名单。连我这样清闲的人都会这样做,更何况那些日理万机的企业人。

所以,我为我的不爱交际找到了一点理由:似乎在那个氛围下认识的人大多出于功利需求:你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吗?这建立在一种索取的基础之上,这让我极度厌倦和疲乏。很明显,我更倾向于建立在分享基础上的交往,那至少会多了一点自愿,少了一点“胁迫”。我不是为嘲笑“面子”这回事,礼仪有的时候就是一种威胁(我似乎在王顾左右了)。

交际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在那种气氛下,去认识更多的人,为未来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为自己搭建更多的展示机会。这也有点像演员的出镜,出镜多了,混个脸熟,自然也就提高知名度了。当然,这并不代表交际意味着提高知名度。交际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需要,就像你的生理需要一样,它是一种手段。既然是手段,我就希望能见到一些高明点的,可惜我身处低阶,看到的大多数人都在不择手段,这让我心烦意乱,本能的愿意找个僻静的地方待着。

很少谈具体工作

今天一天我都会在某家酒店“驻点”,由《台商》杂志协办的一次论坛将会在这里举行。之所以不想说是哪家酒店,一来是因为此次活动为实名邀约加部分邮件征集,来的人都算是“熟人”,不需要额外的宣传。另外,这家酒店在前些年被某知名台企买下之后,并无太多起色,看上去档次和实际上的服务品质还是不够,与“论坛”这种层级的活动不太相符,隐去不提也罢。主办方可能也意识到这点,将演讲嘉宾安排入住浦东香格里拉,可惜的是太不方便,从香格里拉到会场,开车总得超过1小时吧。

这次活动,会邀请两岸金融领域的专家、台籍企业家及部分在大陆工作的台籍职业经理人参与。截至到昨天下午4:30,报名人数近400人,已经超出我们预期的300个名额,还有一些从其他渠道得到消息的台湾朋友陆续找我,我也只好一一解释,真的抱歉,场地有限,实在是安排不过来了……一边说抱歉,一边心底里乐开了花,哥要的就是这效果。

说到活动协办,主要的合作内容无外乎活动招商、人员邀请及媒体宣传这几个部分。对于《台商》杂志而言,参与到其中,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谁更需要谁,搭台唱戏是个形式,但如何能真正服务到参会对象才是根本。虽然在3月初就确定了这次合作,但我还是只确定参与到其中人员邀请和媒体宣传两项合作,一来是第一次合作,不想牵涉到经济利益的纠葛。二来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来看,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还不够“条件”,况且像我这样攻击力不够的销售人,总是期待着水到渠成的局面。

也有对杂志积极的一面,首先是在身份上,《台商》杂志将位列旺报、分众传媒、工商时报等知名媒体之前,成为第一主办媒体。其次,我们会有一个展示区,可以贩售最新杂志和其他出版物,此次我会带上宣传已久的《大陆台商协会密码》一书,现场优惠促销。另外,《台商》杂志也邀请了近50位在上海地区工作及打拼的台籍企业家和经理人,希望可以通过这次活动,能与他们有一个好的互动。

……

我很少在博客里谈具体的工作,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我所做的事情都是再简单不过,不需要重复啰嗦。但我以为的并不完全,往往还是会有人在私下问我究竟在做些什么,我想我有必要将我正在做的事情做一些简单的描述,起码让认识我的人可以多点了解,而不仅仅限于纯文字上的交流。当然,这也方便以后检讨我的工作,虽然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哈哈,我看上去很像一个呆兄,不是吗?

人人都该有好工作

昨天做过最愚蠢的一件事情就是排着队去交换名片,我决定下次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就算你是那谁谁谁我都不会这样,除非…除非你是火星人。算了,我承认吧,我是一个蹩脚的销售人,在Steven看来,最缺乏攻击力的那种,恰好这点算是是否有潜质的一个重要依据,尽管也不乏内秀的销售奇才,但是大多数情况之下,遇到过我的人和我遇到的人都会认定彼此太过普通。

无论我们如何赞赏人在后天的努力,但人的性格确实很像在事先被造物主设定过,外向的或内向的,善于表达的或木纳的,往往就真的决定了一件事情的下一个方向。人不太能准确的预测某个事情,也来自人的多变。好吧,话说回头,我就是那个已经越来越不像销售人的销售人,我几乎没有做成过什么优秀的销售成绩。幸好,我不抱怨,如果现在不算是抱怨的话。

Steven认为职业规划类似于谈婚论嫁,他有一个简单的示例:某女士同时被两个优秀的男子爱慕,纠结于此女的是如何做好这个二选一的问题。好比之前的那个案例,某职业人在现有职位上遭遇潜在职位的诱惑,又该如何做个选择?关于爱情与婚姻的示例,我不想过多分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这一点几乎不具借鉴价值。但反应到职场变化上,则值得做一点思考,正好有这个问题的朋友可以分享下自己的经验得失。

但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在左右着你我。那就是你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是什么?简单点来说,对你来说所谓的“好工作”是什么呢?遇到好的老板,有个好的团队,身处好的行业,朝着好的方向……拜托,在职场上能有几个人全部都“好”?如果这所有的好都不存在,难道就意味着你不会有“好工作”吗?人要自己幸福会有那么的难吗?

有人反驳,如果你遇不到这些的好,甚至连一个都没有的话,那只能意味着你自身有问题了。我不确定这样的论断会很成熟或者公允。但事实似乎总也这样冷酷。是的,有人可以举例反驳,但例证总是属于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失败者(我确认,他过去是个失败者,但总算成功了,运气好而已)。对于那些还在煎熬着的、奋斗着的、还没获得认可的那些人而言,例证简直就是一把屠刀,会无情的割断他通往梦想的绳索。

我们(只代表一小撮分子)都在编织着这根绳索,不是吗……停下吧,早就到了该从容点的年纪,不絮叨了,该干嘛还继续干嘛吧。顺便八卦下,如果梅花网在昨晚之前没考虑过设置黑名单这一说法的话,那今次之后,可能会有哪个胆大的员工提出来,这年头还是有所限制才会体现出更有价值。

与我无关

说到与我无关,貌似自己已经看淡了,平常心了,但其实是一种认输的态度。既然是认输,那总是要不得的,但你又“不得不”如此。嗯哼,不得不与我无关?!看上去你只是在为你推卸责任编织了一个很无奈的理由而已。可我最不喜欢看到的事情就是推卸责任,无论是在我身上,还是在其他人的身上。好在我也“从来”没有这么做过。这个颇为绝对的“从来”推翻了刚刚讲到的“与我无关”?是吧?但是……好像又说不清了。

举个需要借助你的想象力的例子吧。当我周边的人都在为某一件事情去忙活的时候,我却发现自己游离在他们之外,站在一边袖手旁观。那件事情的好与坏与我已没有半毛钱关系了。但站在更远的人还是能看到属于你的一份荣誉,而真正做事的人又明显的疏离了你。是的,这就是一种被边缘化了的感受,当我成了一个边缘人的时候,原本与我有关的就变成了与我无关。

在职场上,这是一件要命的事情。意味着你要么赶紧做到“有关”起来,让自己成为这类事情中的执行者,要么卷起铺盖走人,换到另一个可以让自己参与的角色中去。但如果是在社会上呢?譬如说全社会都在关注某一个热点,并为之而欢欣雀跃,看上去大家也都在为这件事情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但唯独你站在一边冷眼观看,错了,不是冷眼,是带着迷茫而又期望的眼神站在一边,似乎渴求着我也要参与这件事情,但这件事情死活就是与你没半点关系,你又该怎么想怎么做呢?

算了,那些都是被动的,该如何调整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吧?因为自身之外的所有因素都是我无法控制的,不如勇敢并且诚实的面对做的不够好的自己。诚实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更坦然点,而我也不会过多的感受那种“与我无关”的唏嘘。要知道,人生是经不起各类唏嘘的,捂上耳朵,默默的前进吧。

有趣味的活动

梅花网经常举办一些行业活动,早年做的时候(哈,仿佛是在谈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了,有点夸张),属于会员交流性质,由网站组织,会员付费,所谓AA制的那种。但现在梅花网的大部分活动都已经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来赞助了,只要符合邀请资格,会员在报名后就可以免费参加。我第一次参加的梅花网活动恰好也是他们第一次接受客户赞助的那次,整体感觉很不错,无论是参加的对象,还是讨论的主题,都让我收获很多,即便让自己掏钱也值得。

但后来给到我们掏钱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实行“免费”(记住,这是当今最热的商业模式),这就相应保留了审核权利,可以保证邀请到符合需求的更有质量的会员。除此之外,会员们对于活动的主题是否符合自身需求也很看重。而这两点结合之后的完美程度,决定了一次活动能否获得多大的成功。恰好梅花网都还做的不错。

于我而言,一边手里攒着一个预付费名额,一边期待着有满足需求的主题活动出现,但另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报名并不需要付费的其他活动……看上去我一直在等待着什么,但很明显我喜欢梅花网,也喜欢Phil这样的创业者,对于他们做的活动,既有“先天”的对于主办者的认同,也有“后天”的来自于亲身体验的美好感受。我常常会想,我要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比他们更棒的活动品牌呢?

梅花网最近的活动主题是“营销人,如何规划你的职场人生”。与以往资格审核邀约更进一步的是,梅花网还向报名者发出了一份主题问卷,将当天讨论的重点以案例形式给到每一位意向的与会者,做一个较为生动的启发,案例如下:

Michael是A公司大中华区的高级项目经理,最近他遇到了点烦心事。

他在原单位A公司服务了四年,最近公司刚刚把他升为高级项目经理,他完成项目的表现一直令公司非常满意,带的团队下属情况良好,士气很高,他和主管之间的配合也非常默契,他的收入在同行中算是偏高的。

但是现在,猎头找到了他,有一家也是行业中非常优秀的公司B公司提供了一个同等的职位,这家公司的优势在于产品线和品牌在行业里也是一流的,未来服务的行业客户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当然他更关注的不是目前的收入少许提升,这家公司在华有比较大的战略扩张,未来的2、3年里,随着团队的不断扩大和新客户的签约,B公司会陆续有更好的项目经理的职位出现,同时提供更好的项目经验,这是很吸引他的地方,他觉得在现在的公司里,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但换工作,意味着要重新组织资源和建立人脉,有一个适应不同公司文化的过程,Michael在现在的A公司服务了四年,已经积累了很深厚的人脉,听到猎头的介绍,他有点心动,不知道该怎么办?

如果您是Michael,您会做怎样的选择?请您告诉我们您的选择理由!

或者,作为管理者,当您知道您的团队成员中有人面对类似的困扰,您会怎么做?

当然,我觉得作出任何的一个决定都没有绝对的错与对。以我的意思来表述,只是个性不同会决定选择不同而已。以我为例,如果是经理人的身份,我倾向于选择继续留在A公司,理由很简单,如果我不能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作出同行业里最出色的成绩,我又如何能确定自己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更敢于迎接这种挑战呢?对于个人而言,扬长避短才是取得成功的方式不是吗?

再换作管理者的身份,我会肯定他以往的成绩,并表示出我对他在未来能够取得的成绩的一些实际看法,也会鼓励他多做自我分析。但我并不会给到他一个明确的或走或留的答案,同时,我也会根据他的反应来判断我是否需要尽快为这个职位寻找一位继任者。对于管理者而言,如何保持项目的稳定和持续才是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吗?

如果你也有兴趣,不妨也对号入座思考下,作为一个职场人,无论身处在哪个阶段,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也需要有当机立断的本领,来看看你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将如何做出决定吧?

喝一点酒

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喝酒这回事,也不喜欢喝酒的人。后来,我觉得喝酒这回事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也不再反感喝酒的人了,但对嗜酒如命的开始鄙视。再后来,我不知从哪里得到的启发,觉得能喝酒的好处来,竟然处心积虑的想学着练练酒。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结果,酒量一直没什么长进,酒胆倒是长了几分,要么哥不喝,要么哥大不了一醉。

这是种气魄,我被古龙给误导了。但男人或许就该这样,更何况我这样犹豫的性情,是需要借助某个玩意来压一压的,或许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但那气势,我很羡慕。也有科学人建议,每天喝一点啤酒,对身体有好处,但我怀疑影响体形,权衡之后,决定只中意白酒和黄酒。

我遇见的能喝酒的人很多,对于男人,我会怀疑他们的酒风是否纯正。而对于女人,我则多了一份欣赏的心情。这话说的太过轻浮,但却也是真实。能喝酒的女人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起码我的妻子比我能喝,自然她就多一分吸引我的地方。而我的生活里还有好多位能喝酒的人,他们影响了我很多。

第一位就是我的奶奶。细节我不想回忆,但她是给我最多教育和启发的人,而酒精曾经是我对她唯一的印象。这也是我拒绝酒精的主要原因。但我现在算是改了,即便是一个好习惯,走到极端也是不对的。如果生活可以因为酒精多点色彩,为何不喝一点呢?只要一点就好,无需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