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还是臭皮匠?做人心态放平身段放低姿势摆正最重要!

刘韧先生在今年四月初,建了一个“互为人师”群,我自觉不够做人师傅,但三人行做个臭皮匠还是够胆的,遂申请加入,有幸认识到一帮很聪明的人;

他时常会在群里抛出一个议题,算是提问,也在找新的答案,来来回回讨论几句,思维就活跃开了,不再拘泥于个人的小框框,对任何参与或者关注的人来说,这都是好事;

比如他问:三个和尚没水吃和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避免前者,鼓励后者?

对这个做人的议题,我是深有感触。这两种人,我都有做过。既有和尚的那种“没有你老子照样活”,也有臭皮匠的那种“有了你我们才会好”。

这两种人的区别,在于对自我的认知。和尚认为不用别人帮忙,自己照样能喝到水,而臭皮匠会承认个人智力不够,需要更多的人来帮助;前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后者更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

回想起来,似乎我最开心的时候都是拥有臭皮匠心态,而一旦到了和尚心态,我就几乎要离职了。

所以,我似乎也有思路应对这种状况,去避免前者或者鼓励后者。

首先,自然是从自身找问题,多多自省,凡事先问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其次,经常看看合作伙伴的优点,并且要予以信任,关键时候要交的出去;

然后,也不要忘了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优点,能者多劳,不怕吃亏;

最后,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贪功,功是虚的,毫无价值;不争面子,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勉强的;一句话,能捞到里子就守住了基本盘,就够了,其他有的,纯属运气,要感恩。

实际上,我在回复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是觉得值得记下来,不想又细化了一步,老实说,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希望不要再犯。

你可以想象自己很重要,但更要尊重别人也有这个权利

明朝罗念庵中状元之后,每天都很得意,罗妻想劝他低调点,便问他几年一个状元?罗答三年一个;罗妻说,那没什么了不起啊,何必总是记在心里呢?

按现代人的理解,大概是罗妻担心丈夫沉浸在喜悦之中,忘了考功名的初心。

不过,功名这种事,古往今来真没几个人能忽视它。罗也很诚实的跟别人承认,至少有十年时间,心里头放不下“状元”这个名号,真是太特么傲娇了。

罗是大才,也只有“状元”才值得他如此喜悦;像我们这种市井百姓,其实非常容易就有喜悦的理由。

比如开微信公众号码字的,阅读数达到10万+要不要纪念一下?有人打赏了十元八元的是不是要炫耀一下?

再比如开公司创业的,拿到天使、A轮的,要不要发个新闻稿宣传一下?

甚至连职场混不下耍辞职的,也要写个公开信来给“大家”一个交代……

值得喜悦的原因,有时候是一份名气,有时候是一份成绩单,更多的时候只是自己的一份想象,于本人很是受用。

不同的是,依照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或成长路数,这种想象会被无视或者放大,有人自视高人一等无外乎这类缘由。

值得鼓励的是,正是这份于本人受用的想象促进了每个人的成长、进步,甚至成功,没了这份想象并不是什么好事,这点大家应该都能够理解。

只是,很多人赞成自己拥有无数的想象,却容不下别人也有半点。这才是今天各路人马喜欢乱扯狗逼不干实事的问题所在。

要举例子么?只要对照朋友圈热点,就能懂了。

人活不到八十,都別笑話人,那叫缺德

我總覺得咪蒙應該無害,即便有害,影響到你的心情,你也可以選擇不關注、不搭理。甚至,你可以說她醜,說她智商低,說她沒見過世面,說她庸俗,說她淺陋,說她拜金……

總之,自由如你,站在你的角度能看到的她,多半只是你想讓別人以為的她,但請別質疑她可不可以愛國,更不要加個什麼「婊」字,難道她就沒有--你覺得你應該擁有的表達個人觀點的--自由嗎?難道與你不同的想法、見識就叫“惡劣”嗎?

也許,你只是沒本事做同樣的事情罷了,反正你也無法證明自己能或不能,想或不想,就好像咪蒙並不需要證明你是真的道德君子,還是假的奸佞小人,也能輕易的斷定你是一個傻逼一樣。

我相信,人這種動物,活不到八十歲,都不要嘲笑他人,那叫缺德。

遭遇校园暴力霸凌后 别让孩子成为沉默的怕事者

有住在东至的亲友一周之内目击了两起低年级生被高年级生勒索财物的事,看来,连东至二中的好名声也杜绝不了此类丑事的发生。

考虑到自家娃儿的成长不免揪心,于是向朋友圈求助:如果小朋友遭遇高年级生暴力霸凌,当下该怎么应对?事前要如何预防?事后又该怎么处理?

大家对这个话题反应激烈,一致建议以暴制暴,虽然看起来很情绪化,但至少表达出对此类事件零容忍的态度,值得思考。从各项建议中梳理出一些应对步骤,仅供家长们探讨:

第一步、敦促孩子锻炼身体,以具备基本的自保能力;

第二步、事情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先交出财物,以求损失、伤害最小化;

第三步、用聪明的方法记住施暴者里的带头大哥,包括身高、体型、发型、口音等等,其余从众能记住多少算多少;

到第四步则有明显分歧,有人建议“以暴制暴,个个击破,反击到对方见到你就怕就躲的地步”,也有人理性的指出“先去学校和公安局报案、备案,交由校方说服教育,严重情况交由执法机构处理”,施暴者最终能被哪一种措施给制服,需结合实际情况去做判断,很明显,那些有案底的老油条早就不吃说服教育那一套了。

当然,也有人“勇敢”的建议“交出财物、能让且让”。之所以说他“勇敢”,是因为大多数家长正是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只是不好承认,他既不想让人认为自己没种,保护不了自家孩子;又不想让别人误会正是这种心态助长了此风此气,反而得不到同情;尽管在事实上,他们只是更害怕被循环报复。

多数人渴望有惩罚者的出现,在他们心里,住着一个童话故事倒是唯一可以确认的。

除了发生在身边--但目前看起来还极小极普通、至少结果没有太坏而引发太多人关注--的“小事件”之外,一些更为恶劣的校园暴力霸凌事件其实层出不穷,通过网络流传甚广。

据《法制日报》的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针对10个省市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而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1月至5月媒体曝光的40起校园暴力事件中,75.0%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中学生之间,其中初中生更易成为发生校园暴力的群体,比例高达42.5%,高中生次之,占比32.5%。大学生、职校生、小学生分别占比15.0%、7.5%、2.5%。

媒体更是一声痛叹:有一半初中生遭受校园暴力霸凌后选择了沉默。

光看数字就知道校园霸凌远比我们能看到的案例更让人受伤,我不举出实例的原因,也在于担心那些极端事件会误导家长们的认知和判断,让这篇文字带来更多的恐惧和不安,事与愿违,反而忽视了该如何一起来抵制校园暴力霸凌行为。

台湾在这方面要做的比大陆同胞更加积极,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印制各种反校园暴力霸凌行为的指导材料,教育学生认知、辨别校园暴力霸凌行为,鼓励学生做好自我保护,同时呼吁学校、警方、家长及社会相关机构等各方重视此类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比如每天随机安排校园巡视、课堂模拟演练、确保学生有家长接送、同路线学生结伴进出、警方加强监督防范青少年不良行为等等,至少在社会大环境上,有利于威慑和约束这类犯罪违法行为的发生。

国内也有意见领袖认为若要杜绝此类“戾气和暴力”的传递,可以先做两件事:第一、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反霸凌平台,搜集相关的暴力霸凌视频,督促当地司法部门及时、公正的处理这些事件;第二、促进对校园暴力霸凌的可执行的立法,而非流于形式的宣传教育,并对受害者进行心理上的帮助。

当然,我们都知道,想在东至这样的六、七线城镇落实这些措施会遇到很多阻碍,从民风上而言,“不多事、保平安”是国人理解且接受的最实用的处事哲学;从意识上来说,在一个以留守族(学生、妇女和老人)为主的城镇,把成绩搞好是家长和孩子的唯一诉求,校园暴力霸凌只要不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都会“感觉”遥远,没有那么紧迫。

遗憾的是,除了少数几个城市,这种阻碍在全国其他城镇并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看起来能做的事的确不多,只能从建立防范意识开始吧。底线是杜绝自家孩子参与到这种校园霸凌行为当中,进阶做法是鼓励并引导孩子学会自保,其他事交给家长去权衡处置更为实际。

简单说,对社会而言,如何杜绝戾气和暴力,必须从孩子抓起;对孩子而言,教他不惹事是基本,但能早点学会不怕事,却是人生里更重要的教育。

人人都爱网红 那哲学家怎么办?

关掉朋友圈的直接好处是:你不在频频拿起手机,即便依然无聊,但也有理由去干一件需要花费整块时间的事,比如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走一万步路、或者喝一杯咖啡。

按照热心咖友的提醒,我学做一杯冰滴咖啡,方法简单,把15g左右的咖啡粉倒入250毫升的冷水里混合,放冰箱里冷藏12个钟头后取出,用滤纸滤除咖啡渣渣即可饮用。考虑到它在13号的下午两点被放进冰箱,所以,这件事干的足够愚蠢,让人尴尬,无论如何,我能喝到的冰滴咖啡,都不会很正宗了。在加上明天要出远门,超过24个小时的冰滴还是冰滴吗?只有等我回来再做鉴定了。

另外,吃饭也需要整块的时间,如果我没有忘记冰箱里还有饺子的话。芳回东至之前,包了大概四五十个饺子,铺满一整层冰箱抽屉,捏起来虽然冰冰凉凉,但有四五顿饭不用麻烦倒是好事。在平底锅里放点油,一圈排开十几个饺子,等热气上来,滋一点水,盖上锅盖,就能干成一件大事,让人很容易有满足感。想想那些北方朋友走路说话都底气十足,也许与经常吃饺子有关。我觉得,能把吃喝拉撒做的干脆利落的人,到哪儿都能挺直腰杆。

实际上,我已有好几天没有翻书了,手边有两三本书同时在读,但滋味淡了,勾不住人了。相反,这几天喝过的咖啡,却有非常明显的焦苦味,不管是深焙的哥伦比亚豆还是中焙的耶加雪菲,一瞬间染上了某种焦虑一般,从杯底传递给我,我能感受到这是一连串的反应。

脸书上有一条关于“为何对瘾品上瘾”的视频,很是给我启发,视频里有不少例子,有一条说,越战期间,数量众多的美军士兵染上毒瘾,而越战结束时,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却在回到美国后不治而愈,并未成为瘾君子;另一条说,伤经动骨的重病患,往往需要某种毒性极猛的药品来减缓身体痛苦,这种药品原本也极易上瘾,是毒品交易里的头牌,实际结果呢?病人病愈后无需专人辅助,也能轻松“忘掉”这种药品的瘾性。换句话说,这些瘾品的物理属性并不是造成使用者患瘾的主要原因。这条视频想证明,所谓的瘾,无论是对毒品的毒瘾,还是离不开手机的网瘾(这点不是原视频说的,是我强加的),其实都是与世界缺乏连接的表现,人这种社会性动物,离群索居是逆反天性的。

为什么我们离不开社交媒体?是因为我们想努力维持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即便这种形式上的连接本身很脆弱,且意义缺缺,但不妨碍我们不断的刷朋友圈,点评朋友们的动态,通过那些经过编辑与修饰(甚至不是原创)的文字与图片来重新理解并定义身边的亲朋好友:哦,他对雷某案的态度三观不正呢,以后少理他;哦,她对那个小孩的不幸遭遇施以援手,好有爱心,以后多跟她玩……

“人要如何面对自己”与“人要如何面对其他人”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创造了两种职业,站在人性的对立面提出逆性问题的人,被冠以“哲学家”的名号,恰恰跟那些在“小咖秀”上对着摄像头嘟嘟嘴巴就能满足观众任性“连接”之需求的年轻女孩相呼应,后者之所以被尊为网红,因为她们更容易让人舒服、让人更加任性,受欢迎是理所当然。

不知道有没有人问过:“这个世界没有哲学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一定有人认为:这个世界如果没有网红,我们连一刻也活不了。不信,你先卸掉微博、微信,远离秒拍、小咖秀试试?

总之,我发现,我们可以很久很久没有灵魂,但是不可以一刻不呱噪。比如此时的我和你。

别活着活着活成了一个演员

说当年胡适任台湾中研院院长时,蒋介石带了五院院长去看胡适,叫胡适成立三民主义研究所,好反攻大陆。胡适回应说成立三民主义研究所很好,反攻大陆也很好,但这两者跟中研院都没关系,蒋气得立刻走人,从此不再进中研院……

故事可能是后人编的,可能是为了讲一个简单易懂但并不好做的小道理:“做什么人,干什么事。”

过去,一个没读过书的,扛把锄头出门,你知道是除草去了,挂个篮子出门,你知道是摘菜去了;过去,一个读过书的,一张桌子一张纸,你知道是给人代笔写文书的,一张桌子一挂旗,你知道是给人算命的。

现在呢?你很难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了解到他在做什么,扛把锄头出门的,可能是去逮兔子了;挂个篮子出门的,可能是去偷孩子了;拿着一张纸的,可能是装聋哑人让你捐款;摆着桌子挂个旗的,不晓得是不是让你办信用卡的。荒诞的是,无论你是谁,你都能像一个演员,只要你愿意换装,立马可以让你成为另一个你想成为的人。难怪有人形容,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这种奇怪的现象,如今越演越烈,反应在一个人身上,却是两个极端:“做人万能,干事无能。”

我不清楚要如何理解这种现象,也许大家只是无聊,说话比做事容易,过过嘴瘾,反正吹牛又不上税,骂人又不犯法;也或许是科技发达,只要敢张嘴,总有一些听众,被人粉着的膨胀感真心是一种享受;又或许是人类真的进化到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顾忌的万能人时代?

今天任何一个小学生,只要他懂或者愿意,他能接触到的信息量远比五百年前的一个帝王要丰富全面的多,要事实有事实,要观点有观点,稍加咀嚼,从自己的口里过滤一遍,就成了个人看法,什么道德高地,我不占谁占?什么三观指南,我不指谁指?不幸的是,这种事做多了,宛如挂住了一个氢气球,带着说话的人悄悄摸的就飘上了天,享受万人仰视,着实痛快。可是,一回到地面上,又要为五斗米折腰,老人倒地不敢伸手扶,恶警打人不敢砸砖头。落差巨大,实在残忍。

当然,没有人是万能的,但假装万能却是大大可行的,首先,几乎没有成本,只要敢张嘴就能参与;其次,几乎不被惩罚,只要一不骂爹娘,二不骂公仆,其他事物任君点评;再则,土壤极其合适,没有任何地方聚集过这么多不读书不惹事不动脑子不管死活的小白们了,观众那么多,没有演员不合适。

所以,长醉不愿醒合情合理,这种现象也就跟吸食鸦片一样风行各个角落。

日本人大前研一多年前曾著《低智商社会》,书中指出某地进入“低智商社会”大约有三点征兆,即集体不思考、集体不学习、集体不负责,讲的就是我今天想表达的意思。

瞧,牛逼的人说过的话,我略加引用下就跟原创一样踏实、坦然了。总之,人活一世,别活着活着就活成了一个演员,对不起刚出生时候的自己。

向有爱的人表示一声感谢

我的小学同学老莫,最近比较痛苦,他的侄子莫伟,一个90年的小孩,三月底遭遇一场大火不幸双腿截肢,医疗花费几近百万,村里乡亲协助在“轻松筹”上建了个募捐活动,希望社会爱心人士能给这个贫困家庭一些经济上的实质帮助。

我们几个同学原本计划的直接募捐也都变更为先在平台上捐款,再帮忙做消息扩散,大家都祈祷这个命运本身就很坎坷的小男孩能够平安渡过难关。

我把这个项目推到高中同学群,令人意外但又不无感动的是,陈闻泉、胡玉德、孙开方、叶小燕、方向志、齐忠、饶东升、吴桂来、凌艺多、包敏、谭进、邓敏霞、王浩、金宏、江镇、郑勇强、林劲松、张勋华等十多位同学施以援手,甚至连班主任张老师也转钱给我委请代捐,要知道,其中有很多同学已有十六、七年未曾见面……

我以前不太赞成募捐行为,除了被新闻里的骗子给吓到之外,还会担心钱的去向是否合情合理。这一次,却让我真切地从另一个方向上得到启发:见过那么多骗局,人们为什么还会乐意继续奉献?

松浦弥太郎在鸡汤集《给40岁的崭新开始》中提议:“40岁之后,付出多过索取,才是有价值的人生”。

反思人生的前半部,无论是在家庭,还是踏入社会,总是不停地索取什么,温饱、知识、经验、友情、爱情、性、金钱、荣誉、地位……这种做加法的人生表面上丰富多彩,内地里却可能是无尽空虚。太多的拥有,让你很难确认,哪一件事哪一个人于你有意义、有价值?

而且,我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所有这些得到、这些加法之后的答案,背后又是谁的付出呢?

结束台蜂的那一年,我在浦东的一家酒店,与黄鸣先生边吃边聊,他耐心的跟我解释何为感恩,就是每当遇到逆境,请多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每当遇到身边人遭遇逆境,也请问问自己:“为什么不是我?”

多年之后,黄先生的样貌在我脑海已经模糊不清,但这个问句却常常清晰可见。

我相信黄鸣,也相信松浦弥太郎,尤其是到了被人唤作师傅或大叔的这个年纪,多少能看得见一点点不同来:以前觉得自己有利用价值,在职场上就有远大前途。现在清楚,你能主动为身边人身边事无私付出,你的人生才有意义。

当然,在这段人生旅途上,遇到与自己一样的人,你会感觉特别幸福。我也是。

记录下来,感恩遇到的这些值得珍惜的同学与好友。

募捐通道

Google回来过 短暂重逢 且别且珍惜

【2016032807】昨晚不用VPN也可以打开Google,仅仅只过了一晚又恢复原样。即便顺利回来,也好像被岳父母的家规吓走的愣头青,辗转回归,即便姑娘的爱还在,却已嫁做人妇,不复当年。更何况,在万众创业全民赚钱的今时今日,探讨自由只是一小撮失败者的兴趣。即便这些都不是问题,那总有一天,它还会想着念着自己的初衷,彼时,结局不还是一样么?好吧,短暂重逢,互道珍重。

【2016032806】Papi酱只是娱乐圈里万千谐星之一,生命力再顽强也拉不住观众们短暂的好奇心。所以,罗振宇们愿意投资她,带她变现又有什么问题可指责的呢?广受尊重的《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不一样需要靠卖广告续命么?除非这些反对者愿意一人一份众筹赞助,那种情况下去干涉才合情理。

【2016032805】朋友圈有段鸡汤文,指出人生要交四位朋友,分别是:一个欣赏你的人,在你穷困的时候,能安慰你帮助你;一个有正能量的人,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能陪着你鼓励你;一个为你指路领路的朋友,在你迷茫时带你走过泥泞、迷雾,与你迎来柳暗花明;一个肯批评你的人,时刻监督你、提醒你,让你及时发现你的不足…..可惜缘分不够,我只能在镜子里遇到这几位朋友。幸运的是,他们几位都蛮懂的跟自己沟通。

【201603280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老爷车》里问观众:何为生死?阅历丰富的老人家与纸上谈兵的年轻人对此看法不一,老人家从复杂阅历中品味出“简单”,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而年轻人则在想象里看到“简单”,生是愉悦,死亦不悲。两种看法本身分不出高低,但给人的力量却有不同,对我来说,后者明显要苍白无力。就好像谈人之痛苦或焦虑,以为是庸人自扰,实则无自知之明而已,可惜这一点,世人最怕看清。

【2016032803】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美国骗局》里至少表现了对人忠诚的一面,无论是对继子、情人还是朋友,盗亦有道不过如此。这样的人物设定,恰好与联邦探员做局钓鱼的龌龊行径有了明显对比,后者讽刺了只做表面文章的正义是假正义。贝尔在剧中说,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而是灰色的。的确,一个男人只有在看懂何为“灰色”之后才能谈得上成熟与否。

【2016032802】#生存有道#如果你朋友的公司正在招聘,看到他满世界的发广告,恰好你也有合适的人选,请你一定要推荐给他。幸运的话,你就做了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同时,你的朋友也很期待你会珍惜这份幸运,因为,他完全是给你面子才聘用了那一位。也就是说,他帮了你,而不是你帮了他。

【2016032801】#生存有道#千约万约炮不约,东买西买单不买。家传格言,与君共勉。

镜子理论好懂 知错能改很难

【2015123107】镜子理论是我的自省哲学,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照我人品与能力的镜子,这人的阅经历越比我强,他眼中的我就越接近事实。尴尬的是,道理懂了,照也照了,察出来的毛病,却始终找不到治它的办法,久而久之,居然无可救药了。你们说,得了病又治不得的人是不是会觉得还是不要知道真相的好?

【2015123106】大家还在谈移动社交电商,试问社交的点要落在哪里?回:人头上呗。又问人为什么社交?回:相互获得肯定呗。再问对金钱的渴望会破坏这种“相互”么?回:会。人聚财散,人散财聚,人性脱不开这八个字,社交关系的管理亦需遵循。由此,移动社交电商只是这个阶段的一种尝试,没有错,但不足以继续干下去了。下一波,请找到社交的落脚点再说,而自带传播属性且被高频消费的商品正是答案。

【2015123105】一个字也写不好的人可以做媒体,一首歌唱不好的人可以做音乐,一分钱拿不出的人可以创业,一只碗都不洗的男人说爱妻子,一条路都走不透的人说阅尽人生……“一不族群”持续扩军,在如戏世界,会做戏不重要,会抢戏才是王道。

【2015123104】创业成功率低,一则说明创业这事很难,另则说明投身其中的人或团队该有多莽撞,三则这年头注册一家公司不要钱,在微博或朋友圈上宣称自己做创始人是零成本,更何况,人人都不介意你说过什么做过什么。这几条原因导致创业成功者屈指可数,既正常,也荒诞。正常的是,做的人越多,失败者自然就显得更多。荒诞的是,对个人能力的高期望,对社会资源的不敬畏,对时间成本的不尊重,造就如今虚假繁荣的创业热。对自信的人来说,别害怕创业失败这个说法,那是留给平庸着的托辞。

【2015123103】人的才能与所谓的上进心或虚荣心自一开始是能够做到相互匹配的,你搬走第一块石头且能获得一元钱报酬的时候,你会激励下次要搬走两块石头,直到身上的石头把自己压垮为止。你能承受的时候,我们赞扬那是上进心,你无法承受的时候,我们鄙视它是虚荣心。电影《魔鬼代言人》里的“魔鬼”指的就是人的“虚荣心”,男主要在声誉、地位、财富方面,样样赢过别人,到头却失去最珍贵的亲人。世人知道虚荣心不好是个祸害,却只有极少数人肯承认自己分不清处在哪一种状况中,大多数人却很相信自己只求上进不贪虚荣。可能吧,只有上帝才接受他造不出一块连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的现实,所以才躲进一个没人能找到的地方,去淡化他的存在。我们会比传说中的万能的人更优秀么?

【2015123102】如果没有网络,没有社交媒体,人们不能轻易的获得可量化的认可,比如点赞、转发和评论,或许大家就少点膨胀,也不会把自己太当回事。当然,不是责怪科技进步,而是现时的大多数人都配不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包括你我,一个在写,一个在看,没有独立而谦卑的思考与责问,最终将覆灭在时代的洪流之下。

【2015123101】2003年的7月1日,艾博哈德和塔本宁在美国创办了一家汽车公司,很快被人友善地提醒:在汽车领域,最近一家创业成功的公司是1925年成立的克莱斯勒。然而,这两位同学依然对新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规划,包括不透过经销商而是直接销售给用户这种完全叛离传统的新主张。六个月之后,他们终于得到了埃隆马斯克650万美金的天使投资。为了表达对电动马达先锋Nikola Tesla先生的敬意,这家公司创建伊始就叫Tesla。今天,大家都知道Tesla和马斯克,有几家媒体提过艾博哈德和塔本宁?我们可能会相信,想法是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把它实现了出来!这个道理没错,但是有点苦涩,缺少那么一点点我说不出来但又感觉重要的东西。

一个瓶子引发的冤案

iap_03_toucan_aotw

大明成化年间的某年正月,皇帝在京都南郊祭拜天地,典礼结束后发现祭祀用的一个金瓶被人偷了,负责该物品的一个厨子便被抓来问罪,因为经不起刑罚,屈打成招,问他瓶子放在哪里,也随口说埋在某个地方,当然,前去找瓶子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收获,只好先将这厨子收押大牢,待来日处理。

这时,真正偷金瓶子的家伙也没耐得住,急急拿了瓶子上的一根金绳去集上兜售,被人识穿,拉去见官,一顿乱打就招了实情。巧的是,小偷指出埋瓶子的地方居然跟先前那位厨师所说一致,再派人去,竟然真的就找到了,真凶归案,那厨子也就无罪释放了。

细想这事也很后怕,假设第一次多挖个几寸地,真找到那只瓶子,怕是那厨子百口莫辩,只能认为是天要他亡吧!好在故事的发展没那么绝情,窝囊厨子也没被冤枉到底,反而还看出他的命好来。

话说回头,古往今来,像这篇《冤狱》(《雪涛小说》「明」江盈科著)里记载的冤枉事也不少见,或大或小。不过,有几个人能甘受那皮肉之苦甚至砍头跺足也要保全个人清誉的?

所谓自助者天助,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正是王道。自己都不爱自己,相信公道自在人心,指望老天开眼,实在太过消极。只有先怀疑整个世界,再重新予以思考,如此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才是积极可取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