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论语】同情

语出“张妙父亲称同情药家鑫父母”。以有良知的媒体人自居的柴静总被代表着一群独立思考分子的意见,但以旁观者的偏见去误读当事人的痛苦,非但忘了思考,甚而连基本的逻辑都没厘清。

换我来理解,张妙父亲之同情,无非是一句没有说出口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看看他那因女儿冤死而精神失常的老伴,他如何有心情去顾及另一对父母也失去了自己的儿子?而媒体屡次喜欢替受害人原谅甚至“同情”犯罪者,为的又是哪般?

同情,意指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发生共鸣。于药案而言,任何外人为药家鑫博取任何程度的同情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造作。其一是外人无法感同身受受害人的痛苦;其二外人也无法替代犯罪者去赎罪;如此,你求的是哪门子情?说的是哪门子理论?同情的又是哪门子道理?

假借药家鑫父母之名而欺诈来的同情,对于药家鑫父母而言,也无实际的安慰。起码换不回“子不教父之过”的内疚。而此种内疚,与社会有关吗?社会尚且不能替受害人做主,倒先同情起犯罪者,仅仅是因为他当时还活着,所以还是条生命吗?这又是哪门子的逻辑?

于同情而言,无论是冤死的张妙一方,还是死有余辜的药家鑫一方,唯请媒体保持冷静,留出距离,才可以让他们的家人走出阴影,这才是真正的同情。而不是为了宣扬或主导某种所谓的价值,而不断去打扰、去糟践他们。

真正需要同情的人,其实也不是受害人,而是媒体的“同情心”。试图替魔鬼开脱的,若还怀有一颗不用质疑的善心,那么围观者自当祈祷神灵保佑,它只是一时没了方向而已。虽然它已经迷路很久了。

『每日论语』将在安庆生活社区私人媒体乳透社公民观察等处同步更新,感谢阅读。

不抱怨

抱怨是生活里的常态,而能控制住常态才可以取得胜利,如果你可以学会不抱怨,你就能获得成功。这是我昨天的收获之一。我想我还需要时间去消化“不抱怨”的所有涵义,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觉得自己是大度的,是不抱怨的,是负责任的。可一旦你找到一面镜子照到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我装的有多厉害。我还是一身怨气。

这是一个可笑的角度,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认可。因为你如果需要靠镜子来审视自己的时候,又多少的反应出来了你的一点不自信。而不自信也是抱怨的土壤。不够自信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是环境的仆人,被环境给左右,对环境有所抱怨在所难免。但你总会在这个社会里找到一些比你起点更低,但成就却也更高的人。以他们做榜样吗?你应该自省更多。说超越自己即可?那又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呢?你可以找到一千一万种理由,但却不能够更改过去的任何一点现实,对已经发生的结果去做“假如”般的设想,则成功于你意味着距离。

我找到了这种距离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长短,也许是一毫米,也许是一万光年。即便我在算计这时间也是一种抱怨,难道我真的不懂得过程里的意义吗?如此可以坚信结果的话,又为何在意过程的长短呢?算了吧,或许是想换一种同情,一种流传在他和他们之间,却不小心继承到你们和我之间的一个态度。在得到同情的同时,也关上了一道未来的门。你认为一个人会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仅仅值得同情的人身上吗?

如果可以做到不抱怨,做到真正的宽容,就没人敢滥用同情来对待你。起码你可以微笑的告诉他:我不需要帮助,我什么都不需要。我自己可以做好我应该做的……你说那样好不好?

地铁上的小女孩

地铁上,有一个行乞的小女孩,四肢扭曲,五官歪斜,让人一看就不得不心生同情。

朱注问我,这个小姐姐在干吗?然后自己回答自己,是在要钱。

等小女孩走过去之后,他轻声问我,爸爸,我们为什么要给钱给她?

我想了一下,我回答他:因为她没有工作能力,而我们有工作能力,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她。

朱注问我,那小姐姐的父母亲哪去了呢?

这个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只好说:这个我不知道了。

朱注自己回答:我想是不是因为她的父母亲都死掉了?

我无法回答是或者不是,只好沉默。

接着,朱注又继续说,我想她的父亲是不是买了一部汽车,后来汽车撞车了,着了火,她的父亲就被烧死了。而她的母亲呢,是在过桥的时候,桥断了,就掉到水里淹死了。

我不知道朱注是从哪里联想到这么悲惨的故事,不过,结合到这个小女孩为什么会没有父母亲照顾这个问题上来,似乎也有合乎情理的地方,如果没有遭遇重大的变动,哪有父母亲不照顾自己孩子的道理呢?在朱注看来,事情的起因只有这个。

我原本打算继续教导朱注:有些人天生畸形,所以丧失工作能力,但这不是他们的问题,同样我们这些正常人,有工作能力的人只是老天给我们的好命而已,要保有一颗同情心,去对待那些真正需要你帮助的人…….

可是这些话,现在还不能说,这些道理朱注根本听不懂。他只知道是因为一个悲惨的故事让一个小公主变成了一只丑小鸭,丑小鸭少有人同情,生活艰难,行乞度日,但所幸的是,朱注开始知道自己应该尽力帮助这只丑小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