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好多惑

【2015021707】年近四十,想问自己一个问题:有没怀疑过自己的未来?有没有未来?是怎样的未来?与自己期许中的有多少差异?答案不敢写在这里,人还是要乐观一点。不过,乐观这件事本身就意味着现实不如意,对吧?

【2015021706】有人说中国就是中心之国的意思,想来别国也不会少了将自己的国家当作世界中心的骄傲和无知,所以,一个中国的中年人看到动画片《生命之书》里说墨西哥是世界的中心时,突然很想笑自己。我们说中国是世界的中心洋溢着无尽的民族或国家自豪感,可是以自己为中心,希望别人都围绕着自己转的时候,却满满的都是自私与任性。还有更有趣的对比吗?

【2015021705】爬大历山,印象中应该是第四次,上一次去还是十八年前。有人认可大历山是历史人文旅游景点,只是为了可以设卡售票。典型的路霸行为,可为什么就没处说理呢?

【2015021704】所谓领导,多遵从彼得原理,由一些不胜其力的人指手画脚。古今中外没啥不同。所以,想来做领导是一种需要被阉割什么的病态生活,与常人两样。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得。我来自省一番,是感觉惭愧的。

【2015021703】除夕越近,越害怕正月,正月出头,我们就要回上海了。回到那个冷冰冰的只有利用与被利用关系的钢铁森林。外面的新鲜感为什么还在呢?

【2015021702】如何鉴别态度与能力,有时候蛮头疼的。见过很多在同一个坑里摔过很多次的人,每次还能变换不同的姿势。虽然口服,但内心真心拒绝。不过,人的手指头也有长短,用人用其长,我要做的,就是找到这种人的长处并且说服她学会去使用。

【2015021701】结尾来个广告:信任我的朋友请做好自荐与推荐的准备,我渴望一位主编级的内容高手加盟,要求如下:爱移动互联网,对电商有独到的见解,有好奇心,喜欢先做了再说,更喜欢少说多做。其他好谈。

南溪古寨也没有青石板

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回张店,我写了一篇作文说那里有多好玩,恰好被大外婆家的舅舅读到,他很关心我为什么会觉得那里好玩,像是一个手艺人期待客人对自己的活儿做出评价那样。

我已经忘记了那篇作文是怎么写的,是假期作业?还是一时兴起?我也忘了是怎么描述张店该有多好玩,但现在去回忆,青石板的路和池塘、带两扇耳门的房子、木地板的吱吱作响都该是这“好玩”里的一部分。

舅舅的关心或者没有我猜测的那么复杂,可能是长辈跟孩子之间的一个小话题而已。重点是,我对张店的印记并没有因为那些好玩的东西现在已消失而变淡。当我在其他地方看到青石板时,我总会有点自豪:哈,我母亲小时候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小村里。可惜她的子女却少了她的那种幸福。

当然,同张店一样,南溪古寨也没有了青石板。前者在升金湖畔,亚洲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而后者身处重山之间,却堪称中国“最后一个匈奴村落”。可惜的是,这两个地方至今还未获得应有的荣誉。

我是说,一个已经被破坏了的老村落再也回不到从前,同时她又因为闭塞而落后被大社会甩得老远,甚至连靠水吃水的本事都不曾练到,这算是纯朴呢?还是什么?

而另一个因利益引诱而强扮“历史”的老村落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在消逝。我确认,包装或粉饰是一种不正当的信念。当信念不能够用类似“青石板的印记”来传递给下一代人的时候,“最后”的村落恐怕会成真。

敏跟我说,那些去过南溪古寨的人都说不值得去。是的,当你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旧旧的村落和一个破败的祠堂的话,你怎么会不遗憾?在细想想,若干年之前,那些住在这里的人或者也只看到这些,但没想过做出什么改变。要知道,所有的建筑都会有消失的一天。幸运的是,历史总会原谅那些懒惰的人。

我回来了!

纠结了很久,决定还是如期返回,原计划顺带做的一些事,还有想见的一些人,也都没有去做去见,可能与这鬼天气也有关系,但说句老实话,心情不好却是真的。

可能是我发现了我的自私,让心情落到极差的地步。朱注坐在后面小声哭着,说爸爸说话不算话。我安慰他不是很管用,只好说些他感兴趣的东西,或者临场编个故事,直到我们上了高速,甚至出了池州,朱注才稍微换了下情绪。

按计划,朱注跟妈妈会留下来在东至和怀宁去过这个暑假,至少一边可以待上两个多星期。为此,朱注不仅答应了奶奶,还答应了他的朋友超超,说他会从怀宁返回。可是……大人们的一个小小决定,让朱注不能兑现承诺,这是让朱注不高兴的地方。

突然之间,觉得朱注长大好多。心里会想着朋友的感受,也会记得自己说过的话该去实现。妈妈只好安慰朱注(或者说答应)等过一段时间,找个时间再回去一次,那样也不算食言。这才算解开了朱注的一个小小心结。

而我呢,今天开始继续上班了,感谢老板给的几天假期,让我可以冷静点再冷静点。

个税可要标准,但不该统一

媒体的数据总是让人看不懂,针对个税起征点,凤凰网称有85%的民众不赞成3000元的起征点,有48%的民众要求改3000元的起征点。尽管凤凰网也承认参与此次投票的民众更多的还是来自发达地区。

但屁民还是没有看明白,民众们到底想要个什么样的起征点。或者,起征点是多少根本就没个统一的标准?

以自己举例。假设我(一家三口)在上海可以拿6000元的月薪,除掉房租(1800)、水电气网(200)、生活开销(1500)、子女教育及娱乐(1500)能够剩下的还有多少?可能是1000~1500元。但若换成在池州拿这样的薪水,同样的生活水准至少可以多剩个一、两千元。

这么说吧,在全国范围内制定一个统一的个税起征标准,就好像是把中国与美国放到一个篮子里同等对待,不考虑地方、经济条件及人口素质等差异的统一标准,只是被统一了,但肯定不是个好标准。

屁民觉得,个税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制定一个最高限与最低限,最终还是由各地市参照国家标准而自行设定。对于经济状况落差极大的地区,比如说亿万富豪与低保户或许就是隔条街的城市,包括北、上、广、深等地,最好还应该依据不同的月薪来制定其个税起征比例。

当然,如果政府考虑不征个税或以其他方式—-比如购买国债、购买社会保险—-来加以改良,屁民更要拍手赞成。

不过,无论如何,这还是一个方向上的选择。是愿意让更会赚钱的人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呢?还是让更多的不会赚钱的人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

不要做小

作为一个在外漂泊的农民工,我会经常关注家乡的建设消息。比如听到池州要跟铜陵合并成江南市、瓦陇要建核电厂、沿江高速要修到东至等等,每每传送这类消息的老乡总是浑身兴奋,满脸幸福。而听到的人也免不了一阵振奋,像小便时打个激灵那样。

但我听到这类消息总是高兴不起来,还喜欢泼泼冷水,末了还会多追问一句:“那你会怎样?”其实,我的意思大家该明白,无论这个城市的硬件有多好,对你自身的生活会有质的提升吗?但我也只对那些对自己有所期待的人才说那样丧气的话,而那些靠着屁股成功的人,是不屑与我争辩这些的,我懂,我收敛

看来大家都有一种不愿意做小的心态。有一则新闻报道我国在200多个地级市当中,有183个有规划成为国际大都市。这点你可以从中央台早上七点左右的广告里看到,地方政府纷纷花着纳税人的钱在宣传自己的政绩。抛开这些城市的规划者对于国际大都市的定位本身存在重大差别之外,这些规划里还流露出某些近似的“气质”:虚伪、浮躁和不切实际。当然,我不能说,从这里还可以看出如今的官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来。官场是个什么样,我哪里知道。

池州的父母官

我忘记了我是怎么相信上有“因果循环”这样一说的,回忆下从我的经历里也不曾见过这样的事情发生。比如某年栽赃嫁祸给一个孤儿致其被吊死的几个人,如今在县城里活的更滋润了,据传其中某位早就发了大财,当年可也就是一个跟在后面瞎起哄的小瘪三;比如90年代那几年私分国家抗洪赔偿款的那帮人今天依然可以拿着工资不用上班;再比如昨天我们池州的父母官说的那句“不干市长也要铲平梅龙镇”的豪言壮语……我所能见到的事实总与“奖善罚恶”的天理背道而驰,只能在心里掂量着“因果循环”就显得幼稚和可笑的。

还好,我们还有微博,起码它还能说点真话。

事情经过:@邱大春:11月3日中午11点左右安徽省池州市市长方西平带武警、城管、公安等参与梅龙镇拆迁谈判。由于他的态度恶劣,声称不干市长也要铲平该镇,激怒了在场的一千多村民,双方发生了冲突,方西平在特警的保护下才逃离现场,但是他乘坐的奥迪车则被愤怒的村民砸烂并四脚朝天。当天也有一些村民被打伤住院治疗。

也有人在微博里透露了事件的起因:@时报翔哥:安徽省里的补偿标准是30000/亩,池州市将改标准改为10000/亩,剩下的强制购买养老保险。10月底出补偿标准的,11月30号前,要求梅龙镇必须拆迁90%,今年冬天据说非常寒冷,拆迁了让老百姓住在哪里?(11月5日 22:55)

对于类似事件,有好事者回忆:@夜班工人丙:说的是大约6年前的池州的另一起群体性事件,市委书记兼安徽省副省长何闽旭后被法办 //@夜班工人丙:此地上次发生类似事件时,市委书记正在九华山与情妇鬼混,后被办了。

这就是池州的父母官。我原来想在标题前面加上“我们”二字,后又觉得不妥,虽然叫着父母官,但又有哪一位是我们选的能为我们做主的?等个像传说中的焦裕禄那样的人,估计全体百姓要修上几辈子的福才可以。既然如此,就不要怪百姓刁了。“庸官欺良民,刁民出清官”。想要社会真正变好,就得先做个刁民。这就是我的基本判断。

方言(续)

先转一段kiki同学的录音送给大家,不谦虚的在这里声明下:我们家里的话真的很耐听。

上回说到方言可以帮助你我收获幸福,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就有点不爽的感觉了,因为背景是我们都无缘无故成了异乡客,好好的一个池州人,却飘落在他乡,点缀在某个大城里,成了没去处的过客。这种不爽的感觉持续很多年,直到落叶归根的那一天,在这之间,乡音就成了一个收获幸福的媒介。这大概也是因为幸福总是因为某种互动而产生的吧。

这样解释下,你就会了解不会说方言的不安和尴尬了。但这只是我的不安,虽然“意识到”本身也是一种痛苦。想的多的人未必想的就对,但他一定有更多的烦恼,要么你就在想的多一点点,譬如学会如何调节自己,从别处得到安慰。要么你就尽量不去想那些八杆子打不着的无趣事,做好手里的活就停下玩去不管其他。但有意识无所谓好与坏,对于各种性格的人来说,总在某个时刻有所触动,启发你的思考。我看,光这一点就很好。

我总会无意中想起我的外婆,每回回家,她都是一副幽怨而又慈爱的表情,她总“恨恨”的说:“从前也没见过有谁家孩子出去打工的,一年到头见不到几天面,这还叫过日子吗?”年纪小的时候听到这句话与今天再回忆这句话,完全是两种心境。我就会问下自己什么对于我们最重要,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还是过一个像样的生活。答案是有的,就是做不到。但这不叫放不开,你知道的,我们都在跟现实做抗争,无论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