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与有荣焉 无需与有耻焉

1/网传有人代表中国,就新冠疫情向美国道歉。道歉是可以的,代表自己就够了。因为不想被人代表,所以自己发声,算得上有勇气。但“代表别人”,不正是她自己正在反对的吗?若拒绝与有荣焉,则无需与有耻焉。否则,别怪人骂她立牌坊。

2/在橡树城的一家商店,费曼看见一件漂亮的连衣裙,他想,“艾莲一定会喜欢的”,顿时,不能自已,潸然泪下。这是费曼在艾莲离世一个多月后的第一次落泪。费曼觉得,“所有发生的、存在的都是无法预期无法改变的,只是生命中的偶合罢了。”偶合是化学概念,指两个化学实体结合生成一个分子的有机化学反应。中国人谈偶合,是指无意中恰巧相同或一致。无论哪一种,都指向,所谓人生,皆是偶合。

3/寻找重点学科的重点知识。读《当查理芒格遇见达尔文》,也读《从达尔文到芒格》,都是雾里看花。几百年前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是知识之林的索引。找到PDF影印本,虽然阅读不方便,但省钱,网上全套要1400元。

4/如何看待成功的人?普通人看“得到”什么,同路人看“贡献”什么。以自己贡献什么,作主要视角,能与众不同。下次说“我不明白为什么…”之前,该问自己,“我尝试做过吗?”质疑是得到,尝试是贡献。

5/看《思悼》,理解亲情。如果我的儿子比我表现出色,只能说是,我比我父亲的教育方式更出色。知道刘亚仁后,再看《少年菀得》,被他认母的情节触动,唯有亲情值得呵护。与《思悼》同一历史背景下的,还有《随风而逝》,表面上挖地道抢金库,实质上还是谈忠诚。结合《思悼》,顿感忠诚有价。当然,这三部并非一个意思。

6/听说《流浪地球》、《战狼2》计划在影院里再放一遍,想起小时候聚在操场上看露天电影,想起被聚在商校听教委领导说集体利益高于一切……有这个时间,为何不多读点《古代汉语》,多识几个汉字?

7/有一种人“很不安分,喜欢偷看下流场面,吹毛求疵,在各种人身上和各个地方寻找瑕疵。对他们有诱惑力的,不是日常生活的健全场面,而是诸如骚乱和抢劫、国家分裂和轮船遭难、银行家流窜到里约和烧死尼姑之类的事情——荣耀是他们的追求,壮观是他们的激情,而正规却是他们的敌人。”你可能猜得到,盖伊·特立斯说的便是记者。记者对记者,最大的误会是把自己太当回事。费曼在十一二岁时就悟到,为了“更生动地说明问题,人们不惜违背自然规律而瞎编乱造。”记者不知道,其实,每个人都有做记者的潜质。

8/阿梅什·阿达利亚撰文《COVID19:前进之路》,建议美国社会:1、低免疫力群体需要得到更多保护,普通民众可自愿隔离。2、增加医院床位;3、用更多的方法,进行更多的疫检;4、增加医护人员。5、对疫苗多加测试。他说,“在天花、麻风肆掠的岁月中,人类登上了月球。”这些建议,应该在两个月前提出来。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穿着影响举止

1/“穿着影响举止”。这句话,适合出现在任一服装店的招牌上。重新打量自己,宅久了会忘掉:穿着,也是仪式感的一部分。如果一定要用“仪式感”来标准化自己的行为的话。我能听到闹钟就起床,但舍不得穿戴整齐坐在书桌前,担心费水。我需要换个角度,费点水不如人废了可怕。

2/在抖音上发了两条Vlog,1分钟,以我的语速,可以有160~220个字。微博上能表达清楚的事情,用短视频也可以。以前我不习惯自己的声音,现在,我不习惯自己的长相。我告诉自己,都可以克服。我期待是坐在BBC演播室的效果,实际上,就是跟老妈视频时的傻儿子形象,除了能用点阳光,别的都用不来。

3/抖音上,有很多视频能打动人。比如老百姓送零食给执勤民警之类的。但结合一些不适合放到抖音上的片段,会让我有种感受:中国人共苦没问题,同甘比较勉强。

4/某群有个陌生人,用他的头条号,转发了一篇我写的文字。这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连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往群里推,他居然转载。我不知道该感谢他,还是该问问他为什么不打个招呼。后来还是算了,当没看见,少点矫情。

5/中美两国互相指责新冠起源。除非这场瘟疫是人为,不然没有答案。撕逼只是表象,看起来更是互相搭梯子,转移视线,回避真正的问题。2001年普利策奖获得者Ian Johnson在《纽约时报》撰文,称“中国为西方赢得时间,西方却浪费了它”,作者认为中国对抗新冠的做法,西方因为对中国有“成见”,没有足够重视。为了反对而反对,是最低级的对抗,却日复一日的上演。两岸之间也是如此。台湾民众,上至郭台铭这样的商业巨贾,下至平民百姓,早已缺乏两岸一统共识。有的,只是用什么借口,来攫取个体最大利益而已。所以,不要介意台湾人对大陆的看法,尤其是负面看法。发表看法的人,最期待的就是来自大陆的抗议和反击,声量越大,政治上加分越多。可惜,大陆民众看不懂,以为给自己加油,其实是给对方送弹药。不得不强调,玩意识形态的,都卑鄙。被意识形态牵着走的,都愚蠢。愚蠢的人遇到卑鄙之徒,早晚酿成大祸。

6/全球瘟疫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大过战争?瘟疫,是人类不想要却不得不面对的。战争是人类可以选择不要,却偏偏被少数人主导的。死于战争比死于瘟疫,更不值。挑起战争比抗疫不力,更该死。​​​​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常青,鸿毛遍地。

7/崔健在《一块红布》里唱到,“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这个感觉真让我舒服,它让我忘掉我没地儿住。你问我还要去何方,我说要上你的路。”让我想起“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式的文字狱。必须承认,我的双眼也许没被什么红布蒙住,但也是看不见的,模模糊糊,难受至极。也许“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应该做什么,这样的问题,不该只归康德思考。

作者:朱芳文/ 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农夫与蛇,以及美国人的感恩节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农夫在路边捡到一条被冻僵的蛇,爱心泛滥的农夫把蛇搂在怀中,为它取暖。当蛇醒来,竟向着农夫的胸口大力一咬,令他中毒死亡。

临死前,蛇对农夫说道:“不要指望从恶人那里获得回报。”

农夫死了之后,蛇并没有停手,而是来到农夫的家,杀死农夫的妻子和儿子。因为它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温暖点的地方以便繁衍生息。

等到子孙满堂时,蛇还将咬死农夫的那天作为感恩节,以感恩上帝的眷顾。

在另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美洲的印地安原住民,面对102个流亡到此的英国清教徒,同情对方没吃没喝,于是传授筑坝拦河捕鱼种玉米的技巧,使得这些流亡者过上了有饭吃的日子。

流亡者在丰收之后,选定一个日子,邀请原住民来家里作客,感恩上帝赐的食物。

据说,这是美国人过感恩节的历史由来。

好消息是,这一代原住民与这一批流亡者,除了互不伤害之外,甚至还结盟联合抗敌;

坏消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原住民与流亡者的后代之间还是爆发了冲突。

冲突之后,在流亡者后代的认知里,他们已经不是逃难者,而是这块土地上的新移民。

更坏的消息是,一年接着一年,不断有新的新新的新新新的移民,踏上这块大陆;

更更坏的消息是,他们与原住民之间不断爆发出大大小小的各种摩擦和冲突;

再加上这块土地上,还有300多个原住民部落,彼此间的你争我夺,也让他们无法继续主宰美洲。

至于有没有发生过新移民针对印地安人的大屠杀,还是让历史学家去费心考据和论证吧。

所以,美国人要过“感恩节”时,原住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你感受到了吗?

蛇不会感恩农夫付出过什么,只会感恩自己的努力索取,得到上帝的眷顾。

如果勉强蛇的子孙为祖宗说句话,它们也许会这样讲:“它过它的感恩节,并没有要求农夫的后代一起过啊。”

总之,感恩节这件事,是胜利者的喜悦,更是失败者的悲哀。

学学救人这门手艺

仔细想来,在我成长的过程里,还真没有一条教我如何救人的教育,甚至连自救都没有,可能大人们一向迷信新闻联播,以为这个世界太平的很,不需要传授这门手艺。

我说救人或者自救是一门手艺,可能有人不屑。或者等你看到一个生命在你眼前被残害甚至被消失而你又不知所措,同时还得让大家认为你不是道德缺失的话,我们只能怪罪于学艺不精,不敢造次。

《纽约时报》报道,在一起交通事故之后,一群路人合力救出了伤者(视频如上)。而《南京晨报》报道,南京有一名小伙子因失恋,将3名行人刺伤并劫持一名人质(贴图如下)。讽刺的是,行凶者身后的食客们,人多势众,完全可以将他擒拿住,但他们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自顾吃喝围观。

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可以给犹他州公路上救人的路人鼓掌,但却没有资格去指责南京的这桌食客。换作是你在场,结果却未必两样。好在没人会怪你因为不会做而没有去做。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知道正确答案,而这种心照不宣的事在我们身上还有很多。比如在各类展会上排队去占个小便宜领个免费的小礼品,在提供免费咖啡的地方占位置搞私人聚会等等。正义感不可能独立存在于其他品质之外。

当然,我们也会从新闻里看到一些好人好事,甚至好人比坏人还多。我只是有一个疑问,如何让自己变成一个接受掌声的好人,而不是一个无需接受指责的围观者?

无论如何,从今天开始,我得学学如何救人这门手艺了。

偷情指南

美国人最近为那些麻烦不断的政客和明星提供了一份『偷情指南』,为了保全可怜的婚姻同时又能轻松的享受婚外恋带来的满足。尽管媒体也一再声明自己并不支持婚外恋,但是读者就是上帝,销量确实更重要。

这份指南据说是由专业的人操刀完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美国居然会有专门提供偷情服务的公司,想想创建这样的一家企业该是多么的新鲜和刺激。

就算我们一直都在非常严厉的谴责偷情行为,但古今中外,似乎也都没有停止过。既然存在着又避不开,何不将事情做得再漂亮一些呢?诸位瞧瞧,美国广告业的发达其实是有道理的。

好吧,我们来了解下这份指南给你的几点忠告。但是请记住了,不是让你去偷情,而是让你学会反偷情!

一、找个合适的情人

不要与单身的家伙同居,他们可能会产生感情依恋或希望你为他们离开你的妻子或丈夫。

要找一个已婚的人。这很像是大国间的军备竞赛,你有核武,我也有核武,大不了同归于尽。相互制衡可是中国人的天赋,到了该运用出来的时候了。

不要与密友、同事或下属擦出火花。因为兔子都不吃窝边草。

要找一个可以信赖的陌生人。首先是陌生人,其次再是信赖,因为建立信赖感比较容易。

二、秘密联系

不要留下书面记录。不论虚拟的还是实物的书面记录都不能留下,包括手机短信、语音邮件、手机通话记录、电话账单的离奇费用、电子邮件、QQ、MSN聊天记录等等。

你应该用回忆而不是书面记录去记忆你们之间发生过哪些事。

要用预付费手机,或使用付费电话。或者你要做到你的通话记录不被你的那位查看得到。很多人都栽在一大串的通话记录表上。

三、精明消费

不要使用信用卡或个人支票,或从与配偶共用的账户中取钱。

我们为什么愤恨那些贪官?因为他们花了纳税人的钱在哪里风流快活。同样的道理,你不该花另一半的钱去做对不起另一半的事。

所以,你要另开一个与配偶分立的银行账户,每次用现金或借记卡付账。

所以,你还得清楚另一半是否知道你有多少张银行卡。

四、注意细节

不要与情人诞下私生子。就算是施瓦辛格也只能让私生子的秘密隐藏14年。

所以,一定要采取避孕措施。

五、别暴露姓名

不要吹嘘自己是某某某。如果你向某人彻底的交代了自己是谁,还是老老实实的做回普通朋友比较踏实。否则,一旦天气有变,把你供出来的多半还是你的情人。

所以,一定要用化名。

六、小心谨慎

不要满世界宣扬。很多人将偷情当作一种荣誉,尤其是那些自诩小有成就的家伙们。更搞笑的是,这种人在宣扬的时候,还会不知高低的夸大事实,结果自然是可以预料的糟糕。

所以,不仅不要说,还要防止你的情人说出去。你得确定情人身上没有窃听电话。

最后,还可以加上一条,特别属于中国人的,因为“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好好想想被抓奸在床后该做哪些理智或能挽回颜面的事情吧?

基地组织建国

从屁民听到的满耳消息里,屁民只能将基地组织当成一个“黑社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基地国”的建立或毁灭不过是为历史提供了另一种多样性。但反社会的“黑社会”成了主流的“社会”之后,屁民该去问问他们当初反对的又是什么?自然,从我这里,你是找不到答案的。

美国人也许可以给出答案,要不美国大兵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自由去剥夺基地人的民主。其实,自由或者民主只由胜者去解释,用作道具的时候,它就是道具。如果一定要将它当作道义对待,也只有失败者才会相信。

所以说,基地组织建国,应该是一件好事,为了我们人类社会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也为美国人找到了更多的工作,尽管这些工作是暴力和流血的,但举着国家利益旗帜的大兵们,让荣誉在风中飘久了,也会觉得自己可以看得见,抓得牢。那很可爱。

远远观望的中国人,可以装作茫然不知的模样,像一百年前一样,继续围观。

僵尸末日

看过《暮光之城》吗?可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僵尸都会像卡伦医生一家那样与人为善,起码美国政府不相信。近日,美国人得到了政府发布的一份僵尸预警指南,被告诫如何面对僵尸。

也有媒体指出,这份写在官方网站上日志里提到的具体应对措施与面对飓风、大规模流行性疾病等有类似的地方,无外乎准备好充足的食品和水、规划好逃离路线,到僵尸找不到的地方等等,让人怀疑是不是用错了词?有与僵尸类似的其他词吗?

日志中还提到“僵尸风靡流行文化”,我不是很理解,对照全球各地的僵尸题材影片,似乎又有点懂,或许,僵尸是一种发泄方式?总之,我不能以中国人的思维去看待这件事情,据说美国可能有1/3的人迷信鬼魂。

但中国也有人信,只是大家不说出来而已。因为只要你稍一表现,就会被讥笑为封建、迷信、旧社会的残毒。甚至还被打压、围攻。瞧,这社会的素养还是少了点。

最近在广东高州某小学,就发生了两任校长请风水师驱鬼的新闻。起因来自两起该校学生在校园外遭遇的不幸。校长“为了学生好”请来风水师驱鬼,结果却遭到了媒体及围观者的一致谴责。

校长的初衷是善意的,看风水是实现其初衷的方式之一,有何不可?南都的记者甚至还去追问这件事对学生们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位记者的脑袋已经被各种科学洗了个干干净净,却忘记了玄学也是门学问。

从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外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其实就来自于某种压抑。包容(而不是迷信)鬼魂的人大多是出于对灵魂的敬畏,而这种敬畏,可以让人摆脱莫名的压抑。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鬼魂这样的事不存在,说一说或者去做一做,又会对社会有怎样的危害呢?

但很明显,记者们需要的只是谴责,而不是带有包容精神的批判。

拉登已死

“拉登死了”,最先发布这条信息的平台是twitter,比传统媒体早了20分钟。Twitter上,关于本拉登的消息更是突破了每秒钟4000条。

但我觉得受众喜欢twitter,并不一定就是为了这个20分钟,更可能是因为它的不啰嗦。

受众们只想知道拉登死了没?对这个结果的需求可能大于50%,至于是怎么死的,死了之后会有什么影响,他的死对于反恐的意义等等,应该只有少数人才有兴趣。

如果依次排序,将一条完整的消息当作一篇文章,twitter应该发表标题,电视应该发表引言,报纸应该发表事件经过,杂志应该发表公众评论,博客应该发表个人看法,图书则可以借题发挥,让它变成故事。如此,媒体因为媒介介质而提供不同的资讯服务,看上去该有多好。

可惜,我现在对媒介的认知还肤浅的很,知道这样的定位对于读者而言,可能是一种误导。即便能制定出一个更为合理的逻辑,还是有人会去破坏它,排斥它。媒介规则更多的还是基于道德底线的,甚至,其所有权的辩论在很多地方还没有被明确过,于是说什么都还成为问题的时候,怎么说就不必着急去解决了。

好吧,在这个拉登已死的时候,我不该纠结于媒介或者媒体要怎么做,我该跟着美国人一起高兴,凡是杀人的人必定要被杀,这点我始终相信,而且这点本身无错对可言,但恶人的逻辑里是看不到因果循环,不相信报应之说。我相信,所以我成不了恶人。我更加高兴。

外星人逃离外星

关于外星人的传言最近又通过FBI被炒的红火,在一份前FBI特工的手稿中,发生在1947年那件的UFO迷案—-美国罗斯威尔(Roswell)UFO坠毁事件—-重又被人们认知。

特工霍特尔在一份备忘录(可点击下载该备忘录)中所下的标题即为「飞碟」(Flying Saucers),当中引述一名航空调查员的话表示:「有3个所谓的飞碟在新墨西哥州被发现」、「形状成圆形,中间拱起来,直径约为50英呎长」、「每个飞碟里都有3具像是人的尸体,不过身长只有3英呎左右(约90公分)」,「他们都穿着金属制的衣服,质料相当好,全身上下包得紧紧的」。

这与之前军方所发布「只是带有雷达装置的热气球坠毁」的消息明显不符,很明显,军方刻意隐瞒什么,可能是军事机密,但也极可能就是外星人。

综合各方消息来看,当年的罗斯威尔UFO坠毁事件,很有可能就是这群UFO在经过军方设施的时候被雷达干扰导致坠毁。也就是说,外星人去过这个星球上军事最先进的区域之一。

这则消息令外星迷们振奋,也让好事者浮想联翩。各类专家给出不同解释,让我觉得最无趣的有“外星人避难说”,「外星人都被恒星爆炸产生的黑洞所吞噬了,而未来的人类,也可能面临同样的命运。」天文学家的论据和论点有其理论依据,但要知道地球人的科技发想于地球人的思维,用我们的思维去揣度外星文明,是我们至今都很难有效寻访到外星文明的一大阻碍。

可能是人类总是习惯于“迁移”与“侵略”,对于外星人的“到访”,地球人的思路往往是“来者不善”。所有的消息不对称都可以从这个思路中获得理解。

可能有人会祈祷地球文明能与外星文明相容,最起码不要被外星人伤害。装作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是地球人的特点,这让我越发肯定:如果被人类找到外星生命或者外星生命生活的星球,将会是人类主动发动星球大战。

到那个时候,你会参战吗?

纽约时报网站28日起恢复收费

《纽约时报》网站终于还是决定恢复收费了,这是继4年之前的收费计划宣告失败后的再一次尝试,当然,这是新闻行业的一件好事,说的再具体一点,如果《纽约时报》愿意推出中文版并进行收费,我想我会考虑付费。

据报道,新的付费计划将于3月28日起执行,普通读者每个月可以免费浏览前20条新闻,从第21条新闻起就要收费。这家报社根据读者访问网站终端不同,推出多种包月套餐,15美元可以无限访问网站,20美元则可以通过iPad阅读网站文章,35美元则可以阅读网站所有数字内容。

与已经成功实现收费阅读的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不同的是,《纽约时报》属于大众新闻,而前两家则是商业新闻报道领域的大家,其读者会有更多的付费动机。分析人士指出,《纽约时报》网站必须突破七大障碍,才能成功完成该项收费计划。

第一,将现有4500万的独立访问量实现最低1%的转换,假设有45万用户月均付费20美元,一年9000万美元的发行收入将是一个客观的数据。

第二,作为4年前的首次尝试,“TimesSlect”最终以失败告终,如何让读者忘却过去,也是一项挑战。

第三,对于大部分独立访问量来说,是不可能成为其付费读者的,因此,这部分流量仅能带来广告收入。可是也会有相当多的用户会持续游走在“规定”的免费范围之内,这部分读者该怎么持续保留会是一个问题。

第四,现有的数字广告收入已经稳定(2010年第四季度约占其广告总收入的26%),如何继续保持,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五,除了印刷版外,还包括了台式机、笔记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个终端。理想的媒体平台将包括所有这些渠道,提供更全面的访问套餐是关键所在。

第六、与其他网站一样,如何利用网络本身为为自己获得流量也是一场持久战,《纽约时报》一方面应该将自己定位成互联网中的一个数据源,另一方面又要虚心的将自己当成一个寄居者,在获得最大化的流量之前,商业模式都是浮云。

第七,互联网一开始就惯坏了用户们的习惯,而《纽约时报》试图改变,它必须拿出更棒的产品。如果可以的话,建议《纽约时报》推出不同语言版本的资讯,要知道,英语在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流行。

无论如何,《纽约时报》的做法有助于提高新闻业的品质,也有利于重塑新闻业规则,虽然主要影响的区域还是在美国,但互联网早已经重新划分了疆域,你我都有另一种身份。不是吗?期待更多有资质的媒体开始收费!

第一财经忽悠谁

对于国内电视节目品质和媒体人素质的抱怨,不是第一次了,很多抱怨都是“莫名其妙”的,这种莫名是说这帮人其实可以不要这么做,可又是什么让他们表现的如此肤浅与懦弱呢?

昨晚第一财经播出专题节目《战火重燃》,请出专家来分析利比亚战局。首先,媒体在节目名称上就开始误导观众,所谓“战火重燃”,应该是翻出旧账,牵出1986年美国“袭击”利比亚。让今次利比亚再次遭到美国轰炸,看上去更像是美国的一次寻仇。

为了能让这次寻仇有充足的理由,第一财经还特别收集了几条网友意见(比如《环球时报》的某记者,某非著名网友等等),最后让他们代表全体网友们给这一事件作出定论:美国人是为了石油利益。第一个问题是他们有什么资格代表全体网友?第一财经的想象力真是幼稚到极点!第二个问题是美国在利比亚只是为了石油吗?第一财经是在忽悠观众还是忽悠自己?

最后,第一财经让所有的信息都是指向:美国人让利比亚平民受苦了!第一财经可能觉得,一贯盲目善良的国人至少会因为这一点来痛恨美国人,就像我们平常说谎那样,说了一条又一条理由,同时观察对方的脸色,到最后再祭出一招杀手锏,直指对方要害处。同情心是我们的要害,这是所有谎言得以蒙混过关的关键。

当然,我不能偏激的说,我们被利用了。我也不承认,我们平常就是喜欢说谎,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权利或“义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要么对事情一无所知,但起码还是保持怀疑的态度。要么对事情一知半解,对于疑惑的地方一定要问个清楚明白,否则还是继续怀疑下去,这算是我们的权利。

问题是,同样围观的人,你们也有怀疑吗?

国家公关

最新出版的《南都周刊》(第7期)封面主题为大国公关,谈及今年初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播放8000多次的一部30秒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南都基本还原了这部片子的创意及制作过程,也找到几位生活在中国的外国友人,谈谈对这部广告片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中国印象,来探究今日“中国形象”实际为何。

友人们来自德国、美国、英国、南非、墨西哥和加拿大等不同国家,尽管他们也可能只是一个路过此地的淘金者或投机分子,不懂得什么广告创意或者国家营销,但居然会有一个较为一致的结论:这部宣传片没有主题,没说清楚中国的特点,甚至连中国是什么都没有解释清楚。

这个结论让人既高兴又难受,高兴的是我们地大物博,解释不清太正常不过。但难受的又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只是难受而已。

很明显,这类宣传片的必要性已经不需争论。在娱乐至上的时代,注意力成了具象征意义的新诉求,无论这个诉求从长远来看是多么的肤浅和脆弱,但你似乎也得这么去做。我们经常安慰自己: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中国人应该主动来表达自己。

换个话题,如果由我来做创意,我该在30秒的时间里提供什么样的的信息给世界呢?这个话题也可以问到所有自诩爱国的仁人志士,在你们的脑袋中,中国与世界不同但又吸引世界的地方在哪里?

起码我的答案不是那些呆呆站立没有感情的人,那不是我,希望也不是你。

抱歉,你还在紧皱眉头吗?不如做点有趣的事,我们来比较比较,看看你更喜欢哪支片子,如何?

快速进入|中国 |朝鲜 |美国 |墨西哥 |新加坡|匈牙利|德国

谁给谁干活?

这是一则正在美国流传的中期选举广告:“2030年的中国课堂上”。结尾处中国教授说了一句话:他们都得给我们干活。让我觉得2030年的中国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一副态度,实在是让人鄙视。从这里也可以反映出广告制作者们对于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在什么样的一个基础上,起码在我看来是不够友善的,但我能体会到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那种恐惧。当然也不排除政客们故意扩大这种恐惧,以期在当下获得一种同心力,为自己的选举服务而已。

我每次说的而已,都是一种与正当结果不一致的另一种结果,我也希望是我想太多,以中国人之心度美国人之腹。不过,这个社会不就是这样的吗?大家不都是在“度腹”之间的无尽误解中尽量去寻找对自己当下或者未来更有利的一面去想事情的呢?幸运的是,美国人的幽默天性倒也提醒了下国人不至于头脑过热,如果在中国的课堂上盘坐着过半数的外国人,我们就真的不该只考虑中国的事情了,不是吗?

继续广告结尾的那句话,“他们都得给我们干活”。到底是奴性不改的国度?还是真的被美国人看破?可是回到2010年当下的现实里吧,有多少中国人在为外国人打工干活呢?我们的世界工厂制造出来的产品即便名义上是“made in china”,但赚钱的也是中国人吗?好吧,现实的事情也不要去想了,想也想不舒坦。毛主席说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无论如何,谦虚点过日子才不会遭人嫉恨。谁给谁干活,就各有天命去吧,同是地球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坚持

做什么事情最难的就是坚持,能坚持着去做一件事情,即便是重复着做同一个动作,那也可以将这个动作做到一个新境界。我是一个不聪明的人,所以,笨鸟先飞的道理我从小就懂,也不得不参考着去做,多扑腾扑腾,应该能做好点事。

我从一个月前决定将这个博客做成一个每日定期发布的玩意,但我并不自信自己的写字水平,而是完全是当成一种锻炼,以对抗自身的惰性。要知道,我只有将一个动作重复到仿佛是生在潜意识里的才会形成一个好习惯并保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从一件小事情中吸取的动力转换成对一些长远目标的期待,就像骑车爬坡那样,尽管能不能骑上坡本身不算啥宏伟的大目标,可是一旦完成,你还是能体会“成就感”所赋予你的鼓励和启发。

在大旗上溜达,看到一则关于日本的军力报告,美国兰德公司又在拿一叠数据挑拨世界和平了,不过对日本人多提防着点也没什么不好,就算小日本想保护着自己本身没错,但是保护太过了,就成了威胁,咱得防着点。又有另外一则新闻说华盛顿已经承认美国无力独霸世界了。这一前一后的两则新闻怎么看上去那么的别扭呢?就像是一个圈套似的。我也是难得关心下这方面的事情,看了之后就觉得媒体太阴险了,媒体这水确实深,让我有点害怕。

其实咱国家一路走来,也是在坚持着,这也跟我们每一个人的坚持有关,有我们的小坚持,才成就了国家的大坚持。民众其实是可以影响国家的,如果我们的民众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并忠于自己的坚持的话。当然,从一小段时间内的现实来看,社会还是浮躁的很,无论是你在阅读,还是我在写字,都似乎心不在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得坚持多看,坚持多写,无他,好习惯你得珍惜不是。

君子顾本与小人得志

关于中国与美国,就像是一对顾本的君子和得志的小人,一直以来,未曾变过。麦肯锡新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过度消费时代终结之后”的文章,讲的就是这对朋友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总结到:这个世界的各种泡沫是互生互长的

在这场泡沫大战中,典型的还是要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代表,中国是生产者和储蓄者(同时也是债权人),美国是消费者和债务人(千万不要简单的理解成是中国借钱给美国消费中国产品)。二者共同作用,制造出美国的消费泡沫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泡沫。而美国的消费泡沫又被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所包裹,中国的经济增长泡沫又受制于国内社会保险、医疗、教育、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导致的储蓄习惯,抑制了国内的个人消费市场。

没穷过的美国人不知穷滋味,自然是失意中难以自拔,维持旧有消费习惯在短期内很难改善。而当下中国的4万亿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也只是为了长远的服务于未来的经济增长,并非为了引导个人消费。顾本的中国人当然知道,只有国人真正的解决了后顾之忧,才可以放心的花钱。中国根本没有必要感性、冲动的为当下暂时的全球困境而改变既定的前进方向。在这一点上,标榜全球化思维的资深专家和顾问们又该如何理解东方的思维呢?

全球化的另一种定义其实是看你在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当下的问题?不仅是哪个国家在主导世界,更是哪种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主导这世界。如果美国真是被简单的定义为消费者和债务人的话,那么这种不劳而获,仅仅凭国家信誉背书就要消费全世界最好的服务的国家和国民,又会有哪一点东西值得外人去认可和同情呢?还好,美国并非那么肤浅,而中国的底蕴则更加深厚。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专家与世人的看法应该不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倒是觉得这是东方价值观优于西方价值观的一次明证。当然,我无法想象如何生存在一个大一统的全球化的价值观下,只是在牵涉到个人的消费及生活这个层面,“吃酒量身体”的中国古训要比西方的那些专家(包括各种经济学家、营销顾问)的各种理论要简单易懂可行的多。如果每个市场都能理解并遵循,泡沫还会存在么?君子顾本无是非,小人得志自承担。这就是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