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物语:别相信“每一个字都真实”

希区柯克在电影《伸冤记》(The Wrong Man,1956)开头说,这部电影的每一个字都是真实的。这句话可能就是他要在这部电影里重点辩驳的议题:这世上真的存在“每一个字都真实”的事吗?

影片讲述一个乐手因为长相酷似真正的罪犯,在证人们“每一个字都真实”的指证下,而被逮捕和指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让一个无辜的家庭陷入了深深地痛苦。观众不禁叹息,一个普通人,即便是在一个公正的法律体系下,也难免遭遇误判和不幸。

不过,这种不幸有着明显的痛苦,可以被感受,可以被警惕。现实生活中,却有许多“每一个字都真实”的场景,因为找不到明显的受害者,而被忽略和无视。

抖音上,这种事故随处可见。

前不久,某遥遥领先的品牌做营销,说全球首富马斯克夸它们厉害,但不肯告诉观众是何年何月何地何处说过怎样的话。出于好奇,我在推特上翻遍马斯克9月份之后的推文,没有一条提到这个品牌。

再有翻红的歌手刀郎,有播主捧他,说连全球顶尖的音乐媒体《滚石》杂志都夸他,同样语焉不详,给不出出处。我还是好奇,翻了翻《滚石》杂志的网站、杂志和推特,也没找到关于刀郎的任何信息。

当然,我没找到,并不意味着这两件事不存在。但至少我会因为这个求证的过程,对这两件事保有一份质疑。

可惜,大多数人不会这样想,也不会这样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每一个字都真实”的包装之下,一个普通的手机品牌一次又一次地被神化,一个普通的歌手一次又一次地被加冕。而我们所有被动相信这些说法的人,一次又一次的被谎言蒙蔽。

我不反对营销,也不反对推广,但我反对谎言,反对找不到证据的结论。

不过,据说天才的维特根斯坦,曾在童年时问起:“如果谎言对一个人有利,为什么我们还要说真话?”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流媒体给读者的每一个字都是增量信息。无良媒体则在不断重复废话或谎言。

问题是,说谎者不认为自己在说谎,而是为了迎合“需求”,为观众提供他们想听爱听的内容,只要你爱,只要你能给我流量,“说谎”不过小菜一碟。当我们被谎言欺骗的时候,我们在说谎者的认知里,才是制造谎言的根本原因。我们自己消费了我们制造的谎言。

再举例,国内抖音上,你常看到一些台湾人和外国人,他们夸起、爱起这个中国来,表现的比我们中国人还厉害,让我自愧不如。尽管他们只是旅客,没在这个国家种过一分地,没有为这个国家缴过一毛钱的税,你也不知道他们爱的是哪门子国?不过,没人怀疑他们的动机,没人质疑他们的诚实,没人在乎他们拿爱国当道具,拿观众当傻子,拿我们的爱国情怀当玩笑。

“每一个字都真实”的故事,就是一口深井。不怕你不信,就怕你逃出去。

朱芳文(NM PR 联合创始人)

朱芳文:在自我意识不全时……

1/电影《超脱》,指出教育与成长的关键,在于建立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全的人,不仅身处悲苦不可自拔,还会给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像一张三条腿的板凳,相互制约,缺一不可。比如,自省能力强的人,自我认识相对充分,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尊心强或者自卑感浓郁的人,其自我体验丰富,也有利于自我重新认识。有好习惯,勤于自律的人,便是自我控制做的好,甚至能重新定义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

3/每个人都具备的成分,只能在练习与精进上分出高低。一个人自我意识不足,往往与自我意识过剩相伴。无知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无知。自卑是因为把玻璃心当成了自尊心。自我意识不足的人,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判断力。

4/如果张文宏说,对新冠零号病人的判断,他“只认证据”,只认“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基因测序结果”。那我们这些缺失判断力的普通人,只该相信张文宏们,等证据,等测序结果。其他人的话,一概不必信。因为,他们想让你相信的,肯定不是他们自己解释不清的。

5/香港演员黄秋生针对钟南山“新冠不一定起源于武汉”的说法,在脸书上表达反对意见,被国内网友怒怼。钟、黄皆是公众人物,经得起公众检讨,无论褒贬,无论有多么欠缺判断能力。

@黄秋生:“你可以话唔一定于武汉,没有证据。这是科学问题。但可惜这个科学家这次不够科学。流于片面。相反角度,有证据不一定于武汉吗?既然不一定于武汉,亦不一定不是源于武汉,在没有确实证据前,作为一个科学家,这样的观点是武断的,是片面的,更是不科学的。在科学上,我们虽然不知道是否源自武汉,但根据事实,肯定是发扬自武汉。所以是否源自武汉,对世人来说已不重要,大家都知道,称之为武汉肺炎,或中国肺炎。科学家的责任在于寻找真实,不在于玩弄言词。这是科学问题,更是人格问题。”

6/先厘清事实,再讨论观点。顺序不可错。事实是什么,观察角度可否协调一致,你相信新华社,他相信《纽约时报》。少数人两者都相信,两者又都不信。显然,这样的自我意识才健康,不偏听不偏信,不是故事里最聪明的人常做的事吗?

7/看一个人,普通人看“得到”了什么,少数人看“贡献”了什么。张文宏贡献了科学的态度,钟南山贡献了某种安全感,黄秋生贡献了另一个角度,网友们贡献了口水。张文宏得到了信任,钟南山得到了尊重,黄秋生得到了辱骂,网友们得到了一个人、一尊神和一个鬼。

8/相信每个人都有善意,但也别迷信每个人都善良。你不可能成为媒体报道里的任一典范,连他们自己都不像媒体报道里的他们。

9/艾莲教费曼写毛笔字,费曼感叹,“美学的规律是一种特殊的东西,我不能定义它。因为我不能定义它,我就不承认它的存在。可事实上,从刚才的经历中我领悟到它是存在的。”自我认识健全的人,很容易修正自我体验的不足。不固执不钻牛角尖,善于改正。

10/自我意识健全与否,未必符合二八法则。但想达到1%的最高水平,就不要指望99%的人了解您。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自省、思考,建立自己的意识,比在乎别人怎么想更重要。

11/托尼·凯耶在影片《超脱》中,给出培养自我意识的药方:多读书,多思考,多贡献,多互动。兼信兼疑,超脱自我。

12/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常态,不是病态。边学习边改正,就够了。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新闻稿与抄作业 都是没文化

1/大鹏的《大赢家》,抄的是韩国电影《率性而活》。肖央的《误杀》,抄的是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很可惜,两本作业抄的一塌糊涂。这些人以为,只要光个屁股,就能像猴子。古人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今天呢,有什么?除了新闻稿,只剩下抄作业了。

2/纽约时报问,“十年后,我们会说,’这是中国崛起而美国衰落的那一刻’吗?”这个问题要看后人从哪个角度去解释。从政府层面,中国政府在全球的影响力,甚至领导力,无疑只会越来越强。但在个体层面,无论是创富还是创智,至少在平均线上,中国人离美国人差100年也不止。没有经历四、五代人都受过高等教育的这段过程,我们老百姓仍然需要战战兢兢,砥砺前行。没有宗教信仰不可怕,没有常识,不用逻辑,不用脑子,不遵守规则,不尊重异见,就需要时间,慢慢演化了。

3/上午上不了网,以为路由器有问题,关关开开好几回,不见效。登陆IP,跳出欠费通知弹窗。选择月付,好处是自由,坏处是效率低,要为它分心。用过中国移动、联通、铁通,发现只有中国电信能用某些功能,虽然我很讨厌这个品牌。好在,它的服务人员跟移动一样,很客气,都能解决问题。

4/抖音有dou+,付98元钱,能推给4900人。询问资深人士苹果哥,他在抖音上有100万粉丝,单条最高点赞近百万。苹果哥建议,花100元,加不到200粉丝,说明内容有问题。反之,继续推。我看过几条高点赞的视频,没找到有什么规律。出镜者未必好看,也没啥内容,但数据很惊人。这让我对要测试的内容,没有任何信心。难道最后又跟公众号一样,全靠熟人捧场?

5/群众讨厌汉奸,不是因为汉奸不爱同胞,而是因为,汉奸为了利益,会理所当然地出卖同胞。今天有不少生活在白人社会的华人,有能力离开,去争取他们想要的,本身值得尊重。但是,也有一些人,把自己不喜欢的、不爱的,统统变成要仇恨的,这让人无法理解。没有具体对象的仇恨,是一种愚蠢。电视剧里若有这种人,死的往往都很惨。

6/意识形态就是站队。你站黑,我站白,谁拳头硬,谁暂时有理。但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块招牌,一面旗帜,更多的时候,是病。意识形态的偏执,会让你分不清整体与个体,这个人与那个人,昨天和今天,甚至是或非。我鄙视被意识形态奴役的任何人。

7/有义务教育,有全民兵役,是不是也可以有义务医护教育或者全民医役。基础的医护知识和技能训练,利己利人,利国利民,值得提倡。

作者:朱芳文/咖啡爱好者媒体 kaweh.net 出品人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这样总有一天你会过对的

电影《咖啡公社》( Café Society )与我喜欢的咖啡没直接关系,倒是发现有句台词用来激励某些人再合适不过:“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这样,总有一天你会过对的”。

用在我身上,好像除了“最后一天”能说对之外,其他的什么都在意料之外。

不过,马洛伊·山多尔也说过,人生中的很多不幸,并不是因为什么坏运气,而是来自为人懒惰、做事敷衍,以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粗俗心态。

虽然这句话在我看来无比正确,但是能说出这句话的人,最后还是掏枪射死了自己。

积极点来看,人只要勤勉一些、认真一些、有一些小目标,就不至于过的太糟糕,就算偶尔有点糟糕,也只是人生旅程中的一点装饰而已,只是有时候这些装饰品看起来太大,以为自己背负不起。好比古话说的那样:“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有时候,我们觉得迈不过去的坎儿,只是一个假象,身在其中看不透,跳出来再看就不是事了。是陷进去还是跳出去,这个选择,其实很难。更难的是,类似的选择,会一个接着一个,永不休止。

我能理解各种抱怨,其实只是不敢做出什么选择,只是外人要区分出他不会对你的愚蠢负责而已;但我拒绝自己对自己也有抱怨,整天唉声叹气,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什么的那一种人,一定不是我的朋友。连乞丐都知道要带着积极的笑脸去工作,更何况一个有手有脚的正常的成年人呢?

实际上,如果你相信什么,你就能做对什么;如果你没做对什么,那一定是因为你什么都没做,甚至连“错”都没做过。

脸书上有一个帖子很感动人,说某篮球巨星自我评价这一辈子投丢过多少个球,输了多少场比赛,辜负了多少次信任,但正是这些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

把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但不要让“最后一天”成为唯一会发生的事。

另外,如果你有时间,而且也很相信爱情的话,电影《咖啡公社》还是值得看一看的。能把两只船踩的这么冠冕堂皇的故事,在现实里是不常见的。

你可以远离犹豫不决的人 但我不能不迁就自己

任何一位理智的人,都应该希望自己的性格里少点犹豫不决的特质。毕竟,勇于决断而不是瞻前顾后才是成功的基石。

就好像阿森纳球迷眼里的温格,既想要好球员,又想要价格符合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知不觉,转会窗开过要关,还没有撸到来之即战的好球员。这世上真有好球员,比如伊布,也会害怕与这种人为伍。

不幸的是,我恰恰也是这种人。坦白的说,犹豫不决不是性格,而是害怕失败的心理,或者说对“成本最低”期望的错误理解。问题是,我知道这是问题,可就是改不掉。

在进影院之前,我跟朱注把《谍影重重》前四部集中复习了一遍,一致认为第五部要谈谈妮基和伯恩的往事才对,它在前几集中埋有伏笔。万万没想到,妮基死了。这种不能推动剧情的死亡,虽在意料之外,可惜也不在情理之中。

痛苦的是,一部电影看完了,并没有发现编剧比我和朱注更牛逼。虽然,我确信他们的确更牛逼很多。问题是,电影票的钱已经出了,纠结编剧是不是傻逼的确没劲。

这个八月,虽然很热,但远比之前的大半年好过太多,毕竟,朱注陪在我身边,每天琢磨着要吃几根冰棍、要看几部电影、要玩多久的玩具、要玩多长时间的手机,这些都能给我力量,能让我动动脑子去联想点别的。类似于《X档案》里面的外星人究竟是地球人的骗局,还是外星生命的调情?这些都跟朱注没太大关系,可万一他的小小脑袋看完这些会蹦出什么好玩的想法也不一定呢。

他陪着我,或者说我带着他出过几次门,大多停留在电影院、台球馆、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他已经习惯了我一边讽刺垃圾的洋快餐,一边又为好莱坞的文化快餐叫好,这个暑假,关于“猴子想上树但不能轻易地让猴子上树”的撩人宗旨,我也差不多灌输完毕,但他可能不吃这一套,当作耳旁风吹过就忘。

他能记得我输给他的几局台球,包括我怎么不走运,击打黑球的时候不幸让白字落袋,以及我又如何幸运,在击打黑球的经历中,十有八九是一次搞定。

他跟我说,他想发明一种机器,把旧玩具放进去,只要输入图纸,就能出现新玩具;情商比较高的老爸,会第一时间问他想要什么样的新玩具,然后等他睡着,去天猫上下个单,隔一两天,就能得到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但像我这种,居然给他讲起了3D打印技术能完全实现他的念头,不仅让他感觉自己的想象很没新意,甚至打击了他再次幻想的兴趣;是选择做情商高的老爸,还是选择另一种不讨喜欢的人,我犹豫过一两秒。

但要说这个八月有什么遗憾,还是回到阿森纳,两轮丢掉5分,丢人都丢了几个月还不罢休。再看看我,也是如此吧,而且还不止几个月,已经一年有余了好不好。有时候,我会犹豫要不要忘掉阿森纳,后来想想,我不能假装不认识那个不喜欢的自己,对不对,毕竟,连自己都不喜欢我,还有谁会喜欢呢?

《X战警:天启》讲的正是物联网第三阶段的迷思

如果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机器人,她会做些什么?

我对物联网兴趣浓浓,但认知浅薄,参考各位研究者的观察,尤其是大神Jeremy Rifkin的解释,我将物联网大致理解成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其一、联网物阶段,即世间各种物品都可定制可追踪,也就是某些研究机构或大企业的公关部所鼓吹的,到2020年,全球将有250~550亿个物品经由低成本的装置串联上网,重要的是,行业领导者认为该领域可产生3兆美元的商机;

其二、智能联网物阶段,即通过联网物来搜集、分析大数据以学习、理解人类行为,并据此因应的物品智能化阶段。比如正当红的亚马逊Echo,现在看起来是一个应用硬件化的产物,但其实是个大数据间谍,如果你是个保守派,它就不是个好东西,亚马逊需要借助它来学习和理解人类的日常行为,以期获得质变;

其三、物联网文明阶段,即机器足够智能--与人类通过相互沟通而彼此学习、理解甚至协同--升级到能模仿人类行为进而引导人类生活(尽管此时,人类会更倾向于称这种模仿叫做“预测”),机器意识已然存在(称它做大数据的意识化可能更为恰当);

其四、反物联网阶段,即地球生存规则的博弈,是遵循机器式的理性共产主义?还是守护人类式的任性妄为?此时,人类与机器由“意识”截然两分,既有严谨的人类,也有懒散的机器;

那么,《X战警:天启》讲的是天启遭人类背叛而转世寻仇但被X教授组团阻止的故事,它正发生在物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到第四阶段之间。

这个故事,至少有三点细节能证明我有“道理”。

第一,天启可以转世,表示意识可继承。我任性的把它理解成信息的存储与读取,即由一台机器复制到另一台机器,就好像你把苍老师从笔记本复制到手机上,存储空间在哪里并不重要,关键是内容不变,而且,还可以顺带升级画面清晰度;

第二,各种变种人,其实就是人工智能,其超能力由人类创造,机器只是寄主,无论是会飞的鸟人,还是能瞬间位移的夜行者,本质上只是一堆有意识的铁皮,它们基本上没有人类的死亡之虞;

第三,X教授的读心术,其实就是一套运行系统,定位人类或变种人、消灭人类或变种人,跟开机、关机,找文件、删文件没有本质区别,分分秒秒的事。好在速度没有OX那样快捷,倒像Win慢吞吞的,搞到夜行者被鸟人打到半死还有时间回来把他抱走,我要是天启,就该果断换成别的系统。从这个细节,更可看出天启只是一台机器,吃过一次速度慢的亏,还能再吃一遍,活生生的人会做这样的傻事吗?

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谈的不是爱恨情仇,而是想提醒大家,人类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发展人工智能,即便青出于蓝胜于蓝,但它终究还是蓝的,物联网的数据驱动特征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人类社会由经验驱动的成长所带来的肤浅和浪费,但也难免少部分任性的状况会发生,重点在,即便理性的这一派与任性的那一派的矛盾终将爆发,也大可放心,至少它不可能是不可挽回的人类与机器之战。我记得马斯克和霍金担心的恰好是人机对战。

另外,这部电影对创业团队也有启示,免费奉送:1、好汉得有三个帮,上帝也要四杆枪,上帝比好汉更需要团队,懂得合作的团队是创业成功的保障;2、仅靠利益纠集的团队早晚散伙,需要灌输价值观;3、被小伙伴背叛有如机器出故障软件有bug一样难免,关键在于尽力修复;4、不想当上帝的教授会有的,不想做朋友的牛人却没出现;

回到开篇:如果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发现自己其实只是一个机器人,她会做些什么?你有答案了吗?

总之,意识的可传递、可复制性,让我对人类永生(无论是哪一种人类)持积极乐观态度,到那时,就能看到“人即上帝”的终极文明了。

最后,请原谅我在今天不负责任的胡思乱想。

如果你不是美国队长 做人做事就别那么任性

看完《英雄内战》,回来再补两集复仇者系列,疑惑这集讲联盟内讧的故事,为什么会算在“美国队长”系列?因为冬兵的渊源么?那黑豹算不算联盟新人呢?要知道红衣女巫是在《奥创纪元》里出场的哦,莫非,这集就是想让大家再认识认识这位队长。

至少我对他的印象已经不如以前,如果说不接受体制约束尚能证明其为人崇尚自由、尊重个体的话,那在替老友洗刷冤情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偏狭、包庇、虚伪会让人很不舒服:他有很多中国公知才有的毛病,为了一己私恩,这边做不到与当事人感同身受,那边却能代替其忘记伤痛,且以大爱之名。

当然,除此之外,更让我不舒服的是,某人还说我像极了这位队长,说我:自大、偏私、知错不改、死犟……这几个形容词,能同时出现在我身上,无论如何都是贬义居多,也就是说,这些词反应出来的极有可能都是事实。

我得先检讨下。说自大不怪我,见识少的人难免自大,见的多了就能改掉,只是还要再花点时间;说偏私,约书亚格林在《道德部落》里指出,偏私是天性,我逆不了没办法;说知错不改,有时候是不知道错了,也就是能力局限,不知者不怪,有时候是面子问题,不触及底线的时候,改不改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有时候可能就是想证明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一不小心走到了巴拿马,运气使然,怪也没用;再说死犟,也看怎么理解,难听点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人很愚蠢,不聪明,手里有好东西都抓不住,好听点的就是坚持喽,朋友圈各种励志,总不忘劝人坚持再坚持,不就是要你死犟一点点么?

其实,某人忘了指出来,我这个人本事没有,却总能扯出一大堆理由让事实合理化。比如我一再坚称小孩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该推出去逼他独立成长什么的,她没反对,可能只是不愿意说出口罢了。

昨天早上,有位朋友发来一篇关于星巴克的文章,提醒我内容要如何做才会显得有趣味,我表示感谢;昨天晚上,另一位朋友发来一篇关于蓝瓶子咖啡馆的故事,提醒我咖啡是个好事业,值得坚持,我也表示感谢。现在想想,这两件事都在告诉我,咖啡爱好者眼里的好才是真的好,我别自大看不见,同时,也别半途而废。

实际上,已经让我不那么喜欢的美国队长可能就是想告诉我,做人做事任性一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过日子嘛,先得让自己喜欢才对。

Google回来过 短暂重逢 且别且珍惜

【2016032807】昨晚不用VPN也可以打开Google,仅仅只过了一晚又恢复原样。即便顺利回来,也好像被岳父母的家规吓走的愣头青,辗转回归,即便姑娘的爱还在,却已嫁做人妇,不复当年。更何况,在万众创业全民赚钱的今时今日,探讨自由只是一小撮失败者的兴趣。即便这些都不是问题,那总有一天,它还会想着念着自己的初衷,彼时,结局不还是一样么?好吧,短暂重逢,互道珍重。

【2016032806】Papi酱只是娱乐圈里万千谐星之一,生命力再顽强也拉不住观众们短暂的好奇心。所以,罗振宇们愿意投资她,带她变现又有什么问题可指责的呢?广受尊重的《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不一样需要靠卖广告续命么?除非这些反对者愿意一人一份众筹赞助,那种情况下去干涉才合情理。

【2016032805】朋友圈有段鸡汤文,指出人生要交四位朋友,分别是:一个欣赏你的人,在你穷困的时候,能安慰你帮助你;一个有正能量的人,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能陪着你鼓励你;一个为你指路领路的朋友,在你迷茫时带你走过泥泞、迷雾,与你迎来柳暗花明;一个肯批评你的人,时刻监督你、提醒你,让你及时发现你的不足…..可惜缘分不够,我只能在镜子里遇到这几位朋友。幸运的是,他们几位都蛮懂的跟自己沟通。

【201603280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老爷车》里问观众:何为生死?阅历丰富的老人家与纸上谈兵的年轻人对此看法不一,老人家从复杂阅历中品味出“简单”,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而年轻人则在想象里看到“简单”,生是愉悦,死亦不悲。两种看法本身分不出高低,但给人的力量却有不同,对我来说,后者明显要苍白无力。就好像谈人之痛苦或焦虑,以为是庸人自扰,实则无自知之明而已,可惜这一点,世人最怕看清。

【2016032803】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美国骗局》里至少表现了对人忠诚的一面,无论是对继子、情人还是朋友,盗亦有道不过如此。这样的人物设定,恰好与联邦探员做局钓鱼的龌龊行径有了明显对比,后者讽刺了只做表面文章的正义是假正义。贝尔在剧中说,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而是灰色的。的确,一个男人只有在看懂何为“灰色”之后才能谈得上成熟与否。

【2016032802】#生存有道#如果你朋友的公司正在招聘,看到他满世界的发广告,恰好你也有合适的人选,请你一定要推荐给他。幸运的话,你就做了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同时,你的朋友也很期待你会珍惜这份幸运,因为,他完全是给你面子才聘用了那一位。也就是说,他帮了你,而不是你帮了他。

【2016032801】#生存有道#千约万约炮不约,东买西买单不买。家传格言,与君共勉。

如何集合不同特质的人说好同一个故事?

【2015051207】《复仇者联盟2》今晨上映,票房超过20亿应该没啥问题。很是佩服乔思韦登,能把十几个个性鲜明的明星放到一起,孰轻孰重好难拿捏。略有规模的企业团体成员或可自问自答,如何集合不同特质的人说好同一个故事?这可是一门真学问。一般来说,达成共同的愿景,尊重不同的背景,解决好这两件事就能有个不错的开始。

【2015051206】估值超过500亿美元的Uber,最终会发展成什么个形态才值到这个价格?让所有空闲的车为所有需要它的人即时取用?共享经济会给人一种接近免费的邪恶感受么?说实话,虽然我也喜欢免费,但我并不支持免费。任何服务都应该是有偿的才更合理。所以,每每能以出租车价格的一半享受诸如一号快车、滴滴专车的服务时,就更容易感觉满意。

【2015051305】#改个段子#在法庭上,被告一直把手放在口袋里,法官让他要有礼貌,他回答说:“我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把手放在别人的口袋里,你们惩罚我,放在自己的口袋,又说我没礼貌!”我觉得他抱怨的对,这明明就是“口袋”的错,如果不是给人用的,为什么还要存在呢?

【2015051304】#改个段子#对钱不感兴趣的女人是很可怕的。所以女人一点也不可怕。同理,对钱不感兴趣的微商是很可怕的,所以微商一点也不可怕。那么,做微商的女人更加不可怕了。以后遇到朋友圈做微商的女人,记得通过加好友申请哦。

【2015051203】进了几个微商群,长久以来只见到少数几个活跃分子,也就是撒撒链接或者一段心灵鸡汤就遁形的,原本指望用来交流工作经验的初衷,看起来就是建群的家伙一厢情愿或一时热血的产物。至少这几个群里的微商分子,实际上没有太在乎社交关系和建立社交关系的能力的重要性。谁说互动是微商的基础?

【2015051202】微信运动是个不错的工具,会无意中提醒我应该多走几步,不科学的说法是,多走对身体总会更好一点。但这个工具也有不太友好的地方,它居然会融入社交元素?借着晒走路步数的机会,让大家排排坐,互赞互励一番。说实话,我可不关注别人家走了几步路,也不喜欢被点赞,更不喜欢还要收到点赞提示。完全没理解这个赞的价值在哪里,大概,这就是产品做过头的地方吧?

【2015051201】有三句话,对于如何用人有独到见解,是为“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意思是说,谦逊者王,友爱者霸,独裁者亡。打工者有资格以让自己爽为工作前提,可一旦选择创业,就不敢只让自己舒服。反而越是不舒服的不容易接受的,就越可能是正确的。虽然我只是一家小公司的一个小部门负责人,却已经感受颇深。信任不是一件容易事,可是有了信任,好多难事就没那么难了。

你以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2015042207】世人解惑,求教世外高僧,高僧不语随手指物,世人不分愚智皆有所得。so,你想什么,写什么,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以为自己该看到什么。一心要成为李嘉诚的人有可能会从《道德经》里读到赚钱的秘诀吗?对这样的人来说,《道德经》就没有价值。

【2015042206】用神州专车有点像在抽签,要中上签才能摇到一辆愿意载你的车,还要上上签才能避免抽到比亚迪秦这种烂车。神州的做法可能没那么消极--花投资人的钱也是花钱,多少也会有点节操--因为上牌困难,买比亚迪秦既享受电动车补贴,又能大批量采购,不像帕萨特、凯美瑞这些,一个月只有100张牌照限额,按神州专车目前在上海的1000台保有量,猴年马月才能跟滴滴、Uber竞争呢?至于我为什么不喜欢比亚迪,等你坐坐就知道了。

【2015042205】何为“不良文化“?”不良文化“与”国家安全“的利害关系又在哪里?国家安全法草案新增一条“抵御不良文化渗透”,是打算向谁开炮呢?

【2015042204】和几位认识不到几分钟的人聊天,东一句西一句,然后一个小伙儿突然对我来了一句,你们说什么我都插不上嘴,我不知道要怎样跟你说话才好……我有点尴尬,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心底却想说,我也跟你一样呢!逢场作戏大致就是如此,情商高点,让大家都舒服,情商低的,能让自己爽爽也很不错。就怕情商负数的,别人不舒服,自己没爽成,还偷偷摸摸的在小本子上记上几笔,以为给小说攒素材么?

【2015042203】人生就是一部电影,自己演自己的命运。你希望给自己设定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让自己舒服?还是尽量不受别人讨厌?或者什么都不管,随波逐流而已。再想象自己是一个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戏,见到什么样的角色,是一只蚂蚁背负多倍于体重的粮食返回巢穴,还是一只蝴蝶站在花蕊里迎风摇曳。读到此处才发现有一点很重要,它们都是在做自己,你呢?

【2015042202】大概是忍我用神州、滴滴好久了,芳跟我开玩笑,说我们不如买部车去做专车司机,一个月好几万收入,关键是不要七忍八让的了……我这人比较容易当真,一不小心发现人生也就如此,真的就这样去干了,那该如何是好?

【2015042201】要完成一项工作,但又想先睡一会儿,于是吩咐芳做这做那,一会儿切点水果,一会儿热点馒头……她好脾气,一桩桩做完,让你不好意思不接下去。自己摆过的谱儿,撑饱了肚子也得一样样给它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