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回来过 短暂重逢 且别且珍惜

【2016032807】昨晚不用VPN也可以打开Google,仅仅只过了一晚又恢复原样。即便顺利回来,也好像被岳父母的家规吓走的愣头青,辗转回归,即便姑娘的爱还在,却已嫁做人妇,不复当年。更何况,在万众创业全民赚钱的今时今日,探讨自由只是一小撮失败者的兴趣。即便这些都不是问题,那总有一天,它还会想着念着自己的初衷,彼时,结局不还是一样么?好吧,短暂重逢,互道珍重。

【2016032806】Papi酱只是娱乐圈里万千谐星之一,生命力再顽强也拉不住观众们短暂的好奇心。所以,罗振宇们愿意投资她,带她变现又有什么问题可指责的呢?广受尊重的《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体不一样需要靠卖广告续命么?除非这些反对者愿意一人一份众筹赞助,那种情况下去干涉才合情理。

【2016032805】朋友圈有段鸡汤文,指出人生要交四位朋友,分别是:一个欣赏你的人,在你穷困的时候,能安慰你帮助你;一个有正能量的人,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能陪着你鼓励你;一个为你指路领路的朋友,在你迷茫时带你走过泥泞、迷雾,与你迎来柳暗花明;一个肯批评你的人,时刻监督你、提醒你,让你及时发现你的不足…..可惜缘分不够,我只能在镜子里遇到这几位朋友。幸运的是,他们几位都蛮懂的跟自己沟通。

【2016032804】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老爷车》里问观众:何为生死?阅历丰富的老人家与纸上谈兵的年轻人对此看法不一,老人家从复杂阅历中品味出“简单”,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而年轻人则在想象里看到“简单”,生是愉悦,死亦不悲。两种看法本身分不出高低,但给人的力量却有不同,对我来说,后者明显要苍白无力。就好像谈人之痛苦或焦虑,以为是庸人自扰,实则无自知之明而已,可惜这一点,世人最怕看清。

【2016032803】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美国骗局》里至少表现了对人忠诚的一面,无论是对继子、情人还是朋友,盗亦有道不过如此。这样的人物设定,恰好与联邦探员做局钓鱼的龌龊行径有了明显对比,后者讽刺了只做表面文章的正义是假正义。贝尔在剧中说,这个世界不是黑白分明而是灰色的。的确,一个男人只有在看懂何为“灰色”之后才能谈得上成熟与否。

【2016032802】#生存有道#如果你朋友的公司正在招聘,看到他满世界的发广告,恰好你也有合适的人选,请你一定要推荐给他。幸运的话,你就做了一件对双方都有利的事。同时,你的朋友也很期待你会珍惜这份幸运,因为,他完全是给你面子才聘用了那一位。也就是说,他帮了你,而不是你帮了他。

【2016032801】#生存有道#千约万约炮不约,东买西买单不买。家传格言,与君共勉。

求过 朱注期末考

【2015012007】很多人都赞刘慈欣的《三体》,我也现场听过他的演讲,感受得到他的智慧。可我尝试着读过两次,都在第一页卡住了,根本读不进去,我能说我与这本书缘分不够吗?好吧,我再试试《三体》录音版。

【2015012006】摸黑起床,随手抓住一件外套穿上,几乎是“秒暖”,开灯打量,这件黑色羽绒服还真是精神,因为略小了一点,感觉背上被撑满了,脊椎骨很容易就保持一条直线……芳做饭的时候只能穿我那件冲锋衣了。

【2015012005】一个13岁的女孩,为父亲讨薪从16楼跳下……年底的时候,几乎总有这样的新闻。如果有可能,你会为她做些什么?好像也是无能为力,因为我们辨别不了“跳下”这个行为是意外还是必然,只能事后追究欠薪者的责任了!可惜,这种事当不了故意杀人罪处理。

【2015012004】芳看我部门年终总结会的照片,一个一个点过去,点到阿四,居然惊讶,阿四原来是个姑娘。都是清宫剧害的,叫四的未必都是爷嘛。她一惊讶不要紧,那感觉像我做错了什么,好委屈的有没有。

【2015012003】找出我忍耐的极限是一件极容易的事,看我脸色就好。长辈们总是嫌我没什么城府,一眼就能被人看穿。年轻时也厌恶自己这样直接,后来老着老着就习惯了。只是,学会了某些时候不表态。

【2015012002】商业名媛袁岳近来在朋友圈里频频发起各种微信群,诸如天使投资人群、达人分享群,文案写的极其官方,想来与“某神酒”有关,加之最近他关于“微店在未来是人人标配”的言论让微商业者精神大振,这是要在微商时代再掀一把风浪的节奏吧?

【2015012001】朱注测试成绩下来,一向表现还不错的数学居然没有及格。可是,今天就要期末考试了,结果要怎么想象呢!

从是什么到要什么

有人分析“文人思维”与“穷人思维”的一致性在于只思考凡事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在它已经是这个样子的情况下要如何应对。尽管未必有这两种思维,但从“是什么”到“要什么”的启发,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很有意义。

我们常说穷酸穷酸,实际上这种说法坦诚的很,越穷的人越讲究凡事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不是眼前看到的这个样子,他们不愿接受,甚至躲避、抗拒,越讲究就越脱离事实,越脱离事实,就越远离世俗的游戏规则,到最后,干脆换了一幅愤世嫉俗的态度来包装自己,试图解释自己行事的正当性。

到最后,酸溜溜的味道隔着几千里都闻得到。

同样的,文人们的悲哀(如果真有的话,文人们总喜欢怨天尤人)正在于喜欢持续放大自己的不爽,并将此归咎到外界的细微的不配合上去。

看见某公司起了高楼,他就抱怨,这种罔顾消费者性命的公司本来就不该存在,但结果却是活得潇潇洒洒。看见某棒子歌星出场费动辄千万,他就在微博上推上一幅穷困孩子无钱读书的照片,以为加加减减的算法就能让世界变的公平,却不考虑没有哪一种公平是通过平均主义来实现的。

抱怨的多了,就成了习惯,以为自己知道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却忘了自己生活着的世界一直只是这个样子。

活在镜子里的影子,从来不怀疑自己不是一个人。

念念不忘的伤感

4月1日是哥哥的祭日,当天下班回家的路上,再听《风继续吹》,心里自然又是一阵悲伤。细究起来,其实有点牵强。至少我很清楚,已经不必纠结哥哥的遭遇了,他有他的快乐,而我们也有各自的悲伤需要自怜,未必再需要多点什么外在的刺激,更谈不上念念不忘。

前不久,我有一位至亲的长辈(我父亲的姐姐,也就是我的小姑妈)因病离世。听到消息的当天,我心情并不好。可能是沉浸在阿森纳输球的懊恼之中,甚至不觉得心情因此变化。但我当天确实将一股怒气发泄在另一个无辜的外人身上,尽管找了一个我当时以为能说得通的理由,事后回想,总是沮丧多过愤怒,我本来就不该对他愤怒,可我又为何沮丧呢?

另一方面,在家人眼里,我的反应却显得平静,甚至能用冷淡来形容,父母对于逝者的情感到我这里未被承继下来(至少在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个都曾被她爱过),这多少都会让他们感觉意外。而我,难以释怀的又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其实没有答案,我应该是不擅表达。我也想在第一时间回乡拜祭,至少这样做会让我感觉踏实,但实际上却无任何行动。也有可能是我担心这表面工夫,会让自己看起来只是世故圆滑而非真情实意罢了。

除此之外,那段时间也在为另一个离世已久的人而伤感。那位曾经在某段时间内与我亲如兄弟的朋友,后来莫名断了来往,以至到他意外离世后,我都感觉不到悲伤。奇怪的是,仅仅因为有人无意中聊起了他,就已是回忆翻涌让人难眠。

再譬如,上周回枞阳做清明时发生的不愉快,被老妈骂作“孬傥(音)”作祟。是的,原本我该有99种能打99分的处理方式,我偏偏选了那1种只能打1分的做法,搞到十多个人因此不欢而散。我再次扮演了一个不懂事的角色。

老实说,大多数时候我都在讨厌自己,总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去为人处事。可能也正是如此,才会有许多念念不忘的伤感,也许这一遍又一遍的检讨,有助于自己从中找到好的理由抚慰心灵?

也有可能,只是我想多了。

退休:愿退但不敢休

作为渔民子弟,『退休』一词在我听来很共产主义,但我认为它与无产阶级难有关联,即便是间接的。

比如我的父母,如今年过六十,依然还得自个儿下地干活,打工糊口。他们与其他地方的近十亿农民朋友一样,离『退休』二字距离遥远。

当然,身为人子,不能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令我羞愧难堪。可诚实点不打肿脸的说,我也不必找什么理由去掩藏个人的无能,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事算不上不孝。尤其是对向来自力更生的人而言,没给社会带来麻烦,已是万幸。

我不打算抱怨什么,至少在法律上,这种抱怨也不会得到回应。即便是嫉妒心在作怪,那也只是偶尔几秒钟的不爽而已。

如你所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四条曾明示:『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

对照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国策,我也不敢对这条规定有太多想法。换个乐观的角度去想,继续保持『让一部分人先退休起来』至少也说明这社会没在后退。没有后退就是进步,我以为。

如果要加点阿Q精神,也可以去古诗里找些平衡。

比如说,唐人武元衡曾在《酬李十一尚书》中写到,『时景屡迁易,兹言期退休。』大意是说局势不稳,该考虑辞官休息了(也只是清贫如武元衡这样的人才会有的念头,换其他官,巴不得乱世里浑水摸鱼才叫痛快)

瞧,阿Q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农民是万万无官可辞、无职可退的,也就不存在『退休』一说了。你不能奢望那些从未得到过的东西不是?

不过,我还是想问:即便那些『退休』的人,有多少不是生存在『退而不休』的状态里呢?

一胎化政策、老年化社会、高房价、高物价、物质上前所未有的丰富、同样前所未见的消费狂潮……有多少老人会舍得让孩子独自去战斗呢?

看起来,除非能做到『衣食无忧、与世无争』,否则,老人们只能是『愿退但不敢休』。

在这个前提下,再谈什么退休延期或不延期,又有多少意义呢?

嫖妓是什么问题

昨天,“薛蛮子嫖妓被抓”一事引起热议。对薛蛮子而言,既然是名人,就得概括承受各种是非,谈不上冤枉。但公众们却似乎谈的太嗨,错了方向,跑题太远。

假设如大家所议,薛蛮子被人做局陷害,嫖妓之说不过是被其对手泼来的一盆脏水,有警告威胁之意,也有杀鸡骇猴之嫌。于是,本质另有原因,超出了嫖妓这个表象,谁能追究到底?到最后,不过是又一件无头公案,不了了之。

若只看表象,一个有点名气的,六十来岁的老男人,做了一件不合道德不合法律不合身份的事,的确该受点指责,至少“辜负”了在其粉丝群中所具备的社会影响力。他们对这类事的理解和判断,往往基于一个前提:偶像应该是个道德完人。

实际上,对粉丝来说,他们也从来没拿偶像真正当过道德完人,甚至,偶像根本就是一件可以两面穿的衣服嘛!

他们认为:在对偶像善行的传播上,偶像只是一个给他启发的人,前者唤醒了他的善心,使他跟随,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善人,并非受到前者的感化。在这点上,对偶像善行的认同,只是在帮助这位粉丝为其个人能力做一次背书而已。“我追随薛蛮子打过拐”与“我打过拐”,前者更能唬人,也更容易让自己得到满足。

另外,在对偶像恶行的批判上,粉丝必然会拿出一个道德完人的帽子扣住偶像,就像扣住一只不小心被他踩到脚下的过街老鼠一样,以彰显自身的好道德,不容被欺。

所以,无论嫖妓本身是个什么问题,都不是他们会关心的。他们关心的只是他的道德标准能在何时发挥作用罢了。

美国电影《The Campaign》(政坛混战)中有个桥段,候选人让一家大小各自讲述不可告人的隐私,以尽可能的避免其对手的陷害。而这些隐私,却又是些关乎道德的个人问题。比如嫖妓、偷窥、说谎等等。

所以,嫖妓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拿道德说事的人来说,似乎真的不太重要。就算我能说服大家相信“嫖娼是个人自由”,它至少也与道德脱不了干系。尽管我们只是喜欢拿道德绑架别人而不是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它能成为各种脏水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根本原因。一个道德品质不好的人,难道不该受到质疑吗?谁敢回应个“不”字呢?

可是,道德问题就是一个公厕,连苍蝇都能插上一脚。谈它又有什么意义呢?

可否怀念陌生人

昨天,有位网友告诉我,他计划近期去安庆祭奠海子。

晚些时候,我翻看吕露新出的诗集《望我天真如初,愿你善良如昨》时,也注意到第一页记着海子的一首诗:『我相信有人正在慢慢地艰难地爱上我,别的人不会,除非是你。』

可能是我身份证上的地址,架构了我与那位网友的『关系』。他可能认为,作为一个安庆人,或者一位怀宁女婿,我应该对海子有更多敬意才对。

而另一位诗人,是我默默关注的对象之一。但也因为在同一个时刻发现了海子的诗,让我觉得冥冥中我们三个因为海子而可能有点什么关联。

可惜,我对海子全无了解。那位网友也与海子不熟,不过是一种陌生的怀念,莫名但却温暖。正如我对后者的关注,我会想,能喜欢上一些文字,已经有缘。

我想到『祭奠』这个词。在它面前,关于是非黑白的辩论真有意义吗?

若翻看历史书,或不小心在哪一辆公交车上瞄了一眼移动电视,你会注意到昨天也是日本战败日。可当天早上,依然有190位日本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对此,中国人照例提出抗议,我本人,照例对日本多添一分仇恨。

不过,我似乎也能明白,我们不至于对『祭奠』本身会生多大的气。否则,我们就不会承认中曾根康弘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要知道,他在职参拜靖国神社的次数比小泉还要多上四次。可小泉那厮命好过中曾根了吗?

令国人不爽的原因,可能来自那次侵略对中国人的羞辱和亏欠,也来自日本迄今为止依然强大,令国人自卑。而中国人的懦弱本性,更难令日本诚心认错。这些,都是国人清楚却无力扭转的事实。只是不愿多提而已。

每当我听到有人叫嚣着要对日本还以颜色时,我总期待有些大事情发生,就像那些需要靠行动完成的祭奠,你得走到战场上,才能痛击对手。

好吧,如果说这就是肚量,那今天的中国人,比起30多年前,要小太多了。

母爱是一种习惯

这个暑假,对朱注而言,太过沉闷。原本憧憬过的精彩假期,因为某些原因不得已做出调整,他也只好服从。

这服从,多半是在我面前的表现。至少芳不这样认为。令人不安的是,这个十岁大的家伙已经不在意我们对他提出的一些要求或规范。

我试着尽量平等的与他交流,让他理解父母亲的一些言行的用意。他口头表示理解,但行动未见改良。

为人父母,若想做的安心,看来也需时刻检讨。

有一则来自“浙江在线”的新闻展示了另一种『母爱』,新闻标题曰《心疼儿子早晨上班停车难 母亲每天骑车提前占车位》,已基本将事实阐述清楚,无需另说。话题在于,这样的母爱看起来不太正常。

不过,围绕着『母爱』,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但也能令旁人感动的故事可分享。比如,我会记录一些在朱注身上发生的事,正是为了他长大后可以体会父母亲的一些想表达但未必表达完全或正确表达的东西。

可能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共鸣,这则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围观群众发表意见,褒贬不一。有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也有说这妇人的儿子不够孝顺。但无论各位说出多少本《新道德经》或《新弟子规》来,这母亲必然还会一如既往的为儿子做其他类似的事情。

大多数时候,母爱是一种习惯。让你接受不了的,只是坏习惯而已。比方说这则新闻里的所谓母爱。

新闻还提到妇人的儿子是一名教师,围观者自然可以就这个身份,多一点议论。但结果必然让更多人不开心:让这样的人教育下一代,下一代岂不是会更糟糕?

当然,如果忽略『母爱』,单纯从民生角度去看,汽车越来越多,城市管理越来越难,管理者也越来越没有办法,民生越来越畸形……倒是另一种现实。

很明显,这前后交叉的关系脱离不得。我只能说,我们的生存适应能力还真不弱。

不知怎地,我突然想起某民国女子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好吧,如果大家认同这母亲为儿子占车位只是个人自由,那就散了吧。只是,莫冠以母爱之名。母爱,不该让人生气。

太危险的一个国

说加拿大外宾杰罗同学在黄山骑车撞上一老妇,导致老妇腿部骨折。肇事后,杰罗被老妇家人威胁拿两万了事,而杰罗则认为自己受到了恐吓,还声称警察没有帮助他。最后,杰罗同学强调,虽然自己喜欢冒险,但中国实在太危险了,他再也不来中国旅游了。

这位同学的遭遇,对各位看官来说,是再正常不过。两万元的赔偿,也算是照顾中外邦交的友情价。换句话说如果他了解中国,他就能重新定义“冒险”二字。

说来也巧。上周五一早,我刚下73路,就看到一个小伙子仰卧在候车亭前的台阶上。乍一看还以为是个没有起床的流浪汉。但那睡姿足够怪异,让我不免多看了两眼。一来面色灰黄,不像正常人模样。二来身上的背包不自然的裹在颈部,似乎并非故意如此。便停下脚步,片刻考虑之后,打了110。在这种事上,看见了不敢不管,但又怕管出麻烦,最妥善的办法,只能报警求助。

报警之后,那人身边也三三两两围过几个好心人,但都同我一样,不敢近身探望。曾有一位年轻女子,离他最近,在1米左右的距离上大声唤他,也没什么反应。于是又都耐心的等候警察。

看这围观的方式,大家应该都是玩过微博的朋友,深知做个好人的不容易。各位想一想,帮人尚且如此瞻前顾后,你得罪了人犯了错还有得好?当然,如果你老子跟托塔天王那样牛逼的姓李就另当别论。

不敢想象的是,万一换成自己遭了殃,不小心晕倒在路上,怕也只能是听天由命了。可是,谁让我们从来都只喜欢过老天爷安排的生活呢?

他的羞耻与隐私

新闻报道,江西瑞昌的62岁教师『陶表功』,长期猥亵多名女童并致6人患性病。家长们找到市政府提出赔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蒋贤智对其中一位家长说:“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就不声不响带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治病,不会向政府要一分钱。”

蒋贤智认为,出于“保护”6名孩童的隐私,避免在公众面前受到二次伤害,她才有了上述言论。

简单理解下蒋副市长大人的观点,第一,隐私比尊严重要,如果你受了一些不便明说的伤害,你的“自我保护”只能是隐忍;第二,自救比他救重要。出了事,老老实实自己消化,别给政府添乱;第三,政绩比民生重要。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在这种状况面前,不自责治下如何纵容这等妖孽罪人的存在,反而起怪罪受害者,不是穿一条裤子的同伙,就是在其位不谋其事的寄生虫。

可以想象家长会有的反应,各位看官倒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这位蒋副市长也有类似的遭遇才算解恨。不过,是什么让她能违背人性、母性说出这种混帐话来?更可恨的是,当地的教育居然由这样的一个人渣主事,实在是不幸中的不幸。

外地人的围观或有偏颇遗失,但我总强调,道德底线是量化不得的,说出这种话的人,以为花个5万元就能像“消费者”一样买个太平其实是糊涂到家了。但官老爷的这种高高在上,只手之下莫非我土的畜生做派,该到动大手术切除的时候了。

当然,看官们也需理解这其中的羞耻与没尊严的地方,不过,并非蒋副市长的所谓母亲之见。

比如在呼和浩特,官员们搭台唱戏,你要上访,我给你上访办,你要见中央巡查组,我就给你扮钦差大人;再比如贵州普定县,18名新晋副科级领导上任前居然要“金盆洗手“,以彰显廉政,但看起来更像是强盗上岸;再看四川阆中,当地国土局劝慰民众,40年太久,只看朝夕,视民生如儿戏……

这各地的各种醉生梦死,倒也能看清哪些才是最羞耻最没尊严的事。而那些恰好就是他们的隐私,他们正在努力保护着。问题是,能捂到几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