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enger真的需要学微信吗?

【2015040907】Messenger学微信究竟学不学得来?没试过Messenger应用的人可能没有发言权,但从中可以感受到Facebook对微信有了恐惧感和学习欲,反过来至少证明微信做了一些正确的事,譬如订阅号和服务号,使得任意的点与点连接成为可能。也给所有依附其上的创业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不过,Messenger真的需要学微信吗?安安静静地做一些简单的事不也是一种胸怀么?

【2015040906】再看Facebook和纽约时报对待内容的暧昧态度,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平台(Facebook)通过整合内容(纽约时报)来截取注意力,一旦内容重要到能决定平台流量之多寡的时候,平台必然要为内容付费。不过,将平台视作一个数字国度,上面有各种数字需求,包括对数字内容的需求,此时,平台无需向内容付费,但内容则可以向读者收费。无论哪样,内容都是必须品。

【2015040905】《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中英双语App,可在App store下载。因为有赞助商,前两期可以免费。以后每年388元,算下来可以读到超过450篇文章,算是1篇不到1元钱,按经济学人的品质,算是赚到了。

【2015040904】再次打赏了一篇微信订阅号文章,花费5元,虽然是半本《第一财经周刊》的费用,但想想也不算冤枉。一来内容可能打动了你。二来算是与作者有了一次很有印象的互动。譬如你的头像会长期出现在打赏者中,混个眼熟还是很有必要的。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数百订阅号里,想找到一两篇值得打赏的文章,也不是容易事。

【2015040903】如果不怀疑雷锋其人其事的真实性,只讨论其乐于助人的精神,是否是社会当下所必要的,答案也不那么明确。按现实里一些让人心塞的大事件来说--比如拐卖儿童、比如有老不养、比如有病难医--都还是被伤害,远远谈不上被帮助。基本权益尚且无法得到保障,却苛求大多数老实人去奉献去付出,就是一个看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荒唐至极的玩笑话。这些年开的玩笑还不够多么?

【2015040902】靠一个想开一家24小时花店的想法,吉姆麦卡恩创建了一家成功的企业,他总结出三句话:1、培养一种关系,生意自然会来;2、扩大知名度很重要;3、人人都渴望同样的东西,人际间的亲密感和连通感。值得今天的微商借鉴。

【2015040901】成功学告诉我们,20天可以培养一个习惯,试过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很是随意,很不牢靠。即便你能连续365天重复做一件事,但也可能就毁在某一天里,然后……想起一个笑话,问一个百岁寿星的长寿秘诀,答曰,坚持跑步100年。

做出来比做好更重要

【2015030207】就执行力而言,做出来比做好更为重要,理解并尊重这条原则就能给60分。尤其是个性纠结的人,“做好”始终停留在计划阶段,而“做出来”却是迈出了第一步,开了个烂头比不开头要强得多。

【2015030206】触动传媒邀请几位企业家,为出租车触动电视的广告对象录制拜年广告。请人站台背书的初衷是抬升自己,一旦受邀者过于平庸,要面子的人也就里外不是人了,很明显,宝宝树社区、车享网这种形象还不适合帮人抬轿子。所以,这次是植入过硬就对了,这年头广告运营压力山大。

【2015030205】传网络购物平台wish.com估值达30亿美金,国内风投或受刺激积极跟进。国内做电商App的企业,也多了一个值得参照的对象。不过,希望大家好好学学人家做App的逻辑,别只顾着学说故事了。

【2015030204】如果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话,为什么还要互相竞争呢?而且我们已经摆脱了为维持生命去争夺食物的原始阶段。这是《从0到1》带给我的第一个问题,彼得蒂尔认为,竞争只是重复过去,抹杀创意,对社会而言,避开竞争更有价值。

【2015030203】#改个段子#小明在KTV酒喝多了,去上厕所,跟人撞上,两人吵吵起来,互不相让,小明高声问对方:你知道我爸是谁吗?对方被唬住了,弱弱的回答:不知道。小明立马坐在地上哭起来:我也不知道,我是个孤儿……很多人靠忽悠过日子,可能会唬到人,只是对方没兴趣挖出他心底里的伤疤罢了。

【2015030202】《今日头条》头条号很有水分,我用一个测试账号,在零粉丝的前提下发了两篇文章,居然平均阅读数有小800,被收藏数超过100,而两篇文章的推荐数居然都超过3万。也许,数字本身只是为了满足在乎它的人?

【2015030201】英超第27轮结束,阿森纳赢的不明不白、窝窝囊囊。我得接受有时候比烂也是一种策略,过去给我铁血印象埃弗顿今次是被酋长球场暖洋洋的阳光晒晕了头?即便我一直相信因果,还是得为阿森纳的运气点个赞。

好习惯是熬出来的

朱注用过的餐巾纸不小心掉到车厢地板上,可能是看我没反应,也可能是懒的弯腰去捡,他当作没有发生这件事。可没过多久,他原本坐直的身子往下滑了滑,然后用脚尖将那张餐巾纸踢出视线之外。完成这个动作之后,他下意识的喵了喵我,以确认我的反应。

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用过的餐巾纸什么的,朱注还不至于乱扔乱放。我们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坏习惯总是越少越好。这次也不例外。

我要求朱注捡起那张用过的餐巾纸,因为将垃圾丢在车上会让其他人不舒服。他有点不高兴,但也没有迟疑,在下车之前,将餐巾纸捡起捏在手里。

我想就此对他说点什么,说好习惯需要几年时间去坚持,譬如写日记,写毛笔字,而坏习惯一秒钟就能得到云云,见他还在情绪里,只好威胁他,“你刚刚就做了一秒钟的坏人哦!”他转头看了看我,眼神里都是疑惑,让我情不自禁去想:“有那么严重吗?”那么,我自己做到了没有?

有人提倡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对于喜欢以“成功”做自我激励或驱动的人来说,21天跟1万小时一样,是一个可量化的标尺。可是,于我来说,曾有过一次至少连续365天的一天一篇博客的行为算不算是一种好习惯的培养呢?结果呢?这个博客也荒废过许多日子。而我其他诸如9点睡觉、4:30起床的有规律的作息,如今也越发变得随机、零碎而无律可循……你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好或坏吗?

我做不好的事情,要求朱注去遵守,说得过去吗?

不良的习惯

阿森纳用一场胜利安慰了我。在这之前,我有点心神不宁。

中午,与一位朋友在茶香书香闲聊了近两个小时,主要谈近期的工作状态,与我的某些不良习惯有关的不良状态。

实际上,我的不良习惯有太多。比如说阅读,一本书读完之后的前两三天,我几乎能记住任意细节,但过了一周之后,除了书名略有印象之外,其他的完全不记得。我无法调用看过的或记过的东西,就好像一张能刻录但不能读取的光盘,实在是令人恼火。

还有,如果我计划为某本书做个读书笔记,我会在记录的同时,渐渐跑题,然后发散,最后甚至兜不回来。我的笔记本上,那些杂乱无章的记录可以证明这点。只是我不想承认而已。

这些不良的习惯实际上影响到我的思考和写字,陷入某个只能去做批评和讽刺的角落。尽管那些喜欢围观和批评的人未必都会有我这样多的坏习惯。

漫修她爸曾用其他方式指出过,我不需要在文字中就某件事表达某个观点,读者自有判断。而且问题也不在于观点的对或错。只是这种思考方式将我限制在一个非黑即白的框框里,有作茧自缚的嫌疑,尤其是会影响到我现在的工作。写给自己看的文字,不可能与写给20万人看的文字没有区别。而我,当下最需要做的,就是适应这种改变,并且尽快矫正自己。

很明显,在我身上,存在这种可能。那位很具有智慧的朋友告诉我。这让我会多点信心。

晚上,我还接通了父亲的电话,只是想听听他的声音。他听说那个即将开始的长假安排,表示很高兴。不知道他有没有感觉到,我更开心。

在这之后,阿森纳又赢了。睡起来必然很香。

不趋利是错误的

我听过一个极端的说法,说若坚持去做一件“错”事,做到它成了习惯,那错事也就正确了。要相信这说法,必得先认为这世上没有对错。或者相信自己不会做道德及法律概念上的错事。剩下来的定义,无非是在不合适的时间里做了不合适的事情罢了。

所以,关于坚持,我总喜欢怀疑。或从理解自己出发,仅仅为了证明我能持续一个动作下去甚至形成惯性。尽管这个动作本身能给到的好处不多,我还乐在其中,是自欺?还是无奈?

不趋利,本身就是错误的。我终究会认识到。

在我身上,这种错误时常发生。连同思维都已僵化,往另一个方向走了太久,拽也拽不回来的尴尬会让关心我的人沉默不语。而那种内心的拉锯,也在耗费我的精神,吞噬我的体力。

我怀疑“坚持”,是因为特别在意“水到渠成”。可能是太过在意,也就特别害怕不能做到。我得承认自己不够勇敢。

可趋利的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到。每天要路过好多个十字路口,看见有好多人在为利而行走。让我觉得悲哀的是,我只能游走在他们身边观望、联想。却不能自由。

打完收工

懒惰是一种习惯,勤奋也是。但懒惰比勤奋之所以猖獗的原因就在于懒惰是没有付出的,且懒惰能给人带来一时的痛快。而勤奋则不然。勤奋是乏味枯燥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整日里闷闷的,一点可痛快的部分都没有。

星爷戏里有一句平常的台词,叫“打完收工”,意指戏演完收工回家。这次七天的国庆长假也是一幕大戏,到今天打完收工,不晓得大家要花多少时间能从戏里回到现实,重新回到正常工作轨道之中?至少我没个一两天舒缓舒缓怕是不行。

我可能没有变懒,可起码不是勤奋的,这些日子里,我并没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除了每日里还坚持一两件事情之外,其他的大多随性为之,有点颓废,有点消极。连累儿子也跟着受罪了。

于是长假结束,对我来说不亚于“刑满释放”,放假如坐牢就是我的简单感受。大家不要误会,我不是那种勤奋的人,不用冒险沽这样的名。我只是说在这个长假,因为某人不在我身边,我就仿佛身处牢笼,不得快乐和自由。好在该办的事情也已办完,今晚就能见到亲爱的人了。

博客和日记本

某君教我一个博客小窍门,文章要尽量配上美图,我试用了几回,但后来总觉得我不该那样去做,我写文字本身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我又何必劳心在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上来呢?但很明显,我的这个思维是个悖论,在博客这样的载体上,似乎生来就是为了展现自我,要不,我为何舍弃我那更加便捷的日记本呢?

后来接触到一些论坛,发现这个招数在论坛里使用较多,且真的可以带来更多的关注,作为一个推广的手法,也确实值得研究。好在我没有写作的压力,也没有推广的需求,虽然有的时候对某些文字那可怜的个位数浏览量嘘叹连连,但也没有更多的不满,既然还记得最初的原动力,我就不会在乎现在的虚荣。这也算是给自己鼓劲,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可怜的虚荣心,这种解释或多或少会缓解下我的面子问题。

我的面子问题来自于我的懒惰。我的懒惰与我的虚荣心交杂在一起的时候,却有了正面的行为,一个让我抄起了日记本,坚持写了十多年的日记,原动力是为了让自己可以把钢笔字写的稍微好点,不至于差人家太多,另一个的原动力则是为了可以让自己坚持早起,不至于浪费时间在那床上。与其说我感谢这个博客和我的那堆日记本,不如说我得感谢自己的后知后觉,知道自己有的问题,也有心让自己多少纠正一点。

清楚了这点心思,我终于就少了一件事要去应付,再也不用担心文字要配张什么样的图,再也不要担心图片传到某处还要被限制外链,再也不要担心剽窃他人图片版权还跟大多数人一样装作很无辜。心情,自然就轻松开朗了。

上瘾了

上瘾上瘾了就得想办法去戒掉它,无论它是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成瘾的玩意儿总是那么的玄妙让你跟在它的后面茫无目的的走着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看上去我不是一个喜欢被控制的人,过去的我却很喜欢控制别人,成熟之后,学会了将心比心,现在索性都放开了,不加控制欲的做事应该无法被上瘾吧?或许只是我不会承认有对某事上瘾这一说而已。

比如说烟草,其实我对它没什么依赖,不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放松什么的,那只是我用来挑战个人性情的一种方式,曾经偶尔尝试过,但我不怕会恋上它,对于自己的意志力我一直充满自信。但好奇的我一直想了解的是若真的上了瘾那状态又会是怎样?会无法控制自己想它要它吗?或者会是沉溺于其中的某段虚幻而不愿自拔呢?反过来一想若你还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一定是烟草,但一定不能是毒品),无论对何人或者何事,这种清醒听起来很理智,其实很槽糕,稍有想象力的人都该知道这样的人生多半是缺少滋味的。

而多滋多味却与上瘾结伴而来,好的滋味必然会让你上瘾。我也不太容易抵制什么诱惑,等一切成了习惯,上瘾就成了一种标签。它将我日常做的某事和偶尔做的某事区分开来,久而久之,在另一个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去做,那个应该不要去做。这本身就足够我犹豫了。但你却舍不得放开某些让你兴奋的感受,去浪费时间花在那件让你已经上瘾的事情上。这真TM的糟糕透了!

我想说我从现在开始是否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告诉自己可以不要去做什么,可以去拒绝什么,可以不要在信任什么,可以不要在浪费什么,可以不要在过分关注什么……总之,那一切让我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得换付心肠去审视下,不然的话,我只会变成一个被“瘾”给控制了的可怜懦夫,那不是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