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画报》特刊《史记》

大多数的时候,我们说我们都只是一个符号,或大或小,或明或暗而已。当我们知道我们都会出现在历史的某一个角落里的时候,我们的心是痛的,或者把这种痛叫做嫉妒更为恰当。历史总是这么公正又残忍、冷漠,以至于我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无能与落魄。是的,当有人可以成为点缀这历史长河的明星的时候,我们总会问那些平凡人,我们喜欢看这些星么?答案似乎会指向它的背后,我们真正关切的还是它所代表的一些意义。

在一个活动上,我见到《罗博报告》的执行出版人瘦马先生的时候,我是这么向他做自我介绍的:“以前我也做杂志,而且想做一本很理想的杂志,可是在我看到时尚集团和现代集团出版的系列出版物之后,我决定趁早改行会更实际一点,所以,我现在从事媒体广告行业”。从本意上来讲,我并非谦虚。我不想淹没在这个领域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又小又暗的符号。可是,如今,我在我从事的行业里,似乎也还是在挣扎状态。

而这本《周末画报》的特刊(《史记》),仿佛是一切符号的缩影,很是巧合的对应了我现在的状态。就像你本来不知道媒体究竟会给你带去多大的震撼与转变一样,在影响发生之前,一切都难以预料。在我没有将这本杂志与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是两个元素未能在实验室巧遇发生奇迹一样那般混沌。如今,我觉得我找到了打开那混沌的钥匙,那就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角落里,重新打量自己,过去的自己,和将来想成为的那个自己。我想编者是否也有这样的心态?不仅仅是为了检阅这些年来的辛酸,更是为了以后数年的潜行。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对自己有用,才算是智慧和悟性吧。

自我检讨:我怎么越看越像中超联赛!

今天的上海,我在六楼阳台上享受着阳光,同时做着深刻的自我检讨。


 

 

一年又要结束了,随着大家都在谈论的金融危机,今年的冬天似乎更加寒冷。加之我总结的今年得失,颇感失落。为了让自己接下来的检讨做的更加深刻,也为了让自己体会到更具体的痛苦与不堪,我想起我实在找不到还有比中超联赛更适合对比自己的参照物了。


 

 

我们都是那种『貌似咋样,其实不咋样,实际上没咋样,可是还真以为咋样』的那种玩意儿。总结完之后,我连朝自己吐口口水的勇气都没有,当然,技术上是否可以做到那是另外一回事,咱们国人不都是从来不考虑执行面的问题嘛。


 

 

就这样的一个对比,突然感觉自己跟悲观。真的,咱没救了!可是人活着总得乐观点不是,所以,我还是要找找今年都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哪些事情值得高兴,哪些事情值得炫耀,就像中超那样,还是一样的评选一些最佳啥的,比如『中超先生』那样也会是很搞笑的事情。当然了,我理解下来,搞自己的笑就是乐观,搞别人的笑就是没素质!


 

唉,我怎么越看越像中超联赛呢?

市场空缺

市场空缺这个词,总是充满着诱惑,不停的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总是沉迷于她迷人的外形,而忽略她隐藏的风险。

在很多人看来,市场空缺意味着新的机会,换言之,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人而言,是机会就应该抓住,而不必先去考证这种机会是否是真正的机会,或者说可以赚钱的机会。当然,更谈不上,这种机会成就的事业里是在为这个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本来,简单就好,不需要想的那么复杂,到也不是坏事。可惜的是,我觉得与其付诸没有胜算的冲动,还不如冷静下来,好好的对自己的资源做一些完善的交代比较合理。毕竟,大家挣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我们又何必浪费上天的恩赐呢?

显而易见,如果你可以看到那些意味着风险的市场空缺,说明你还是有一定阅历和经验的人,既然如此,不妨多放点时间在这个上面,多做一些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或许就能得出这样的市场空缺是否适合现在的你!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但是理顺思路却很容易。

第一,你对这个市场空缺的把握究竟如何?有几成的了解度?对于不了解的部分,你能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么?第二,你对自己的了解度如何?你具备完全控制这些事情的能力么?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思路,可是我觉得保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自保。

开始写工作周记

决定捡起一个不是习惯的习惯,做一下工作周记。其实这种方法也只适合我这样有忘性、有惰性的人。早前,我并不觉得自己是这样的人,还总以为自己充满着活力与精力。可是近来一切都变了,我的激情不知道被什么替换了,只剩下了苍白和无力。 


做周记,其实是以前在打工的时候养下的一个笨方法。我怕自己会忘记,同时,也担心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不被老板知晓,算是秋后算账的一本帐本吧,当时我觉得就凭我做的那些事,至少是可以对得起那份工资和工作的。而今,我把这个方法用起来,就希望自己可以对自己一个检讨,一个约束,一个督促。不是么?如果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做什么事呢? 


定下心来,想想上周或者说今日之前的一些日子,真觉得是在荒废时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有哪些是真正有意义的。我之前给自己定的一个方向,如今到了执行层次,却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点去切入,去站个脚,去容个身。

风筝和鸟的自由

有一只鸟,为自己可以自由飞翔而骄傲。

有一天,他遇到一只和他长的一模一样的风筝。

他讽刺风筝,虽然你也可以飞到这么高,可惜你却没有自由,你只是一个被人控制着的玩具。

风筝不介意,对鸟说:我很满足我现在的状态,我可以尽情的享受阳光、空气和一望无际的风景。至于你说的自由,我觉得那是相对的。

鸟讥笑了风筝一番,转身飞走。

过了几天,鸟又飞过来,还是遇到这只风筝。

他假意问候到:兄弟,你过得如何啊?享受到你的阳光、空气和风景了没有啊?

风筝笑了笑,没有回答。

突然,传来一声枪响,风筝中了猎人的子弹,身上多了一个枪眼,不过风筝只是晃了晃身子,最终还是坚强的飞起来了。

紧接着传来第二声枪响,鸟也中枪了。他一头栽了下去,成了猎人的战利品。

风筝沉默了。

其实自由真的只是相对的。

鸟是自由的,但是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自身,显得既坚强又脆弱,一旦他自身遭遇重创,将一蹶不振。

而风筝呢,却是没有自由的,不过,他受到风力与人力的博弈而飞翔,得到了两种力量的支持,反而却可以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样看来,自由和孤独往往是结伴而行的。

三十岁的大男人7:企划+气话+汽化

有人对我说,企划就是“气话”。这位台湾老兄为何有这样的感概,我本来也无法理解,幸好他愿意自解谜底。

 

他从事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不同类型的媒体,也在广告代理公司里做过,本来想坚持到成为一名“岛内第一”的企划人才,谁知道被一张简单的工资单改变了命运,让他的梦想成为一时“气话”。这张充满故事的工资单,原本只是他手下一个业务人员的工资清单。他无意中发现,这名业务人员的个人佣金居然会是他工资的六倍,而这名业务人员的获利工具,全部是他这位上司一点一点传授的,于是他就觉得很难接受。

 

他断定“成为一个优秀的企划人才又能怎么样呢?每天绞尽脑汁,花样百出,但是后续的执行力不够,心血全部付水东流……”即便,他又接着问:”在国内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平均薪资大概是多少呢?即便你可以做到优秀的企划人才,可以拿到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平均年薪,你还是会觉得成天受气,怀才不遇。”最后下了一个总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金钱”才是对你能力的真正肯定。

 

他的凌乱但又连贯的话语着实让我陷入了沉思。是的,毫无疑问,一个具有市场背景的企划人才一定要比一个业务人员更有潜质成为NO1的业务!就像具有工程师背景的销售人员更容易销售产品一样。企划就是媒体的工程师!既然如此,为何仅仅是停留在供应脑力的阶段呢?我既然可以制造非常优秀的兵器,我为何不开上一枪,去自己消灭敌人呢?那样,我就可以成为一个英雄!

 

成为一个英雄,我好像很容易就被他说服,心已经在动摇。这位老兄继续对我说,他每次看到从事媒体行销企划的朋友,只要谈的来,他都会把他的经历分享一下。是的,我感谢这种分享,我也承认这些经验给我带来的启发。

 

我有的时候也在幻想这种“汽化”的状态,因为吸收了一些能量就有点不自量力的那种张狂,其实很受用。但是,水汽化为蒸汽之后,只不过是转为了另一种物理特征。一名企划人员,转变成一名NO1的业务,那又如何?金钱真的是肯定自己的唯一方式么?难道NO1的企划就不能变得有钱么?难道企划去做业务就一定可以成为NO1么?种种的不可控制因素太多太多,既然如此,我又何不选择坚持呢?

 

我又想起,一个傻兮兮的非著名但成功赚钱的台资企业主在被问及是如何在大陆经营企业成功的秘籍时,他很老实的回答:“多谢大陆的市场机会!”嗨!要是靠脑力吃饭就不用这样用屁股来换成功了!我总结!

搬桌子理论

有人用搬桌子形容了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我把它稍作联想就发挥出了这个“搬桌子理论”,也算是理论吧,因为貌似确有道理。

 

如果可以形象的想像下你的面前摆着一张需要四个人才可以搬起来的大桌子。除了你之外,你还得寻找另外三个力量不逊于你的人。你要告知他们为什么要搬这张桌子?搬起来之后送到哪里?如何搬?在这个过程之中,如何协调彼此的力量?如何培养中间的加入者?如何使得这张桌子可以附加更多的价值?如何在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之后继续起步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别看简单的搬桌子,还真是复杂的极致!

 

我们不难看到这个搬桌子的简单流程,就是一个团队在创业动机、创业愿景、创业方式、创业资本、事业跟进等方面的具体执行步骤。运营公司就和搬一张大桌子走路一样。四个角都要有人搬住,每个关键职位都需要有人把关负责,才可以把这个公司抬起来走路。这就是所谓的责任分配。

 

搬桌子和走路需要力量。愿意搬只能代表一种期待,有这个搬起来并能走路的力量就是参与者能力的实际体现了,所谓“找对人就可以做对事”。

 

搬起来起步之后,能走多久也还是需要观望的。当我们一分钟内搬着桌子只能行走五米路时,就应该不要对一分钟可以行走五十米报以期待。所以对期望值要有准确的把握。这中间少不了诸多方面的协调。有的时候甚至需要有目标的降低一些人的力量以保持团队的整体力量与期望。另外,还有新进力量需要培养锻炼。总之,力量一定要平均,要有后续,才可以保持桌子的稳定,不至于中途滑出手心或者因力量缺失,发生意外。而这就是公司的战略规划了。

 

搬桌子和走路的力量来自于激励,没有一个很好的愿景和实际收益的期望值在前方,是没有人愿意搬桌子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激励又来自于力量的外在收获。如此良性的循环是每个人在理智的时候都能轻易思考出来的结论。而如何让激励也可以平均呢(当然,这种平均并非二一添做五这样的简单均分。而是对应的一种平均,也就是这个力量的付出与收获之间的平均)。

大多数老板都深深的理解这一点,可是偏偏又貌似难以做到。我看:不过是看他想不想做了!

 

借助一些貌似简单的小事情其实可以参透很多貌似复杂的大事件。公司运营不可谓不大了,但还是可以化繁为简的,多多联想不是坏事情,很多理论只要貌似有理其实也就可以了。不就是为了可以博得一个启发么?这和砸在牛顿身上的苹果难道不是一样的伟大么?

三十岁的大男人3:视野+事业+失业

生在农村的我,在生理上来讲,视野确实也算开阔。常常看门前30里远山脚下的人家炊烟四起的场景。自我来城市读书之后,却连这个优点也被无情的蚕食了。现在的我,戴着500度的眼镜,在别人面前,久久不敢在提关于视野的问题了。

 

和视野一样,事业被当作一个男人是否合格的关键词。视野要开阔,事业要有发展空间。所以即便连道哥这样的人,也意识到事业是征服女人最有力的武器,尤其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男人,更是自豪不已。视野也一样,不管你看得有多远,关键是你的心要野,敢想敢看。心能想多远,你就可以看多远。而这早已超越了生理的范围。等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我就知道其实我还是可以拥有视野的。

 

奋斗在城市的我,在心理上来讲,也算拥有一点视野。以前看事看人,还有几分准星。可是最近却觉得越来越模糊,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脚步就越来越累,渐渐走入失业的边缘。这个失业,并非说老板有炒了我的紧迫感。而是我觉得已经偏离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渐渐的失去了我的事业,渐渐的失业了。

 

我自以为自己适合从事传媒这个行业,于是从广告圈的业务开始做起,文案、企划、杂志营运、发行等等,我都期待自己的参与可以让这个环节变得更好如果我在一个其它同事都比我优秀的环境中,也许我真的可以做到这些!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失落在我的勤奋与周遭的平静中。

 

我不习惯安静,不习惯惯例,不习惯大家都这样。可是我又不能改变。我可以改变自己的视野,但不能影响别人的感官;我可以执著自己的事业,但不能强加别人的工作;我要考虑自己会否失业,我也可以不用担心他们的生活

 

真正的男人,难道就是为了对付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