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经济的主力军是技能标兵

【2015051107】对于一些创业者来说,一技之长可能有点奢侈,他们讲究整合,用某种方式让各种资源服务自己。差不多的是,对大多数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讲,创业也是件麻烦事,除了专注某事成为这个部分的技能标兵之外,其他方面不堪一提。不过,有研究者从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模式和办法里,认为未来经济的主力军正是这些技能标兵,他们通过一些目标明确、任务具体的短期项目,贡献技能,实现价值,而非浪费在创业者编织的春秋大梦里。提出这种可能性的研究者并没有拿技术标兵与创业者相提并论。我只是觉得,一旦这些标兵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去做事的话,那些推销“虚构”的创业者就将走入困境,失去市场。想到总理最近强调要强化职业教育,越发感受到这才是未来经济的基础。

【2015051106】某土豪请客吃饭看戏,乡里县上有点脸的人物大大小小请了70多位,结果到场的不足三桌,连预期的一半也没有。这件事至少反映出一个问题:你以为你有70分的能力,实际上不到30分,自视过高会有落差。这一点普京体会深刻。

【2015051105】除了出卖自己的朋友圈之外,有没想过微信上其他的真正的创业机会?比如借助订阅号做的信息交换服务?再比如通过服务号来做社区O2O服务?甚至只是建一个微信群,做会员俱乐部,靠贩售兴趣养家糊口?潜意识里,我们是不是不敢认为微信实际上真的是一个生态?比如你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建个官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敢推个App。后面两个才是真的生态,有安全感。

【2015051104】如果有人问你微商和传销的区别,对方一定不是真的要知道它们之间存在哪些不同,只是想劝你老老实实做事做人罢了。遇到这种情况,一个对微商的未来充满期待的人,应该如何回答呢?我以后会说,微商就是让有闲时的消费者变成兼职销售。虽然简单粗暴了点,但比传销而言,更有机会让人想到点好事。

【2015051103】可能是我浪费过太多的时间,也用过很多种的姿势,所以对职场上靠拼时间来彰显工作投入程度颇为不屑,很多事情,因为亲身经历或参与,一眼就能沽出其成本与效率,只是不想点破而已。问题不在企业是否容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是在它不自觉的发生的时候,还要拿它当作勤勉的典范。在这样的氛围里,只能滋生投机与短视,自然也干不成有价值的事。

【2015051102】一些朋友圈朋友比较多的小伙伴,时常不无傲娇的宣布今天删人,明天拉黑,我理解他们不堪其朋友素质差异过大以及垃圾信息过多。但是,做这样摆明着得罪人的事,还是得学会找理由和挑时间。比方说,如果你今天删掉或屏蔽昨天在朋友圈发动态祝福母亲节日快乐的,就没那么矫情,反而还显得你很正义。大家都很鄙视连基本的孝道都要拿出来秀一下的家伙们。

【2015051101】听完邓丽君和王菲版本的《清平调》,再听好妹妹乐队的男声版,会对下一个还没出现的版本有所期待。词好、曲好、唱的却不能入耳,如果是周华健或者黄安,可能会有不同。不说了,赶紧学会。

做微商先要做个好人

【2015022807】派代网有篇神文,罗列微商加人的108种方法,作者煞费苦心,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当然,不动脑子就活该费劲。微商为什么要“加”人?就算要加人,也只有一种办法,靠产品和服务说话,先卖货再社交,叫做微商,先社交再卖货的,叫做奸商。

【2015022806】一款由航天信息开发的报税软件,应该是我见过的销售最没节操、服务最没水准、用户体验最烂的产品。但是,有干爹照着的龟儿子,只要干爹得势,你就得买龟儿子的单。操!

【2015022805】两天前分别下单易迅和亚马逊,易迅当天送来一只剃须刀、昨天又送来一套台式机,可亚马逊上的三本书却迟迟见不着。没有比较就没有震撼,我对京东要扎根县级市的态度有点懂了,尽管我并不觉得他们能代表农村电商。

【2015022804】朋友圈除了duang成龙之外,就是辨别颜色了,据说正确答案应该是蓝黑。抱歉,我怎么看都是白金,眼花色盲是衰老的征兆么?

【2015022803】朱注的数学成绩相对比语文、英语要好一点,即便如此,我也很担心他的算账能力。那天对妈妈说,他来洗碗,洗一次奖他两毛。昨天又对我说,爸爸,这学期我不碰电脑,碰一次罚十元。这一进一出的落差比较大,虽然能看到他的决心,但以后这样过日子,他媳妇能容得了吗?

【2015022802】福布斯中文网有篇文章标题说《80万就足够打造一家百亿美金公司》,就跟说只要大学休学就能创建一家微软一样无聊。作者的逻辑真是duang、duang、duang!

【2015022801】《当你老了》很耐听。不过,我们究竟是被叶芝的名气给吓坏了呢?还是被他的词给感动了?甚至说,只是被几位大牌歌手给唱出情怀来的?

回家

我不确定能否准时出发,决定写这篇被设定为预发布的文字,估计它被看到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上海到达某地了。那个我要去的城市,我并不认同,所以连名字都懒的提。但又不得不去,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宿命,也可以说是一种态度。无论如何,它毕竟让你有了不同的情绪和思考……好了,不作了。

正好周末,跟我一起听听王杰的老歌《回家》,瞧,我居然也是一个游子。想起小时候被算的一个命,我注定会四处飘荡,当时真TM想掐死那个算命家伙,现在想来,人家只是说了一个处处都可以用得上的真理而已。所以,开心的听歌不要胡思乱想就好。

接下来的几天,我可能会暂停更新。即便停下来,也并不代表我想破坏这个习惯。既然可以有预先发布,那也可以延迟发布嘛。对不对?无论如何,我是不会让每一天留做空白的。

Sara Musella


先来看这段视频,仔细体会下这个会唱歌的小女孩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

中国人的教育大多数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启发,看别家孩子在做什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看到优秀的范本,除了乍舌就只好模仿。说模仿还算是客气,其实就是在攀比。而攀比的动机则也幼稚的可笑:人家有的,我也得有,没有条件咱创造条件也要有。到最后大多数孩子都被耽误了,家长反过来抱怨要么是孩子不争气,要么是祖上基因不咋地。总之,与自己没有干系却是无需多言的。

所以中国的儿童大多数没有被当作人在对待,这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更多的时候成了父母亲用来炫耀攀比的道具。所谓的什么“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了”这种鬼话,不过是为自己的“没成就”推卸责任而已(单这有没有成就,以后有机会在说)。你说要是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就会教出超过自己的孩儿呢?人人都是牛顿他爹这回事怕是连你自己都不信吧。

反过来看国外的教育,其实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但问题就在于模仿的对象上。我们更多的是去模仿对方的一个行为,却很少愿意去理解对方的那个思维。行为和思维,差异很大。看别家小孩唱歌唱的很天才,就逼着孩子忘记五音不全。看别家小孩画画很梵高,也带着孩子周末爬山去写生。这些事情做个一回两回也都没关系,没伤害,怕就怕在中国人的这耐心,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这气势,多数是在父母亲的坚持下也混出点成就,但你发现没有,孩子的灵性都丢没了。就这点,恐怕只有咱中国人管孩子叫小鬼,夸聪明的小孩叫鬼的很。都鬼性了,灵性自然空洞了。

听完视频,怕是也看完这段文字了。没什么特别感概,只是想提醒有孩子的朋友,尽量保持孩子的灵性吧,多保留一天,孩子的未来就会更宽广,虽然我没能说出什么道理来,但我知道你一定也会相信这个说法。去做吧!

朱注的《石头记》



看遍了冷冷清风吹飘雪渐厚

鞋踏破路湿透

再看遍远远青山吹飞絮弱柳

曾独醉病消瘦

听遍那渺渺世间轻飘送乐韵

人独舞乱衣鬓

一心把思绪抛却似虚如真

深院内旧梦复浮沉

一心把生关死结与酒同饮

焉知那笑黡藏泪印

丝丝点点计算

偏偏相差太远

兜兜转转

化作段段尘缘

纷纷扰扰作嫁

春宵恋恋变挂

真真假假

悉悲欢恩怨原是诈

花色香皆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