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

VOLVO-GEELY
无聊的时候我就会写点什么。我说的写点什么不是要像做论文那样先找出个什么论点完了再又将各种理由拼凑成一块文字。文字本身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他眼里的这段文字与那段文字没有差别,对待的方式都是不屑一顾的。自然,这段文字也无什么特殊之处,从视觉上也绝对触动不了他,至于进入思考的层面就算是后话了,后话就等机会再表吧。

写字的时候是在周一,我预定在今早来发布,早上九点的时候,我要在浦东出现,将以媒体协办者的身份去参观一次行业展会。这几样事情都无切实的关联,也并非什么有用的信息,但起码可以表示我对已知生活的失落来,这就是无聊的一种吧。所以你可以见到这篇文字会带着一点点让人厌恶的味道,对我来说,这种味道是一种折磨。

昨天大家热议的焦点是“吉利最终收购了沃尔沃”。李书福的用意是“用高端品牌的声誉来推动其在中国的销售”。《经济学人》杂志还将李书福与亨利福特做了联系。我有自己的疑惑,我在围脖上说:“《经济学人》杂志把李书福比作亨利福特,我觉得不具可比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是农民工娶了一位大学生,用来贴标签而已。可惜,实力派最终还是向偶像派去妥协了。”亨利福特是汽车行业的缔造者,而李书福只会是这个行业里一个新的提供者,他不可能伟大到与前者相提并论(除非李可以将汽车做成免费商品或者实现其他的能够革新产业的重大举措)。很明显,收购沃尔沃也只是一种商业考量。在面对来自中国的恩主时,沃尔沃也只会认为这仅仅是一桩生意。而在商不言商既是中国商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可怜之处。

就收购本身来看,我认为吉利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第一,我不相信连福特都没做好的事情,吉利就能做好。第二,我不觉得吉利在对待沃尔沃这个品牌上有足够正确的认知。至于谈到沃尔沃这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能够给吉利带来好的名声这回事情,我觉得吉利有点一厢情愿了。吉利短时间内无法从沃尔沃这个品牌中获益,相反因为吉利本身的品牌地位会给沃尔沃带去难以估量的影响。对于沃尔沃的竞争对手来说,被吉利收购可能是一个坏消息中的好消息了。

一方面咱国人可以收购大品牌足以令自己感到骄傲。但有能力收购是一回事,而该不该收购却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沃尔沃只是千百个等待救命的品牌之一。沃尔沃为什么需要被救命?沃尔沃的价值在哪里?而吉利需要的又是什么?这些需求都能够彼此契合吗?李老板应该早有答案,但无聊的是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焦虑,那可是花了大把大把的美金呢,嗯,看来我还是很尊重财富的。

这边还听得到李书福的心砰砰作响,那边又传来比亚迪对奔驰的迈巴赫这一品牌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想象一下,如果比亚迪的公关足够高明,他应该让这则新闻成为假新闻永远不要成真。但倘若这真是一条确凿的真新闻,那比亚迪的战略规划部门(我想说的是老板的智囊团队)是否该好好的劝一劝不差钱的王老板,将迈巴赫这样的品牌当作汽车品牌来思考,会是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误。

国家梦的主体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知道我做了一回标题党。很明显,我一个农民工是不合适来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因为要牵涉的概念如国家、国家梦和主体等等任何一样都是庞大复杂到如我这样的人是无法说清楚的。但好在我本来就没打算要说出个什么意思,这个题目只是我想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已,我不能给出什么答案,但我需要找到答案,也许只有那样,我才知道我是为了什么样的梦在奋斗着吧。

我说我在奋斗,有点恬不知耻的味道。包容的人就不要跟我计较太多了,我知道自己的可怜之处在哪里,自卑的我除了自嘲下之外,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的,这短暂的一段时间的逃避就让我过的稍微舒服点吧。回到我说我在奋斗这回事上。我从一个小渔村来到这样的一个大都市,从家里带出来的除了老实诚恳之外,或许还真有那么一点小梦想,这也是拜那些早期读过的几本可笑的小说所赐,自卑的作者们总是幻想着“生活里多点理想,生命才更精彩”这样的鬼话。我是上当受骗了的。

我清醒来之后却已经不能自拔。虽然现在我不靠那些小说来自慰,但也只是换了宣泄的工具而已,如今的好莱坞巨制从激励的角度来看也没多少高明之处,但妙就妙在人家始终在强调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梦想终会实现。当你看到一个自我欺骗的谎言从另一个人嘴里被说出来而获得安慰的时候,要说没有共鸣那一定是你活得足够累了。我清醒后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一就是还不想活得太累。于是我找到了“我的命运是我的幸福”这样的一个与此文标题同样晦涩难懂的意味,并为了标榜自己有了这样的安慰而时刻准备着兴奋、与人辩论及其他各种必须的反应。

但这个基础只是我个人。我想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很简单。而无数的人则是无数的个人,也很简单。略微不同的只是我们把无数的人这样的一个集合叫做了社会,把维系社会的一个规则叫做了国家而已。从这样的认知里你多少可以看到我的幼稚与可爱来。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我还是自私的认为,我是梦的主体(写到这里,我害怕了,我是不是该把标题的那个“主体”换成“主角”呢?我不知道。再想一想,乱了晕了,随他去吧)。再强调一次,我是梦的主角!你赞成吗?

中超继续平庸

终于忍住了不去看中超比赛,也不去理睬申花或者陕西,不去关注杜威或者吴金贵,即便听到最后的比分也不再是难受或者激动。今年的中超应该还会一如既往的平庸下去吧,我猜,但已经与我的生活无关了,我不再是一个中超的球迷了,我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偷学着抽了几口烟后觉得不好便努力的忘掉有这回事一样尴尬。无聊的时候不如摆弄我下的妻妖,我在塞班论坛里找了几个很棒的主题,独自偷乐下。原本想去优酷找首好听的歌来放下,可惜27号晚间10:30,优酷网忙到临时被故障了,算了,回头补上。

这两天泡在财新网的思享家里,她是财新传媒与外界互动的一个新平台,小圈子SNS的感觉。开心网出来的时候,我曾想过如果围绕着一本杂志的读者做这样的一个在线小圈子—-与读者形成互动,让读者之间互动—-这对杂志而言是一件该做却很难做到的事情。传统的杂志与读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借助于这样的工具成就了一个杂志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呈多维关系的新空间。恐怕这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吧,至少在传统媒体人的思维里,无偿的贡献出读者并让读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并不值得鼓励。

在他们的思维里,会落脚到所谓的“资源”问题(或者说是渠道),但怎样的表述都不够实际发生的精准。你可以看到的是,因各种契机形成了各类社区,比如说媒体读者群、车友会、校友会等等,媒体(或者阅读)本身成了一个标签而非平台,困惑似乎正于此。当“媒体”只能用来将读者分类的时候,媒体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义。原先所谓的平台(虚拟的分类)最终还是要让位于读者与媒体(及其他读者)之间互动的质量(真实的感受)。而这种质量的保障会不会就是新媒体的出路呢?如果是,那还是回不到技术革新的层面上,而传统媒体人只需将思维里的旧尼龙弦换做新的钢丝弦,似乎又可以重塑辉煌了。是时候要换个调子了。

传销

在我看来,“传销”这个词本该是行销史上最棒的一个术语,所有的销售行为都是一次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则是成功销售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它用错了地方表错了意,就像一个混蛋长了一副英雄像那样让人痛恨到咬牙切齿。如今一谈起这个词,朋友没得做是小事,搞不好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不得不胆颤心惊。

据《南华早报》报道,最近深圳警方正在调查的一起案件涉及到某香港销售电话软件的公司,初步怀疑内地有60万人陷入了这家公司的传销骗局,涉案金额可能高达20亿元。我想这应该算是近年来最大的一起传销骗局了吧。虽然被骗的家伙们值得同情,但你们就为什么会被骗呢?难道当初就没有人怀疑过阻止过你的行为吗?当时对于他们的怀疑,你是否也有类似于今天知道被骗的恼怒和不安呢……打住,不打击你了便是。

我最早在1996年的时候接触过传销这事,记得当时是一对夫妻档,男的啥印象我早忘了,女的因为亲自给我做过按摩(让人脸红的回忆啊),说记不起来就有点对不住了。但我太笨,一直没想明白数学上的递增究竟是怎么增上去的,于是对这男的说“做这个会怎样产生财富”一直没提起兴趣来,但他们要推销的是“摇摆机”,我对身体运动如何影响健康到是愿意体会一番,就这样委屈了那女的一把(估计那女的也算过做了按摩就能够增加成功几率这样的糊涂账吧)。

但更受委屈的是我的那位同学,为了拉我进来,被我躲到今天,按今天的话来说,他也是受害者,值得同情,但我到今天也不愿意搭理也是事实(为这些人叹口气,千万别遇上我这样心胸狭隘的人,否则你会真的一无所有)。而后,经常会听到某同学、某邻居、某亲戚“被传销”的消息。再后来,如果听到某同学、某邻居、某亲戚打听我的近况尤其是经济状况时总会怀疑他是不是“想传销”……总之,那些年里“传销”让我的人际关系备受煎熬,反过来也成了我评判人家人品的一个标准,真是一件滑稽事。

等我稍微理解一点销售这一行的时候,再回头去看传销就觉得这些受害者其实也都是咎由自取: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婪,对投机行为的放任,对自身财产的不尊重,他们哪里有机会去犯这个错呢(嗯,假如一开始他们就觉得这是一个错倒也不必我在这里马后炮了……此处思维混乱,删掉)?他们……无语了,还是做个安全点的总结吧,只要你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基本投资公式,你就可以跟我一样站在这里看看笑话就好了,生活不总是缺少点小事故嘛,何必在意太多。

昨天

昨天我在浦东一家快餐店里对着窗外发呆。早上8点不到,离我要参加的某个活动还有1个小时的时间,我看了几页叫做《好莱坞的叙述方法》的书,脑子里却在想着与电影或者写作无关的事情。我想我需要找一种放松的方式,于是用笔在本子上随意记下我脑子里正在想的什么,生活很累,尽管还没有到需要《活法》那样的地步,但也许我真的老了。

其实,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完整的事情,包括失败。我这么说也并非没有道理,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比如说我学会了盲从却学不会独立思考,因为盲从比较简单,不容易被犯错,而独立思考却总是遭人笑话。说到底我也有面子问题。我很虚荣,我喜欢来自他人赞赏的愉悦,要命的是我又很清醒。要知道虚荣与清醒是相悖的,这是痛苦的!

当我在本子上记下思想的垃圾有一种除污去垢的快感。因为我想尽快忘掉这些,正如“我在沙滩上记下你的名字,海水涨起落下后,我已忘了你是谁”这般的滑稽。人们走进这家西式的餐厅,却忘记了中式的生活是什么?地铁里有一则穿唐装喜迎世博的宣传广告,我会在脑子里闪过为什么他们穿的不是布鞋而是皮鞋的疑问。但没有人会在意这玩意,管它是什么,这里早就不是稀饭油条的城邦,但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吗?

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远离网络还是让我有了一种愉悦感,我真的很想这一天都属于我自己,可以坐在任何一个有阳光的角落里,像这样随手用笔写点什么。我居然有了一点思考,在远离了该死的网络之后。在我开始怀疑网络是否是该死的玩意之前,我是不懂得珍惜“思考”的,但现在我还多了对于未来的信任和期许,少了几分诋毁和攻击。这是快乐的。

耳边传来音乐声、店里机器的噪音和客人皮鞋踏地作响,这是一个叫做忙碌的地方。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很讨厌这样快节奏的音乐,它让我感觉不适。我焦虑的合上本子,连同那本翻了几页的书一起扔进背包里,一口气喝完已经冷了的咖啡,走出了这个鬼地方。

朱注,生日快乐!

happy day

康乃馨

今天是朱注宝贝的六周岁生日,恰巧幼儿园组织户外活动,去逛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他告诉我说他会跟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好玩一天,他还说小朋友们一定会祝他生日快乐给他唱生日歌的。我们给朱注过的是农历生日,月初阳历生日那天,他也有带糖果去幼儿园送给小朋友们。放上朱注成长的一组照片,祝宝贝生日快乐!虽然你越长大越不“听话”,但爸爸妈妈还是会永远爱你!

2004年,刚刚会爬的时候
2004

2005年,已经开始插着腰对爸爸说话了
2005

2006年,胆子还是不大,听到鞭炮声会害怕
2006

2007年,有掌控欲了
2007

2008年,还是喜欢躲猫猫
2008

2009年,幼儿园就是一个秀场
2009

2010年,真的长大了
2010

粉丝

google我经常在新浪微博上剔除一些粉丝,因为怕别人看见这些粉丝是没有头像的“机器人”时感觉糟糕,我不得不为了质量而去牺牲数量。但我也确实佩服既有质量又有数量的超级偶像们,他们的粉丝个体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号令这么一群粉丝,真是英雄气短也无悔!

在这几天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已然见到了一个超级偶像的范本并会议论不止,与大多数英雄末路的情节遥相呼应。在各国大片里也充斥着类似的桥段:为了正义或者其他什么公众利益,英雄舍己为人,成为前进路上的牺牲者。(往往为了满足观众对英雄的最高期待)在片子结尾,又会峰回路转,英雄身上发生奇迹得到神助,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最终化险为夷。这样的桥段可能在美国人的思维里能叫做故事,但在伊朗或者这里(我所知道的世界不大),抱歉,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想没人会否认自己曾经或一辈子都在盲从着什么,包括真实存在过的现实或者被掩藏着不知道的真相或着被修饰过的假象(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盲从不被否认就好)。盲从是粉丝长成的前提。可惜现实是超级偶像的坟墓,也是粉丝的坟墓。我们得学会面对现实。尽管我们从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说着要学会面对现实,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把愤青喊成了网民也未尝有好的迹象出现过,我们还是在人云亦云着乐此不疲的重复,且看不到时间匆匆溜走白发绕上鬓头。

不妨将盲从的心放下后去想想,其实谷歌真的没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不该是什么便捷的高科技、什么激动人心的新媒体概念、或者什么面对公正的勇气等之类的玩意儿(那些都只是工具,为了交换什么而拿出来的底牌)……除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尽管这种启发与谷歌没有必然关系,也不是说只有谷歌才能给到这点启发,但事实上还真的没有其他事件更容易让你看清这个问题。有趣的是,这本身又会与我们的敬仰相悖而行。哈哈,或许真理就隐藏于此,等待你来发现它吧。

力荐!《海豚湾》


我没办法用“喜欢《阿凡达》的朋友也应该去看看这部《海豚湾》”这种语气来推荐这部纪录片,我也没办法用简单的痛恨日本人的愤青心理去教唆你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对于朋友,我只能是没理由的推荐,我相信看完之后你自己就可以看到理由所在。而国内没有及时引进这部电影,我只能说是遗憾!甚至说没让这部电影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堂课,则是更大的遗憾。日本和日本人这两个词,我已不想多言,说他们龌龊或者卑鄙只会显得我狭隘了。或许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日本人不相信善恶到头终须报吧!会有的,我们都相信!

三个平方

这是一篇文不对题,题不对文的文字。“三个平方”对我来说是一种压抑,但我并不想说清楚这“三个平方”所指何事。我想扯点别的,好让我不去想这“三个平方”,又或者我本不该将它记载在这里,但于我而言它是一件重要事情,让我不能忘记!既然没有如果,那我就将这个题目留在今天当作一个节点吧。不想说其他的什么了,放一首歌听听。

蜜

红

绿

写一篇叫“春”的文字,来纪念我们每年最忽视的一个季节。从冬季开始,我的生活就开始变的懒惰、拖沓、敷衍。不全是季节的错,也不全在我个人,季节与心情混在一起,做了一个让时间虚度的梦。想起张国荣的一句歌词:“游戏在好玩,不过烧时间”,烧完了一个又一个季节,我们盼来了一个叫春的季节,却也无所事事,慵懒的装成一个无忧无虑的家伙。

我不喜欢小资,对于中产这个阶层我也很是抵触,在我眼里他们不比农民或农民工来的更为亲切。在对待季节的态度上,后者表现的更为尊重与信任。“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城市化越发扩大的今天,听上去是已经不像那么回事了。我这样的农民工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城市里待久了,也忘了在三月里可以做些什么,而三月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记忆的闸门。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些变故都发生在三月里,在不同的年份,记录着我的成长。但在今年,我却突然发现,我不应该继续这样过着三月。

其实我该忧虑才对(用忧虑这个词似乎不太准确,更像是要表达该面对现实的意思,一旦面对现实,想不忧虑似乎也难)。或者说我应该不做具体的表现。我可以不计划什么,也不需要按计划完成什么;我可以不去看什么,也不需要因为看到什么而发出什么感概;我可以假装今年与去年别无二致,我该继续那样的惯性生活,而不是因为灵光一现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总之,一切的反应看起来更应该符合季节的特点才好。春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草长莺飞,美女成群……能在这样烧时间的季节里,做一些不烧季节的事情该有多好。但怎么去做呢?我不知道。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