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书、咖啡馆以及白日梦

看完老电影《第三个人》的第二天,无意走进东安路的一家以为早已关张的大众书局,随手翻开的一本书,那一页的前两行,作者写道:“下午六点钟,我精神抖擞地现身在附近的小演讲厅,就像电影《第三个人》里的霍利·马丁斯一样。”

在电影中,霍利·马丁斯是个不知名的小作家,本想找份工作糊口,却不幸落入朋友设下的圈套。好在无论是被朋友利用,还是被情人误解,甚或被听众嘲弄,都不能阻止这家伙积极、勇敢地面对一切尴尬或不幸。

帕蒂·史密斯在《时光列车》里的这段话,想表述的可能就是这种积极和勇敢,哪怕眼前始终漆黑一团。

翻到前面,又读到这句,“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并没有咖啡馆,但咖啡馆一直存在于我所看的书里,之后便在我的白日梦中越来越像是有那么回事儿。”

就职业习惯而言—-我相信深爱所做之事并不需要不好意思—-无论在哪儿,但凡看到“咖啡”或者“咖啡馆”这样的关键词,总能让我眼前一亮。

好比茫茫人海中,一眼就能看到恋人的背影或者见到与她有关联的任何物品一样,总能让我的世界暂停一会儿,慢慢的看一看,或者回忆一下究竟发生过什么。

更何况这一种,与我所思所想极其近似。有如两个陌生人刚一见面,只一个眼神,发现你所珍视的某样特质,立即被彼此吸引。帕蒂·史密斯未必不会被我吸引,我觉得,但我先被她深深吸引。

我一直相信,咖啡是一种语言,梦想要开一家咖啡馆是一种态度,这一种人天生同属一个部落。

我花了十分钟,读完那一篇,结尾遗憾的表示:“我永远都无法开成的那一家咖啡馆,还有无数家我没机会上门光顾的咖啡馆。”

我叹了一口气,合上,在亚马逊上找到这本书放进了购物车,它比书店要便宜20元,可以买四、五十克咖啡豆了。

还有两三分钟的时间,我赶到楼上的电影院,点映的《皮绳上的魂》只这一场。有十来个人,散坐在影院的各个角落,大多数像我一样是孤身一个。

坐在我身后的倒是一对儿,让我印象深刻,影片三分之一处,我听到其中的那位女士鼾声如鼓,闷闷的敲着,沉稳悠长。

也许,帕蒂·史密斯可以更积极一点,总有人想办法去实现自己的白日梦,以及无数做不完的美梦。

读书好比照镜子,自个什么模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模样

读书或不读书,是看人的,有的人读烂圣人书,做人还是失败,有的人大字不识几个,照样名利双收。读书不是个必须项。

对爱读书的人来说,怎么读书其实很重要。包括如何选书,读多少本,什么时候读,怎么读,读完之后要怎样……可以交流的地方很多,但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种地的农民,需要掌握的知识,一点不比读书人少。

我算是自小爱读书的。大概是虚荣心有关。如果妳从书里获得的故事或知识,可以让妳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有其他好处的话,多读几本书,是很容易做出的选择。

只要一直读下去,难免会读到自己的内心。书中的一句话、故事里的一个人物,就像下雨天没打伞一样,走久了,总有湿透衣服触动内心的时刻。

好多做男人的道理,都是从古龙小说中的陆小凤、花满楼、楚留香身上学来,比如不要欺软怕硬;好多交朋友的原则,都是从《东周列国志》里学到,比如珍惜生命,远离谄媚。

再一直读下去,又会否定心里认定的一些事,知道了除了黑白,还有灰色,知道了除了对错,还有妥协;知道了除了进退,还有隐忍。

再一直读下去,知道了很多知道,但更知道自己并不能做到。这个时候,其实,既想多读一点,让新认知来洗刷旧思维,又害怕读了无用,只会越来越迷茫,徒添焦虑。

直到有一天,终于理解为何那些不读书的人,做事为人一点不比你差,甚至更好。才发现,“读书”两个字可能是最大的误会。

书是什么?前人的经验,既无私又自私,能被分享共用,自然是无私的,但越殂代庖又是自私的,更何况既然是经验,难免有偏见,摘不清,就会误导读者。

再退一步,经验既能写在纸上,作为文字图画传承,也可以含在口中,作为歌谣诗篇吟诵,更可以作为做法,做给妳看,让妳有样学样。而最后一种,没有“书”的样貌,没有形式感,看起来廉价,其实与书价值不相上下。要看妳如何理解。

既然谈到理解,又不得不说,一万个人读书,总有一万种不同的理解,不然同学那么多年,为何分得清好生差生,明明都是读同一种书啊?再者同事多年,为何有人晋升加薪,有人辞职退工,明明都是同一种工作安排啊?

理解又是什么意思?好比人照镜子吧,自个什么模样,照出来就是什么模样。妳总能看到自己最好看或者最不好看的地方,读书,读进去的,总是妳最在意的部分。问题是,妳在意的,未必是最重要的,所谓理解力,大概就是分辨谁更重要的能力吧。

这样说来,好像清晰了很多,读书未必重要,不就是照镜子嘛,书里可以照,做事的时候可以照,做人的时候可以照,围观的时候可以照。这点是公平的。

但理解力上的差异,就有点让人尴尬了。

有时候,我看到一些女孩子,本来长得不丑,但是穿衣打扮,总有一种奇怪的能力,能让自己变得最丑。至于是我的鉴赏出了问题,还是她的品味出了问题,就另当别论。万一我是那个能决定她人生重要的下一步的人呢?

回到读书上,爱读书的人只管继续读,不爱读书的人,没必要拿这个形式锁住自己。但无论哪样照法,选出哪一样对自己更有用,才是唯一重要的事。

芳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芳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
写着:

“今天有点烦,
一个人蹲墙角,
发现了一只小强,
跟它聊了很长时间。

把我对人生的看法,
还有现在生活的状况与烦恼,
都讲给它听。

它还没听完,
就死了………”

我想给它起个题目:
墙角的一只蟑螂

我知道她今年受的苦,
我也正在与她一起分担,
毕竟有一部分我正是罪魁祸首。
但说实话,
是你要走的路,
一步都省不掉。
于她如此,
于我也一样。

我们也许掉进了一个漩涡,
本来是一件坏事,
然后又多了一件坏事,
然后再多了一件坏事,
然后发现每件事没有最坏,
只有更坏。

也许只是遇到了人生的另一面,
哪一件坏事,
都不是没有来由,
无非生老病死,
抑或生离死别。

我们不能只拥有生活的美,
却拒绝另一面。

我们只是不能适应这种辛苦,
看起来还远远没有尽头。
我们知道这些事必须默默等待,
慢慢经历,
就好像晚点的火车。

我跟她说:
“让你悲伤是我的错,
我会改,
写出这段文字,
让我自豪。”

我安慰自己,
想要去什么地方,
就得走什么样的路,
承受什么样的辛苦。

也许,
我们就是墙角下的那只蟑螂,
力气用完的时候,
淡淡的等待死亡。

补课未必就是师腐 也可能是家长未有尽责

一家长在班级群里转了一条痛斥“师腐”的视频,过了很久才发现转“错”了群,尽管解释了一大通,但内心一定“奔溃”了,她可能才想起自家娃的所有老师都在这个群里。

“很抱歉,视频发错了,我真心觉得我孩子的老师个个都很好,几次说补课,老师说学学看,暂时没必要,这种负能量的视频发了,辜负老师的一片心苦教导。在这里真诚道歉。”

这事有点荒诞,的确有好几位老师正在做这样的事情。而交钱补课的孩子,也不在少数。很遗憾,朱注也在其中。

我虽然反对补课,但换个角度去看,“补课”带来的好处也是有的,比如你当作托儿所来看?起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你的孩子可以专心的去完成课堂作业。

另外,“补课”也是让我们这些没出息的大人们暂时获得心理安慰的一剂药方。

课都补了,成绩还跟不上,那就是实力使然、不必苛责了。要不然怎样?我们愿意承认孩子不聪明,但不想承认他们不努力。“补课”,就是在证明自己有在“努力”。

当然,尽管不说出口,内心还是不禁要问:老师们在“补课”上的付出,与在学校里“教学”上的精力投入必有冲突和矛盾,这才是大家质疑“师腐”的根源吧。

至少在我们小县城,教师这类职业颇受大家羡慕,旱涝保收,老有所养。他们是兢兢业业还是混日子,全看个人的职业责任心,以及对教师一职的敬畏心了。

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还是拿钱来买成绩,未必真有对错可以讨论,但好歹算是两条不同路径吧。孩子们遇到前者是福气,遇到后者也不要抱怨,就好像教你学车的教练,目的是让你拿到驾照,可没精力把你训练成飞车特技演员。

当然,我不反对那位家长的内心潜台词,毕竟,无论转到哪个群,她都是因为赞同才转发的。不然,又是另一种荒诞了。

写在桑切斯今晨梅开二度之后

阿森纳2:0赢了降级的桑德兰,大腿梅开二度,其中一个还是厄祖助攻的。不过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下一场可能就没了,甚至下个赛季也不再有了。

一方面,二十年来,阿森纳从未失去欧冠资格,算是一份荣誉;另一方面,十二年来,阿森纳无缘英超冠军,更被看成是丧失斗志的表现。

桑切斯不喜欢没有斗志的阿森纳可以转会,我不喜欢没有斗志的阿森纳,却不想移情别恋,不是我欠她的,而是找到了同病相怜的感觉,我怕放弃了她,紧接着就会有人有样学样放弃我。

朋友提醒我,需注意避免受吸引力法则的影响,这个法则认为“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好比你喜欢的球队或你的星座,不仅没有斗志,性格上还跟个天枰似的犹豫不定,做起事来摇摆拖沓。我很容易相信这些都是我天生的病。

负面的东西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的表现都差强人意的状况下,越脆弱的人,越容易对号入座,越是对号入座,越是发现无药可救,然后……

乐观点看,我也可以对着镜子说,如果是有意识的去吃一些苦,不一定就是能力有限吧,也可能只是做了一件力不从心的事呢。

做错事总是有机会改的,好比排错了阵型用错了战术,一场输了,下一场赢回来就好了。可是人不对了,一切都难以好起来。

我呢,最怕自己不对。而且,可恨的是,我既不能转会,也不能解雇自己。

阅读能让你与众不同 但读书会做不到

自内容创业概念红火以来,身边不止一位朋友跟我推荐樊登读书会,我默不作声,不想回应。但不代表我不爱读书或者不赞成读书会形式,只是,不想参与而已。

在我看来,读什么书,吃什么菜,交什么朋友,都是个人喜好,由成长经历与环境决定,要鼓励有差异化,不然在学校跟一拨人读相同的书,接受同一个论调,来到社会,又跟另一拨人读一样的书,认知同一段认知,趣味在哪里?价值在哪里?至于读书会是几个意思,大家看法不同,我只是不想假装自己有在读书或者读书量能达标就对了。

换句话说,不怎么阅读的人,知道阅读重要,只是不知道为什么重要。如果她知道,就不会加入什么读书会来约束激励自己了;毕竟,阅读是少数几样能让你与众不同的路径之一,且成本最低。

另外几样也能让你与众不同,比如多出门转转,以及开家赚不到钱的咖啡馆。只是这几样都很费钱,代价大,不是我的建议。

再说阅读,成本其实也没那么低。比如你要读什么书,站在哪些角度去理解,读完一本书需要多长时间,读完之后有没有即时回报,这些都算在决策成本里。也许这就是收钱搞读书会的动机所在,提供便捷就是生财之道。

问题是阅读这件事要不要便捷是见仁见智的。

这让我想起农村里养小孩,喂食的东西都是大人咀嚼过的。等孩子长大点,还用这种方法喂食,就不像话了。就算孩子不觉得恶心,大人也该自觉点才是。

大多数时候,自欺欺人和自娱自乐没啥区别

阿森納一输球,我的心情就坏了。

好不容易熬到7点钟,去楼下买了三只肉包子、三只菜包子和两只烧卖。菜包子归芳,肉包子归我,心情还不见好的话,烧卖也归我。

有个App帮人看运势,说我近来财运不错,不想却反了,又是入不敷出的一个月。整个三月,阿森纳没赢得一场关键比赛。于是卸掉那个App,顺便还卸掉其他十几个没什么用的App,腾出5个G的空间来,虽然并没想好有什么用。

我需要再简单点,尤其是目标,需要既简单可见又清晰可达。我能理解,球场上任何一次起脚射门,任何一次向前推进都需要勇气,可是,没有勇气为何还要参加比赛呢?

我不缺勇气,似乎也不缺谋略,但勇气需要能力做基础,否则就成了摸不着的空气,日子久了,不晓得是因为呼吸而活着,还是因为想活着而呼吸。就好像阿森纳,不晓得是只有争四的实力,还是只有争四的命。

听说球迷围着大巴骂阿森纳的那些球员,我倒是冷静下来,毕竟,三个肉包子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除了治肚子饿之外,也能让人回归到平凡人的角色里来。成天叫嚣着别人应该如何如何的人,自己一定过的不尽如意。即便是为了隐藏这一点,我也要与人为善,不能让别人发现我过的有多糟糕。

三月如此,到了四月,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好在可以一直从头再来。生活虽然不是演戏,但我的人生始终都处在彩排阶段。

说真的,大多数时候,自欺欺人和自娱自乐没啥区别。

咖啡、足球、鲜花和情怀

魔都咖啡展第一天,领导去看了一圈,说没去年办的好,因为没见到什么好看好喝的速溶咖啡;还说韩国人挺牛掰,先做出了“那”台机器;又说挺为我感到骄傲的,因为韩国人做出来的,是我曾经想过的;我也挺为自己骄傲的,有这样的一个领导,就是做成白痴也不会太自卑。

她说话的时候,我在一个微信群里默默地领走了三个红包,一个是我的,另外两个是打赌中国队不输伊朗的赌注,因为我喜欢的球队总是毫不例外的输球,所以,如果想自己不输,只要赌她输就好了。

领导其实不关心咖啡。她说喝咖啡可以,但是勉强去评价她就做不到了;她也不关心足球,她只是很关心我,请我看球的时候,不要一惊一乍,免得她睡不着让我难过。

我其实并不关心足球,除了阿森纳和温格,反正别人家比赛总是好赢,反正别人家球星总是争气,反正别人家主帅没温格帅,反正别人家球队都是拜金之流乌合之众。

我甚至好久没去过正经的咖啡馆喝一杯正经的咖啡了。上次约了一位年纪比我小很多的老师,在折叠的南昌路店,喝了一杯耶加雪菲,聊的话题却是包月鲜花和花业黑幕。

除了店家从日本淘回来的咖啡杯让人印象深刻之外,我就沦陷在“99元包月鲜花是作死”的论断里。情怀这种事情,真是因人而异的。

对照我的咖啡、阿森纳和鲜花,好像是有点情怀的,不然为什么都过的那么惨淡无力呢?

农夫与蛇,以及美国人的感恩节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农夫在路边捡到一条被冻僵的蛇,爱心泛滥的农夫把蛇搂在怀中,为它取暖。当蛇醒来,竟向着农夫的胸口大力一咬,令他中毒死亡。

临死前,蛇对农夫说道:“不要指望从恶人那里获得回报。”

农夫死了之后,蛇并没有停手,而是来到农夫的家,杀死农夫的妻子和儿子。因为它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温暖点的地方以便繁衍生息。

等到子孙满堂时,蛇还将咬死农夫的那天作为感恩节,以感恩上帝的眷顾。

在另一个寒冷的冬天,一群美洲的印地安原住民,面对102个流亡到此的英国清教徒,同情对方没吃没喝,于是传授筑坝拦河捕鱼种玉米的技巧,使得这些流亡者过上了有饭吃的日子。

流亡者在丰收之后,选定一个日子,邀请原住民来家里作客,感恩上帝赐的食物。

据说,这是美国人过感恩节的历史由来。

好消息是,这一代原住民与这一批流亡者,除了互不伤害之外,甚至还结盟联合抗敌;

坏消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原住民与流亡者的后代之间还是爆发了冲突。

冲突之后,在流亡者后代的认知里,他们已经不是逃难者,而是这块土地上的新移民。

更坏的消息是,一年接着一年,不断有新的新新的新新新的移民,踏上这块大陆;

更更坏的消息是,他们与原住民之间不断爆发出大大小小的各种摩擦和冲突;

再加上这块土地上,还有300多个原住民部落,彼此间的你争我夺,也让他们无法继续主宰美洲。

至于有没有发生过新移民针对印地安人的大屠杀,还是让历史学家去费心考据和论证吧。

所以,美国人要过“感恩节”时,原住民心里会是什么滋味,你感受到了吗?

蛇不会感恩农夫付出过什么,只会感恩自己的努力索取,得到上帝的眷顾。

如果勉强蛇的子孙为祖宗说句话,它们也许会这样讲:“它过它的感恩节,并没有要求农夫的后代一起过啊。”

总之,感恩节这件事,是胜利者的喜悦,更是失败者的悲哀。

和尚还是臭皮匠?做人心态放平身段放低姿势摆正最重要!

刘韧先生在今年四月初,建了一个“互为人师”群,我自觉不够做人师傅,但三人行做个臭皮匠还是够胆的,遂申请加入,有幸认识到一帮很聪明的人;

他时常会在群里抛出一个议题,算是提问,也在找新的答案,来来回回讨论几句,思维就活跃开了,不再拘泥于个人的小框框,对任何参与或者关注的人来说,这都是好事;

比如他问:三个和尚没水吃和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的区别在哪里?如何避免前者,鼓励后者?

对这个做人的议题,我是深有感触。这两种人,我都有做过。既有和尚的那种“没有你老子照样活”,也有臭皮匠的那种“有了你我们才会好”。

这两种人的区别,在于对自我的认知。和尚认为不用别人帮忙,自己照样能喝到水,而臭皮匠会承认个人智力不够,需要更多的人来帮助;前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后者更容易看到对方的优点。

回想起来,似乎我最开心的时候都是拥有臭皮匠心态,而一旦到了和尚心态,我就几乎要离职了。

所以,我似乎也有思路应对这种状况,去避免前者或者鼓励后者。

首先,自然是从自身找问题,多多自省,凡事先问问自己的问题在哪里;

其次,经常看看合作伙伴的优点,并且要予以信任,关键时候要交的出去;

然后,也不要忘了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优点,能者多劳,不怕吃亏;

最后,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不要贪功,功是虚的,毫无价值;不争面子,面子是别人给的,不是自己勉强的;一句话,能捞到里子就守住了基本盘,就够了,其他有的,纯属运气,要感恩。

实际上,我在回复这个问题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只是觉得值得记下来,不想又细化了一步,老实说,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希望不要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