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利和比亚迪的一点点坏话

在我看来,吉利和比亚迪都不应该在汽车领域获得很大的成功。尽管目前他们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销售成绩。在一个急速膨胀的市场和一个虚荣心作祟的年代里,我不认为这是真正的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

我站在一个来自90年代初的,在汽车改装厂的流水线工作的工人这样一个身份上去下上面的结论,我没打算抵赖这只是我的不服气。作为一个曾经有志于汽车制造业的家伙,我想用运气来掩饰点什么也不为过,尽管我曾经还是一个“不合格”的工人。

不过,时间还长的很,10年后我们再看吉利和比亚迪,那个时候他们在做什么最重要。

我喜欢并且佩服勇敢者,但并不喜欢好高骛远之徒。我本人看上去更像后者,这也是经常自我怀疑的缘由之一。探险之于个人,是一种精神、意志及生理上的多重历练,但对于一个层次丰富的团队而言,则更多意味着残忍与不幸。

如果李书福和王传福在做好摩托车或者电池之后,能像王石那样安分守己,只是去做一个人的探险,我也会对这家企业保有更多的期待,对他们本人保有更多的尊敬。不要说我固执于“隔行如隔山”的愚昧之中,起码我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实际的产品里没看到成功的合理理由。

怎么了?!一年几十万的销量还不能说明问题吗?连王传福都在央视“对话”里用到忽悠这个词,你会认为他们是在用专业的方式销售汽车的吗?好吧,就算是专业的。你又认为我们的消费者真的懂汽车吗?又有几个没被那些媒体公关稿所蒙蔽及诱惑过呢?

庞大的人口基数,非对称的销售信息,丰富却无良的媒体误导,急切盼望被归类的消费心态等畸形因素是吉利和比亚迪能够获得市场销量的主要原因。一旦消费者理智或者被理智之后(理智属于主动性的,说明消费者不愿意在做傻子了。而被理智则是指消费者在付完不该付的学费之后学乖了),还会有这样的生存环境吗?

但无论如何,李书福和王传福算得上是“勇敢者”,一定要在前面加上一个定语的话,我则只能在“愚蠢”或者“凄凉”之间徘徊。但你一定知道,我这不是在做人身攻击。

牛叉的鹦鹉

看完这只鹦鹉的表演,你会不会想马上养上一只呢?好吧,放弃这样的想法吧,如果人人都可以做到,就不值得惊奇了。

生活中的我们其实总想着成为这样的一只超越自己的很牛叉的鸟儿,把这个当作理想也对,起码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但天性就难免要遭遇折磨。

回看下镜头中的鹦鹉,只是为了得到一点点食物的奖励,就不得不卖力表演。你能说那是一件于它个体快乐的事情吗?你说的对,确实让它看起来比其他同类聪明很多,问题是它们的生存是否依赖于这种聪明呢?

突然有这些感概,只是因为朱注马上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由此而来的教育问题,让我多了一份神经质的思考。适合孩子天性的也许才是对他成长最有帮助的,我该如何维护这点呢?

电视里在播放因为太阳风暴而产生的北极光,我赞“很漂亮”,朱注在一旁戚戚然:“也很危险”。没搞懂他怎么会突然来上这么一句。他舅舅最近还在夸他,说话有逻辑性了,也许是我们待在一起很久了,我咋没注意到朱注的变化呢?回过头看看床上,这家伙还在熟睡,希望他可以一直那么安静从容,别学了那只鸟,为了牛叉和那点小奖励而幸苦了自己。

小幸福

人若觉得当下幸福是一件本身就很幸福的事情。这种感觉被总结成这样的一句废话,再说出来之后,会让人舒服。这跟谎言被重复一千遍之后就不是谎言的情况完全不同,生活需要得到认可,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唯有对自己的认可才会感受到价值所在。

经过两个多月的煎熬,朱注的事情总算有了一个比较幸运的结果,至少他可以继续在这个城市读上几年小学。帮我解决这个难题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我的大姐,特别感谢她。也只有她才不会去管我有多糊涂多耽误事,她只管帮我解决就好。我得记下,感恩。

昨晚上线,有人加我QQ。原来是十多年前的老相识Q,在同乡豆瓣群里他观察我有一段时间,想必也只是想证实下我是不是他认识的那个人,结果就是一出老友重逢的好剧。Q是我年少时所认识的两个笔友之一(还有一位是C,而他们两个之间也是好友)。就那么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把我带到了1996年之前的岁月里。那本叫做《通俗歌曲》的杂志现在还在出版,而且推出了《摇滚》版。是它让我们,皖南山区的三个农家子弟,彼此靠书信方式也可以畅谈理想,那是青春岁月里最值得回味的一段。这也是我对杂志多少有点感情的基础所在。

你很难说,现在的这种幸福感来自具体的哪个时间点,或许在你失落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他日掀翻失落重获快乐的一笔。相逢容易别时难,但起码为下次重逢也预设了一份惊喜,出发点无论有悲有喜,但结果都是快乐的。能体会到,就是种小幸福,惟愿它常伴你我左右。

太阳风暴

太阳风暴
想必这两天,看过《2012》的人禁不住要回忆下电影里的细节,好好演练下如何化身男主角,携带家人逃离地球末日。听起来是天方夜谭,说起来也只是一个玩笑,但没人会认为电影里的情节不会真的发生,再加上我们的专家每每在出现状况之后,总是报喜不报忧,造成公众认知上的模糊,让人更加焦虑。好在也有一些杞人忧天的家伙,尽可能的将事情不好的方面也说出来,虽然恐怖了点,但心里有底,即便是错误的认识甚至极端的偏见,也比无知要强。

来自星岛的消息:“太阳风暴抵达地球,未对中国有明显影响”。按我的理解就是,太阳的能量增加已超过自身负荷,大约每11年会做一次自我调整,多余的能量被排放出来,形成太阳风暴,地球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归根结底是太阳的能量太多了。这符合中国人的“水满则溢”的说法。试想一个人精力旺盛点,其身边的朋友自然会多点麻烦事。

那么,太阳的能量是如何增加的呢?为什么会超出自身负荷?地球人有没有想过如何利用太阳能量为人类谋利益?这些问题的解答应该有利于我们如何应对“太阳风暴”,但最底线的一个问题依然还是:地球会不会毁灭?虽然早前科学家们也有判断:地球每2700万年就会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从这个结论上说,人类起码还有1600万年的寿命。但这仅限于物种而言。对于物种存活的这片土地,地球本身是否会遭遇险境,要比1600万年以后人类会不会存在更为要紧。

好吧,我们宁可相信地球不会轻易被打垮。但太阳风暴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就已知的情况而言,频繁的太阳风暴会影响通讯、威胁卫星和破坏臭氧层。我们又应该做哪些防护措施呢?就算放弃抵抗,演练下在那种情况下如何生活也是很实际的一件事情。其他,诸如地磁冲击波、日冕喷发等术语也将闯入我们的无聊生活,公众有责任了解并掌握它可能带来的伤害会有哪些。但要记住,这种伤害不应该涉分地区,要知道,地球就是一个村,村东头受灾了,村西头会好过吗?

本文照片来自NASA

跟踪

生活里处处都是不安全。我们并不想对周围的人都保持戒心,但说句实话,我们还是小心为妙。当然,在相对情况下,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立和安全的,除非你于某人来说有利可图,或者你这个人值得别人想方设法去冒一次险。对于那些该死的广告人而言,他们在满世界寻找消费者。

可惜,作为一个消费者,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只是一个被鱼饵不断引诱的猎物。自信一点来说,我们主观上决定着每一次消费,并尽量保证它足够的冷静和理智。但消费本身就是一种冲动的行为。即便抛开冲动这点个人原因不说,我们还在不知不觉中被人引诱着消费,假设你怀疑自己正在上钩,你是否还能从容处之?

转一则来自WSJ的视频,你会发现,那些出现在你眼前的网络广告似乎常常可以命中你的兴趣?其实这很少出于巧合,而是广告商根据你的爱好做了定向投放。《华尔街日报》的克里斯蒂娜·崔(Christina Tsuei)在这个视频中解释了广告商是如何通过你电脑上存储的cookies跟踪你的喜好的,并通过这些喜好,也就是你的隐私来运营着他们的生意。

必须老实点承认:我们是被跟踪了的一群人,因为我们有消费的能力。这听上去是一个让人无语的冷笑话。是的,劫匪不会去劫持一名乞丐,但不做乞丐的原因并不是为了愿意给劫匪劫持。这种很拗口又很伤神的比喻并不会是你喜欢的,但却很形象生动。

也许,世上还是有一点良知的。就算是开发这类软件的技术员们也曾经在这些基本的问题上因那可怜少的良知而纠结过。譬如,在浏览器大战中,微软曾面临一个选择:是帮助用户保护他们的网上行为隐私,还是帮助广告商跟踪用户的喜好。但最终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微软还是推出了原本可以自动保护用户隐私的Internet Explorer 8.0浏览器,但现在,用户如果想让自己的上网记录不被跟踪,每次启动这款软件时都得打开一次隐私保护设置。这是一种不顾及用户感受的行为。可就是这种感受,又有多少个用户真正的了解过自己曾经可能该拥有的权利呢?

好吧,睁开眼睛推开窗户看一看吧,劫匪已经在门外等候。

没有主人就不会有伤心

Toy story 3“没有主人就不会有伤心”,这句是《玩具总动员3》里面的台词。听上去很像金庸小说里的某句人物独白,邪恶又冷漠的很。但或许就是这句话让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值得大人们去看一看,想一想。

之前的两部我没有完整看过,几乎没什么印象,单这一部,还是看到了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主人忠诚于自己的玩具,玩具忠诚于自己的主人。引申来看,人是否忠诚于自己的过去,而过去又是否还忠诚于你。谈到过去,想起一句歌词,“过去很熟悉,现在不懂你……”稍微可以体现下现代人的落寞。

现代人活的很累,累加在身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却忘了能给自己带来欢乐的那些基础是什么?它还在你的身边吗?大家每日忙碌着,辛苦着,累并认为快乐着,但很少感觉畅快淋漓,而这些许的压抑又来自哪里呢?就像是天上的阴霾,挥之不去。

好吧,我们得承认,我们自身就是一个玩具,在今天或许是新的,但在明天或许就会遭到遗弃。可是我们的主人是谁呢?他在哪里?会不会有所谓的灵魂?或者是内心里的那个强大的自己?当我们愿意颠倒着来看自己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奇怪,承认自己是一个玩具该有多么的好,万幸的是我们还会伤心,但不幸的是除了伤心之外,我们却真的还没找到主人。不过,我愿意去等。你呢?

你信教吗?

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消息,据中国民间组织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称,当前中国基督教人口有一亿,而家庭教会组织则多达80万个,远超于政府的三自爱国教会。他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有2亿人口信奉基督教,而社会需要一个精神体系,是中国宗教复兴的根本原因。

宗教的缺失一向被看作是国家软实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因素,国人在得到过好多马马虎虎的结果之后很容易将失利归咎到“我们没有信仰”这类原因上来,譬如对于国足的表现,总是一副怒其不争的态度,但那结果似乎也早在预料之中,没有信仰的团队自然是以失败告终。而似乎也只有信奉宗教才可以证明国人的信仰为何物,尽管我们并不确定信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我固执的认为宗教只是信仰的一种承载方式,如果说不信教的我就缺乏信仰的话,我并不是很在意。诸如爱与和平、包容与忍耐等等信条,我也有我的解释并持续遵守着,能这样就好,何须一个形式呢?可是,你得知道,大部分人都还需依赖于组织内去完成这些信仰,这本身确实值得关注。

而“我”的问题则更为普遍。一则是出于过分的自信,另一则也表露出一种坚定的自卑。组织内与组织外,是不同的两种境界,内外的含义自有不同。我在这里不敢多说关于宗教组织内外的关系,怕不小心亵渎了神灵。很明显,我急于找到那些游离在组织外的人,想与他们交流沟通:你有你的信仰吗?你相信你的信仰吗?你信教吗?这样的问题最终会困扰到我,是因为我孤独惯了,孤独本身就像是一种信仰,如今我却想摆脱它。

七月微博自选集

07-31 05:56 说:
陈文茜之流为何总是想着用“骂”人来表达情绪传递想法呢?

07-30 10:01 说:
第一次试用支付宝买彩票,居然2元变5元,大家说这是不是一个陷阱?

07-29 07:59 说:
现在唯一能做出判断的是:“2010年7月28日上午10点”,又是一串很快会在我们脑海中被遗忘的数字。

07-29 06:33 说:
鬼子要占钓鱼岛了!钓鱼岛,好奇怪的名字,究竟是要钓哪条鱼呢?

07-28 18:35 说:
徐家汇美罗城正对着的那条大马路路面有多处带状裂痕,部分地带有凹陷。希望这个情况已在相关部门掌握之中。

07-28 06:20 说:
当你不够专业的时候,你的要求总是多变的

07-27 09:57 说:
想找一个可以好好说人话的地方。

07-27 06:06 说: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推行收费不到一个月,仅剩下7%的读者。
默多克传记的执笔人伍尔夫透露:不光是没人去网站注册,就连可以免费浏览网站新闻的报纸订户都懒得注册。

07-26 11:40 说:
我该时不时问下自己:别人能做的,我都做了没?

07-26 11:25 说:
我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去NM的上海!

07-26 09:44 说:
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显得从容,真正面对时又不知道是什么心情。

07-25 23:16 说:
奇瑞和比亚迪作客央视《对话》,问答间满溢自满情绪。虚对虚与做实业难道不矛盾吗?

07-24 19:48 说:
朱注哭着跑进来,爸爸安慰他,男孩是不哭的。他点头答应。
爸爸更进一步,大侠更不哭了。他回答,我又不是大侠。
爸爸无语。好在朱注真的没哭了。

07-23 20:56 说:
不能与习惯推脱责任的人交往。因为我有很多缺点,同时我也不愿意别人把这个当做他犯错的理由。
唉,我还是不够包容。

07-23 20:46 说:
你以为最了解的人往往最让你看不懂。比如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吗?我是迷茫的。

07-23 05:45 说:
北宋时候用“寿山石”刻一方“宁静致远”的印章要花多少银子?

07-22 14:45 说:
那些QQ前面挂着“我想聊天”图标的,其实只是为了在QQ群里占一个靠前的位置,别误会了。

07-22 08:41 说:
“中国人讲起话来,来势汹汹,使我们丧失了礼貌。”柏杨二十多年前说的情况到今天也没改变。

07-20 17:32 说:
刚开始,我以为你什么都懂。听你说了几句话,才知道你就会装懂。

07-20 11:44 说:
那些需要你表态“承认”的事情,你需要更多思考的是“承认”之后该做些什么。

07-19 20:57 说:
我明白了:真正的精英不看他占有多少财富,而要看他分享给社会多少东西。

07-19 18:31 说:
我确定,能偷着乐的都是高人。

07-19 18:26 说:
当我无意中看到某人的短板的时候,我就暗自偷笑。这下我终于不用太自卑的面对某人了。 回应

07-19 18:12 说:
甲:你连房子都还没有?
乙:是啊,混的不好。
甲:那我比你超前点,我有四套。
乙:无耻!
甲:不过四套房都很便宜,不值钱。
乙:谈点别的吧……

07-17 08:49 说:
在某个时刻,我们因为我们的方言而收获着幸福,我很希望这种幸福可以被孩子们继承下去,而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的回忆

07-16 16:51 说:
问“沪女研究生中环肇事4死6伤被判5年”一案:4条人命仅值5年????!!!!!!
07-16 07:21 说:
我在早上5点钟起床,拥有一个糟糕而又青春的清晨!

07-15 09:38 说:
第259期《城市画报》杂志“平媒的终结?”专题里《无用的纸张……》一文,明显少了点对同业的尊重,少了点对未来的想象力,少了点对行业的判断力。却多了一点自爱,多了一点浮躁,多了一点矫情。
我这么说,这不算是攻击,算是读后感。

07-15 09:02 说:
《每日经济新闻》报今天在东方书报亭做促销,1元钱买份报纸另送一瓶果汁。
不知道小卖部的老板会不会过去批发果汁?

07-14 18:30 说:
W说《独唱团》:明明是一本《小说月报》,却炒的跟要“五四”了一样。

07-14 11:49 说:
我以前会觉得自己在等待机会做点什么。
但现在又觉得即便真有机会,我也做不成什么事。
这种变化是不是就叫老了?

07-12 09:09 说:
我既然那么穷,为什么不去赚钱?!

07-12 06:56 说:
话说做网络推手这行,需要点专业知识。
如果未来帝赌对了西班牙,那会有多少人膜拜啊!

07-12 04:39 说:
看着围观的嘉宾,我想起古罗马的角斗场。
你看球员们像不像是角斗士?

07-11 04:21 说:
章鱼帝又猜对了,德国会不会修章鱼庙?
这样可以算作一个德国特色的旅游项目。

07-09 16:43 说:
有的时候,想请求(这个词用在这里太文艺了)社会多关注我们农民。
但更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看得清这现实。
好在自己还年轻,只好鼓励自己多做点努力,不能改变所有人,那就改变自己吧。
如果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能改变,就只好认命了。
我很害怕认这个命!

07-08 11:04 说:
摩托车与单车不同的地方在于,摩托车不如单车浪漫,“夕阳、初恋、单车”要比“夕阳、初恋、摩托车”更加悠闲,摩托车太过急躁,回忆也要这么匆匆的赶,压力太大了点。

07-08 04:33 说:
如果你一年可以存下15万,那么你只要花17年就能在上海买套房。
如果你跟我一样,一年只能勉强存下1.5万,那么170年后,我依然可以买套房子,而且是真正的传世之作。
170年总该传了六代吧。

07-06 18:46 说:
普华永道预计今年国内市场融资总额会达到5000亿元。
不知道这里面的企业会有多少家能做个50年。

07-06 18:44 说:
从金正日三子改名金正银这事上我突然醒悟:原来朝鲜人就是喜欢“改”。

07-06 18:39 说:
新闻里说目前最幸福的国家是丹麦和芬兰,主播还特意点了下美国排名17位。我以为我生活在美国,要不主播为什么不提中国呢?

07-03 20:46 说:
我从一开始就坚定的支持德国队!但在这关键一战之前,我看到前国足队员也表示支持德国,心里开始忐忑不安:既然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那么三个前国足是不是也能抵上一个老贝利呢?

07-01 18:02 说:
我找到一条有人爱装B的理由:他以为他那些值得骄傲的东西恰好就是大众所没有的,同时,他又以为大众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07-01 13:10 说:
企业通过短信来行销是不是会降低品牌美誉度?

07-01 12:46 说:
一次性关系是当下人们交往的基本关系

07-01 09:50 说:
心胸狭隘的我时常气短,不如命短来的干脆!

与WSJ唱反调

来自华尔街日报的文章,指出购买中国公司股票的八点理由,我是没钱买股票的,站在边上围观一下。

1. 中国经济正以9%的速度增长(略低于此前的11%),而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概只有3.5%。许多人担心中国央行正在给经济“踩刹车”。但那只不过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从处于过热状态的11%降至略低于10%的水平。增长依然是增长。

确实,增长依然是在增长,但要看是什么带动了增长。火车头带动火车前进式的增长相较于靠自身能量前进的增长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层次。真正可以实现公司价值的内增长激素在哪里?

2. 中国的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5,000万人的速度增长,中产阶级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从5%增加到25%。这一人口变迁浪潮对中美两国的几乎所有产业都产生了影响。忽视这一情况,就等于对一些有潜力上市公司的股票视而不见,这些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在未来几年中将增长十倍。

既然不否认股票市场与消费市场的关系,就不会放弃鼓吹中产阶层至于社会的意义。可惜的是,在各种社会保障欠缺的情况下,你不太可能指望一个年均收入刚过10万的被中产家庭会去攀比年收入百万以上的真正的中产者们。众所周知,富裕者总是那么有限,那些潜在上市公司的股票一旦去泡沫化,其价值也自然有限的很。

3. 中国目前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头号能源消费国。中国在可替代石油的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也多于美国。(两国在这方面的投资分别为34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头号能源国意味着你是一个大食客,大食客意味着什么呢?或许可以因巨大的能源消费而对其技术手段做个更新,以减少食量。但这并不能告诉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所有不利的局面都能得到改善。依然在浪费,依然在为改革而纠结,依然把大把的钱花在国外,依然出口一些低价值的物品换取所谓的声誉,依然……

4. 中国爆发信贷危机的风险很小。对冲基金Kynikos的掌门人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担心中国目前的房地产泡沫也会像美国那样出现破裂。但在中国,购房人支付的首付款最低要达到购房款的30%(这与美国2004-7年期间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在信贷泡沫期间,许多人购房可以享受零首付,他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偿还房贷。查诺斯看到的其实是中国放贷额的大幅飙升。但新增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由于银行降低贷款门坎才流入市场的,它们是被用来满足中国每年5,000多万新增中产阶级人口的购买需求。这5,000万人对住房、汽车、珠宝和电脑等物品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

在大多数人群里面发生信贷危机的可能几乎为零,因为中国的银行从来不肯贷款给这些群体。没有那种风险行为,又何来风险呢?国内最奇怪的现象是我们往往根据数量去判断规模,但这个数量却总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做调整。举个例子,如果发生了1000万人欠了银行1000亿(每个人1万)的事情,就可以称作信贷危机,但如果一个人欠了银行1000个亿,那就不可能叫信贷危机了。而后者发生的可能性却是时时存在的。但我们要么只关心前者的1000个亿或者后者的1个人,并不是其他。如此看来,你就知道这个结论该有多危险了。

5. 中国今年的钢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5%。这是一个反映中国未来几年经济增长态势的领先指标。

当全世界都在谈着软实力的时候,这边还在大炼钢铁。从炼钢就很清楚的知道我们的经济增长源自什么样的一种财富生产模式。靠力吃力的时代什么时候才可以完结?

6. 中国四成高校学生将会获得理科或工科学位,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2%。未来几年,中国将涌现大量新的创新。英特尔公司(Intel)前首席执行长格鲁夫(Andy Grove)最近在彭博(Bloomberg)撰文说,我们正在把全部技术衍生工作拱手让给中国,而我更加担心的则是失去我们的全部创新工作。世界第二强的超级计算机刚刚在中国建成。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最高领导层中的九个人就有八人拥有工科学位,包括国家主席。相比之下,我们的总统、副总统和六位内阁成员拥有的都是法学学位。美国只有一位内阁成员拥有工科学位。

如果将文凭与创新联系在一起来看其绝对关系,是一件极其可笑的事情。果真如此,国内的合肥为何到现在还是一个二流城市呢?他可有着中国最大牌的中科大哦!从教育本身来说,一个时期总会偏重某些方向,这种集中只是在告诉我们现阶段我们需要过什么,但那不是全部,也不是决定性的。

7. 很多人质疑政府数据的真实性,比如有关GDP增速的数据。最近有关谷歌(Google)的事情说明,中国政府仍然不太敢于透明起来。但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过2万亿美元)则是确定无疑的,而这产生于他们出口的庞大规模和增长速度。靠这些外汇储备,他们得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开了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经济冲击。为解决问题,美国政府不得不大规模负债,而这样的事情却不会在中国发生。

负债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个问题我真的不清楚。试想下如果我可以借我邻居的钱而根本不担心何时偿还,如何偿还这些问题的话,我为什么不欠呢?好吧,我很可怜,你很有前途,所以你赶紧赚钱吧,你赚来的钱都借给我,我以后用其他方式在还给你就好了。

8. 最近有很多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问题在于它们很少或没有得到分析师的分析,没有得到银行的关注(所有银行都歇业了),很少得到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支持。所以就有一些公司收入增速达100%或更高、利润与资产负债表相当可观(其股票价值低于现金值),而市盈率却在个位数。它们全都属于高成长行业,如汽车(中国目前只有5%的中产阶级拥有汽车)、卫生(中国很多医院正在扩建)、珠宝(中产阶级财富的增加)、民营化(在美国为公有的收费公路,每月车流量都在增长)、能源(整个清洁能源和电池领域),甚至是瑜珈(显而易见)。百度、网易和搜狐等公司知名度都很高,它们的好日子都已过去。但下一批中国公司马上也会在美国市场经历强劲成长。

去国外借钱,除了国内的融资系统出现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出去可以捞足面子赚到更多光环的需要。一方面,国内老百姓的钱不好骗,另一方面,国外投资者也在想着钓鱼的故事,谁在钓谁,不到最后关头,又怎么说的清呢?

总结下,我还是不清楚中国公司的股票是否有投资价值,但我在想,一个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它至少应该在一个外部系统相对完善的地方去营业,但除了那些明规则之外,还要应付潜规则的疑虑让我对自己的口袋瘪瘪多少有了一点点自慰。

洁癖

洁癖其实也是一种病,起码是一种心理疾病,多少与自卑或不自信有点关系。爱干净爱的过分不行,做其他任何事过了头总会让周边人不舒服,大多数以“癖”相称的都带有隔离色彩。

还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话题,我越来越感受到,在我们这个参差不齐的社会里,千万不要将某一件事情的发生归结到某个群体的悲哀,不要将个人的不幸转化为群体的愤怒,个案就是个案。媒体有没有洁癖?多少都自认为有点,但事实上却要因人而异。简单点来说,我们在好的媒体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不好的记者,在不好的媒体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好的记者,本身并不矛盾,矛盾的是我们习惯于将“你”唤作“你们”来称谓。

就像我在这里总喜欢将我换做我们一样,这种急于归类的心情,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安全感和一种依靠,总认为有很多人可以和自己一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其实并没去了解究竟我的这种立场有多少可以站的住脚。但看的人不一定会管太多,他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赞成”或者“不赞成”,做出与自身无关的判断是最简单也是最无价值的一件事,但我或者你不都正在这样做吗?

害怕自己被孤立,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若这个社会都在追求个性,而忘记了共性的部分,那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前提势必会被削弱,没有共同的交流空间会是我们这个世代最大的障碍。这或许是洁癖带给我们的唯一好处。

回到前面,我这里说的洁癖还是与媒体和记者有关。媒体的洁癖来自于对自身立场与新闻理想的追逐,记者的洁癖则来自于对自身理想的实践。这都是一个貌似可以简单描述,但实则意味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人牺牲了,我们说他们被沦丧。有人坚持下来了,我们又要给他立个牌坊。但我相信这样的两极并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我在想,可不可以有那么一天,我们的记者可以做一回轻松的报道,就能赢得读者的尊敬而不至于怀疑自己站错地方,犹犹豫豫,洁身自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