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碎言碎语

【20141229】已经不习惯早起。我可是持续了好几年呢?怎么就一瞬间崩溃了?

【20141225】昨晚偷看朱注的日记之后,也想写一写过去的这个2014,可是又该从何说起呢?对年近不惑的男人来说,好多事已经不值得大惊小怪,哪怕你心里翻过99层浪,外表也要假装很平静才对。所以,我要从何说起呢?

【20141225】朱注在日记里规划弟弟妹妹爷爷奶奶的新年礼物,单价不能超过125元,理由是他只剩下500元了,平均做4份,既忘了外公,也忘了他自己。某天他对我说起这个想法的时候,我还以为只是随便说说,想不到都编列了预算,而且还是全部身家,真是无私的付出。

【20141225】前前东家约中饭,定在中山公园的西贝,昨晚恰好也在这里。他带来公子,儿子接了老子的班,想不辜负老子的心血,想想也很励志。

【20141224】和小柯、褚伟、张召、董玉姗几位在中山公园龙之梦吃西贝西北菜,算是应景过了一个平安夜。两位90后男生谈了谈对恋爱的认知,两位89年的女生反而沉默了。我总以为同年龄阶段,女生会比男生更成熟一点,包括对待恋爱的态度和期望。不过,我这样一个实操经验并不丰富的中年男人,实在也不该点评什么。只是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如同看10多年前的自己那般惆怅。

【20141223】又遇到一个傻逼,张口就是让别人如何如何协助他的工作。操!你这么牛逼还找别人干嘛?听你说你如何牛逼吗?秒秒钟拉黑你!

【20141223】倒计时的感觉不好受,这一年只剩下7天了。

【20141222】很不喜欢今天的感觉。

【20141222】自律真有那么难吗?只有人人喊打的老鼠,才懂得。

【20141220】中午花了70元吃的午餐与晚上145吃的晚餐完全不能比较。前者是在卖位置,后者才算是卖味道。

【20141220】在吴山广场转悠,进了怪宅,就是所谓的鬼屋,每人10元,两大一小还价到25元都不行。还没过三关,朱注就被吓到,拼命要跑出来。人这钱赚的容易。再晃到一个卖魔术道具的摊位前,好奇害死猫,花了20元,买来一个道具。这玩意拿到手之后,我们就说不出话了。多说一句,都显得智商真的很低。

【20141220】下午沿柳浪闻莺转了一小圈,路过钱公祠,雕塑从后面看,貌似站在路边嘘嘘。最后担心时间不够,也或是觉得15元一个人的门票太贵。反正是没有进去,门口晃了一圈。

【20141218】京东闫跃龙在朋友圈感叹,媒体人和公关人将迎来又一春。无外乎社交媒体愈加发达,企业意识到自媒体的价值所在,急需懂内容的人来为企业贡献内容。但这个只是内容营销的第一步,用内容的方式去做公关的意识是有了。

【20141218】微信新版增加了不少功能,在订阅号下开放评论,意在增加文章的互动频率,延长人们在微信上的逗留时间。好处是作者会得到更直接的反馈,对内容提升有一定帮助,坏处呢?也谈不上。

【20141218】今早一激动扁了朱注。昨天担心迟到,我同他打车去学校,事后他对妈妈撒谎,否认了。因为妈妈不准打车上学,太浪费。他认为该保密,他还认为爸爸也有这样的心理……(所以,他要是肯先解释,俺也就以言传为主了,对不对)。那种被猪一样的队友出卖的感觉,朱注会有吗?

【20141217】看完《歌曲改变人生》,爱上了女主角keira knightley,此女居然很会唱歌,真正“气”死个人。

【20141217】“恨铁不成钢”的态度不是真爱,人通常都会辜负对自己的期望,怎么会有资格要求另一个人对你的期望值负责?他不可能会成为你想要的那个他。你也不可能成为他想要的那个你。对于这种无解的问题,何必多做纠结?

【20141216】被下属黑,说我在产品熟悉程度上属于九级小白。我表示不服,要奋勇向上,凭我的质素,晋阶到三级不是问题吧?另外,我要不要请她吃个饭呢?好请她对我宽容点。

【20141216】程帮友打来电话,询问微商的事,他想知道对他的酒精生意有没帮助。我的看法是“没有”,微商的重点是非标品、高利润、有故事。

【20141216】微盟在安庆地区居然有两家代理商,芳很担心安庆的土包子能懂什么是微信电商吗?

【20141216】很多人问我,微盟和###(同行甲乙丙丁)的差异在哪里?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合适,就好像一万个人参加马拉松,你问跑在第一位的人,跟其余9999个有啥不同?若一定得回答,我只能说,我们要钱不要命,别家不要钱要……(我真不知道他们要什么!)

【20141215】赵恋向我“投诉”我,因为邀请函上把海珠区写成了珠海区,果真不是我犯的错,也得认了。

【20141215】安排赵恋做了一场产品分享,听的人很多,认真听的不多,好几位都通过微信或QQ各忙各的。对此,我有点难过。

【20141215】昨天在地铁上,看到一个下跪乞讨的女子,整个人当时就不好了。

【20141213】总有一些恶人,在我们身边。

【20141213】看科斯塔进球如麻,切尔西高歌猛进,不禁心如刀割。本来看着看着早习惯了,可还是过不去欲望那座槛。争四的能耐配不上一颗冠军的心。

【20141213】看《少年时代》,想着朱注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在意的事情?有没有喜欢的人?

【20141211】90后同事郑硕为我写了“轻重缓急”,还附送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作为70后深受鼓励,表示以后多下及时雨,多开应景花!

【20141211】芳对我跟别人牵手照相一事有点介怀。开玩笑不可过分。

【20141206】在重庆听到康师傅被宣布已做掉的新闻,会有一种代入感。这两天遇到的出租车司机,都表达了对薄督的不满。就我看到的静海公园场景,依然是歌舞升平,一派热闹。

【20141206】看着英超积分榜,由衷的表示对切尔西的羡慕嫉妒与恨,阿森纳居然弱弱的排到第6,一个跟我读书时的排名一致的位置。不过,跟我竞争的人可是英超球队数的两倍哦。温格要不要惭愧下?

【20141206】买了350多元钱的本地特产,花了98元的快递费。顺丰还蛮操蛋的。我也可以说,我需要这样对待我身边的这群人吗?

【20141205】丁保祥过来接我和涛勇,到胡浩的云中漫步。说来也巧,我与胡浩、张三斯早年在微博上有些互动。很遗憾,没能跟他们一起吃个饭。

【20141204】去大溪沟水泊梁山,鱼可真贵,一条鱼就小700。若不是回味10年前的味道,又何必呢?

【20141204】从水泊梁山打车到朝天门,在洪崖洞下车,但也只是飘过,随手拍了一张合影,能证明今晚来过。可惜,朝天门进不去,司机师傅好阴险。

轻重缓急

周末会在深圳待上两天,这个城市去过六、七次,好印象是适合做事,坏印象是治安欠佳,不晓得这一趟会不会有所改观。

过去的一周,有趣的事不多,第一反应能想起来的,居然是昨天用微信电话本跟张同学做通话测试,心情好了一天。可是过日子就是这样,无趣也得继续。

前段时间郑同学又微信我,说有两家基金入了他们,希望我能过去共同作战。我心里感恩,可嘴上也得实话实说:我只适合做自己喜欢的事。尽管大多数情况下我是没能力去坚持什么的,可来了真机会,我会舍命。

这里记上一笔,一则感恩朋友心里有我,二则算是警告自己,少想多做,潜心干。

当然,这事不算无趣。

另有一事,无意知道某同事的书法很棒,只因看过他字太好,就诚心诚意当面按了个赞,却意外捡了个宝,他答应为我写一幅字。我想了几天,请他写幅“轻重缓急”。问过别人,比较无感,我却以为这四个字天生为我而来,自己爽才是最重要的。

这事其实蛮有趣,可惜反应迟了点。我该是更念旧吗?

不过,说真的,“轻重缓急”这四个字想想容易,做到可真难。不信?你顺过去反过来的琢磨下。

好习惯是熬出来的

朱注用过的餐巾纸不小心掉到车厢地板上,可能是看我没反应,也可能是懒的弯腰去捡,他当作没有发生这件事。可没过多久,他原本坐直的身子往下滑了滑,然后用脚尖将那张餐巾纸踢出视线之外。完成这个动作之后,他下意识的喵了喵我,以确认我的反应。

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用过的餐巾纸什么的,朱注还不至于乱扔乱放。我们也不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坏习惯总是越少越好。这次也不例外。

我要求朱注捡起那张用过的餐巾纸,因为将垃圾丢在车上会让其他人不舒服。他有点不高兴,但也没有迟疑,在下车之前,将餐巾纸捡起捏在手里。

我想就此对他说点什么,说好习惯需要几年时间去坚持,譬如写日记,写毛笔字,而坏习惯一秒钟就能得到云云,见他还在情绪里,只好威胁他,“你刚刚就做了一秒钟的坏人哦!”他转头看了看我,眼神里都是疑惑,让我情不自禁去想:“有那么严重吗?”那么,我自己做到了没有?

有人提倡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对于喜欢以“成功”做自我激励或驱动的人来说,21天跟1万小时一样,是一个可量化的标尺。可是,于我来说,曾有过一次至少连续365天的一天一篇博客的行为算不算是一种好习惯的培养呢?结果呢?这个博客也荒废过许多日子。而我其他诸如9点睡觉、4:30起床的有规律的作息,如今也越发变得随机、零碎而无律可循……你说从这里可以看出我的好或坏吗?

我做不好的事情,要求朱注去遵守,说得过去吗?

信任与好感

对一个人产生好感不难,比如我,只要对方外表看起来很干净,谈吐有点修养,就能让我有好感。不过,若让我因此而信任他,对不起,我想起那句什么冠什么兽的词来着?

用讨论“信任与好感”来续写我断了很久的博客,其实也是有理由的,尽管勉强了点。一则因为自媒体越发浮躁,让“人人都能自媒体”误读为“人人都会自媒体”,有可能与做得到完全是两码事,不解释清楚就是在害人。二则只想告诫自己,唯有对自己的内心恭敬,才不至于一会儿喜欢自己,一会儿又讨厌自己,所谓自信已是无从谈起。

换句话说,我对自己依然保持着一点自信心,可能来自对“心理暗示”一词的畏惧。我担心我对某事说抱歉之后的惭愧或内疚会给我造成困扰。于是,强昂着头,倒也不是什么要扯上面子问题的坏事。

想通了这点,我就发现,这一路走来,对我有好感的人不计其数,但报以信任的还没有遇到,除了我自己之外。

不知怎的,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位谢姓的四川小伙,与我有过几顿饭的交集,实际上我于他连好感都谈不上,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种同病相怜的味道。

从某种角度去看,我与他没有区别,同样活在各自的世界里,同样期待好感与信任,同样赋予别人好感与信任,当然,后者似乎是施舍者的特权。革命领袖真的在乎老百姓的所谓信任吗?

我并非要求苛刻,而我对“信任”的标准高也不高,低也不低。比如我开车载你,你不必仗着自己坐在副驾驶,就可以指挥我直走、并线、打灯、骂人……连这点耐性都没有,谈什么信任?再又比如,你一月发我1毛钱的工资,就该允许我犯些1元钱的错误,连这点包容都没有,谈什么信任?

可现实就是,我们习惯将好感当作信任,到最后,好感没了,信任还都没有体会过,实在可惜。

稀缺的存在感

早上7点25分,窗外已是喧闹不堪。与七八年前相比,我租住的这个地方已经失去原有的清静,在环绕这个小区的四条马路上,无论什么时候,都有数不清的人和走不完的汽车。看起来,所谓“热闹”,总该是城市的特色。

我第一次看到数不清的人,是在北京火车站,让我想用“人海”来形容,而当时的我,在踢踢跶跶的脚步声中,感觉昏眩,心烦意乱。这也是多年以来我都不喜欢北京的一个理由。一方面,我的确对“城市”这样的集群理解不多,另一方面,我的个人好恶其实是没有标准的,至少我曾期待过东至也该有如此热闹的一天。

我不喜欢城市,但我无法避开数不清的人群,无论是租住在某个小区,或者只待在互联网的某个角落 ,我们都依靠发现彼此的存在而获得存在感。

我是说我可能喜欢清静,但窗外的喧闹让我觉得我还生活在某个特别的地方,那些传入耳内的声音是带有印记的,声音入耳的刹那,甚至能从鼻子里闻到某种奇怪的味道,那弥漫在这片区域上空独有的味道,让人难以言明。

又或者在互联网上,我会关注朋友们的一举一动,参与一些我感兴趣的话题,评论、点赞或转发。但大多数时候,我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仅仅为了刷刷存在感而有这样的行为举动。我是有多害怕被人遗忘呢?

换句话问,我的这种存在感的稀缺是热闹的因,还是热闹的果呢?

好吧,再次受虐于自己的矛盾心理,既然喜欢清静,又何苦在意什么存在感呢?

时间都去哪儿了

跟朋友聊创业,他提到时间成本。大意是与其白手起家使劲吃奶的劲做个收入有限、荣誉有限的小公司,不如站在一个大平台上成为未来上市公司的一分子。他指出创业的艰难,更指出每个人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我很认同他的指点。却不自觉的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那一瞬间,我承认,我有点怀疑自己一直在浪费时间。

这话也该反过来说。我也相信大部分理智的人都倾向于这种做法,但未必个个如意。譬如我,苦求好平台不得,虽坦然但也惘然。人的际遇各有不同,理论上理解的事,现实里却遇不到,但为了生活,总得曲伸自然,留下青山一座,好展他日之念。

我也愿意往好的方向上去看,有人抬举我,我必定感恩。譬如听相声瓦舍的段子,就学来一种态度:做人,该多用乐观的角度去看事情。这样看,我是幸福且美满的。这就不是浪费了。

所以,关于时间成本这笔帐也要乐观的算,过往的就不追究了,若遇着机会,得到提拔,就该抛掉顾忌,踏踏实实的往前走,还有什么比回头叹气更可悲的呢?

谁来实践减法营销

《定位》一书曾提到可通过增加品类的方式来扩大市场。一方面,它满足了消费者的未知需求,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诱发或炮制了消费者本不存在的欲望,并从中获益,这是恶行。

譬如可口可乐公司,除了主打碳酸饮料市场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之外,也有“美汁源”品牌,并创造出一个浓缩果汁市场。这种做法当然符合品牌的发展需求,幸运的是,产品本身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同,至少看起来,它算有一个多赢的结果。

可正是因为这类标杆型品牌的示范作用,让大多数品牌运营者都误以为:创造一个新品类去忽悠消费者的钱包,远比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使用价值更为重要。

至少在域名的注册和管理这块,我以为就犯了这样的一个错。

很久之前,因为中资源的一次促销,我花了250元买了一个.cn域名的五年使用权。后来又因为需要,陆续注册过.com、.org、.net及.info等不同后缀的域名。对于那些于个人特别有价值的域名,我不得不同时注册下不同后缀的其他域名,以确保我是相对安全的,假设我在这些域名上的付出让我某天得到回报的话,不至于头痛到被李鬼冤枉。安全感虽然有了,但成本却是翻上几翻,这种浪费让人抓狂。

如果说用户的不安全感也是一种需求应该被满足的话,那诸如ICANN这类年收入百亿美金级别的域名管理机构,是不是也应该尽尽薄力提供某种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呢?譬如严格规定域名申请机构或申请人的资格,以确保在有限的域名后缀里,尽量平衡申请者的真实需求。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用加法营销的方式增加新的品类,厚颜无耻的提供无限个后缀,向那些试图保护自己的家伙们收取额外的费用。

不客气的说,这笔收益本质上与敲诈没多大区别!那些新通用顶级域名的出现,对于那些有可能被李鬼的企业或品牌而言,就是一种多余的负担,除了增加品牌运营成本之外,根本没有创造出什么新的价值。但ICANN没有这样想,而品牌主也忘了思考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当然,当下的社会环境也该负点什么责任才对!

尽管我非常反感加法营销术,但这个世上的大多数事都是靠做加法获得成功的。如果我能靠做减法做好一件事该有多好呢?有(máo)趣(dùn)的是,将本不存在的事物或逻辑创造出来并赢得市场,本身于其他而言也是一种加法,若我固执的强调这是减法,会不会有点变态?

不折腾吧,给有理想的人去实践吧!

搞个锤子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受周遭各种信息的蛊惑,企图买来一台小米玩玩。但幸好左等右等不得,冲动劲儿散尽,才发觉对我来说,它除了看起来便宜之外,其他无论是品牌形象,还是创始人故事,都没丁点儿能打动我的地方,甚至多有怀疑,譬如它的贩售速度、它的粉丝数量,都感觉这会是它为自己挖下的坑,会有惹麻烦的一天。

虽然我最终没有买来小米手机,但就我买过两台小米移动电源的体验而言,对该品牌的品质多少也算有了一点印象。在包装上,我只能粗暴的认为它是对苹果的拙劣模仿, 谁会认为同时发来的两台小机器,一个附带塑料壳,而另一个只有纸包装?在基本功能上,我很想知道究竟要充多久的电,才可以同时点亮四个电量指示灯?我试过充上一整晚,至少8个小时的时间,最多亮了3个灯。

我不是抱怨,想想不过69元的价格,即便只是买次体验,也没什么需要抱怨的。我只是觉得当很多人都在夸一个人或一家公司的时候,那个人或者那家公司需要谨慎对待才好。当然,若那本就是商家导演的一场戏,倒也罢了。要承认的是,消费者越傻,奸商就越多。很明显,这是一个奸商横行的时代。

所以,等我看到罗永浩对雷军表示致敬的时候,无论其动机是否单纯,我都觉得我不过又是在看一段相声表演。逗哏的需要一个捧哏的托着,做红花的想要拉根绿叶陪着,这样做会误导像我这样的人:哦,你锤子不过又是一个比小米好或者比小米差的玩意儿,多你不多,少你不少,何必理你呢?

我是说,如果你表现的独立一点,跳脱手机的概念,逃离那些造手机的前辈留给你的包袱,或许你会更容易打动某一群人,这些人可以为你的梦想买单,但一定不想为你的江湖做炮灰。

我原以为,罗永浩会拿个锤子当场砸碎一台手机,然后告诉大家:我去,还要什么手机啊,直接戴个锤子伴身就好!文可通讯娱乐,武可健体防身!势必会在穿戴市场上打下一片疆土。这牛逼的事,他怎么就没做呢?

偶遇的陌生人

坐徐川线,遇到邻座美女搭讪。刚开始的时候,很奇怪她为什么会有许多话要对一个陌生人讲,我这样的中年男子,会在意你今年二十六七吗?当然,我也不会在意你来自安徽,打小就在上海生活。我更没有心情去想像你今天出来是为了你的电动车生意而做市场调研。当然,我也跟不上你的节奏 ,从生意说到旅游,又从励志格言说到佛与耶稣。

我是说,谁会在意一个在公交车上偶遇的陌生人呢?

况且她几乎只是一个人在说话,知道我们并不相熟的人,会猜测她的精神是不是有点问题,一个正常人多半不会跟陌生人有这样多的交流,你知道我是谁吗?是好人,还是坏人,会不会嫌弃你,瞧不起你,心底里嘲笑你是个疯子?

不用说,我对她算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如果她说的全是事实的话,而她对我依然是陌生的。原本,我应该将她视作偶然遇到的一个不太正常的人,慢慢几天就会淡忘。但晚上回来却想要写几个字来说说她,却也是另一种感觉。

在她跟我絮絮叨叨的过程里,起初我有厌烦的情绪。当我听到她说“信佛就是信因果”时,突然有被打到内心的感觉。这话自然不是她悟出来的,但从她口中说出,我倒真的相信是冥冥中有人想通过她传递某个东西给我那般离奇。

我的确相信因果,也因此成了一个略过保守跟不上时代的人。虽然我内心里对她从网上看来的讲因果报应的故事不屑一顾,在她的概念里,应该只有故事的讲述人,而没有无聊的写手或无趣的小说家。这可能也是好事。

有一瞬间我在想,如果我像她一样,跟一个陌生人做这些交流,不知道对方会不会留意点什么,还是只剩下嘲笑?谁知道呢?我想,我不要那样无知就好。

从是什么到要什么

有人分析“文人思维”与“穷人思维”的一致性在于只思考凡事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不是在它已经是这个样子的情况下要如何应对。尽管未必有这两种思维,但从“是什么”到“要什么”的启发,对我这样的人来说,很有意义。

我们常说穷酸穷酸,实际上这种说法坦诚的很,越穷的人越讲究凡事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而不是眼前看到的这个样子,他们不愿接受,甚至躲避、抗拒,越讲究就越脱离事实,越脱离事实,就越远离世俗的游戏规则,到最后,干脆换了一幅愤世嫉俗的态度来包装自己,试图解释自己行事的正当性。

到最后,酸溜溜的味道隔着几千里都闻得到。

同样的,文人们的悲哀(如果真有的话,文人们总喜欢怨天尤人)正在于喜欢持续放大自己的不爽,并将此归咎到外界的细微的不配合上去。

看见某公司起了高楼,他就抱怨,这种罔顾消费者性命的公司本来就不该存在,但结果却是活得潇潇洒洒。看见某棒子歌星出场费动辄千万,他就在微博上推上一幅穷困孩子无钱读书的照片,以为加加减减的算法就能让世界变的公平,却不考虑没有哪一种公平是通过平均主义来实现的。

抱怨的多了,就成了习惯,以为自己知道世界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却忘了自己生活着的世界一直只是这个样子。

活在镜子里的影子,从来不怀疑自己不是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