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去浮降躁的药

桌上那本用扎克伯格做封面人物的《商业周刊》,买来有三四天了,不过是随意翻了一遍。搞笑的是,与此同时,我正在犹豫要不要在App Store为它买单。

另一方面,我也在不断刷新朋友圈或订阅号里的所谓自媒体作品,那些文字多半让人失去耐性,作者们试图塑造出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虽然字里行间找不到半点有用的建议。

而少有的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却有着不同版本的表述和署名,让人雾里看花,不清楚真理究竟掌握在谁手里。

所以,对读者来说,信息爆炸之后,不仅是信息麻木,更让有价值的信息得到变现的机会,一定有人在内心里呼唤更纯粹的观点分享。这让我对“虎嗅估值1.5亿”的传言半信半疑。我相信中国一定会有这样的媒体出现,但我也相信,它肯定不是现在的虎嗅。

从这点上说,我不喜欢的虎嗅与我喜欢的阿森纳倒有几分相似,看似高大上,实则只是一介屌丝,薄命的很。

大半个赛季都高居榜首的阿森纳,到了三月,已沦为为欧冠资格而战。但枪迷们不愿意承认这点,甚至对三线奖杯仍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阿森纳的屌丝格局,在于球队没有自知之明,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实力只能应付一条战线,并且勇敢的向球迷说出来。

而中国媒体们的屌丝属性,无非是拿着吃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但实际上只能使出喝白开水的力气。

媒体们之所以自不量力,是因为他们之间从来只是互相比烂,从未设置过什么底线。这该有多么讽刺?这样的媒体的确也难有洞察,更谈不上如何指导社会前行。若要开个药方给他们,至少得先去浮降躁了再说。

至于阿森纳,也得少几个“世界级”的球星,多几个有血性的斗士才好。

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即

对还没有准备好的人来说,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即。

望着厄齐尔罚丢点球,我只剩下这感慨,耳边似乎还传来郑钧哼唱的那首歌…幸福总是可望不可即,我什么时候才能够满意…

好在屡败屡战的人也值得尊敬,尽管大多数人更喜欢第一名,但偶尔对那些混迹下游的弱者表示下关怀至少也显得自己素养不低。

至于是否准备妥当与在路上也是相对而言的,人们总会不断的将某个终点变成另一个新起点,尽管每个人的路程长短和风景好坏差异很大。

若分析幸福不可企及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将目标定的过高,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温习阿Q精神,只是祈祷做人务实一点。就今天而言,喜欢阿森纳没有问题,但对球队成绩提出过分的要求就是球迷的不对了。

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我而言,也会有这种看错自己的误会。比如说,借培养正能量的初衷,习惯性的忽略自身的各种坏毛病,盲目自信各种小而不言的小聪明,还真以为有了什么资本。

事实上,我只是将井坐的更深了点,抬头去看,那高处的圈圈又小了很多。我该怎么跳出去呢?

[xiami id=”384121″]幸福可望不可及 — 郑钧[/xiami]

爱拼才会赢

看完阿森纳对阵卡迪夫城的比赛,虽然最终赢球,可过程却让人恨到牙痛。于是拿分后问个纯装逼的问题:假如你是主教练,手里的这副牌能打的比他好吗?再假如你是球队的一分子,你会怀疑自己或同事们不够努力吗?

答案显而易见,因为总会有人劝我们:“不服你上啊!”

是的,那些习惯站在一旁指指点点的家伙,对周遭贡献有限,算不上什么正能量。但是,若替他思考下人生,他是不是也很想从这种指指点点中改良自己呢?如果他会反省的话,这条思维是成立的。

我也知道,作为球迷,永远只该做一件事,那就是:承认任何结局,而不仅仅是赢球。更何况最不能接受输球的还是球队自己,球迷又何必怀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往前凑呢。

反过来,球迷也更喜欢有血性的踢球者,永远向前,永远不会向后传球,永远不知疲倦的奔跑,永远拼到最后一分钟……这是我们喜欢足球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能直观的教人如何赢得尊重:“若你拼,你就能赢”。毫无疑问,无论是在球场,还是在生活里,这条法则都值得推崇。

以色列人佩雷斯曾说“最谨慎的方式就是放胆一试”,能理解这句话好处的人,要么是个行动派,要么像我一样喜欢行动派人士。当然,我会一直鼓励自己,去拼去行动,做那个有血性的人。

淡定源自距离

在阿森纳的比赛之前,照例看一部电影,这一回是《地心引力》。

乔治克鲁尼自然又是淡定的一塌糊涂,好难想象谁可以这样看淡生死。即便只是围观阿森纳挑战纽卡的最后十几分钟,也能感觉到内心的忐忑。除非是心死之人?

乔治克鲁尼这次的角色正面看是一位勇于牺牲自己的好上司,但真实点来看,更是一个为爱情所伤的忧郁老男孩。从编剧安排给他的几句自恋自怜的台词里,似乎可以让我这样去理解。

很明显,温格的心脏没有电影里的主角强大,甚至未必好过我多少。明明是派上A8去强调控制,又上了詹百万去加强防守,事后还得抱怨下弟子们不该那么保守。天秤座的温格老师,您得是多么犹豫才能有这思路啊!

我也很犹豫,甚至犹豫过我要不要再喜欢阿森纳,尽管不再喜欢或者再喜欢的理由都只是同一个。就好像只有在太空里才能望到地球的美一样,身在其中同时又身不由己才是犹豫症患的最大痛点。

朱注的妈妈在辅导朱注功课时,我会一本正经劝导她多点耐心。可反过来,我同朱注直接接触时,却做的不如她好,容易更情绪激动。所以,客观的说,无论是照顾朱注,还是为了修身养性,我都渴望自己能淡定再淡定的看待一切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理想与现实差距好大,不得不多点耐心多做尝试,为自己找一些鼓励。

好比阿森纳拿到了半程冠军(虽然只比第二名多了区区1分),至少多了一点可资鼓励的借口。

无论如何,加油!

妄求第一的虚荣

枪手主场败给阿斯顿维拉之后,我的这个博客就少有更新。虽然这两件事没有直接关系,但说有间接影响也不该否认。如果枪手能够输掉不该输的比赛,我也就可以暂缓不必要的事。这好歹证明我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枪迷,用一些奇怪的方法劝诫自己和那支球队。

在阿森纳与切尔西的比赛开始之前,我看完电影《雨人》,一部讲述亲情伦理的美国电影,一早就迫不及待的分享给芳:一个善良的女人是坏小子的转化剂。我喜欢每一个强调不作恶的故事,它能让人感动、激动。

可是回头想想几十分钟之前的平局,不禁会思考:像枪手这样努力上进的屌丝如何才能逆转?那个善良的因子何时才能反转剧情呢?

因为净胜球少的关系,阿森纳排在利物浦后面,利弊很难判断。我只相信一点,如果你真有雄心壮志,你就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竞争,说到底还是实力的较量。让自己做到最好,就是成功。这话翻成大实话,就是说阿森纳战平切尔西,有一点点裁判判罚不公的问题,但99.99%的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实力不到而已。

回到赛季初的认知,如果只有争四的实力,何必多一份妄求第一的虚荣?

在睡觉之前,为朱注的“烈风天翼”下了单,尽管我一直不明白这玩具对于一个四年级小男生的意义在哪里,但说过的话总得兑现不是。

没胆试错的小孩

昨晚朱注说要帮我画草图,但ipad上的软件不够给力,还需要费点脑力才行。可这点是朱注懒的有的。于是气呼呼的怪爸爸不帮忙设置好页面,一推了事。

我经常也有这副腔调,对自己的时候。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忘掉做不成某事的不愉快,算是勉强经历过又一次“失败”。实际上哪里谈得上得失?那不能让我有个反省。我只会发现问题都出在开始,一开始,我就没准备好要怎么去做。

准备不足是令我尴尬的主要原因。这里面多少夹杂一点不安全感。对未知的事物有天生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往往又抵不过恐惧心理。跳出生活之外,感叹各种离奇古怪,却没胆一试,正是我辈的悲哀。

所以,特别想跟朋友们聊聊天,选了W、B、C、Q四个人,打了四通电话,没什么实质内容,仅仅是想说说话。我与朋友的交往实际上也不频繁。空闲时候若认真打量这些友谊,居然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但幸运的是,电话拿起,仿佛面对着面,这种感受比倾诉本身更让人舒服。

其他时候就不够快活。除非有梦做,在将醒未醒之际,听到儿时外婆的呼唤声。什么时候,我才可以回到那张床上?

塔斯卡给了我一根蓝色绶带

bule-ribbon

我与大多数一无所有的人一样,喜欢酷炫的汽车。似乎也曾拥有过一辆福特,我爱福特。老实说,这经历并不美好,也不值得回忆。人们都能轻易地接受从无到有,却很难去适应从有到无,那并不容易,我敢说。

单纯的只说一点,让我喜欢上福特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在亨利福特的自传《向前进》里,他对创业者的良心忠告,比陈安之之流要实效可靠的多:

如果你想永远做个员工,那么下班铃声一响,你可以暂时忘掉手中的工作。如果你想继续前进,去开创一番事业,那么,下班铃声仅仅是你开始思考的信号。

在前进的路上别忘记思考,应该是我一直在努力去做的功课之一。比方说一年前的这个博客。我并不是没有羞耻,只是希望提出来提醒下自己,“私人媒体”为何而来?

另一种喜欢福特的原因,是因为鲍勃塔斯卡。亨利曾告诉世人:“他可以把福特公司总部交给塔斯卡,如果他想要的话。”亨利不是一个随便说话的人,我也相信塔斯卡不是一个虚构的人物,谁能在一个城市里,俘获四分之一的车主并保持三分之二的回头率?那肯定是塔斯卡。

我在决定离开双林的那段日子里,看完了《蓝色绶带》。一方面是惶惶中的不确定,我有能力开出一家小汽配店吗?另一方面又好像鸠摩智偷到了少林《易筋经》那样兴奋不已,按塔斯卡教的去做,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有时候,这种兴奋本身足以令人满足。

听上去,你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沉浸在缺乏行动的思考里,一年又一年……

所以,别问什么结果了。陆陆续续的,我一直都有想,若当年如何如何,如今又能怎样怎样。不过,随着年岁渐长,逐渐明白这样的句式仅仅只适合短暂出现。

好吧,收一收话题,我的思路一向凌乱,又极易走出一条不规则的线,但又好像通过这种随意的思想,可找到几点头绪。其一,我在提醒自己,边走边思考,更要努力向前。其二,不可以忘记塔斯卡。曾经,我也算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零售店店员,不正是因为他的教导吗?

那么,你呢,有没有几本靠谱的书给过你一些不靠谱的启发呢?做个分享吧!

半本书

最近难得有读完的书,更别说有读明白的。少有几本让人读着有滋味的,大概也只熬个一半,实在是没心情读到最后。这里面有几点愧疚,一则浪费了半本书的银子,二来也委屈了作者,更愧疚的是对不住自己,连本书都读不完,还能做好什么事呢?

记得上次读完整的书,叫做《自由》,将近有50万字,居然熬了几晚就翻到了最后一页。然后照例对号入座,又照例长吁短叹。这跟我妈妈看电视剧时替剧中人担心没什么差别,甚至比我洒脱一点。她是边看边叹,电视结束就了了。而我呢,合上书本感叹的时间要比读书的时候长。

我是活在回忆里的人。你也可以叫做回味,但我好像只能在回忆里找到做事做人的一些办法。比方说刚刚发生的一件事,临时却得不到我的智力支持,往往事后很多日,当事人都忘了它发生过的时候,我才突然“呀”的一声,脑袋开窍,得出该当如何如何的条条道道来。晚是一定晚了,但“来”的是否算是坏事呢?我又不能当场判断了。

而这个毛病似乎是近几年才有的。与读半本书几乎同时出现。浮躁了、抑郁了、自闭了、懒惰了……我的脑中满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的叠加,不得已而有了这些结果。

反过来去想,我也希望自己什么时候能鼓起勇气读完那些被翻了一半的书,看看下一章是否有点新意,甚至完全不同,起码不必与自己印记里的重叠,这也算是好事。是好事必多磨。我安慰自己。

为什么要过劳死

有统计数据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中国每年过劳死亡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大国。

过劳死不是病,但流行的很,生活压力果真需要这么大么?有没有科学家、哲学家给出其他的依据来好让人觉得这生活没那么糟糕,比如说大自然被破坏了人的身体就变差了?或者说占有欲强了,便收不住性子去糟蹋这爷娘传的身子骨了?

我想不出哪怕一条理由去迎合这个流行病。从积极层面去看,过劳死的人多半该属于上进者,死的悲壮,但不合时宜。连“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基本逻辑都没搞清,就无谓牺牲,这算是给有特色的市场经济添砖加瓦么?

我得解释下,这个标题并没打算对这被归类的60万逝者不敬。其一,我怀疑这种归类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如何判断这些人的死因?其二,我不相信“过劳”是一种美德,值得用死去捍卫;

当然,也许像我这样懒惰的人,是无法理解过劳者的逻辑。我无法理解一个创业者从凌晨1点到4点一直活跃在网上,到了上午9点又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因为我不欣赏“加班”的表象只是为了做给投资人看。我无法理解某个网店店主24小时甚至48小时不下线,仅仅是为了多卖三五斗,因为我掌握不了透支和预支的度。

所以,像我这样的人,注定没法过劳死,要死也是懒死。虽然我每天也没睡上几个钟头。

不是个生意人

见一个客户,还没聊几句,就被对方定性:你不是一个“生意人”。这让我有点尴尬。就像一个带球狂突的前锋到了对方禁区还没起脚就被搞定那样。好在我的那根弦已经有了改变,比如我从没想过在今天我会为这个判断而多点反省。

过去,可能羞于谈生意,羞于谈经济回报,羞于谈柴米油盐,羞于一切与理想道德风尚无关的低俗事,结果会有那样的过去,囧的发紫,困的发涩。于是今天的这点反省显得格外重要,这算是开窍前的一点征兆吗?

早早起来,看阿森纳的欧冠比赛。媒体认为教授意在欧冠,我也以为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八年无冠的可能性把人的耐心拉扯到极致,就像一个长期失业却又不愿意承认落伍的中年人一样受尽折磨。作为球迷,会幸福一点,因为他只存在于那90分钟。

以0比2失利的这场比赛,过程也没能让我高兴多少。如果说一支球队的球员分别代表着一个人的不同特质,我以为最不需要的就是热而维尼奥的神经刀,一如人的冲动与狂躁,如不能及时被牵制,结果只能让生活走向覆灭。所以阿森纳会继续沉沦,在接下去的征途,教授该考虑放弃这种球员了。

有人喜欢绝地反击,那很刺激,但不是好的足球精神,它不能对前期的“懈怠”有个合理的解释。我更喜欢分秒必争的那种勤勉,虽然我做不到。但这不妨碍我对我喜欢的球队或人有这样的要求,如我希望能从这种喜欢中得到的激励一样,让自己变得主动而富有攻击力是我近期的追求。

于是,你该能理解我对“生意人”这个词的敏感与依赖了,也许我只有在臣服于生活之后,才发现真实的生活该怎么去过,而不是停留在过去我对生活的理解与判断上,那可能是错的。

拜托,有些坚持仅仅是种冥顽不化的固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