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年内或将一统

来自台湾《中国时报》的消息:

吕秀莲今(23)日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专访时表示,国共预备自2009年至2011年,运用“国共论坛”、“海峡论坛”、“两会协商”三项平台,及“经济合作协议”、“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和平协定”三项协议,力促两岸完成和平统一。她形容国共两党现阶段的关系,如同两人牵手合跳探戈的状态。

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这则新闻,但是至少可以看到两点可能:第一,在民进党看来,这三个平台的作用基本代表民意,是强势不可逆的;第二,民进党也认为这是两岸或将一统的最好历史机遇。当然,如果吕秀莲不可以代表民进党的话,那么这仅仅只是吕秀莲的个人认识。即便如此,也体现了岛内最顽固的一帮人的心态变迁。

我并不觉得吕秀莲过去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她当下或未来的两岸立场,只是作为政治筹码,她会用此为自己的将来置换点什么确实是一件值得思量的事情。或许,她也要评估下,在统或独的硬币两面,她本人的价值和获益如何才能最大化。

朱注打架了

我似乎已经忘记上次和别人打架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今天却轮到我的儿子与别人干架了,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我想了解一个详细的过程,却无意被这个小混蛋七扯八拉的忽悠到其他角落里:明明在谈他与同学打架,把对方打到鼻子流血的事情,却扯到“他还数不到100”之类的扯淡问题上。

朱注的妈妈赶紧买了点水果和一箱牛奶去赔礼道歉,幸好那个小朋友的家长很宽容,收下了水果,退回牛奶,没多做追究。虽说小孩子在一起发生点小事故也很正常,但是我却莫名的感到忧郁起来。这个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该如何教育孩子呢?除了告诉朱注不可以打架之外,我还该做些什么呢?苦恼中……

《财经》还会继续风光吗?

唯恐天下不乱的各大媒体爆出关于《财经》杂志的负面新闻,第一,负责经营团队的总经理吴传晖已经率领团队在十一之前集体辞职;第二,负责编辑团队的主编胡舒立也将率众辞职;第三,此二人或将联手组建新的媒体机构;

各家媒体乐见及乐于渲染的是《财经》杂志被抽走了脊梁骨,要关门了。至于最终会导致分手的那些原因,各行各业也都差不多:要么是利益分配不当,要么是管得太多……我觉得更有意义的不如来探讨下假设他们都最终选择辞职,并另立山头,以胡舒立吴传晖这样的人才,他们又当做出什么样的媒体品牌呢?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给出了一些猜测,估计将会符合以下三点:一、能够提供广泛的新闻报道;二、保持并发挥团队的原有报道优势;三、更多的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如此一合计,一个类似华尔街日报或者FT金融时报网这样的以网站为主要平台,辅以杂志、视频、会议等相关延伸媒介的新媒介品牌即将出现?!

于是,我开始瞎琢磨:我们一定要有个新的品牌才可以去创新吗?或者说我们有了一个新的品牌,再将过去那些旧的玩意拿来复制一次也算是一种创新吗?对比到这里,我隐约感到不安。

大家一起过好日子的时候,总是千好万好、千依百顺。一旦日子过岔了、不顺了,就要开始挑毛病、互相揭短了。这次事件无非就是打工仔与老板的一次冲突,本身并不具备创建一个新媒体(至少是比以前更好)的根本条件—可以让这个新媒体很有创意,能引导市场发展甚至引发一次媒体变革—毕竟,这样的团队成员可算是国内媒体人的标杆,我们得看得到中国媒体的希望不是?当然,我更加乐见一个好的新媒体的诞生!

《GQ》中文版创刊

GQ Maga

第一次看到《GQ》的时候,是一个繁体中文版本,也就是传说中的蔡康永担任创刊主编的那个台湾版本。老实说,我并不喜欢,或许是那个“时尚”的口味,多少让人觉得另类吧。

相比之下,国内的这个版本倒是很打动我。一是冲着《GQ》的大名,二是因为我对杂志的不死心,三则是因为这个叫做《智族》的中文名,感觉有点神秘、有点酷。显然,那个促销用的包包对我到真的没有多大吸引力。

无意中搜了下关于王锋和这本杂志,才知道关于这本杂志的江湖传说太多,我就不重复了。看着新杂志,我再次体会到什么叫做事在人为:机会总是有的,就看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了。祝福《GQ》可以美梦成真!

迷茫

生活是很奇怪的,就像黄昏天鸟群绕着房顶低飞那样。我们总是围绕着某些事情打转,而那些事情也总纠结在我们周围不散。这就是迷茫。

隔壁搬过来一户人家,两大一小的三口之家。还没照过面呢,只是经常听见他们家的床嘎吱作响,无论早晨或在深夜。用声音去做行销定位老早就是一种好方式,只是什么样的声响又能够专属呢?

回来的路上读了一篇叫做《晚娥》的小说,让我想起读书时候与表姐关于朦胧诗歌的争论,联想到这部小说,我总觉得黄碧云女士其实可以在新浪开个微博去写这部小说,一定有不少粉丝跟随。再联想起那本杂志对于这个作家的采访,不由的想肤浅的说上几句,话到嘴边又咽下,我得学做成熟不是。

下午的时候去了一趟锦江,商议下场地事宜。对于Q爷的热心只能报以感谢,对于X小姐的真诚也同样感激。只是我也知道当变数越大的时候,语言也就越没有力量,任何的表达都不如真心实意的接受现实,不需要也不应该抱怨他人。归来途中买了本新创刊的《GQ》中文版,算做对自己的一点鼓励吧(我是不是习惯性的鼓励自己?)

大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不如这些鸟。不是羡慕他们的自由,而是憧憬他们的简单。就像这写字一样,可以不用思考,随心而止。

祝小村新书《企业家赵本山》大卖!

手边的《传媒三十年》还没读完,小村又出版了他的第二部作品《企业家赵本山》(与张震阳合著),完全从经商营商的角度去审读一位路人皆知的小品明星,颇为创新。恰逢赵先生不久前生病住院,小村开玩笑说,估计是在审稿的时候把本山大叔给气坏的。

从这本书的出版,个人有了一个比较模糊的认知:中国企业家的传记风潮似乎已经涌来,它将体现几个特点。第一,活着的企业家更加自信,也更愿意通过个人品牌的塑造去定位其企业的文化根基;第二,更多的知名作家及写手参与进来,通过写作让自身成为大众层面的明星人物,并掌握话语权。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不再避讳个人隐私,不怕谈到所谓的原罪问题。自我反省的需求甚至超过了自我吹捧,社会也必将随之被影响、推动到更为理智与透明的层面(同时,个人崇拜没有消亡,反而获得更多数大众的认可)

……

也很佩服小村的勤奋,他有幸参与并经历这股风潮。真心预祝这本书可以大卖。另外,一些心急的朋友可以先去价值中国一睹为快。你对此书有好的建议和想法,也欢迎你在这里留言讨论。

我还不懂的郎咸平

我一直都想知道,郎咸平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谁会那么关注他,并给予掌声?谁又真正的理解了他,并予以践行?又有谁真的在乎他,并予以共鸣?

我们见到的郎咸平,是一个演员。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加上教授级别的知识储备及历经世事的阅历积累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经济学家。即便没有诸多媒体的疯狂追逐,郎咸平也一定会红,因为他生来就是一个懂得传播的天才。

我并不了解郎咸平,对于他的印象和认知来源于其他媒体。从第一财经的一档节目,再到他写的我至今都看不懂的几本书(《运作》、《操作》等),接二连三的多家媒体长期关注,一个本来离我的生活最远的人,突然间就成了我的一个崇拜对象。我佩服所有敢于表达自我的人,哪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避讳有沽名钓誉之嫌。

在无聊的一个下午,我终于见到了他。在礼堂的侧门入口,我正依靠着门柱休息,对于台上正在照本宣科的嘉宾,我一点也没有关注的兴趣。相反,对于迟迟未能露面,甚至感觉可能不会再赴约的郎咸平,我怀有一丝遗憾。当台上嘉宾被掌声送下舞台的当口,一个身穿白衬衣的男子从侧门进来,站在我的身前。虽然没有强烈的气场,但是我感受到了我的激动。是的,这个人就是郎咸平。主持人在台上同样显得有点激动,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位郎教授自信满满的登上舞台,接掌当天下午最精彩的三十分钟。

对于我来说,见到他的意义大于我实质的收获。在他面前,我就是他的一个仰慕者,一个粉丝。一个不懂得他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的粉丝。对于媒体来说,他是一个新闻点,他的出现,就是新闻。他在今天下午所讲的,所强调的理论或者观点,都将是本次论坛的制高点,这就是名人的效用。郎咸平,已经不是一名专家那样纯粹。

尽管国内并不缺乏纯粹的专家学者,比郎咸平更有成就的不计其数。但是似乎还没有哪一位比他更为知名。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对于他的期待,不如理解成我们对于掌握某些知识的渴求,对于某些人为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的一种倾诉。或许,郎咸平只是一个为我们打开天窗的人,在黑暗中被囚禁久了的人,容易记住第一张在光明里出现的脸。但让我也觉得奇怪的是,并非所有应该知道他的人都会知道他。譬如,我认识的一位玩具企业的老总,就对郎教授了解甚少,更不要提有否听闻那些江湖上的传说。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我们知道、追求知道和不知道及不追求知道之间,仍然还有它的平衡点。有人习惯了他的黑暗,但是并不代表他无力反抗,或许正是他强者适之的体现。这世界上最多的就是路。

可是,放在郎咸平面前的路并不多。看上去他在把自己当作一名斗士(或许我这样的理解不甚准确),难免有点悲凉的感觉。浮现在这种感觉之上的自信,多少有点自我安慰的成分。我绝对不怀疑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我更加不相信,他说的那些建议会有很多人真的去(或者说能去)践行。就像麦克卢汉之于传媒业那样的风光和孤独一样,郎咸平的面前只有一条孤独的路。

注:其实我还根本不懂郎咸平,我只是记下我当下的认知,以便我可以有理由持续的关注这个人。

AT17的两首歌

穷的只有爱
演唱:at17
作曲:PAN   填词:黄伟文

穷得只拥有爱
难以买四两菜
但穷未曾令我俩下台

口袋只有爱
志气却超载
常被人预言并没有未来
从来不感慨

我 一身债
时时仲争一蚊过海

我 只知道
豪华是一开口唱
一街都喝彩

穷得多麼精彩
穷得我想得更开
人真想得到的
原来是哪些
他有车 有楼 有猫 有狗 有花 有草 有钱 有面 有奖 有汽水盖
而无人可爱

穷得多麼精彩
粮草缺live show照开
难得灯光一开
全场是怪胎
他 与他 与他 与她 与她 与他 与她 共你 一班 死党 满地铺开
就像人的山和人的海

拿黄金的手松不开
银码叫眼界遮盖
穷人先有空看出趣味来
计算身边的爱

我 应该不会
豪庭大厅之中托腮
而我 只需要
豪华在一开口唱
一街都喝彩

穷得多麼精彩
穷得我想得更开
人真想得到的
原来是哪些
他 有车 有楼 有猫 有狗 有花 有草 有钱 却想不开 问汽水盖
为何欠所爱

穷得多麼精彩
粮草缺live show照开
难得灯光一开
全场是怪胎
他 与他 与他 与她 与她 与他 与她 再加你的一家
奉上的爱 人穷才珍惜
才懂得爱

la la la la

人自悲哀 懂得爱 懂得爱


安乐
演唱:at17

不要骚扰这宁静与冷清
不要玷污这美景

不要骚扰这宁静与冷清
小鸟都不忍发声
泥土里的蚯蚓描画着美景
小草的根须和应

不要害怕幽暗的空间里 孤 独入眠
没有不了的自由心愿
只要用心去珍惜一切 爱恨缠绵
事过境迁终不许留待下一次

当眼睛休息如没有眼睛
当耳朵听不到声
当嘴巴安於从内里结冰
当脑袋不需辩证

不要害怕幽暗的空间里 孤 独入眠
没有不了的自由心愿
只要用心去珍惜一切 爱恨缠绵
事过境迁终不许留待下一次

无从警告无人的芳草
无人加烟火讯号喜恶哀乐
成功与落寞 虹光中虚度
像云又像泡

不要自觉幽暗的空间里 孤 独入眠
别要低首向石头许愿
不要害怕伤痛皆因拥抱 爱恨缠绵
田野亦曾经沧海谁人预知
事过境迁终不许留待 下 辈子

《東西》很棒!

每次去季风书店都有收获,这次也不错,看到一本很棒的消费指南杂志,是个好东西的《東西》,刊号用的是《中国宽带》的,但是内容真是让人叫绝。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可以去他们的网站上去看下。顺便说下,网站首页的那首歌也很棒,有知道名字的,告诉我下,我找来下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