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消费?

给你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注册我的网站,当日拿到100元人民币的奖励。第二个选择是注册我的网站,7日后拿到150元人民币的奖励。你会做何种选择?我来分析下,理智的情况下,你应该选择后者,因为你只要等上7天,你的收益将会增加50%。但是往往很多人跟你内心想的一样,何不立即拥有这份好处呢?很明显,后者的理性选择被前者的感性选择所战胜。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我们大多数的消费并非基于理性,尽管在购物之前,我们甚至理性到列明购物清单,但总还是有些小小的意外出现在现实的购物过程之中,比如我们看到了某个新产品,唤起了我们的某一种回忆。

由此,我们终于知道任何理性的市场行销手段,所有被公认的行销真经,都变得不靠谱了。如果,我们在用理性的思维去回答问题,而用感性的手段去消费的时候,天知道还有什么规律可循,有什么道理可讲呢?

buy美国的品牌行销专家martin lindstrom在其著作《buy ology》(中文版《买》)中,试图告诉大家我们为什么去购买?如何购买?买的真相又是什么?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疑问是一样多。如果有真相,那就意味着有规律可循,如果有规律可循,那么意味着这是一个理性整理的过程。而事实上,martin lindstrom想告诉大家的是通过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行销,发现感性的因素主导着行销,甚至一度认为那些已经获取成功的品牌,不过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撞上了大运而已。这让我想起另一位公关大师戴蒙汉的名言:

“运气很重要。我可不是在开玩笑。在当今世界,你必须要有运气。运气就是愿意听从直觉行动……我从不缺乏雄心壮志,但我也从不认为人生是可以计划的。”

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认为感性主导了事务的发展,当然,这些事务中包括了我们的消费。

通过科学的手段,我们一探行销的本质,这本身只是一个实验,只是结果与我们往常看到的或者认为的出入太大而已。无论如何,我们开始学会怀疑,怀疑我们的行销,怀疑我们的理论,怀疑我们的所有理性总结,甚至怀疑到这本书的出版目的本身。当然,我是不愿意将它理解为一个具备尖端研究能力的机构,正在试图用他们的研究成果颠覆甚至主导某个行业,并最终获取利润。如果我们每一次的研究都带有鲜明的指向性,那么,科学只是成了一个技术帮凶而已。在实际的层面,我并不觉得我们需要靠太多的科技去重新理解并界定我们看到的实际事务。

事实显示,我们在消费,为了满足不同的情感需求去消费,不管是腹侧被壳区域还是内测前额叶皮质受到了何种奖赏刺激,还是镜像神经元赋予我们的模仿性消费功能。总之,我们是在不断的消费,也在不断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即便这些需求当中有很多只是感性的冲动而无实际意义。可是,即便我们不做任何研究,我们也不能否认我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包括消费选择—-都与我们的整个人、整个思想息息相关。毕竟,每个成熟的人都不会脱离自己的喜好去对待事务,而喜好正是这个人的人生及阅历总结。

还有其他的疑问,诸如“可粉碎的品牌”真的存在吗?品牌与宗教在忠诚度上的近似是同一种属性吗?性诱惑的本质不正是在利用人的潜意识吗?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涉及到诸多学科,让事情越加复杂,我可不认为真理需要这样才可以被剥落。

当然,同样也有启发,重点还是启发。如果我们知道没有任何的一种消费是基于理性或者基于感性的单纯的某一种属性的话,那么我们就真的理解到行销的多样性,于是,我们的所有创意及行为必须来的更为直接和简练。抓住我们的重点就好,我始终坚信,无论何种行销,都不过是在叫卖。注意力比什么都重要,不过前提是你做好承受注意力的各种准备。

优秀和平庸

查理芒格曾说:

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理解为:

一个优秀的人和一个平庸的人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的轻松做出决定,而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选择。

是的,我把一家企业换成了某个人。给我这个启发的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盟友,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投资人,他的判断是最标准的行事指南,我不得不从中受教。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对哪家企业做实质上的点评,不过对人我可以。尤其是我知道何为优秀,何为平庸,这点区分能力其实也很难得。

我在回想着过去数年以来,我在面对我的一些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都表现的极其痛苦,似乎是因为选择不多,而未来又无法看清。先可以断定,我是一个平庸的人,接着就可以分析出我的平庸表现在哪里。我的选择不多,空间太小,余地太少,意味着我在制造这个选项、空间、余地的能力太差。有点像虫子给自己拱窝,力量大的可以推个大点的窝,住着也舒服,力量小的,只能缩在窝里,很容易就被憋死。无法看清未来,则意味着我不具备前瞻性,所谓的鼠目寸光也就是这个意思。如我这样的一个人,确实活的很痛苦,面对选择时的艰难状况可见一斑。

幸好,这人的优秀或者平庸往往也是在交替前行的。做人最紧要的还是得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优秀,哪些方面平庸,认清楚这一点,那就是智慧。知道自己如何最大的发挥优势,如何尽量避免或者努力修正自己的平庸,那就是阅历。所以说呢,企业从山寨中走过来没什么不好,只是不要想着一辈子做山寨,那就是愚蠢了。再回到查理芒格。

byd logo前段日子,我有惊异过:郭台铭跟我想的一样。我的出发点是因为觉得王传福这个人太狂妄,大话太多,沽名钓誉,明明是自己一个人的野心,还偏想把它包装成“为国人争光”的境地。而郭台铭指责王传福的是这个人缺乏商业伦理,挖墙脚、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商业机密等损人利己的品性。查理芒格则维护王正在做着一件伟大的事。当然,我不否认环保节能产品出现的越多,确实越伟大。但前提是你在用什么方法,你在用什么目的来推动这个事的发展。不择手段的进行一项伟大事业可是一个可笑的悖论哦。

我当然没有资格加入这场为了各自利益而争辩的浑水,我记录下这个故事,只是想给自己提个醒,人的优秀和平庸,一件事情的伟大与平庸,往往还是取决于我们的智慧和阅历,我们唯一需要避开的就只有愚蠢了。可是,我们为什么又如此喜欢愚蠢呢?

没什么可输的

88529404火箭客场挑战湖人,比赛之前,我问过3个朋友对这场比赛的看法,他们都毫无例外的选择了湖人赢球。是的,从两队的实力比较,湖人自然技高一筹。但是从强弱心态上去比较的话,我是铁定支持火箭,我期待着火箭能以一场胜利来制造惊喜。我用的这个“惊喜”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对火箭的歧视,因为任何比赛都是靠实力去赢取的,“惊喜”这个词似乎有点“偷来的果实”的味道。

不过,确实让人惊喜且兴奋的是,火箭在客场以100-92获得了西部半决赛第一场胜利。我看完全场比赛,有一种看经典美国大片的感觉。惊奇、刺激、紧张、狂喜、悲伤、愤怒……各种滋味夹杂在一起,在比赛结束的最后一秒,我有想大哭一场的冲动。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及大多数人眼中看到的都是弱者,平庸主宰着主流社会。同时,主流社会也痛恨平庸。这些人都知道自己平庸的现实,同时也忌恨自己的平庸。就好象一个人对自己的健康出了问题却无能为力的那般彷徨。医疗问题容易解决,但是不甘心面对平庸时却束手无策,只能是干着急罢了。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将生活看作是一场比赛,不论你是领先还是落后,你都不能否认想获取最终的胜利,你必须继续前进!那么什么样的动力可以让你继续前进,不被过去所困扰呢?是你领先的优势?还是你落后的烦躁?其实这些原因都不应该存在,那只是这场比赛过程中出现的片段,而不是全部。

是的,没有什么可输的,无论你在比赛的哪个阶段,都是这样。无论你在生活的哪个阶段,你也是这样。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处处领先的风光怎会长青?是的,没有什么可输的,因为生活中没有比零更小的起点了,还有什么比一切归零的心态更轻松吗?是的,告诉自己并不平庸,只要记住自己没什么可输就好。

五四运动及彩票

为了纪念伟大的五四运动以及骄傲的同乡陈独秀,我买了一张彩票。这是我为数不多的买彩票经历,因为缺乏对数字的敏感,我选择了随机出票。彩票销售员惊讶于我居然只花2元钱。是的,这种投入如果想有什么大回报,也是不合理的事。不过,这世上不合理的事情确实太多了,我就是这么想的:要是能中的话,一张足够。

我吃不准五四跟陈独秀之间究竟有什么程度的关系,不过,没要紧的是,我就是在五四这天想起了我的同乡前辈陈独秀,完了又在下午时间买了一张彩票。这三者之间本来不一定有什么联系,但是因为完成于一个人的脑袋瓜子和手掌心,所以呢,现实的连接就是没有逻辑的逻辑。

不合理的事情和不符合逻辑的逻辑我们见得太多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性的失忆,宁愿忘掉那些于己不利的事实,仿佛一夜过后,这世界就是按照自己的回忆活过一样。这本来也没什么不好,问题就在于这样一来事情就没什么道理可言,生活就没什么滋味可尝了。这让我想起同学小M子打牌时说的话,如果牌都像你预料的那样来的话,你还打什么牌呢?摊开来算了。是的,这生活本身就是由许多的不如己意组成,经过了,坦然接受就好了,不要否认,也不要强辩,道理是和事实站在一起的。

于是,彩票成了我纪念五四与陈独秀的表现物。我想用2元钱来赌一把500万的未来,这是事实,但是又不符合常理,所以,我已经接受了白花钱的这个结果,看上去,我是跟自己开一个玩笑而已:我希望过去的那些日子就像这张彩票一样,没有逻辑,不合常理,仅仅是一个价值2元钱的奢望,不值得去留念或者嘘叹什么。如果我想获得符合常理的成功,我就需要踏实的走好下一步,比如说批点袜子摆个地摊,没有房租水电工商税务之扰,一天还能造点现金流啥的,好像比什么都强呢。

亚偷情怎么偷?

ytq老祖宗把偷情简称为通奸,也就是通奸者在不合适的时间以不合适的关系发生不合适的行为。通奸堪比偷盗,所以,为了状纸上的斯文,通奸又被称为偷情。很明显,偷情的核心就是以偷“情”为名行偷“性”之实。有没有那种真的只偷“情”,不偷“性”的关系呢?某媒体称约有8成以上的已婚男女正处于这种“亚偷情”状态。

首先很难界定这份杂志媒体究竟选择了多少位已婚男女参与此次调查,我模仿该杂志的思路估摸着来套下:先当这本杂志实际有发行100万份,然后这100万位读者恰巧都是已婚人士同时又都参与了这次调查并如实回答了那些问题。于是有80万人被调查出处于这样的“亚偷情”状态。这里有个终极数字80万,但在咱中国13亿人面前,算个什么比例?万分之六而已。好的,就算咱13亿人只有20%是已婚人士,那也不过是千分之三的比例。也就是说,按照这份杂志的调查,中国也只有0.3%的人处于这种“亚偷情”状态,而不是什么荒谬的80%?

另外,这份杂志也没有准确的说明亚偷情该怎么偷?因为不管是亚偷情还是偷情,都离不开一个偷字。如果没有偷的话,那亚或者不亚也都毫无意义。换句话说,这本杂志就是想说,有这么些人想偷情但是又迫于各种压力没有去实施。要知道,我们想做但是又迫于压力没做的事情太多了。你随便找个名头都能忽悠个全国80%、90%的人出来哭诉下各自想做但又一直没能去做的各种事。比如,想更简单的拥有财富,有人靠抢银行,你不能,靠等,靠想。你能说他“亚抢劫”吗?按照这份杂志的逻辑,什么天方夜谭的名字都可以想得出来,什么有趣的调查都可以编的出来,只要前面加个“亚”,不愧是亚媒体啊!

难怪媒体没有公信力了,每天如果都把时间花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面,还能传播出什么有价值的新闻与资讯呢?再说了,这样做一定就能够赚钱吗?怕也不是这么轻松吧。说到底,不过就是拼了命填版面而已,以为制造个什么话题就可以充当媒体了。这样的媒体,不过是让纸浆多循环处理了一次而已。不过,要真是只想做“亚媒体”就没啥话说了,披着媒体的外表,一份正人君子的样子,却做着上不了台面的勾当,真是亚到了家。

真倩杂志创刊

zhenqian mag又是4月,又有很多杂志创刊。尽管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但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一些杂志还是需要“斗胆”出来试一试。今日,标榜引领全新生活方式的女性时尚杂志《真倩》(Z  Magazine)正式出刊。

这本杂志的封面让我不由的联想起《华乐》杂志,同时,还有一个疑问:它是来自日本的版权吗?在杂志里,我没有找到联想的根据。倒是出版者标识的目标读者基因,让我庆幸他们不只是想做一本有盈利的消费杂志。这年头有真理想真难。

杂志自我陶醉,认定了它的读者将具备:自我、品质、怀旧、心灵、环保、艺术、平和等基因。由此,张爱玲(或者说是她的作品)成了自然的代言人,但和《明》在4月做的张爱玲特辑所不同的是,《真倩》似乎在用张爱玲说着杂志,而《明》则是用杂志去说张爱玲。

我欣赏的是杂志的主题连贯性,单看各章节的标题,会让你以为在读一首长诗。配以各种书法,杂志的文化品味被拔的很高。这有别于很多女性时尚杂志。如果那些高端消费品牌需要另寻消费卖点的话,这本杂志倒是很好的营造了一个文化环境。

令人羡慕的是,这本创刊号上聚集了众多一线品牌,因此也让杂志后半部的内容与其他时尚杂志雷同,写满了公关稿。这本身不算什么,如果可以一直保障每期杂志有那么几个值得阅读的专题的话,这些东西就当作是附送给读者的时尚资讯吧。

至于为什么会联想到日本版权或者出自日本杂志,主要还是因为看到封面女郎的造型风格,让人似曾相识。似乎回到盛唐时代,又似乎走到东瀛小岛。总之,将中华文化融合现代时尚最基本的功课还是要让国人懂得并认可“祖先传统”的基本价值,国人重获身为中国人的自信。没有自信,就很难复兴,及至流行。

创意的名片夹

mpjJOHN从台湾回来,在两蒋文化园区淘回来一个名片夹送给我。实在是太精美了,所以先秀下。这是一个创意十足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很好的功能性。

我之前在使用名片夹的时候,尽管也会将自己的名片和收到的名片做一个分类放置,但是往往在双方递交的场合下出错,要么递交给别人的不是自己的名片,要么就把别人递交来的名片胡乱的塞在自己的名片里,如此造成的麻烦事不少见。

按照这个产品的功能定位:让您从容不迫的递出和收纳名片。实在是说到我的心底去了。所以,它采用了正反两个方向和前上后下两个不同的出入口,让你清楚的知道在哪里递出,在哪里收纳。要知道,很多细节上的从容可以决定我们在对方心目中的印象深浅。不过,这个产品有点美中不足的就是只合适5~7人的小聚会,如果是一些大联谊的场景,名片容量就显得有限了。

有趣的是,JOHN的这个礼物是用了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作为主题。稍微延伸下,你就发现这里可以借用的概念太多了,比如两岸主题、皇帝主题、明星主题、宠物主题、甚至是一些个性主题都可以。试想下,你有一个客户产品主题的名片夹会让你的客户知道你是多么的在乎他。所以说,有创意真好,有一个可以无限延伸的大创意尤其好。

JOHN打算代理此类产品,我觉得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不一定要在台湾生产。只要有好的设计师,大陆这边有好的工厂可以配合,未来这种名片夹一定可以流行大陆职场。祝福所有的创意都能收获到应得的报酬吧。

郭台铭跟我想的一样

不知道这则新闻是不是真的,星岛环球报道如下:

鸿海董事长郭台铭连续第二年在股东会上重炮攻击对手比亚迪。他表示,因为比亚迪的抄袭让鸿海遭受了数百亿元损失,除了现在的法律动作外,也考虑在台湾提告。由于比亚迪等在手机市场强力竞争,鸿海大军也加速开往NB代工领域,近来传出鸿海NB研发团队成军进驻内湖原普立尔大楼。

我之所以贴过来,是因为要是郭台铭真的是这么说的,那么恭喜他,他和我对比亚迪的认识一模一样。郭台铭说,比亚迪窃取他的机密,没有行业道德。另外媒体解读到他还暗讽巴菲特老爷爷投资比亚迪是看中后面的政府资源。也就是说,郭台铭意指比亚迪不是一个靠正规手段在玩的企业,所以,他颇感不顺,不得不骂。不过我与郭台铭不一样的是,他出于经营与竞争的需求,而我纯属个人意见。
我不仇富,我仇恨的是自己还没有富起来。所以,我并不关注比亚迪是如何富起来,富到想造汽车,富到想造全世界最强的汽车品牌。就像郭台铭说的那样,泡泡吹的太大,就要看看是不是有问题。大家都欢迎小泡泡。

老是吹大泡泡,其实给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一个刚识得几个字的人立马觉得自己可以挑战颜真卿,创造出什么新的书法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大泡泡。从来没有做过一桌菜的小女子要烧满汉全席估计也不是几个人能够等得及的。即便让你比亚迪造出了什么6什么4的,难道那些比比亚迪起点还要高的汽车厂家都睡在那里等你跑过去不成?

我不是反对咱国家有厂子能干掉丰田或者本田啥的,我倒是强烈期待。不过,这个任务似乎也只能交给上汽或者其他大哥来完成才对,托付给你这个小弟,实在是让人顿觉咱中国人的轻浮来不是?咱中国人都是要面子的,你不能要咱全体中国人跟你背上一个虚妄的骂名啊!所以,那些喜欢说大话说空话的人和企业,在我看来,都是极其讨厌的!

记者可以公报私仇?

在申花主场4:1大胜深圳后不到一小时,传出郜林对某女记者爆粗口一事,本来就处在低落时期的郜林又被推上了新闻头条。比较奇怪的思维是,即便郜林真的对女记者爆了粗口,这名女记者是否也应该公报私仇呢?

事实上,在女记者公报私仇之后,或者她准备这么做之前,谁也无法求证事实的真相:那就是郜林究竟有没有那么做?或者说,郜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爆的粗口。大家都知道,一些所谓的记者,除了会炮制新闻引起注意之外,更是懂得借助焦点人物引爆自身的关注度。说白了,为自家媒体争取注意力的同时,也为自己所谓的名气添砖加瓦,同时不顾故事主角的个人感受。

当然,我也不希望郜林是在平白无故的情况之下对这位女记者爆了不该爆的粗口。因为毕竟人家看了你一场球赛,不情愿的干熬了几十分钟,为了完成领导布置的采访任务,也为了这个月的薪水,文笔再怎么烂也得写篇报道不是。郜林作为一名球员也该理解这种记者的痛苦。不过,作为记者,也真的不要忘记了,大多数时候,采访对象有拒绝采访的权利,“滚”或许太直接,但是还有什么比这个字更加简单直接明了呢?为了个人的不受欢迎,记者就可以反过来倒打一耙,真是服了这种逻辑。

不知道她还会用这个事情炒作多久,希望我听到的只是一个传闻。更希望不要因为这名记者的可怜自尊,就毁了一个职业球员的前程。球员跟记者一样,都在做自己的工作,记者可以采访球员,也可以不采访球员,那是记者的自由。球员可以拒绝记者,也可以配合记者,那是球员的自由。他们之间发生的任何不愉快,都应该私下去解决,记者是没有权力利用公众舆论来赢得个人的自尊的。再说了,这名记者不去采访球队新闻官,那又是对“新闻官”这个职位有怎样的认知水平呢?真是莫名其妙!

新厂牌在酝酿中

和做音乐的经理人一样,我习惯将自己要做的东西冠以一个“厂牌”,就像你的孩子除了在户口本上要登记一个姓名之外,你还喜欢加油添醋的来个小名,一来是为了显得亲切,二来呢,可以标榜下自己的独特性。

不过,取名字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情,因为不仅仅要自己满意,最重要的还需要相关的机构审核通过,与给自己小孩取名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所以,儿子的名字追求个性,企业的名字追求共性。我现在算是了解到一些不俗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俗气的名字倒是正常事了。

如何在这些限制之内,还能找到个不俗的名字,真是太难了。所以,有个好名字的企业,你要懂得珍惜,那些都是老天送给你的大礼。至于我想做的这个新东西,名字还在酝酿之中,应该会给朋友们带来一定的惊喜。不过,我还是会注意到,不管名字如何,我得拿出实实在在的业绩,那样,大家伙在看我的时候,才觉得更加踏实。要不,对着空中楼阁嘘叹,是最要命的一件事,我都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