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通力

周老师在昨天的文章里提出了“究通力”这个词,来源于司马迁的名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此,我以为“究通力”这个词的提法很棒,不仅仅是得“力”,更多的要由“心”。我更愿意将这种“力”理解为一种习惯或者说一种态度:即便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也要有这个信念,如此行文成句才显得出自信与自爱。

写字的人过多的谈论文笔我觉得不是好事,当然,我不是在为自己的文笔开脱责任,说到底,我不是一个写字的人,即便与写字有点关联,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孙辉说到的那种码字而已。回到前面。文笔是一件技术活,但写字不是技术活,写字是一件通过文字表达情绪的事情,这种情绪可能高雅,可能低俗,但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可以引起读者共鸣及议论。而技巧就不是了,读者不可能仅仅因为你的文笔好但没什么拿得出手、值得共鸣的内容而与你有所交流和交集。要不,这满大街的杂志、报纸都应该只有文学而没有文字了。

或者说写字的人要有自信与自爱。自信不是来自盲目,自爱也并非来于自恋。我一直觉得会写字的人,也就是说善于通过文字与读者交流的人,大多是老天宠爱有加,给了他一副奇妙的思维和一颗灵巧的心。要不然为何是表达同样的内容,他就会有那么多的粉丝,而我却只能孤芳自赏呢?这自信来自文字的飘逸、灵巧。我或许说的太过极端,没什么东西比写者自身的努力更加重要的这样的论断其实是我说这些的基础。但是我们也知道,只有金子才可以做出金首饰来。

写字的人多有不屑对他人的宽容,这点算是不足之处。没有宽容则很难有大爱,没有大爱也难得成一家之言。抱歉,我的混乱思维混沌笔调是否会让你困惑中昏昏欲睡?除此一件之外,就没有什么比写字者的本身格局太小更让人难受的事情了。古往今来,真正写字的人能够做到让后人景仰的不多,与死去的万亿相比也只得万一而已。但这算不得失败,精英都是淘出来的不是。

好了,原本只想备注下“究通力”这个词的来由的,不小心从编辑说到了写字的人,也许也在不小心中嘲讽了一些写字的人,但说者无意算是我唯一的托辞,恰好路过的就不要多心了。

牙痛

牙痛,因为上火。可能是这个季节,可能是辛辣的饮食,可能是其他什么……已经不想去医院了,熟门熟路的去药房买了盒“丁细牙痛胶囊”,再加上上回还没用完的“金喉健喷雾剂”和“漱口水”,什么时候好只是时间的问题吧。我想。牙痛做不好什么事,还好今天不需要工作,纠结下维特根斯塔吧,他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如何能够谈论对一句话的“理解”和“不理解”?
难道不是只有我们理解了一句话,它才成为一句话吗?

难懂吗?确实足够晦涩,让人不敢理解,但又似乎有话要说。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指“语言必须自己表明自己”。从这点来看,维氏似乎自己就很反对晦涩的话语。但对于记录与传播来说,唯有当下正在思考的不经辞藻修饰的只言片语比那些修饰过的经典话语要强上百倍,是“最终有用的东西”。而他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于我们来说无非是得知道“这句话说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说”而已,这本不稀奇,属于正常人的正常反应。但哲学家所付出的关于把最隐晦的灵魂与最明晰的逻辑连在一起的努力是哲学的意义。于是维氏又设下一疑:“为什么科学与数学中使用句子,却不谈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呢”。

老实说,我对于他这个问题是否是这样问的都表示疑惑,牙痛,不说了,想想先。

上瘾了

上瘾上瘾了就得想办法去戒掉它,无论它是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成瘾的玩意儿总是那么的玄妙让你跟在它的后面茫无目的的走着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看上去我不是一个喜欢被控制的人,过去的我却很喜欢控制别人,成熟之后,学会了将心比心,现在索性都放开了,不加控制欲的做事应该无法被上瘾吧?或许只是我不会承认有对某事上瘾这一说而已。

比如说烟草,其实我对它没什么依赖,不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放松什么的,那只是我用来挑战个人性情的一种方式,曾经偶尔尝试过,但我不怕会恋上它,对于自己的意志力我一直充满自信。但好奇的我一直想了解的是若真的上了瘾那状态又会是怎样?会无法控制自己想它要它吗?或者会是沉溺于其中的某段虚幻而不愿自拔呢?反过来一想若你还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一定是烟草,但一定不能是毒品),无论对何人或者何事,这种清醒听起来很理智,其实很槽糕,稍有想象力的人都该知道这样的人生多半是缺少滋味的。

而多滋多味却与上瘾结伴而来,好的滋味必然会让你上瘾。我也不太容易抵制什么诱惑,等一切成了习惯,上瘾就成了一种标签。它将我日常做的某事和偶尔做的某事区分开来,久而久之,在另一个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去做,那个应该不要去做。这本身就足够我犹豫了。但你却舍不得放开某些让你兴奋的感受,去浪费时间花在那件让你已经上瘾的事情上。这真TM的糟糕透了!

我想说我从现在开始是否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告诉自己可以不要去做什么,可以去拒绝什么,可以不要在信任什么,可以不要在浪费什么,可以不要在过分关注什么……总之,那一切让我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得换付心肠去审视下,不然的话,我只会变成一个被“瘾”给控制了的可怜懦夫,那不是我要的!

才明白

有很多事我都是才明白。嗯,“才明白”!在这样的一个年纪说出这样的几个字,心情酸到极点。换作若干年之前,我会微笑面对才明白的事情,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有资本,对的,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只可惜拥有资本的时候总是肆意挥霍着,等到青春逝去,我也老去,才知道年轻的意义,才知道成长的代价。如今也可面做微笑状,但已然不是那种笑意,嘴角微扬,心角微颤。这种情绪该是在做剧本的时候才去仔细揣摩,而我一旦安静便又钻进这牛角尖想到脑袋发胀。

上午有台湾的媒体朋友写来邮件,对韩正出访台湾一事颇感兴趣,想八卦下大陆人的心态。想来大陆人与台湾人关于政治这回事的看法和做法都差别很大,于我而言,不说比说的好,不看比看的好。而下午,另一大陆媒体的同行也打来电话,期望可以联络上几名台商,聊一聊两岸发展大趋势下对于他们的实质意义……两岸媒体都在关注着对方,这是彼此了解的重要一步,但还欠缺交集,如果这两家媒体可以交集在一起,说不定就可以做出一组出色的报道来。而另一边,由我们杂志主办的“台商座谈会”这个月的13号也将在东莞举办,“两岸”概念被重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让我郁闷的是,我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机会点呢(别说我能力太差之类的伤自尊的话)?

这种时候我会很焦虑?但一直都没明白过为何焦虑。在这件事情上,无论有没有“才明白”都是付出了代价的。我只能说我体会了其中的艰辛,但也是有程度的。而某些来自精神层面的安慰聊做收获。有安慰也好,不是吗。哈,我也知道坚持的重要性,但我也认为抱着怀疑的心态去坚持未必就是坏事。你说这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也好,说是一种现实的感受也罢,唯此刻是我最真实的感受而已。我不喜欢压抑在心底,而这里是我的床,是我放松心情的河流。等我搁下才明白。

自我怀疑

过去最满足的日子来自无知,无知来自不怀疑。我似乎天生就知道这个等式并在心里一直忌惮,我怕别人知道我的无知,拼命的怀疑着能够相信的一切。我的多疑已有很多年,像是一块割之不去的胎记在我身体的某个部分掩藏。我不想让别人看见,但我实实在在的又在突出着因它而生的种种特殊之处来。这与我的天秤星座有关吗?我不知道。嗨,就连这句“我不知道”也是我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唯有它能够表达出我的最为直接的心理了。但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

回头看过去最满足的日子
多么无知
不轻易怀疑

明明别人对我赞赏或者感恩,但我却怀疑他们太过客气,我甚至还敏感的在心里问起自己是否还有哪里做到让他们不高兴?又或者我的神经质会让我从心里泛起一阵酸楚之意,自怜自惭的状态让自己自卑不堪。如若有人与我为友,我会通过对方来评判我自己的德行,所以我喜欢靠直觉去结交那些让我“喜欢”的人,进而我也觉得自己能够传染上对方的某个令我喜欢的特质并偷偷的“占”为己有。如此我多少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集聚一些独特品质的人,这些品质来源于我的朋友及我努力去维护关系的人,尽管那只是我认为而已。

倘有那么一天,我发现对方的另一个朋友(或者说是他器重的某一个人)有着令我难以包容的习性或者见不得的行为,第一刺激我的不是这个朋友与这个人,而是我自己:我会怀疑,我是不是也有这个人的这些让我作呕的玩意儿而未知呢?那是我最不舒服的和最不想要的。

这是怀疑带来的第一桩痛苦,也是最大的一种。但无论是哪一种怀疑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至少很难得到满足(或者叫幸福感,我昨天说的一个话题),但无知是我的极力去隐瞒的一件事,对着外人我不在那么坦然,对着自己我又不忍欺骗。这种自我怀疑从折磨变成了习惯,渐渐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怀疑带来的第二桩痛苦,就是没有朋友。这种痛苦让人压抑胸闷、让人不知所措。要知道一个拼命旋转的陀螺在停止之前是无法搞清楚自己的终点在哪个方向上的。一个不觉得自己有朋友可做倾诉对象的人又如何去认识谁是自己的朋友呢?可惜我装作从不无知的样子年月过久,也将自我怀疑发挥到了牛角尖里,要拔出来就必须先承认下,记录在此,做个备忘。

幸福

很晚才回家,在路上听到广播里有关于“幸福和收入”的话题,两位主持人强调如果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来考量其实是根本就不懂得“幸福”为何物。在他们看来,幸福即便不能被定义,但起码是不该与收入牵扯上关系。言辞语气中很是鄙视这样的牵连,仿佛那样理解幸福的人都是脑子出了问题,或许主持人们正是被精英教条主义所陷害,偏颇的有点可爱但又不切实际。

我曾多次与人交流过关于幸福是什么的话题,但始终无法给幸福做一种定义,有人说活着就是幸福,那也许是相对逝者;有人说健康就是幸福,那也许是相对病患;有人说有爱情就是幸福,那也许是相对孤独……没人能给幸福一个具普遍意义上的总结,它只能来自相对。幸福是相对的,或许我们得承认只有在懂得珍惜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幸福感,如此,幸福感来自感恩的心。

但精英们不懂得感恩,起码他们没有做到。他们可以一边过着优越的生活,一边教导着大众如何风花雪月,当还有人在为生存奋斗的时候,他们却叫嚣着如何免于恶俗并对此咬牙切齿,仿佛这一阶段在他们身上未曾发生过。或者说,逃避人生某个片段犹如我们会遗忘一场电影的某个情节一样并不重要,但对于恰好生活在那个片段里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活过这个阶段更为重要。当我每天还在为三顿饭担忧的时候,我唯有赚到这样的钱并购得这样的食物才会让我活下来,也才会觉得幸福,收入是幸福的一种保障,但这一种保障比起其他来,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却是唯一的。

精英们有很大的问题,他们认为一切都该怎样怎样,但却忽视了生活及人生的多样性,或许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因为一旦承认,他们的精英地位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一个偶像不会告诉给公众一个真实的他,那样势必会损失大部分的粉丝,人人都爱真实,但人人也都遵从真实,当公众看到精英们丑陋的嘴脸,原先交织的期望瞬间就被击碎,而精英们的幸福原本就是多么的虚伪,如果我们真的觉得他们更懂的什么是幸福的话!

做个愚人很快乐!

愚蠢的人是快乐的!我渐渐的发现“愚人”这样的称谓已经不全是贬义。很多时候甚至词性完全颠倒,成了一种赞美。愚人节当天你若听到别人祝你节日快乐,你一定是会心一笑。“做个愚人很快乐”本是一种很畸形的看法,但联系到“傻人有傻福”之类的语句,就可以互相解释也能释怀了。你看汉语言的伟大全靠我们这上下两张嘴皮子怎么碰撞,要知道我们总觉得嘴皮子说服了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当然也要稍微顾忌下我们的生活是不是畸形到了另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究竟畸形到了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我不知道用胸闷用忙碌用迷茫用烦躁(总之都是一些不怀好意的词)来体现是否可以代表一部分人?但起码我是这样。我并不觉得我停下来或者慢下来又能怎样,但强迫症似的意志(如果真是意志的话,倒应该夸自己一下)把我变成了一个按着时间行走的人:9点,我必须坐在办公室里,12点,我必须填满我的胃囊,18点,我必须挤车回家,23点,我必须钻进被窝……偶尔会有那么点时间不是很凑巧,但大部分的时候,生活未曾变过。

没有变化就算是万事大吉,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尤其是你的长辈或者给予你希望以及那些让人感觉将希望寄托于你身的人,是多么的期待这种大吉大利。来吧,他要告诉你,什么事情都是好的,只要你往好的方面去想!什么事情都可以变成快乐,只要你觉得那是快乐!不要去多想,不要觉得自己很聪明另有一套,不要觉得你曾经指望过的就一定会属于你的,你只要安分守己的行走就好,做过愚人很快乐!

我在跟随时间行走的过程里,我可以找到某种快乐,但那是短暂的。我觉得自己顿悟,生活就是一个玩具,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玩意出现,但这些玩意的玩法都差不多,你得种菜、你得偷菜、你得跟随、你得回帖、你得付出赞美,你还得承受虚荣、你得做出一切人的反应,像一面墙发出你的回声就好。虽然你知道你不想做那面墙,或者你只是想做墙外面的一株小树,但你快乐吗?

三月微博自选集

我一直觉得微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玩意儿,说不上是好的或者坏的,“限制性”的表达(我指的是字数)对于对话的数量提升有了帮助,但对于对话双方的深层次交流并不意味着有什么好的影响。相反,在很多时候我渐渐的害怕这个玩意儿,想离它远点,因为我能说的,都是别人说过了的,我不能讲出来的也是别人讲不出来的,我说的是我们的表达有了障碍,虽然我不确定这种障碍就一定来自于这样的交流,事实上,在它出现之前,我真的还觉得自己的口才不错……不跑题了,希望能坚持每个月都能做个微博自选集,自娱自乐,哈哈,这个社会做个哲学家并不难,只要你不怕献丑。

03-30 15:59 说:
我的焦虑据说来自我的无知。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何焦虑!

03-29 11:13 说:
《经济学人》杂志把李书福比作亨利福特,我觉得不具可比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是农民工娶了一位大学生,用来贴标签而已。实力派最终还是向偶像派去妥协了。

03-28 00:15 说:
刘教授的《中国梦》与我所理解的美国梦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希望中国梦的主体是国家,而我则愿意理解国家梦的主体是个人。

03-25 17:46 说:
在支持Follow5同步这个事上,豆瓣一直都很哥们,twtter也还讲义气,就是围脖有点小家子气,老是闹别扭!

03-25 17:43 说:
物联网时代,当人人都是信息载体的时候,媒体算什么?

03-25 17:11 说:
当某哥移民之后,研究生们又要辛苦读书了!

03-24 14:46 说:
人们会去谷歌中国总部做悼念,但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没几个。而这又与谷歌给到的启示恰好相悖!

03-24 12:51 说:
甲:《海豚湾》看了吗?乙:是不是说日本鬼子掠杀海豚的事情?甲:是。不是。

03-23 20:37 说:
谷歌没走,只是移民香港了!

03-23 09:52 说:
假如.cn成了像杂志刊号一样的国有资源,那当如何面对?

03-22 23:23 说:
如果老天让你比别人更会写字,那一定不是让你用来赚钱的。或许只是老天想表达什么,要假你之手。

03-22 17:26 说:
我终于总结出一个真理:所有重要的事情都留给你极少的时间去完成。

03-18 12:42 说:
滚! 我思考了很久才想起该这么对你说!

03-16 14:39 说:
自拍是一件很悬的事情

03-13 19:45 说:
遇上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会爱你。遇上我是不幸的,因为我会爱你一辈子。

03-13 16:15 说:
我知道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有些字是不能乱码的,有些人是不能乱见的,有些博客是不能乱推的,有些…..不能乱,要镇定!看你们能如何!

03-11 16:38 说:
以前是学不会想学,现在兜了一圈还是学不会但害怕学会,庆幸还没学会。

03-10 16:33 说:
媒体需要怪诞的事实印证它们大胆的观点。

03-09 15:35 说:
为什么人们知道烟草有毒却不能离开它呢?当你点燃一根香烟,看着它由生到灭的过程,你会很释然,会一下子放轻松……抽烟就像是看生命在预演。

03-09 15:25 说:
会不会有一天你要花钱买自己能做梦?

03-07 23:36 说:
有些人为什么追求不到真爱?第一是因为她不相信有真爱这回事。第二则是真爱来临时,她却没有能力享受这份爱。这种能力来自她自己的付出。

03-07 22:10 说:
花钱买新闻报道是媒体的生存本源。

03-07 20:48 说:
传媒是社会公器,需要社会认可。问题不在于后来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而是前期如何取得资质参与竞争。

03-07 20:42 说:
我们还处在文化积累的过程里,还没有走到小结的节点上。

03-07 20:39 说:
过去的手抄本与现在的博客有类似之处吗?问题还是纠结在所谓的出版管理和出版自由。

03-05 17:52 说:
现在最有新闻的人就是前男友!做记者要多认识几个前男友日子就好过了!

03-01 16:16 说:
自我感觉好的男人总会吃闷亏!

03-01 10:00 说:
恭喜安徽省进入万亿GDP俱乐部,恭喜我这个安徽人还在上海混饭吃!

03-01 09:48 说:
进步一小步是一件难事!

互联有罪,面壁思过!

互联网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穿越了空间的概念,我人在上海,可以一边浏览北京的资讯,一边与在安徽的家人聊天。当然这对诸位来说并不新鲜。但日日泡在这互联网上,因为太多的资讯垂手可得,太多的朋友可以即时联谊,这让我不禁悲观起来,没有限制的得到会不会是一种罪过呢?

我说的没有限制并不是说获得免费资讯或者在与人沟通的便捷性上(指望靠网络阅读收费的家伙们暂时还得歇一歇,你们不是收不到钱,而是提供的资讯还不够好),而是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廉价感受让人着实不太舒服。或许,对于浏览者来说也要分个彼此。媒体从业人员较容易疲倦互联网,因为海量资讯的背后是简单的复制和少的可怜的资讯源,网络编辑们整日琢磨的是如何将一件事情从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角度去做报道(简单点说,就是换个标题),而资深的浏览者则已经锻炼出如何分辨出不同标题所指针的内容是如何一致的。同样,在互动层面,廉价的不带肢体语言的问候让礼貌成了礼节,尊重的意味骤然减低,而莫名的蜂拥而至的陌生人则占据了你的大多数时间,让你的情感宣泄流入歧途。

我不太会应对这种变化,以至于经常抱怨自己跟不上潮流发展。尽管安静下来想上一想,我的工作多少也曾因此而受益,或许等环境越来越成熟之后,反而剥离了原有的好处只剩下弊端。但这种变化随着信息量的暴增而变得让人陌生,原有的节奏也加快了,甚至连本质的东西也渐渐被淹没了。

于是我越发觉得这是一种罪过。但只是于个人而言,于少数人而言。如果你想得到最珍贵的,你必须得付出你最珍贵的。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那就得作出最辛苦的努力。这不是交换(互联网的最大悖论就是没有公平的交换),这是一种自然法则,我必须遵守,在承担罪责的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敢思过:谁是谁的工具?

负罪感

已经有几天没有安心读书了,大把的时间在网络被耗费掉,老实说有点心疼,有一种负罪感。嗯,是的,最近“负罪感”这个词在脑海里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

昨晚去火车站送岳父后,原本计划搭地铁在漕宝路转的士回家。结果在地铁里遇到一个需要帮忙的小贩,我帮她把她自制的小货柜从站台抬出。正是这个年纪大约40岁的小贩,让我有了一种“负罪感”,我意外的没有遵从原来的计划,而是走了一点路等了十几分钟最后搭上一辆公交车回家。这种“负罪感”来自浪费,1元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坦然”选择30元的方案呢?嗯,我觉得有时候人对自己太过包容真不是好事。

“负罪感”让人压抑,也能给我一点动力,但我很愚笨,有的时候只能在一件事情上有所改变,而相同的问题却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只是换了不同的环境和对象而已。这样一来总在做错事,人愚蠢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将相同的事总做错。这本身也会导致负罪感吧?

是的,浪费让我有负罪感。时间、金钱、感情…..很多的付出都是一种浪费,但并不一定能够刺激你让你认为那会是一种负罪,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浪费,又或者我们并不觉得那是一种浪费。我们一直在说过减法生活,无非是想让自己的追求更加单纯,更加适合自己而已。于是,我们可以订立简单的目标,去做简单的事情,“浪费”也就随之减少,负罪感才可以化作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