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历史常识13条

我不是一个国际主义者,我也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我只是对现实特别的忠实,因为我所理解的人的任何优秀的品质都基于这种忠实。对于日本人,我不想过多评论,因为这没有必要,对于他们而言,任何真实的言论都将是刺耳的,同时也都有着反面的解读,并非害怕这种误解,而是不愿做对牛弹琴的无用功。

对于国人,我已经无心再评论,任何一位国人如果真的懂得反省和自尊,就不需要我今天来做这样的一件小事了。但是,我还是要指出,因为我们对待现实一贯的抱有侥幸心理,因为我们对未来的可怜的投机心理,因为我们的民族惰性及软弱天性,我们正在被动的承受、默认、消化一些谎言,而这些谎言正是中国或将再次遭受磨难的前奏!

在我的能力之内,我所能做的,只有将一些事实整理出来,放在这里,让所有的人来鉴定,看看一个真实的日本及日本人还有他们如何对待中国及中国人。我想邀请那些包括那些自诩为国际主义者的人道分子,包括那些自诩为大国大民的民粹主义者,包括那些所有不懂得尊重现实贬低现实但又不能否认自己来自娘胎的多重标准主义者在内的所有人,一起来面对这段历史,认真反思,我们老是纠缠在某种主义对当下或未来的影响,而不去关心已经发生的历史,是不是有违常识。

一、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开始。此战,逼迫中国与日本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被割让给日本。同时,日本窃取钓鱼岛。后日本又与中国签订《交还辽南条约》,中国以三千万两白银赎回“辽东半岛”。
二、1900年6月15日,日本派兵25000名进驻中国,与英、法、德、意、美、俄、奥等七国组成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后,中国与日本等11个侵略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万亿两,日本分得3480万两。(编者注:让美国鬼子想不到的是,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昔日八国盟友狗咬狗,美国鬼子罪有应得。)
三、1928年5月3日,日军向济南发动进攻,屠杀中国军民5000多人,造成“济南惨案”,亦称“五三惨案”。
四、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人民展开全面抗日。 同年12月13日,爆发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在南京屠杀30万中国人。
五、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同时,台湾回归中国。
六、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6月27日,周总理宣布除45人外,全部释放1017名日本战犯。
七、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同年,日本与台湾断绝邦交关系。
八、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审定教科书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九、1985年8月15日 日本中曾根首相及其阁僚以公职身份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40 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此后,从2001年至2006年,小泉首相无视国际社会、亚洲邻国和日本人民的关切和反对,六次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关系陷入政治僵局。
十、1989年7月14日,日本参加西方七国对中国的制裁,冻结第三批政府贷款,停止高层往来。后1995年8月29日,日本再次以冻结对华贷款做要挟,抗议中国进行核试验。
十一、1996年,日本青年社首次越境钓鱼岛,修建灯塔,放置日本国旗,挑战中国主权。2003年1月4日,日本媒体披露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
十二、2003年8月4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造成我重大人员伤亡。迄今,已在中国14个省(区)60个地点发现当年日军遗弃的化学武器。日遗化武对中国有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和危害。
十三、2006年5月1日,日美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2+2”会议),就驻日美军重新部署达成一致,发表日美《关于实施驻日美军重新部署的路线图》以及“2+2”会议联合声明。明确共同战略目标(即中国,编者注),并将台湾问题(即由头,编者注)纳入其中。

我已经对上个世纪以来出生的孩子们绝望,或许他们将会成为历史的又一次受害者。而给他们这种痛苦的人正是我们及我们的同辈。但是我又对正在牙牙学语的新一代中国人抱有着幻想,如果他们在学校里,或者在社会上能学习到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忠实的话,中国人的自强就不仅仅体现在日趋发达的经济领域,在影响人类进程的科技及文化领域,中国才会真正的复苏(去他妈的崛起,只是睡狮醒了而已!)。

当然,中日关系只是一个例子,需要中国人正确认识的常识还有很多,历史只是一个部分,但一定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可以让我们检讨我们的不足,也可以警醒我们的现实生活。如果中国真是那头睡狮,那检讨下是谁给中国打了那剂昏睡针的,不是那些侵略者,而是我们自己。我们的五千年背景让我们自上至下的认为我们对祖宗遗传下来的文化有了“理所当然”的继承,而实际上我们连边也没有粘上。那些书皮上,早已蒙上了太厚的灰尘。但是,我们却不自知,或者知道后还是继续装糊涂,生活在一种众人皆醒我独醉的状态下,仿佛只有那样,才是一个大国寡民的作派。请问,幽幽的我们打算何时睡醒呢?

君子顾本与小人得志

关于中国与美国,就像是一对顾本的君子和得志的小人,一直以来,未曾变过。麦肯锡新近发表了一篇名为“过度消费时代终结之后”的文章,讲的就是这对朋友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总结到:这个世界的各种泡沫是互生互长的

在这场泡沫大战中,典型的还是要数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代表,中国是生产者和储蓄者(同时也是债权人),美国是消费者和债务人(千万不要简单的理解成是中国借钱给美国消费中国产品)。二者共同作用,制造出美国的消费泡沫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泡沫。而美国的消费泡沫又被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所包裹,中国的经济增长泡沫又受制于国内社会保险、医疗、教育、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导致的储蓄习惯,抑制了国内的个人消费市场。

没穷过的美国人不知穷滋味,自然是失意中难以自拔,维持旧有消费习惯在短期内很难改善。而当下中国的4万亿投资,拉动国内需求,也只是为了长远的服务于未来的经济增长,并非为了引导个人消费。顾本的中国人当然知道,只有国人真正的解决了后顾之忧,才可以放心的花钱。中国根本没有必要感性、冲动的为当下暂时的全球困境而改变既定的前进方向。在这一点上,标榜全球化思维的资深专家和顾问们又该如何理解东方的思维呢?

全球化的另一种定义其实是看你在用什么样的思维思考当下的问题?不仅是哪个国家在主导世界,更是哪种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主导这世界。如果美国真是被简单的定义为消费者和债务人的话,那么这种不劳而获,仅仅凭国家信誉背书就要消费全世界最好的服务的国家和国民,又会有哪一点东西值得外人去认可和同情呢?还好,美国并非那么肤浅,而中国的底蕴则更加深厚。

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专家与世人的看法应该不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倒是觉得这是东方价值观优于西方价值观的一次明证。当然,我无法想象如何生存在一个大一统的全球化的价值观下,只是在牵涉到个人的消费及生活这个层面,“吃酒量身体”的中国古训要比西方的那些专家(包括各种经济学家、营销顾问)的各种理论要简单易懂可行的多。如果每个市场都能理解并遵循,泡沫还会存在么?君子顾本无是非,小人得志自承担。这就是市场经济。

给未来的信1

我想写一封信给自己,给未来的自己,想必是看中了“信”这格式的轻松与真诚,除此之外,怕是谁也找不出更好的格式来了。不过,这封信到底是只给自己看,还是静静的放在这儿,任谁看都无愧呢?这下可犯难了。

我想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给自己写信算是一种自我梳理吧,像我这样思路不清不楚的人,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我想。一些奇怪的想法,有的时候本来是一晃而过的,现在就可以捡起来,放在这里,金点子也好,馊主意也罢,我倒要看看我这一生能有多少回冲动与不安。

我曾经回忆过自己,虽然只是一小段,大约2年长的光阴,其中还不免遮去了一些不上台面的事情,算是自己给自己撑个场面,是的,我曾经清醒的活过那段时间,那很重要。我也一直的再回忆自己,但那都只是一些杂念,为了证明我还活着而已。当然,我说的活着并不是说我还在呼吸,我所说的活,其实是为了履行“自己为自己而活”的一个诺言。这个诺言曾经无意中许下,却无意识的一直遵守着,我觉得这是我品格中最伟大的一个特征,我为此自豪着。

是的,我不是想炫耀什么,一切都不值得炫耀。更何况我现在还不能拿出什么数字来说话—假如说年纪不算的话—因为那些看上去很像一颗发酸的让人反胃的葡萄,挂在夕阳的余辉里,跳动着,跳动着,让你躲不开,忘不掉,也摘不到。

我只是想告诉自己,我其实可以做到一些事情。说句简单点的,我就是希望自己能给自己一些鼓励。是的,我渴望鼓励,哪怕是清早车厢里一个陌生的脸上挂着的一丝不经意的笑容,尽管不是为我,但被我看到,也是一种幸福。即便最坏的人生是处处充满凶险,那也敌不过你能轻易抓住的幸福与满足感。

我总结这人生,才发现:快乐的人生只是一次又一次去界定幸福的含义。当你第一次认为幸福是被所有人重视,第二次你再认为幸福是被你的家人所重视,你就获得了幸福。当你再次对幸福有了新的定义的时候,你就能创造幸福。我们都可以做到这点,这不难,尽管看上去有点类似于一种叫做『强迫症』的精神疾病。不过,如果你真的需要靠『强迫』来逼着自己相信的话,那么你是对的,赶紧去医院看下,他会给你更好的建议。

所以,我想告诉我的未来的第一件事,那就是,我可以对幸福定义,属于我的幸福,我知道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我可以为了我的一些小小的理想去奋斗,去生活,去工作,尽管有懈怠,尽管有抱怨,但是一直会朝那个方向与努力,去行走,不管深处白天黑夜,我依然可以看到远处的那个目标在发光,在引导我前进。

粉丝给了偶像全部!偶像给了粉丝什么?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处处在讲道理。而有些时候,道理这玩意被忽略掉,剩下狂热和冲动占据了脑中枢,左右着人们的意识与行为。痛苦的是,人们在事后并不敢自我反省,甚至对待别人的质疑还是会一味的固执下去,死不承认,要面子就是国人清醒时候的唯一底线。

我承认,我有过那样的一段时间(当然,现在还不敢断定往后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只是在当下清醒的时候,又敢于拉下面子来自我反省一回,记录下来,算作备忘。

我曾有过迷恋明星的一段时间,那是在96年左右的事情了,那个时候我特别喜欢歌手陈明,只要是她的新歌,不管是正版还是盗版,我都会先买到听到,这还不算,我还连续给陈明当时所在的唱片公司寄过N封信件,信中除了大吐我对她的景仰之外,还煞有其事的为她写了N首歌词,以期引起她的注意就好了,并非想真的走上音乐人这条路。那段时间足够疯狂,对于我而言,花了大把的时间去学她的歌,搜集她的新闻,与人辩驳她的价值……只是,在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乏味,毫无意义。用今天许三多的话就是说,人活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对。

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们这些FANS究竟属于什么类别?我们将最珍贵的时间、最旺盛的精力、和最贫乏的金钱统统奉上,那些所谓的明星在各地搔首弄姿,偶尔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及一个握手就能引来大家尖叫连连,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场面?这些偶像们给了我们什么?难道真的可以上升到“信仰”这个层次么?

与今天的FANS相比,我算是幸运的。那个时候,我最多是花钱买买磁带、看看电影、最多在花点时间去给她绞尽脑汁写几封信。可是今天呢?传递偶像信息及作品的媒介多到你花光所有的钱还不够入门这样的地步。CD、DVD、签售会、首映式、电影、电视剧、博客……如果一个会炒作自己的明星,同时开设不同的自我宣传渠道,那么他可以毫不费力的耗光一名FANS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对于这名FANS来说,偶像是所有,而对于偶像来说,这名FANS又算什么呢?

正如我们也会淡忘所有的人和事一样,偶像会出现在你生活的某一个阶段,但是,如果你需要花那个阶段里所有的时间去照顾她,倒不如留点时间给自己思考:你所喜欢的明星真的值得你去喜欢和尊重么?你甚至还可以借用著名汽车制造商丰田在追求卓越品质时采用的那个“接连问五个为什么”的思考模式去认真思考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目的及目的

你找我有什么目的?你找他有什么目的?这是两个让人难堪的问题,问者无心,听者伤心!不过,正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却可以教你分辨出你身边谁了解你,而谁又看不懂你!

N是我的前上司,按年龄也是长辈。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想起某人的时候,会立即给对方打一个电话,当然不会幼稚的说:“嗨,朋友,我想你了!”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会从心里感激,毕竟被人记住是一件好事,更何况你又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挂念”的。有人会怀疑,“他找你干吗呢?难道他不记得以前是如何对待别人的么?”他总在想着你是否有什么被别人“挂念”的地方。这个怀疑的人一来不理解这位上司,二来不理解这位接电话的人,是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我知道那位上司的做法是有益无害,可是我学不来。比方说,我从一个同学那儿拿到另一个同学的电话,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即打电话给他,而是仔细的回忆下我跟这位同学过往的相处,有没有尴尬的地方?即便回忆不出来,还会继续给自己找理由,尽量不让自己打这个简单的问候电话。其实就怕一件事:我找他,他会想我有什么目的!在这件事情上,我就成了那个怀疑的人,将同学情谊看的比人情世故要淡,对自己不够信心,对同学也报以不信任。如果这里换作我的那位上司,或许他就会很安心的联络他的同学,享受到纯真的同学情谊。

有句话这么说,叫做“心底无私天地宽”,如果在人情世故中,我们能少来几个目的,或许日子久了,大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真朋友,而不是局外人。

音乐与电影

我喜欢音乐,也喜欢电影。但是我不懂音乐,也不懂的如何去描述电影。有的时候,我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比方”来接近自己描述不出来的那种愉悦(或悲哀)的感受。

看电影会很累,不管是坐在影院,还是对着影碟机或者电脑,因为眼睛要睁着,耳朵也要竖着,最好还不能做其他事情。可是听音乐就不一样了,起码我可以闭上眼睛。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扩充自己的想象力,听音乐是一个不错的练习。当然,我不能把这么有品位的事情当作一堂低俗的训练课来做。

看电影也有轻松的时候,我可以笑,或者哭。但是我听音乐就做不到,如果我做出来这个样子,估计连自己也觉得很傻。在情绪的主动宣泄上,似乎电影又比音乐强上很多。当然,我还是不能将这当作是一个发泄的窗口,尽管电影就是一个低俗的玩意儿。

音乐和电影有的时候就像是黑夜和白天,一个是理想中,一个在现实中。在音乐里,我可以做梦,因为眼睛闭上,我就不需要面对现实的烦恼。在电影里,我却能感受各种味道,高兴或者悲伤,都能实实在在的体会的到,但同时也要需要集中精力去应付。在有的时候,也就是说这两个像那两个的时候,我才知道这生活总是充满了提示,前进的方向上始终流出一线光亮。

三分钟的热度

有的时候,我们喜欢把问题上升到一个高度,往往是在把事情弄砸之后,就更喜欢如此。最好上升到一个无法指责的高度,比如说,“这不是我的个人问题,这是咱这个民族的劣根性,只不过在我身上也有所体现罢了。”

说“三分钟的热度”,用来描述一些人(当然主要是指我自己)做事情不够有耐力,不能持续的去完成一件事情。既然是“热度”,也就表示了自己也认同所有事情一旦由时间去左右的时候,必将变的枯燥、无味,可是价值往往就来自于这枯燥中。正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枯燥无法在坚持,而一小部分人却无理由的坚持了下来,征服了枯燥,让事情的最终价值得以体现,也赢得了回报。那成功者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做到的这点的呢?

也许有两条路值得一思,其一,你能不能让这热度延长,超过3分钟,更长点,直至成功,这也就是所谓的坚持不懈!可是这条路上需要信任,甚至是信仰!其二,你能不能在这3分钟之内就把事情搞定呢?如果你的能力超群的话,确实可以做到,那些少年得意之人不就是典范么。可是,这对你的能力又有了更多的要求。

如此看来,像我这样资质平庸、能力一般、视野局限的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要妄想着一招制敌,一步登天,老老实实的走第一条路更为现实。那么,信仰又在哪里呢?如果说不推卸责任本身就是一种信仰的话,也算是一种回应。即便这不甚高明,但是起码还有个推演的方向。不是么?

有关自卑和矛盾

跟W聊天,从晚上10点一直聊到凌晨3点。十年之前和C有过几次这样的聊天,无所不谈,无谈不欢。

转眼下看看自己,居然也有30几年的经历了,岁月易失啊。从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到我有了一个孩子。一切都变的不一样,很多的印象和理解也在瞬间颠倒了个,如果不聊出来,我还真的不知道,我的变化会有多大,大到连自己也不敢相信。用W的话来说,我是一个经历非常丰富的人。而用我的总结来说,一切经历都与“自卑”有关。

在合适的时候,我想我会写一部有关“自卑”的书。可能是小说,也可能是其他的什么形式。不过怎么样都好,至少我可以让自己在渐渐老去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固执从未发生多少改变,而自己又有了另外的更多改变。嗯,还有一个关键词,有关“矛盾”。我就是一个“自卑”又“矛盾”的家伙,那是我的故事。

喜欢上海的理由?

TH来访,中午一起吃饭,随意聊天。这个80后,居然告诉我他一点也不喜欢上海,找不到任何一个喜欢上海的理由。这让我很诧异,以至于我会用“居然”来形容。在我看来,喜欢上海是不需要理由的,只是程度的深浅罢了。不过,今天看来,我需要纠正下我的偏见了。

我喜欢上海什么呢?打火车站出来之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曾经是许文强们打拼的地方。那是因为什么?似乎只是一种感觉。或许我觉得这个地方能给我我想要的东西吧。我为之激动,并愿意为之去努力。同时也并不介意是用什么身份。TH说他很不爽周遭一些本地人用本地话隔绝的一个个小圈子。我更觉得好笑,开导TH,这就是他们自己的狭隘了,你拿自己的包容与别人的狭隘做一个无意义的比较,结果当然是自己受气了。

上海应该算是一个包容的城市,即便他曾经不是,或者他现在也不想是。不过,一切事物都挡不住社会的脚步,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不是由本地户籍人口去决定的,而是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决定的,他们的性格就是未来这个上海的性格,如果他们也想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话。

方向和方法

让一个成人试图去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会跟你不住的唠叨,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教授给他,好让他继续前进。即便是如此,当你真的给了他一种方法的时候,他还会有一些如“这么老套的法子,我试过了”、“会不会有用?要是没用的话,还不如我现在的瞎琢磨呢!”、“凭直觉,这不是个好方法哦?!”……等无奈的反应。

其实很正常。为什么说他已经是成人了,其原因正在于此,让他去接受一个新的方法或许比改变自己的方向更为艰难。他有太多的足以令人昏眩的经历,吃过的盐或者走过的路都不足以描述其万一。他可以凭这些经验就可以将一些尚未到达大脑中枢的新思想和新念头拒之门外,甚至还从心里对提建议的人或者朋友报以同情般的怜悯:“你看,其实他什么都不知道!”

不过,转而让他面对另一个失意者,他也不小心角色转换,成了被怜悯的对象,这时心底不对自己有些反思,那些都是记不得的事情。而是继续苦口婆心的劝慰对象:“你看看你啊,良言逆耳啊!”这种种在旁观者看来,是一出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生活幽默。

幽默的本身不在于“于己私于人公”这样的心态,那根本就不能解决实际上已经发生的问题。这幽默的深处,其实就在于大家只要看得到的,不要那些看不到的。只要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不要那些对自己无益的。因为自己觉得别人是狗头军师,自己是再生诸葛,所以打心眼里就瞧不起对自己热心帮助的人,也因此对自己的热心帮助别人埋下了心理阴霾,以至于自己一味的只强调在自己身上被成功见证的方法,殊不知,这人与人最大的不认同就是相互认同。你用对了的方法,只要在我认为是失败的,或者在我这件事情上是失败的,那么你在我面前就没有什么优越感了,我要做的就是抵消你强加于我身上对你的认同。

所以说,方法本身没错。错就错在没人真正按照方法去做,因为怕做成功了,到头来是别人教的,做不成,却白当了回傻子还不敢吱声。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