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了

上瘾上瘾了就得想办法去戒掉它,无论它是不是一个好的习惯。成瘾的玩意儿总是那么的玄妙让你跟在它的后面茫无目的的走着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看上去我不是一个喜欢被控制的人,过去的我却很喜欢控制别人,成熟之后,学会了将心比心,现在索性都放开了,不加控制欲的做事应该无法被上瘾吧?或许只是我不会承认有对某事上瘾这一说而已。

比如说烟草,其实我对它没什么依赖,不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放松什么的,那只是我用来挑战个人性情的一种方式,曾经偶尔尝试过,但我不怕会恋上它,对于自己的意志力我一直充满自信。但好奇的我一直想了解的是若真的上了瘾那状态又会是怎样?会无法控制自己想它要它吗?或者会是沉溺于其中的某段虚幻而不愿自拔呢?反过来一想若你还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一定是烟草,但一定不能是毒品),无论对何人或者何事,这种清醒听起来很理智,其实很槽糕,稍有想象力的人都该知道这样的人生多半是缺少滋味的。

而多滋多味却与上瘾结伴而来,好的滋味必然会让你上瘾。我也不太容易抵制什么诱惑,等一切成了习惯,上瘾就成了一种标签。它将我日常做的某事和偶尔做的某事区分开来,久而久之,在另一个意识里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去做,那个应该不要去做。这本身就足够我犹豫了。但你却舍不得放开某些让你兴奋的感受,去浪费时间花在那件让你已经上瘾的事情上。这真TM的糟糕透了!

我想说我从现在开始是否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告诉自己可以不要去做什么,可以去拒绝什么,可以不要在信任什么,可以不要在浪费什么,可以不要在过分关注什么……总之,那一切让我习以为常的东西,我得换付心肠去审视下,不然的话,我只会变成一个被“瘾”给控制了的可怜懦夫,那不是我要的!

担心

人本设计沙龙我还做不到无所畏惧。人们常说的无欲则刚,在我这里还要有一段时间的磨练才可能成型。但我不强求。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出来,宣泄本身往往成了我最主要的诉求。最近,我越发担心在某一天早上醒来之后发现这个博客已经不能被打开,我的小小世界将不复存在。这种担心主要来自于对于当下互联网环境的恶化(听上去,我像一位忧心忡忡的互联网人士),再结合不时听到的种种流言蜚语,心情被折腾的够呛。

听了一场“人本设计沙龙”,其中的一场关于社区类网站运营的经验分享(由Javaeye的创始人Robbin宣讲),给了我不少思考的机会。Robbin分享了创建Javaeye的缘起、制定BBS的管理规则、遇到各种情况的处理、由BBS转型为专业门户的经验等,为大家揭示了在2003年代的一家网站如何由零开始,达成现在日IP20万的成绩。

对于个人站长来说,Robbin认为“你想做什么”比“你应该做什么”要更加实际,也更容易成功。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问题。从个人兴趣、爱好及能够动用的资源出发,是确保你的网站成功的前提条件。当然,诚如大家所担心的互联网管理政策问题,在这个越发严格的环境里,如何向外走,则成了我的困惑之一。

另一方面,你想做的东西对他人的价值在哪里?有多大?这一条是决定网站商业价值的根本。如果不能在早期做个清晰判定的话,网站的前途将会非常渺茫,如果仅仅是为了个人爱好又另当别论。所以,对于个人站长而言的两难处境在于如何既能做出自己想要的网站又能应对现实的阻碍?在这个问题上,答案也是因人而异,我得多多思考属于我的路在哪里。

Robbin在分享社区经营上的一些方法值得琢磨,譬如,他的“宁可放弃1万名非目标用户只保住100名核心用户”的用户吸纳策略,舍量求质,与传统媒体人的以内容取胜的观念相差不远。他的“不允许有‘提问’模式,只允许知识‘分享’模式”的发帖规则将原本杂乱无章的BBS导入一个有序的高质量的交流环境。他的“对于新注册用户的强制性做题”限制了新用户,同时也剔除了非目标用户,从长期来看,其实是节省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无价值网站运营成本。

或许,再我听来这一切都是新的。但无论如何,对于我这个刚刚对“WEB”这玩意充满兴趣的家伙来说,能听到Robbin的一些想法非常重要。至少这是一个为我整理思路,提供思考的机会,即便它在7年前已经发生。

《体育画报》2010年度泳装特刊上市

布鲁克林·戴克
关于《体育画报》中文版的年度《泳装特刊》我之前有介绍过,除了2007年创刊号没见过之外,其他的几期差异不大。简单来说,无非是几十张极具联想的照片,添加一些拍摄说明,再加上点网络链接延伸阅读之外,这本杂志看上去确实就像是一本“艳照指南”。当然,我可不是再讽刺它,我想说的是我很喜欢这样的杂志,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编辑模式。

内容上不需要我来多讲,泳装特刊早就成了SI每年4月的主打产品,而编辑模式(我不确定这个词本身是否准确的表达了我想要说的东西)上的创新则是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一次实验性融合,这也是其他传统媒体一直在寻找的突破方向之一,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而不是被新媒体打败。有的时候,我就会想,对于那些霸占着位置而又不愿意放手给年轻人的家伙们来说,新媒体简直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是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而不是他们被打败了。很显然,这场战斗到现在还没有停止。

一旦谈到模式,我就会心虚。看上去我还是谈谈欣赏这辑照片的心得会更有趣味。但每次看到这本特刊在各地大卖特卖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是不平,同样是做杂志的,为什么我们就抓不住读者的其他需求呢?算了,谈论杂志已经不是我的专业了,介绍给朋友们看看这期特刊就是想让你得到放松,即便只有几分钟,那也是难得的不是。

为玉树祈福!

玉树
有些数字是用血写下来的,我不想记录在这里,
我能做的,只是为玉树祈福!
当然,我也不是那种指望老天可以改变什么的人
但慰藉及鼓励不是为了可以更好的活着而存在的吗?
无论是在身边发生的地震或战争
或者威胁子孙的核威胁或环境恶化
无论在经历什么,无论将要面对什么
我们都需要知道有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在我们的心底涌动
这是一种力量,我们正在呼唤!
我想你跟我一样已经在为玉树祈祷
不是吗?
默默的,我们的力量在生长。
玉树平安!
逝者安息!

习惯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人在白云机场。那天张华老弟问我如何坚持准时写作,我当时不够严谨,回答不准确。我确定这个博客会在每天早上九点发布,我也会在九点之前写好当天准备发布的文字,但是大多数时候,我的文字会在前天晚上入睡前完成,之后通过后台设定在九点发布而已。他还问,如果哪一天不想写了会不会停上一天不写。我说会有这样的时候,但我不在意有没有人来看,我只是想通过这个让自己养成每天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另外写字本身也是我喜欢做的一件事,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利用起来锻炼自己的一个习惯,就没有不去坚持的道理。当然,这也谈不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我真诚的说声惭愧。

我说我是张华的粉丝,不是恭维。最早我是因为文字而知道了这个作者(我确定只认他为作者,最多会加上专栏两个字,以确定他的身份。恰好这也是他本人的要求),再后来是因为他与我一样的农村出身让我喜欢上了他这个人的经历。对于我这个感性的人来说,“经历”往往比文字本身更有吸引力,我尤其喜欢从这个社会底层走出跻身精英阶层的故事。我不确定他已经做到了这样,但我相信他迟早可以做到。或许这也是我对自己的期许,在这个期许背后,我忘记了很多其他因素,如学历、年纪、背景等等,但遗忘不正是梦想的原始动力吗?因为一无所有才渴望创造所有。嗯,或许你对归零也有你自己的解释。

我并不是很喜欢“精英”这样的称谓,但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我们不能否认这个社会的动力来自于这样的一个阶层。无论我喜欢用其他什么样的名字,就像你我这样也都在往这个方向前行。我忘记了是谁说过这样的话,我也不打算百度后贴在这里,不如我用自己的话语来阐述下:一个愿意培养好习惯的人会更加容易找到成功的方式。如果你也认同,就来鼓掌给自己加油吧!

在广州

白云山下
我忘了之前是否来过或者路过广州,但一直不觉得它陌生。曾经,这里是我幻想过的一个地方,这个城市,在我们农村孩子眼里曾经是证明自己的一个舞台。我不确定这个城市对于“打工”这个词的贡献是否足够的大。那个时候,打工是一种方式,而现在打工则成了一种态度。无疑,在来广州之前,我已经对这里的人有所接触,我也有生活在这里的同学,也有在这里工作的朋友,这与中国的其他地方类似,人是流动的,关系是稳定的。

从深圳到广州,坐大巴需要2个小时。我还不能说清楚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不能将这两个城市做个比较,这些不如自己的经历有意义。相同的是,我因为这两个城市已经激动了好多天,从10号到今天,从HJ、ZXH、LHD、HJ、SZG、TJ到YB、HYD,每一次拥抱都是那么的用力,而每一声告别又是那么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依据我的习惯,先空上,能理解的更好,不能理解的随便你鄙视)。这个时候,我才发现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叫做记忆的东西在“欺骗”着我们,但很明显,我们乐于受它的欺骗,并理解为我们的真情流露。我是说,或许是因为我们活的太累,压抑的太久,对于幼年时的伙伴及记忆会格外珍惜,这种珍惜里面包括了1%的真实与99%的想象,但都无所谓,那一定不是假的,你我都知道。

我应该已近喜欢上这两个地方。虽然它们给我的第一眼印象不如上海来的震撼。但我感谢我们有这样的城市,它接纳了我们,让我们在这里真实的面对自己,挑战自己,给自己鼓励,为自己加油!这是一个鲜活的有生命的地方,不至于让我们的光阴虚度。尽管我们的付出不一定会与收获成个所谓的正比,但你不觉得我们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吗?我猜我还会继续喜欢上其他的一些城市,只要我能看到有人在那里奋斗,有人在那里欢乐。对于我来说,能喜欢就是一种幸福!

喝一点酒

刚开始的时候,我不喜欢喝酒这回事,也不喜欢喝酒的人。后来,我觉得喝酒这回事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也不再反感喝酒的人了,但对嗜酒如命的开始鄙视。再后来,我不知从哪里得到的启发,觉得能喝酒的好处来,竟然处心积虑的想学着练练酒。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结果,酒量一直没什么长进,酒胆倒是长了几分,要么哥不喝,要么哥大不了一醉。

这是种气魄,我被古龙给误导了。但男人或许就该这样,更何况我这样犹豫的性情,是需要借助某个玩意来压一压的,或许这不是一个好习惯,但那气势,我很羡慕。也有科学人建议,每天喝一点啤酒,对身体有好处,但我怀疑影响体形,权衡之后,决定只中意白酒和黄酒。

我遇见的能喝酒的人很多,对于男人,我会怀疑他们的酒风是否纯正。而对于女人,我则多了一份欣赏的心情。这话说的太过轻浮,但却也是真实。能喝酒的女人都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起码我的妻子比我能喝,自然她就多一分吸引我的地方。而我的生活里还有好多位能喝酒的人,他们影响了我很多。

第一位就是我的奶奶。细节我不想回忆,但她是给我最多教育和启发的人,而酒精曾经是我对她唯一的印象。这也是我拒绝酒精的主要原因。但我现在算是改了,即便是一个好习惯,走到极端也是不对的。如果生活可以因为酒精多点色彩,为何不喝一点呢?只要一点就好,无需介怀。

东莞的工作

团队很少在博客里给工作做广告,这次在东莞做事,看上去忙碌一点,就抽空得瑟一下,今天下午我们会在东莞富盈酒店举办一场台商活动—-『转型与升级 台资企业品牌经验研讨会』—-是上回在上海锦江饭店活动的延续,以配合国台办的台企辅导计划。这场活动的全称有点拗口,耐心记下供各位指点。特别透露下晋亿实业董事长蔡永龙和威盛集团中国区执行长徐涛会出席活动并为各位做精彩经验分享。我个人比较喜欢蔡永龙,期待再次相见。

几乎到凌晨四点才睡,别问为什么了,意外总是在意料之中发生着,想着要发生什么,却偏偏避开不了,人会荒唐到这样的地步就无法用“无语”这样的修辞掩饰的。于是,这一晚教我学会了了解,而不是理解。你看我变得这么陌生,却是受了生活的教训。当然,事态没那么严重,我夸张了。

听说杨千嬅也很喜欢黄渤,我很高兴。因为我既喜欢杨千嬅,又很喜欢黄渤,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放大一下来关注,让每天的幸福多一点。昨天还有幸福的事,就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了,算了想起来再说。

在东莞

有人在楼下划拳。
男子气概很重的那种,
虽然我一直没这样做过,
但我也不羡慕,
内敛已然不算是敷衍的表扬了。

东莞
昨晚才发觉隔壁是一家卡拉OK,凌晨3点的时候,还有一女子的声音在夜空里飘荡,这深圳真TM无聊。不过我决定闭口不谈喜欢与否。还是住在2007年住过的那家客栈,我喜欢上这里的简洁设计。香港客的投资眼光看上去更高明一点。H说,要是在安庆做这样的一家店也不错。

下午在东莞。听一位有一肚子故事的家伙在说他的理想,虽然我并不赞成可能会达成的某个合作项目,但对他这个人的个人阅历还是很有兴趣,或许他的精明来自于这些故事的历练,也或许是这些故事让他觉得社会就是这么一个玩意儿。有点类似于若干年前,老妹告诉我:哥,也许你不喜欢做某种人,但是也许有一天,你突然间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了那样的人。老妹说的就是我这样的石头被磨成“五六九”(安庆方言,被磨圆的石头),棱角都是故事里让自己激动的情节。

做到让自己激动并不难,难就难在表达出来吸引别人与你共鸣。写字也许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与绘画和音乐一样,但更为通俗一点。但现代交流方式的多媒体化,已经让人很难去区分某种方式的优劣来。而这也会成为我们为别人激动的障碍。

这个时候

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在上海。接下来的几天,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条件来更新这个博客,我不想表现的像一个患有强迫症的可怜娃儿,或许停下来也没什么要紧,没人会说我什么,除了自己觉得有点不完美之外。当然,保持每天更新本身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无非就是一些将语言转换成文字的垃圾而已,它本身太微不足道了。或许它对我有另外的意义,我似乎知道,但其实还没明白过来,这个时候,当我知道自己或许要停顿一会的时候,就显得有点失落。

这个时候,我会在南方的某个城市出现,运气好的话,接下来的几天,我还会多出现在其他几个城市,那里有值得我见的朋友们。我不去设想见面后的种种,一切都顺其自然。或许会有惊喜,但不期待。这两天跟勋华通了好几个电话,心里很激动。昨晚芳还陪着我一起回忆十二大的种种往事,虽然我并不是很喜欢那段日子,但我也无法忘记。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有一些东西属于那个时候,在今天,触及到某个人,回忆到某件事,化作感动袭击心灵。这种真实的感觉怎舍得放过。

接下来的几天,日子会过的别有意味,我会在后续的博客里慢慢叙述。这篇文字发布的时候,是九点,我正在天上飞,希望一路无雨。

才明白

有很多事我都是才明白。嗯,“才明白”!在这样的一个年纪说出这样的几个字,心情酸到极点。换作若干年之前,我会微笑面对才明白的事情,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有资本,对的,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只可惜拥有资本的时候总是肆意挥霍着,等到青春逝去,我也老去,才知道年轻的意义,才知道成长的代价。如今也可面做微笑状,但已然不是那种笑意,嘴角微扬,心角微颤。这种情绪该是在做剧本的时候才去仔细揣摩,而我一旦安静便又钻进这牛角尖想到脑袋发胀。

上午有台湾的媒体朋友写来邮件,对韩正出访台湾一事颇感兴趣,想八卦下大陆人的心态。想来大陆人与台湾人关于政治这回事的看法和做法都差别很大,于我而言,不说比说的好,不看比看的好。而下午,另一大陆媒体的同行也打来电话,期望可以联络上几名台商,聊一聊两岸发展大趋势下对于他们的实质意义……两岸媒体都在关注着对方,这是彼此了解的重要一步,但还欠缺交集,如果这两家媒体可以交集在一起,说不定就可以做出一组出色的报道来。而另一边,由我们杂志主办的“台商座谈会”这个月的13号也将在东莞举办,“两岸”概念被重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让我郁闷的是,我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机会点呢(别说我能力太差之类的伤自尊的话)?

这种时候我会很焦虑?但一直都没明白过为何焦虑。在这件事情上,无论有没有“才明白”都是付出了代价的。我只能说我体会了其中的艰辛,但也是有程度的。而某些来自精神层面的安慰聊做收获。有安慰也好,不是吗。哈,我也知道坚持的重要性,但我也认为抱着怀疑的心态去坚持未必就是坏事。你说这是一种悲观的情绪也好,说是一种现实的感受也罢,唯此刻是我最真实的感受而已。我不喜欢压抑在心底,而这里是我的床,是我放松心情的河流。等我搁下才明白。

微日记几则1

一、有一句叫做“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话讲的是一段伤感的故事,主人公被贴上“绝情”的标签,既然当初可以相濡以沫,如今又为何要“相忘于江湖”呢?于是我理解这句话说的就是一段“忘恩负义”,而人的懦弱与贪婪可见一斑。可见我不喜欢听到这句话。

二、过几天要外出出差,朱注听说后告诉我:爸爸,我给你画一幅画,里面有妈妈和我,你只要看到画,就会想起我。晚上就做到了,画了一幅涂了色彩的画给我,我喜欢他的配色。有点感动。

三、有朋友评论某则日记,说做到物我两忘才是好的境界。我也想那样淡泊,但似乎不够资格。人家都说先要有东西可以拿起才能称的上够勇气放下,我现在要做的是拿起来。尽管我也知道大多数人拿起来之后就舍不得放手了。但愿我真不是。

四、物虚生评上篇日记,发现了我的消极。我想消极来自我的压力和压抑吧。我真的不懂的拒绝和反抗,只会懦弱的接受。但我知道这不是真的我,只是走在这个阶段里,终究会过去的,我相信。

五、看了一篇晓晓的文字,喜欢上了她的这种讨论风格,与一般的技术指南不同的是,她似乎更理解技术需要为人服务,而不是将人隔离。

六、对这个博客的流量真的不在乎,即便只有我一个人,我也会继续坚持,不是为了别人,只是为了自己。真的。但好玩的是,看着这个域名的alexa排名往前直闯,还是有点小微笑挂在嘴角的。虚荣还是没改变。

七、老胡建了一个同学群,知道消息的同学还是会积极的响应,接下来怎么做好它,就需要大家一起来操心了。我希望这是一个包容和互助的交流平台。

八、《拉萨的阳光》这首歌我一直没办法传上来,真的值得分享。我会继续努力,如果有朋友知道怎样将一首MP3传到网络上并且可以在这里分享的,还请教教我,我急切的想传播这首歌。

九、韩巍同学的新闻别动队网站做的很好,他很有理想。祝福他!

十、无意中将我的钢笔摔到地板上,笔尖被没收了,靠!

第97天

这不是一个纪念日。第97天并没有特别的意思,只是从我决定将这个博客定期发布开始算起已经有了97天,看上去我应该在100天的时候去写篇纪念的文字才好,但我不喜欢这么做,整数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方便记忆,但不能说明和代表什么,而我也并不是因为喜欢9或者7这两个数字,总之,这个标题与我的心情有关,复杂而无目的,但这就是生活。我想说这是一个压抑着的年代,就算我不愿意承认只是我个人有这样的问题,但有趣的是不会有多少人否认自己也在被压抑着。

或许不期而遇的友情,才是这个年代少数几样值得慰藉的东西。但友情在很多时候也不靠谱,被岁月欺骗,被经历中伤,被你遇到的不堪所蒙蔽。不过这也没什么,每个人遇到的都极为类似,只是情节曲折不同而已。我要说的,其实也就是生活在不断变化着,我们在不断被改变着,我们预定的所有方向或者目标,都是一条曲折的线,被折服后,就成了一个圈,不甘被折服的,就能连一条成功的线。

这几天沉浸在各种情绪之中,我不可能不被感染。不过,我始终相信一切都会有自然的解决方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安静,之后静待时间来给出选择。如果人很善良,那么结果就一定不会凄凉。

朱家角

一家三口临时动议去了一趟朱家角,给大家上个旅游攻略,因为我出门的时候遇到了一点点小麻烦,希望看到这篇文字又想去朱家角的朋友们会轻松一点。如果一定要将这里和浙江的西塘做个比较的话,那西塘更加安静点,像个淑女(或许是我去的时间不是很合适),而朱家角则活泼很多,但我真的不喜欢接踵摩肩的场景,人挤人并不让我轻松,林立河道两岸的饭店和商铺也多的有点过分。我想居住在那里的居民是不是有点烦了呢,不过对于没去过的人来说,还是值得一玩的。

从上海出发,你可以在普安路乘坐沪朱高速,想省点钱的或者是打了12580服务电话的,就会去淡水路去坐沪商专线,同样,你都会在朱家角下车。前者票价高的有点道理,一是因为15分钟一班(班次很多,来回时间不受限制),二是高速直达(至少比后者更加直达,也不完全是A到B那样,还是会停几站)。而后者一天只有4班。(啰嗦下,我们听了12580的指点,上了沪商线,结果被售票员误导了,以为回程的汽车只有下午1点和3点半的两班……)

到了朱家角,你可以看时间要么先吃点什么东西,要么像我一样,被“误导”后就找了一家宾馆住下。从宾馆后门出去就是朱家角古镇了(无门票,据说取消没多久)。你或许想在东方书报亭买份当地地图带在手上,但根据我后来的经验,地图根本就不需要。因为整个旅游路线就是沿着一条河展开,长长弯弯的,河东河西的走走,不至于会迷路。沿街几乎都在叫卖着什么,各具特色,可以停下来去里面看看。吃的东西我不知道哪一家更有特色,我们吃了几家,菜式、价格也都差不多,至于味道嘛,对于我喜欢较重口味的人来说,有点清淡了。而处处可见的臭豆腐又太咸了点。嗯,嘴巴是最难伺候的。

既然是水乡,坐船似乎是常规节目。我们先坐了一艘木船,包船价格感觉偏贵,但似乎不花这个钱又很难体会水乡的感觉。但后来我发现这个选择是错误的。如果像我这样对水充满恐惧兼期待的复杂情感的,建议去坐坐游淀山湖的快艇,既可以看到古镇水道也可以去淀山湖里体验下水天一色的“味道”(这里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脑子混乱,先用这个替代下,找到合适的我会换掉)。另外,舍不得放掉古镇水景的朋友,可以试试下午5点之后的小木船,我没再坐,但应该是私人船只,我看到一条船上,有一男的拉琴,一女的边摇船边唱曲,有点风味,但也让我感觉挣钱不易。更好玩的是,有些酒家推出免费坐船游河的项目,唯一的条件是在船上用餐。从点餐人的脸上可以看出,价格可能比岸上稍贵。

沿岸叫卖的还有成船成船的所谓野生鱼,我是不相信这个的,从这点似乎可以看出,来这里旅游的人似乎住的都不算太远。忘记了问下价格,想买的人可以多挑几家。想来是因为与鱼还是有感情的原因,我看到那些跳来跳去的鱼总会多一点对家乡的回忆和期待来。从放生桥上走过,却多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人很在意要买鱼来放生而有的人拿着一袋袋的鱼卖给他们却不在意?有点晕了,不提吧。

虽说朱家角地处上海市青浦县,但我却觉得这里是最不上海的一个地方,它更像在四川或湖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我不知道。或许那样我才会觉得自己远离了上海,离开她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我甚至没有带上笔记本。我就是要寻找一份安静(安静这个词我也不确定是否表达正确),来舒缓下我的生活。如果你也想,就尽早行动吧!

备注:

  1. 沪朱高速:单程12元(普安路–朱家角汽车站)
  2. 沪商专线:单程票价6元(淡水路–朱家角–商榻)
  3. 财苑宾馆:标间200元,有热水、可上网、有线电视,送早餐;
  4. 地图:5元;
  5. 餐饮:人均约50元;
  6. 木船价格:每船限乘6人,短程60元,来回15分钟。长程120元,会多去一个地方;
  7. 快艇价格:每人50元,小孩20元,分6人船、10人船等,来回30分钟;

朱家角一隅
这就是朱家角


再加深下印象

桥
据说《情深深雨蒙蒙》就在这里拍的,我拍到了一哥们在桥顶上打电话,接电话的幸福了

巷子
最喜欢这样的巷子,白色的会很好看,但看不出历史

民国时光茶室
就是因为这家店(“民国时光”茶室),才让我来了朱家角,朋友们去朱家角一定要去这里看看。(我承认,是朋友的店,帮忙吆喝下)

窝
你的窝在哪里?朱家角的窝是一家咖啡吧

盒马
很有个性的店标

书房咖啡
自己看介绍吧,很清楚。我没问有趣的榻榻米住宿要多少钱,但我真的后悔住在外面了

船夫
幸苦的船夫

忙碌的河道
这一天下来,要跑有几个回合呢?

淀山湖快艇
刚开始只有一艘快艇,后来追上来一艘,可惜没敢飚艇。

严肃的快艇司机
整个行使过程中,不知道是剧情需要,还是个性使然,司机师傅始终很严肃,像极了黑帮大哥的保镖。

很牛的车身广告
告别朱家角的时候,看到了这辆极具特色的广告宣传车,不记下来有点可惜了。

清明祭

本来我打算用轻松点的语调来写下今天,但实在是不敢不敬。我曾想过为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写上一段文字,但也始终没有提起笔来,我知道那是一种叫做“畏惧”的情绪在作怪。我与他们在一起生活的时间甚至比与我的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教育也比从父母那里继承过来的要更直接……但我觉得我还不敢去写他们,也许记忆在某个时间会要求我做个记录,等到那个时候再说吧。放一首歌,当作祭奠。有些话我也省却,不做说明。

自我怀疑

过去最满足的日子来自无知,无知来自不怀疑。我似乎天生就知道这个等式并在心里一直忌惮,我怕别人知道我的无知,拼命的怀疑着能够相信的一切。我的多疑已有很多年,像是一块割之不去的胎记在我身体的某个部分掩藏。我不想让别人看见,但我实实在在的又在突出着因它而生的种种特殊之处来。这与我的天秤星座有关吗?我不知道。嗨,就连这句“我不知道”也是我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唯有它能够表达出我的最为直接的心理了。但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

回头看过去最满足的日子
多么无知
不轻易怀疑

明明别人对我赞赏或者感恩,但我却怀疑他们太过客气,我甚至还敏感的在心里问起自己是否还有哪里做到让他们不高兴?又或者我的神经质会让我从心里泛起一阵酸楚之意,自怜自惭的状态让自己自卑不堪。如若有人与我为友,我会通过对方来评判我自己的德行,所以我喜欢靠直觉去结交那些让我“喜欢”的人,进而我也觉得自己能够传染上对方的某个令我喜欢的特质并偷偷的“占”为己有。如此我多少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集聚一些独特品质的人,这些品质来源于我的朋友及我努力去维护关系的人,尽管那只是我认为而已。

倘有那么一天,我发现对方的另一个朋友(或者说是他器重的某一个人)有着令我难以包容的习性或者见不得的行为,第一刺激我的不是这个朋友与这个人,而是我自己:我会怀疑,我是不是也有这个人的这些让我作呕的玩意儿而未知呢?那是我最不舒服的和最不想要的。

这是怀疑带来的第一桩痛苦,也是最大的一种。但无论是哪一种怀疑都不会有好的结果,至少很难得到满足(或者叫幸福感,我昨天说的一个话题),但无知是我的极力去隐瞒的一件事,对着外人我不在那么坦然,对着自己我又不忍欺骗。这种自我怀疑从折磨变成了习惯,渐渐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怀疑带来的第二桩痛苦,就是没有朋友。这种痛苦让人压抑胸闷、让人不知所措。要知道一个拼命旋转的陀螺在停止之前是无法搞清楚自己的终点在哪个方向上的。一个不觉得自己有朋友可做倾诉对象的人又如何去认识谁是自己的朋友呢?可惜我装作从不无知的样子年月过久,也将自我怀疑发挥到了牛角尖里,要拔出来就必须先承认下,记录在此,做个备忘。

幸福

很晚才回家,在路上听到广播里有关于“幸福和收入”的话题,两位主持人强调如果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来考量其实是根本就不懂得“幸福”为何物。在他们看来,幸福即便不能被定义,但起码是不该与收入牵扯上关系。言辞语气中很是鄙视这样的牵连,仿佛那样理解幸福的人都是脑子出了问题,或许主持人们正是被精英教条主义所陷害,偏颇的有点可爱但又不切实际。

我曾多次与人交流过关于幸福是什么的话题,但始终无法给幸福做一种定义,有人说活着就是幸福,那也许是相对逝者;有人说健康就是幸福,那也许是相对病患;有人说有爱情就是幸福,那也许是相对孤独……没人能给幸福一个具普遍意义上的总结,它只能来自相对。幸福是相对的,或许我们得承认只有在懂得珍惜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幸福感,如此,幸福感来自感恩的心。

但精英们不懂得感恩,起码他们没有做到。他们可以一边过着优越的生活,一边教导着大众如何风花雪月,当还有人在为生存奋斗的时候,他们却叫嚣着如何免于恶俗并对此咬牙切齿,仿佛这一阶段在他们身上未曾发生过。或者说,逃避人生某个片段犹如我们会遗忘一场电影的某个情节一样并不重要,但对于恰好生活在那个片段里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活过这个阶段更为重要。当我每天还在为三顿饭担忧的时候,我唯有赚到这样的钱并购得这样的食物才会让我活下来,也才会觉得幸福,收入是幸福的一种保障,但这一种保障比起其他来,在人生的那个阶段却是唯一的。

精英们有很大的问题,他们认为一切都该怎样怎样,但却忽视了生活及人生的多样性,或许他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因为一旦承认,他们的精英地位就会变得不堪一击,一个偶像不会告诉给公众一个真实的他,那样势必会损失大部分的粉丝,人人都爱真实,但人人也都遵从真实,当公众看到精英们丑陋的嘴脸,原先交织的期望瞬间就被击碎,而精英们的幸福原本就是多么的虚伪,如果我们真的觉得他们更懂的什么是幸福的话!

做个愚人很快乐!

愚蠢的人是快乐的!我渐渐的发现“愚人”这样的称谓已经不全是贬义。很多时候甚至词性完全颠倒,成了一种赞美。愚人节当天你若听到别人祝你节日快乐,你一定是会心一笑。“做个愚人很快乐”本是一种很畸形的看法,但联系到“傻人有傻福”之类的语句,就可以互相解释也能释怀了。你看汉语言的伟大全靠我们这上下两张嘴皮子怎么碰撞,要知道我们总觉得嘴皮子说服了自己的脑袋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当然也要稍微顾忌下我们的生活是不是畸形到了另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我们的生活究竟畸形到了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我不知道用胸闷用忙碌用迷茫用烦躁(总之都是一些不怀好意的词)来体现是否可以代表一部分人?但起码我是这样。我并不觉得我停下来或者慢下来又能怎样,但强迫症似的意志(如果真是意志的话,倒应该夸自己一下)把我变成了一个按着时间行走的人:9点,我必须坐在办公室里,12点,我必须填满我的胃囊,18点,我必须挤车回家,23点,我必须钻进被窝……偶尔会有那么点时间不是很凑巧,但大部分的时候,生活未曾变过。

没有变化就算是万事大吉,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来说,尤其是你的长辈或者给予你希望以及那些让人感觉将希望寄托于你身的人,是多么的期待这种大吉大利。来吧,他要告诉你,什么事情都是好的,只要你往好的方面去想!什么事情都可以变成快乐,只要你觉得那是快乐!不要去多想,不要觉得自己很聪明另有一套,不要觉得你曾经指望过的就一定会属于你的,你只要安分守己的行走就好,做过愚人很快乐!

我在跟随时间行走的过程里,我可以找到某种快乐,但那是短暂的。我觉得自己顿悟,生活就是一个玩具,每一天都会有新的玩意出现,但这些玩意的玩法都差不多,你得种菜、你得偷菜、你得跟随、你得回帖、你得付出赞美,你还得承受虚荣、你得做出一切人的反应,像一面墙发出你的回声就好。虽然你知道你不想做那面墙,或者你只是想做墙外面的一株小树,但你快乐吗?

我的背包

RODENIA
我有一个背包,用了快有9年的时间,如果不是因为有点破损而想着要换一个同样的,我是不会注意到这个叫做RODENIA的品牌。可惜网络上关于它的传闻太少,而在我当初买它的地方也已看不到它的踪影。我想我可以碰碰运气吧,也许还有人在卖这个品牌也不一定。当然,ZOLO的专柜小姐在昨天中午并没有承认她的公司曾经卖过这样廉价的一组产品。

这正是我要给这个背包一些赞美的地方:廉价,才100多元;耐用,我已经用了9年多。最近三年我几乎每天都要用到它,里面至少会装着一台14寸的笔电、一个硬壳笔记本、一本200页左右的书、一个30页左右的A4大小文件夹和一把很重的雨伞。虽然我写不出它“已成为我身体的另一半”这样的话(那样看上去有点滥情)。但对着背包调调情也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起码我会觉得这家伙真够意思,能给我带来很多的好处,我也得对物感恩不是。

我想过了,先继续用着,如果有看到这个品牌,我会尽量买一个一模一样的,或者换一个其他款式的,再不济,就换一个它们的母公司的产品,估计那个专柜小姐看到我之后,会很甜很甜的笑着,像昨天中午一样。我喜欢笑脸。

风继续吹

leslie
(图片来自百度,向创作者表示敬意!)

A:今天什么日子?
B:4月1号,愚人节!
A:愚人节?
B:嗯!
A:哦……

每次想独处的时候就会放哥哥的歌来听,往往只听某一首。我选的最多次数的就是《风继续吹》和《风再起时》。也许是因为只有风这样的物件才可以表达如风一样的心情吧。我不去多做探究。一年中,有太多的时间想要独处,会用这样的一首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空间,在哥哥的声音里,我觉得自己可以找到某种力量。当然,那不是冥冥中玄妙的什么东西,这只是我做到自我平衡所找到的一种最佳途径而已,像一条适合我的线路,在这条路上,我能看到风景。

但我得承认,那不会是你眼里的某幅画面。这个风景与视觉无关,也谈不上是什么虚无的想象世界。但我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存在,我在其中,安静的坐着,听着什么,喝点什么,但什么也都不想,什么也想不了。有的时候,我会将这临时凑成的场景做个细致一点的处理,拼在一起,搭建一个意想中的拼图,而这个拼图也就成了下一回寻找安静的理想环境。这个环境每一次都比上一次清楚,由歌声引我前行。

我也得说我不觉得我是哥哥的那种普通粉丝,我不迷信偶像。但哥哥是我的偶像。这两点似乎有点矛盾,我也不想多做解释。尤其是在今天。我想说的,都在前面的那个对话里,能理解的早已会心一笑,不能理解的权当我故弄玄虚好了。这世界诬枉的事多。

三月微博自选集

我一直觉得微博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玩意儿,说不上是好的或者坏的,“限制性”的表达(我指的是字数)对于对话的数量提升有了帮助,但对于对话双方的深层次交流并不意味着有什么好的影响。相反,在很多时候我渐渐的害怕这个玩意儿,想离它远点,因为我能说的,都是别人说过了的,我不能讲出来的也是别人讲不出来的,我说的是我们的表达有了障碍,虽然我不确定这种障碍就一定来自于这样的交流,事实上,在它出现之前,我真的还觉得自己的口才不错……不跑题了,希望能坚持每个月都能做个微博自选集,自娱自乐,哈哈,这个社会做个哲学家并不难,只要你不怕献丑。

03-30 15:59 说:
我的焦虑据说来自我的无知。我真的不知道我为何焦虑!

03-29 11:13 说:
《经济学人》杂志把李书福比作亨利福特,我觉得不具可比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是农民工娶了一位大学生,用来贴标签而已。实力派最终还是向偶像派去妥协了。

03-28 00:15 说:
刘教授的《中国梦》与我所理解的美国梦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希望中国梦的主体是国家,而我则愿意理解国家梦的主体是个人。

03-25 17:46 说:
在支持Follow5同步这个事上,豆瓣一直都很哥们,twtter也还讲义气,就是围脖有点小家子气,老是闹别扭!

03-25 17:43 说:
物联网时代,当人人都是信息载体的时候,媒体算什么?

03-25 17:11 说:
当某哥移民之后,研究生们又要辛苦读书了!

03-24 14:46 说:
人们会去谷歌中国总部做悼念,但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做的没几个。而这又与谷歌给到的启示恰好相悖!

03-24 12:51 说:
甲:《海豚湾》看了吗?乙:是不是说日本鬼子掠杀海豚的事情?甲:是。不是。

03-23 20:37 说:
谷歌没走,只是移民香港了!

03-23 09:52 说:
假如.cn成了像杂志刊号一样的国有资源,那当如何面对?

03-22 23:23 说:
如果老天让你比别人更会写字,那一定不是让你用来赚钱的。或许只是老天想表达什么,要假你之手。

03-22 17:26 说:
我终于总结出一个真理:所有重要的事情都留给你极少的时间去完成。

03-18 12:42 说:
滚! 我思考了很久才想起该这么对你说!

03-16 14:39 说:
自拍是一件很悬的事情

03-13 19:45 说:
遇上我是幸福的,因为我会爱你。遇上我是不幸的,因为我会爱你一辈子。

03-13 16:15 说:
我知道有些话是不能乱说的,有些字是不能乱码的,有些人是不能乱见的,有些博客是不能乱推的,有些…..不能乱,要镇定!看你们能如何!

03-11 16:38 说:
以前是学不会想学,现在兜了一圈还是学不会但害怕学会,庆幸还没学会。

03-10 16:33 说:
媒体需要怪诞的事实印证它们大胆的观点。

03-09 15:35 说:
为什么人们知道烟草有毒却不能离开它呢?当你点燃一根香烟,看着它由生到灭的过程,你会很释然,会一下子放轻松……抽烟就像是看生命在预演。

03-09 15:25 说:
会不会有一天你要花钱买自己能做梦?

03-07 23:36 说:
有些人为什么追求不到真爱?第一是因为她不相信有真爱这回事。第二则是真爱来临时,她却没有能力享受这份爱。这种能力来自她自己的付出。

03-07 22:10 说:
花钱买新闻报道是媒体的生存本源。

03-07 20:48 说:
传媒是社会公器,需要社会认可。问题不在于后来怎么去达到这个目标,而是前期如何取得资质参与竞争。

03-07 20:42 说:
我们还处在文化积累的过程里,还没有走到小结的节点上。

03-07 20:39 说:
过去的手抄本与现在的博客有类似之处吗?问题还是纠结在所谓的出版管理和出版自由。

03-05 17:52 说:
现在最有新闻的人就是前男友!做记者要多认识几个前男友日子就好过了!

03-01 16:16 说:
自我感觉好的男人总会吃闷亏!

03-01 10:00 说:
恭喜安徽省进入万亿GDP俱乐部,恭喜我这个安徽人还在上海混饭吃!

03-01 09:48 说:
进步一小步是一件难事!

无聊

VOLVO-GEELY
无聊的时候我就会写点什么。我说的写点什么不是要像做论文那样先找出个什么论点完了再又将各种理由拼凑成一块文字。文字本身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他眼里的这段文字与那段文字没有差别,对待的方式都是不屑一顾的。自然,这段文字也无什么特殊之处,从视觉上也绝对触动不了他,至于进入思考的层面就算是后话了,后话就等机会再表吧。

写字的时候是在周一,我预定在今早来发布,早上九点的时候,我要在浦东出现,将以媒体协办者的身份去参观一次行业展会。这几样事情都无切实的关联,也并非什么有用的信息,但起码可以表示我对已知生活的失落来,这就是无聊的一种吧。所以你可以见到这篇文字会带着一点点让人厌恶的味道,对我来说,这种味道是一种折磨。

昨天大家热议的焦点是“吉利最终收购了沃尔沃”。李书福的用意是“用高端品牌的声誉来推动其在中国的销售”。《经济学人》杂志还将李书福与亨利福特做了联系。我有自己的疑惑,我在围脖上说:“《经济学人》杂志把李书福比作亨利福特,我觉得不具可比性。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只是农民工娶了一位大学生,用来贴标签而已。可惜,实力派最终还是向偶像派去妥协了。”亨利福特是汽车行业的缔造者,而李书福只会是这个行业里一个新的提供者,他不可能伟大到与前者相提并论(除非李可以将汽车做成免费商品或者实现其他的能够革新产业的重大举措)。很明显,收购沃尔沃也只是一种商业考量。在面对来自中国的恩主时,沃尔沃也只会认为这仅仅是一桩生意。而在商不言商既是中国商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可怜之处。

就收购本身来看,我认为吉利在浪费时间和金钱。第一,我不相信连福特都没做好的事情,吉利就能做好。第二,我不觉得吉利在对待沃尔沃这个品牌上有足够正确的认知。至于谈到沃尔沃这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能够给吉利带来好的名声这回事情,我觉得吉利有点一厢情愿了。吉利短时间内无法从沃尔沃这个品牌中获益,相反因为吉利本身的品牌地位会给沃尔沃带去难以估量的影响。对于沃尔沃的竞争对手来说,被吉利收购可能是一个坏消息中的好消息了。

一方面咱国人可以收购大品牌足以令自己感到骄傲。但有能力收购是一回事,而该不该收购却是另外一回事。毕竟沃尔沃只是千百个等待救命的品牌之一。沃尔沃为什么需要被救命?沃尔沃的价值在哪里?而吉利需要的又是什么?这些需求都能够彼此契合吗?李老板应该早有答案,但无聊的是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焦虑,那可是花了大把大把的美金呢,嗯,看来我还是很尊重财富的。

这边还听得到李书福的心砰砰作响,那边又传来比亚迪对奔驰的迈巴赫这一品牌表现出来的浓厚兴趣。想象一下,如果比亚迪的公关足够高明,他应该让这则新闻成为假新闻永远不要成真。但倘若这真是一条确凿的真新闻,那比亚迪的战略规划部门(我想说的是老板的智囊团队)是否该好好的劝一劝不差钱的王老板,将迈巴赫这样的品牌当作汽车品牌来思考,会是一个根本性的认知错误。

国家梦的主体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知道我做了一回标题党。很明显,我一个农民工是不合适来讨论这样的一个问题的。因为要牵涉的概念如国家、国家梦和主体等等任何一样都是庞大复杂到如我这样的人是无法说清楚的。但好在我本来就没打算要说出个什么意思,这个题目只是我想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已,我不能给出什么答案,但我需要找到答案,也许只有那样,我才知道我是为了什么样的梦在奋斗着吧。

我说我在奋斗,有点恬不知耻的味道。包容的人就不要跟我计较太多了,我知道自己的可怜之处在哪里,自卑的我除了自嘲下之外,终究还是要面对现实的,这短暂的一段时间的逃避就让我过的稍微舒服点吧。回到我说我在奋斗这回事上。我从一个小渔村来到这样的一个大都市,从家里带出来的除了老实诚恳之外,或许还真有那么一点小梦想,这也是拜那些早期读过的几本可笑的小说所赐,自卑的作者们总是幻想着“生活里多点理想,生命才更精彩”这样的鬼话。我是上当受骗了的。

我清醒来之后却已经不能自拔。虽然现在我不靠那些小说来自慰,但也只是换了宣泄的工具而已,如今的好莱坞巨制从激励的角度来看也没多少高明之处,但妙就妙在人家始终在强调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梦想终会实现。当你看到一个自我欺骗的谎言从另一个人嘴里被说出来而获得安慰的时候,要说没有共鸣那一定是你活得足够累了。我清醒后不能自拔的状态之一就是还不想活得太累。于是我找到了“我的命运是我的幸福”这样的一个与此文标题同样晦涩难懂的意味,并为了标榜自己有了这样的安慰而时刻准备着兴奋、与人辩论及其他各种必须的反应。

但这个基础只是我个人。我想一个人就是一个人,很简单。而无数的人则是无数的个人,也很简单。略微不同的只是我们把无数的人这样的一个集合叫做了社会,把维系社会的一个规则叫做了国家而已。从这样的认知里你多少可以看到我的幼稚与可爱来。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我还是自私的认为,我是梦的主体(写到这里,我害怕了,我是不是该把标题的那个“主体”换成“主角”呢?我不知道。再想一想,乱了晕了,随他去吧)。再强调一次,我是梦的主角!你赞成吗?

中超继续平庸

终于忍住了不去看中超比赛,也不去理睬申花或者陕西,不去关注杜威或者吴金贵,即便听到最后的比分也不再是难受或者激动。今年的中超应该还会一如既往的平庸下去吧,我猜,但已经与我的生活无关了,我不再是一个中超的球迷了,我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偷学着抽了几口烟后觉得不好便努力的忘掉有这回事一样尴尬。无聊的时候不如摆弄我下的妻妖,我在塞班论坛里找了几个很棒的主题,独自偷乐下。原本想去优酷找首好听的歌来放下,可惜27号晚间10:30,优酷网忙到临时被故障了,算了,回头补上。

这两天泡在财新网的思享家里,她是财新传媒与外界互动的一个新平台,小圈子SNS的感觉。开心网出来的时候,我曾想过如果围绕着一本杂志的读者做这样的一个在线小圈子—-与读者形成互动,让读者之间互动—-这对杂志而言是一件该做却很难做到的事情。传统的杂志与读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借助于这样的工具成就了一个杂志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呈多维关系的新空间。恐怕这并非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吧,至少在传统媒体人的思维里,无偿的贡献出读者并让读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并不值得鼓励。

在他们的思维里,会落脚到所谓的“资源”问题(或者说是渠道),但怎样的表述都不够实际发生的精准。你可以看到的是,因各种契机形成了各类社区,比如说媒体读者群、车友会、校友会等等,媒体(或者阅读)本身成了一个标签而非平台,困惑似乎正于此。当“媒体”只能用来将读者分类的时候,媒体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义。原先所谓的平台(虚拟的分类)最终还是要让位于读者与媒体(及其他读者)之间互动的质量(真实的感受)。而这种质量的保障会不会就是新媒体的出路呢?如果是,那还是回不到技术革新的层面上,而传统媒体人只需将思维里的旧尼龙弦换做新的钢丝弦,似乎又可以重塑辉煌了。是时候要换个调子了。

传销

在我看来,“传销”这个词本该是行销史上最棒的一个术语,所有的销售行为都是一次传播,“一传十,十传百”则是成功销售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它用错了地方表错了意,就像一个混蛋长了一副英雄像那样让人痛恨到咬牙切齿。如今一谈起这个词,朋友没得做是小事,搞不好害得自己家破人亡不得不胆颤心惊。

据《南华早报》报道,最近深圳警方正在调查的一起案件涉及到某香港销售电话软件的公司,初步怀疑内地有60万人陷入了这家公司的传销骗局,涉案金额可能高达20亿元。我想这应该算是近年来最大的一起传销骗局了吧。虽然被骗的家伙们值得同情,但你们就为什么会被骗呢?难道当初就没有人怀疑过阻止过你的行为吗?当时对于他们的怀疑,你是否也有类似于今天知道被骗的恼怒和不安呢……打住,不打击你了便是。

我最早在1996年的时候接触过传销这事,记得当时是一对夫妻档,男的啥印象我早忘了,女的因为亲自给我做过按摩(让人脸红的回忆啊),说记不起来就有点对不住了。但我太笨,一直没想明白数学上的递增究竟是怎么增上去的,于是对这男的说“做这个会怎样产生财富”一直没提起兴趣来,但他们要推销的是“摇摆机”,我对身体运动如何影响健康到是愿意体会一番,就这样委屈了那女的一把(估计那女的也算过做了按摩就能够增加成功几率这样的糊涂账吧)。

但更受委屈的是我的那位同学,为了拉我进来,被我躲到今天,按今天的话来说,他也是受害者,值得同情,但我到今天也不愿意搭理也是事实(为这些人叹口气,千万别遇上我这样心胸狭隘的人,否则你会真的一无所有)。而后,经常会听到某同学、某邻居、某亲戚“被传销”的消息。再后来,如果听到某同学、某邻居、某亲戚打听我的近况尤其是经济状况时总会怀疑他是不是“想传销”……总之,那些年里“传销”让我的人际关系备受煎熬,反过来也成了我评判人家人品的一个标准,真是一件滑稽事。

等我稍微理解一点销售这一行的时候,再回头去看传销就觉得这些受害者其实也都是咎由自取:如果不是对财富的贪婪,对投机行为的放任,对自身财产的不尊重,他们哪里有机会去犯这个错呢(嗯,假如一开始他们就觉得这是一个错倒也不必我在这里马后炮了……此处思维混乱,删掉)?他们……无语了,还是做个安全点的总结吧,只要你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基本投资公式,你就可以跟我一样站在这里看看笑话就好了,生活不总是缺少点小事故嘛,何必在意太多。

昨天

昨天我在浦东一家快餐店里对着窗外发呆。早上8点不到,离我要参加的某个活动还有1个小时的时间,我看了几页叫做《好莱坞的叙述方法》的书,脑子里却在想着与电影或者写作无关的事情。我想我需要找一种放松的方式,于是用笔在本子上随意记下我脑子里正在想的什么,生活很累,尽管还没有到需要《活法》那样的地步,但也许我真的老了。

其实,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完整的事情,包括失败。我这么说也并非没有道理,我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儿,比如说我学会了盲从却学不会独立思考,因为盲从比较简单,不容易被犯错,而独立思考却总是遭人笑话。说到底我也有面子问题。我很虚荣,我喜欢来自他人赞赏的愉悦,要命的是我又很清醒。要知道虚荣与清醒是相悖的,这是痛苦的!

当我在本子上记下思想的垃圾有一种除污去垢的快感。因为我想尽快忘掉这些,正如“我在沙滩上记下你的名字,海水涨起落下后,我已忘了你是谁”这般的滑稽。人们走进这家西式的餐厅,却忘记了中式的生活是什么?地铁里有一则穿唐装喜迎世博的宣传广告,我会在脑子里闪过为什么他们穿的不是布鞋而是皮鞋的疑问。但没有人会在意这玩意,管它是什么,这里早就不是稀饭油条的城邦,但你会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吗?

可能只有几个小时,但远离网络还是让我有了一种愉悦感,我真的很想这一天都属于我自己,可以坐在任何一个有阳光的角落里,像这样随手用笔写点什么。我居然有了一点思考,在远离了该死的网络之后。在我开始怀疑网络是否是该死的玩意之前,我是不懂得珍惜“思考”的,但现在我还多了对于未来的信任和期许,少了几分诋毁和攻击。这是快乐的。

耳边传来音乐声、店里机器的噪音和客人皮鞋踏地作响,这是一个叫做忙碌的地方。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很讨厌这样快节奏的音乐,它让我感觉不适。我焦虑的合上本子,连同那本翻了几页的书一起扔进背包里,一口气喝完已经冷了的咖啡,走出了这个鬼地方。

朱注,生日快乐!

happy day

康乃馨

今天是朱注宝贝的六周岁生日,恰巧幼儿园组织户外活动,去逛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他告诉我说他会跟老师和小朋友们好好玩一天,他还说小朋友们一定会祝他生日快乐给他唱生日歌的。我们给朱注过的是农历生日,月初阳历生日那天,他也有带糖果去幼儿园送给小朋友们。放上朱注成长的一组照片,祝宝贝生日快乐!虽然你越长大越不“听话”,但爸爸妈妈还是会永远爱你!

2004年,刚刚会爬的时候
2004

2005年,已经开始插着腰对爸爸说话了
2005

2006年,胆子还是不大,听到鞭炮声会害怕
2006

2007年,有掌控欲了
2007

2008年,还是喜欢躲猫猫
2008

2009年,幼儿园就是一个秀场
2009

2010年,真的长大了
2010

粉丝

google我经常在新浪微博上剔除一些粉丝,因为怕别人看见这些粉丝是没有头像的“机器人”时感觉糟糕,我不得不为了质量而去牺牲数量。但我也确实佩服既有质量又有数量的超级偶像们,他们的粉丝个体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能号令这么一群粉丝,真是英雄气短也无悔!

在这几天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已然见到了一个超级偶像的范本并会议论不止,与大多数英雄末路的情节遥相呼应。在各国大片里也充斥着类似的桥段:为了正义或者其他什么公众利益,英雄舍己为人,成为前进路上的牺牲者。(往往为了满足观众对英雄的最高期待)在片子结尾,又会峰回路转,英雄身上发生奇迹得到神助,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最终化险为夷。这样的桥段可能在美国人的思维里能叫做故事,但在伊朗或者这里(我所知道的世界不大),抱歉,那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想没人会否认自己曾经或一辈子都在盲从着什么,包括真实存在过的现实或者被掩藏着不知道的真相或着被修饰过的假象(是什么都无所谓,只要盲从不被否认就好)。盲从是粉丝长成的前提。可惜现实是超级偶像的坟墓,也是粉丝的坟墓。我们得学会面对现实。尽管我们从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开始说着要学会面对现实,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把愤青喊成了网民也未尝有好的迹象出现过,我们还是在人云亦云着乐此不疲的重复,且看不到时间匆匆溜走白发绕上鬓头。

不妨将盲从的心放下后去想想,其实谷歌真的没能带给我们什么。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也不该是什么便捷的高科技、什么激动人心的新媒体概念、或者什么面对公正的勇气等之类的玩意儿(那些都只是工具,为了交换什么而拿出来的底牌)……除了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才是我们需要反思的,尽管这种启发与谷歌没有必然关系,也不是说只有谷歌才能给到这点启发,但事实上还真的没有其他事件更容易让你看清这个问题。有趣的是,这本身又会与我们的敬仰相悖而行。哈哈,或许真理就隐藏于此,等待你来发现它吧。

力荐!《海豚湾》


我没办法用“喜欢《阿凡达》的朋友也应该去看看这部《海豚湾》”这种语气来推荐这部纪录片,我也没办法用简单的痛恨日本人的愤青心理去教唆你一定要去看这部电影。对于朋友,我只能是没理由的推荐,我相信看完之后你自己就可以看到理由所在。而国内没有及时引进这部电影,我只能说是遗憾!甚至说没让这部电影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一堂课,则是更大的遗憾。日本和日本人这两个词,我已不想多言,说他们龌龊或者卑鄙只会显得我狭隘了。或许这个世界上也只有日本人不相信善恶到头终须报吧!会有的,我们都相信!

三个平方

这是一篇文不对题,题不对文的文字。“三个平方”对我来说是一种压抑,但我并不想说清楚这“三个平方”所指何事。我想扯点别的,好让我不去想这“三个平方”,又或者我本不该将它记载在这里,但于我而言它是一件重要事情,让我不能忘记!既然没有如果,那我就将这个题目留在今天当作一个节点吧。不想说其他的什么了,放一首歌听听。

蜜

红

绿

写一篇叫“春”的文字,来纪念我们每年最忽视的一个季节。从冬季开始,我的生活就开始变的懒惰、拖沓、敷衍。不全是季节的错,也不全在我个人,季节与心情混在一起,做了一个让时间虚度的梦。想起张国荣的一句歌词:“游戏在好玩,不过烧时间”,烧完了一个又一个季节,我们盼来了一个叫春的季节,却也无所事事,慵懒的装成一个无忧无虑的家伙。

我不喜欢小资,对于中产这个阶层我也很是抵触,在我眼里他们不比农民或农民工来的更为亲切。在对待季节的态度上,后者表现的更为尊重与信任。“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城市化越发扩大的今天,听上去是已经不像那么回事了。我这样的农民工在上海这样的一个城市里待久了,也忘了在三月里可以做些什么,而三月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记忆的闸门。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些变故都发生在三月里,在不同的年份,记录着我的成长。但在今年,我却突然发现,我不应该继续这样过着三月。

其实我该忧虑才对(用忧虑这个词似乎不太准确,更像是要表达该面对现实的意思,一旦面对现实,想不忧虑似乎也难)。或者说我应该不做具体的表现。我可以不计划什么,也不需要按计划完成什么;我可以不去看什么,也不需要因为看到什么而发出什么感概;我可以假装今年与去年别无二致,我该继续那样的惯性生活,而不是因为灵光一现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总之,一切的反应看起来更应该符合季节的特点才好。春天,阳光明媚,气候宜人,草长莺飞,美女成群……能在这样烧时间的季节里,做一些不烧季节的事情该有多好。但怎么去做呢?我不知道。你知道吗?

分离和遗弃

史莱默夫妇我一直对自己有一个疑问,我算不算是一个好父亲?这种怀疑与我对其他几种身份的怀疑如出一辙,我似乎从来没有表现过优秀的一面,无论是作为儿子、兄长或者丈夫,如今对待这个已历七年的新角色,我依然不够自信。《史莱默夫妇》或许能够给我带来一点启发,至少我知道了孩子最害怕的是被遗弃。

我读过一本关于教育孩子的书,可惜只记住了一句话:“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而唯有父母对待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震动,但我或许是会错了意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或者分离和遗弃根本就是两码事,只是有的时候,我却没那么区别的很清楚。

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这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的《史莱默夫妇》(1979),对比下自己与剧情里描述的略有相似的是:男人在外面打拼赚钱养家,女人在家里带孩子照顾丈夫。但不同的是影片里有了冲突:原本看似和睦的生活模式在长期压抑后的爆发中烟消云散,一切熟悉的都变陌生了,一切忽视的却成了生活里最重要的了。

而我,还在坦然享受着这一切。我可以像电影里的男主角继续忽略孩子,对于他的赞美只限于早晨的一声道别吗?可以继续忽略我的妻子,对于她的关注也只限于晚餐时候的几句对话吗?当然,我的情况并不像影片里那样糟糕,与它近似的是,我也在忽略着什么?那是因为熟悉生活而对生活的一种漠视。但这里不是重点,它与对我想做个好父亲似乎没什么关联。

回到遗弃和分离的话题。电影里,母亲因为不堪父亲的冷落而决意寻找新的生活,一方面她认为那样的她不会带给孩子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她也不想在某一天压抑到“跳楼自杀”。动机本没问题,但事实上孩子已经被第一次遗弃了。等到母亲找回自信,同时也找回了敢于承担责任的勇气时,她返回来索求孩子的监护权,事实上此时她又一次的让孩子被遗弃。孩子可不会计算这种感情上的加减法,他不会将母亲回来要他这回事与之前不要他那回事划上等号抹净了事。对于他而言,母亲不要他一次,父亲不要他一次,他明明白白的遭受了两次遗弃。

很明显,这种遗弃与鼓励孩子独立的分离是完全不同的。影片里父亲因为孩子学会骑自行车而流泪,这是一次成功的分离(勇敢的让孩子独立去完成骑车)所带来的喜悦。分离是喜悦的,而遗弃是痛苦的。如此,我需要用心的去做好选择,什么才是有助于孩子的分离,而什么又是让孩子痛苦的遗弃。要知道,当孩子懂得伤心的时候,他就有权利说我不是一个好的父亲。我害怕有那么一天。

没事码字

我对编剧这个职业是很向往的,但我一直没拿它与其他以写字为主的行当做过比较。我始终记得S说过:不过就是一个码字的,跟砌墙的砖匠没什么两样。但码字的与码字的之间区别也大了,就拿我跟S比较来说,他可以码出故事让出版社支付酬金,而我却只能是码字,还得自己掏腰包支付这个网站的所有费用。

码字的在本质上与编剧是两码事,一个是爱好,随手玩儿,另一个则是专业,叫做职业人。从爱好出发的玩法儿,大多不需要对他人负责,而职业的部分就需要讲到素养这回事了。这么说我不能靠这个赚钱也是合情合理,于我自己也算是心安理得。但码字的时候,我一直会想,什么时候能码出一个好故事来呢?我不知道,天也不晓得。

但我还是强调自己喜欢编剧这个行当,只是这种喜好在10年之前突然被尘封了而已。我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对自己是有作用的,我喜欢这种作用。在过去了很久的一段时间内,我曾以为自己确实拿编剧当作了一个理想,按进入社会之后的话来讲叫做就业方向,按温饱解决之后的话来说则叫做职业目标。但那不是我能走的路,我现在走的路与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但这反而让我更加期待,期待某种力量附身,让我有点特别。我明白期待本身是一种享受,我也知道期待的结果并不美好。

这些都没有关系!想到这种期待的时候,也只是在瞬间里发生、消亡,就像我们无数的未曾实现过的理想一样擦身而过,今天我随意抓住的回忆恰好就是这点而已。但我在思考过去的这点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它让我坚持着还算连续的写了近20年的日记,我知道写字本身成了一种习惯,我应该感恩自己的年少无知才对。哈哈!没事码字,其乐无穷。

乱折腾

我是一个折腾的人。我知道折腾这个词不够褒义,用效率低下来形容自己也算恰当,总会在无意中做许多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为了鼓励自己,我会说自己“不折腾”,但“总扑腾”是一定不会差的。可资安慰的是我只是在跟自己斗,不影响其他人,这点也是我不怎么招人嫌的原因所在。

手犯贱,给自己的笔电设了下密码,重启之后却怎么样也不能输入正确的密码,怀疑自己的脑子在刹那间进水了。不得已找台机子上网搜了下,哦,居然有专门处理这种问题的业务,看来犯贱的人不止我一个,都成了赢利点了,算是长了点见识。于是花了30元钱,用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搞定。临走的时候,我居然傻到说声再见,再见就要花钱,我又犯贱了。

有几个朋友做公关业务,要么问我有没有什么新的活动,要么问我能不能帮他们的活动带去点高端观众。这样的事遇多了我就会想,一方面是主题明确的商业活动,一方面是需要集中资讯的观众,能不能将这两个需求通过一个平台整合在一起呢?比如说建设一个网站,让活动方发布最新的活动安排,让观众主动寻找并参加合适的活动。嗯,这样的网站叫活动网,有点类似于豆瓣的同城……鼠标一抖上网搜了下。晕!这样的想法早有别人想在前面,好多类似的网站罗列在搜索栏下面,只是看上去都没做好而已。

是的,要想做好这样的平台,首先你得有丰富且高质量的活动资讯,其次,你得有足够基数且品质优良的受众。无论是哪一点想整合好都不那么容易。这又让我想起了“资源说”,整合资源不算能力,消化资源才叫本事。回过头,网络确实是一个好平台,我还是在想如何去整个网店,卖点什么才好,要不咋对得起这蓬勃跃进的宅经济呢。

占星32条

我的星盘
刚开始的时候,《周末画报》的星座运程我是一定会看的,因为写的太准确了。但有一回多看了其他的星座发觉也能对号入座后,就开始怀疑“星座”这回事来。尽管我一再不承认“性格决定命运”,但我不能不面对更多的人会因为我的性格而决定与我的远近。我的性格是不是星座已经决定了的确实也不算未知,只是看我愿意了解几分怀疑几分相信几分了。给自己占了一下星盘记在这里,对比着扬长避短吧。

  1. 你充满野心(我承认我有野心,譬如我想很不差钱)
  2. 你态度严肃,对职务很专注(这点很多人都有,职场上基本的职业素养不算是特质吧)
  3. 你的生活可能不那么惬意(谁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4. 但你终能获胜(这点我最喜欢,希望如此)
  5. 虽然你很自制、负责而实际,但经常陷入自怜(MyGod,这条准确的很!)
  6. 你有优秀的推理能力,对于目的与方向感觉很敏锐(强盗逻辑应该不算,恰好我也竭力避免这样,我最喜欢的职业是律师或者记者,但可惜我一样也没做成)
  7. 与人交往时,可能显得严肃而保守(或许有点,装B的人都表现成这样,我更厉害,我装A子,记住这个A读“尖”)
  8. 然而一旦你托付了你的信任,就会是个忠实而稳固的朋友(我朋友不多,值得我忠实的朋友也不多)
  9. 你很容易社会化,所以很乐意为了所渴求的事物而勤奋工作(这是不是再说,可以不为钱而工作?如果是,那也很准确)
  10. 自尊对你而言很重要(可能有的时候太过分了点)
  11. 你拥有较高的道德束缚,并且憎恶任何有损尊贵及道德的事(偷鸡摸狗的事情确实没干过,也最恨小偷之类的人,不管是偷钱的还是偷心的)
  12. 你喜欢成为别人的榜样(有这个念头)
  13. 你文质彬彬,风采迷人,气质仪表都出众,你非常著重合作关系,外交手腕一流(这条不符合,我就一相貌普通平凡男)
  14. 你常常陷入左右两难的困境(犹豫是我的第一特质)
  15. 你具有良好的审美观,是绝佳的室内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这条不对,我从来都没想过要做设计师)
  16. 你会为了寻求情感及家庭的安全感而结婚(我是顺其自然结的婚,没啥目的性)
  17. 在职场上,你很擅长做公关的工作(我这点公关的水准上不了大台面)
  18. 你是一个企画高手,却不善执行(这点需要好好反思下了)
  19. 你很有正义感,乐于助人,表达想法直接而不拐弯抹角,当然说起话来也会直率地伤人(以前是这样,现在不了,既然学不会圆滑,我起码可以学会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20. 你对于哲学、法律等高等知识的兴趣,故你会追求更高的知识及更高的学位(抱歉,对于读书求学位,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
  21. 你做决定通常都基于伦理道德和实际的考量(正常的人做事也是应该第一要对得起良心,第二要符合法律法规,第三要从实际出发的吧。毛主席有没有这样教过?)
  22. 你喜好旅行,对于外国文化充满好奇心(我的好奇心可大了,岂止这些)
  23. 你可以具有预知未来的透视能力(说的是我的直觉吗?我适合做HR,我看人好准,可惜不适用于自己)
  24. 占有欲很强(嗯……我只是对我的和你的理解的比较透彻)
  25. 你会透过婚姻、社交获得钱财(早点占星就好了,省得到现在还在奋斗!)
  26. 你的观念自由开放,崇尚创新改革,专门打破昨日的陈旧思想并引进新思潮,是个不折不扣的革命份子(貌似我也很保守)
  27. 你具有机械才能,有时会是机械装置的发明者(我最讨厌机械了)
  28. 你的耐心与持续力惊人(皮实?耐操?说来说去不是夸我耐得住撑得住而是劝我要穷得起,我明白!)
  29. 你一直努力存钱,勤俭持家,并且投资理财以钱滚钱(我要真是这样的人,老早就发达了……)
  30. 你有开放的心胸,关心真理、不相信八卦流言,你拥有深刻的直觉,有许多知心的朋友(我想要这些!!!)
  31. 你会帮助人,鼓励人朝理想迈进(就是有时过于啰嗦)
  32. 肉体上属於中等身材,为脂肪少、肌肉结实的体质(这点也占的出,真是神卦!)

哥退了,鸟来了!

Twitter-Google
从Google年初叫嚣着退出中国市场起,关于互联网自由及所在地法律的“争斗”就越发上台面了。纠缠不清的是,这边Google哭闹着要退出,那边Twitter则含蓄的表示正在为进来做准备,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众多的市场面前,无论进还是退都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情,换作清醒的旁观者也不能给出一个合适的决定来。但我觉得盈利性企业若以社会正义的外衣提出超越一般标准的要求这种行为本身不也是一种勒索吗?

我们似乎习惯了“大企业”及其提供的越发傻瓜也越发简便的物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发达的物质文明。事实上我们被套进了企业的绳索里,企业一边丈量着我们的脖子能有多粗,一边疯狂的给我们喂食着免费的午餐。等到将我们的喉管撑到足够大了,免费午餐就此结束(当然,从这种行为上来看,盗版商更为不齿),我们终究还是要为自己被惯出来的习惯买单!

从Gmail、Gtalk、Picasa、Chrome、Google Reader到Google Desktop,无论是上网、电邮、即时沟通还是日常办公,我几乎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服务……过渡依赖的坏处就是你要么成为俘虏,要么就一无所有。比我聪明的人在传出谷歌退出的消息的时候,就已经将这些活儿分散处理,开始使用QQmail、Flickr、MSN和Firefox了,根据我个人的使用经验,只有一句话:习惯了就好!同时还要补充下:没有什么是不能适应的。这是老实话,也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如此,假设Google没有遭遇是否退出中国市场这档子事,那么我们的使用习惯还会“被迫”改变吗?这种“不会主动改变”的情况本身对Google的竞争者而言是不是又意味着垄断或者其他什么呢?答案是让我费解的,至少在我看来,一切都是以便捷和舒适为前提,潜在的问题到激变的时候再想对策吧,这样Google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而已。同样也有时间问题的Twitter真的会进来吗?要知道能进来是一回事,进来之后安分守己的赚钱则是另一回事了。无论如何,Twitter进来能带给我的唯一好处就是可以丢掉一切中介了。到那个时候,中介们会去做什么呢?

互联有罪,面壁思过!

互联网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穿越了空间的概念,我人在上海,可以一边浏览北京的资讯,一边与在安徽的家人聊天。当然这对诸位来说并不新鲜。但日日泡在这互联网上,因为太多的资讯垂手可得,太多的朋友可以即时联谊,这让我不禁悲观起来,没有限制的得到会不会是一种罪过呢?

我说的没有限制并不是说获得免费资讯或者在与人沟通的便捷性上(指望靠网络阅读收费的家伙们暂时还得歇一歇,你们不是收不到钱,而是提供的资讯还不够好),而是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廉价感受让人着实不太舒服。或许,对于浏览者来说也要分个彼此。媒体从业人员较容易疲倦互联网,因为海量资讯的背后是简单的复制和少的可怜的资讯源,网络编辑们整日琢磨的是如何将一件事情从三百六十五个不同的角度去做报道(简单点说,就是换个标题),而资深的浏览者则已经锻炼出如何分辨出不同标题所指针的内容是如何一致的。同样,在互动层面,廉价的不带肢体语言的问候让礼貌成了礼节,尊重的意味骤然减低,而莫名的蜂拥而至的陌生人则占据了你的大多数时间,让你的情感宣泄流入歧途。

我不太会应对这种变化,以至于经常抱怨自己跟不上潮流发展。尽管安静下来想上一想,我的工作多少也曾因此而受益,或许等环境越来越成熟之后,反而剥离了原有的好处只剩下弊端。但这种变化随着信息量的暴增而变得让人陌生,原有的节奏也加快了,甚至连本质的东西也渐渐被淹没了。

于是我越发觉得这是一种罪过。但只是于个人而言,于少数人而言。如果你想得到最珍贵的,你必须得付出你最珍贵的。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那就得作出最辛苦的努力。这不是交换(互联网的最大悖论就是没有公平的交换),这是一种自然法则,我必须遵守,在承担罪责的时候,唯一要做的就是勇敢思过:谁是谁的工具?

26226

我对数字不太敏感,这与一年级因为考算术差点没能入学时留下的心理阴影有关。从小到大,自己拿钱出去花的次数也不多,到长大后有了工作,连收入也少的可笑,一只手便可数完,所以对四位以上的数字总是不能一眼就看明白,更不用说能悟出什么东西来了。数字,对于我来说,有的时候就是一声惊叹!

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国内2009年共查处法办贪官26226人。恐怖的是:这个数字比2008年略有提升。参考统计学的概念,这意味着在2010年,还会有差不多数字的贪官要被查处。于是做个简单的除法,按国内815个市来分配,大约每个市有超过30名贪官在“潜伏”着……真的不敢乱想了。

与贪官相对应的不是清官而是上访户,但事实就是这样的让人不舒服。这篇文章还报道:2009年上访户也超过了105万人次。即便这个群体不是百分百因为贪官而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贪官不贪,可以秉公问政,哪里又会有那么多的“不讲理”的上访户呢?而这个数字,相比被地方政府拦在京外的大多数来说,要用“漏网之鱼”来形容是既恰当又悲凉。

那些数字看上去是那么的压抑,就像一笔沉重的负债,在等待我们努力偿还!但好的一面在于问题被暴露出来了,有数字可循,这一定是一种进步。你先别管这种进步的速度如何,慢行比不行要好,起码民可以告官,官可以被管,社会可以透明,公义就能长存。数字除了是一声惊叹之外,也是一个里程碑,用来记录我们所经过的这个过程,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印记。

致歉!

纯粹因为个人原因,网站被关停了十几个小时,向朋友们表示歉意!原本安排今天早上九点发布的文字,就留到明天了,明天我会跟一组数字较上劲,敬请关注吧。另外也想说下“3月”是我一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月份,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月,但谈不上喜欢与否,尽管大多数时候都让人沮丧……万幸的是网站正常开张就好,我也可以继续写字了,感恩!

记者不缺德,缺专业度

来自《南华早报》的消息,新闻出版总署将为有意入职的记者(包括编辑)推出新的资格准入考试。有别于以往的“新闻记者证”,新的考试项目似乎更多的会在思想认识及道德素养上做一个统一协调及新的要求,以期形成“有共识”的新闻处理方式。

官方统计显示,国内目前有1943种报纸和9860种杂志,从业人员高达百万,其中有23万名编辑和一线记者。而这仅仅是指具备合法刊号的正规军。同时并不包括如电视、电台、网络等其他媒介形式的从业人员。如此大规模的群体如何达成“有共识”或者仅仅只为了增加一道手续?

公众确实厌恶假记者及假新闻,但假新闻与假记者也只是一个鸡与蛋的循环,谁先谁后,找不出绝对的根由。最起码并不是道德标准的高低在约束这样的行为。假新闻从根本上来说,只是当今浮躁社会的一个泡沫,在第一时间它可能是真实的,但在第二时间或者其他时间,它有被证明是虚假的,这与新闻的真实性并不相悖。问题是在处理方式上,优秀的记者懂得养新闻,而普通的记者则只能是跟新闻。跟新闻的人总会吃老公关的亏,如此,公关人员到更应该有个准入资格考试才好,他们的良心和道德情操才会决定社会上有什么样的“流言”。

说到底,记者只是一个记录的人,记录的东西往往都是片段。但有些片段能得到公众的容忍,而有些则不能。需要协调的是如何将片段做到连续化、全面化处理。记者需要锻炼的还是专业层面的能力,至于道德方面,只要是成人尽可以信任。当然,若以匡扶“道德”之名行“一言”之实不在我等小民讨论的范畴了。

向张宏们致敬!

想起张国荣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像我们这样级数的艺人,就应该多做些尝试性的工作,那样才会有意义。”张宏也一样,似乎并不单纯的就是为了这样的理由,但起码是这样去做了,是的,在做的开始和过程里,也许事情并没有想的太过全面,以至于复杂到不敢开始,这是新闻人的短板,也是他们的可爱之处。

这个月初,《经济观察报》等十多家主流媒体以联合社论的形式,联合刊发《请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并敦促户籍制度改革》一文,原意从民生出发,为民代言,在形式上则较为“另类”。但事后不久,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此次新闻活动的主要操作人—经济观察网的副总编辑张宏—被解职,其他相关人等也受到来自高层的严重警告。

且不论张宏的被解职与之前的这场新闻运动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其他媒体的猜测也不必过多操心。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他们做了所谓的主流媒体应该做的事情,这才是他们理应受到尊重的理由。但相反去看其他的更加“主流”的各类媒体,你就会知道尊重强者不如尊重智者。

我不是新闻人,但我一直渴望自己有新闻人的骨气,在我看来,那骨气里多少包含着一点天真、任性、包容和直率。但可惜的是,好的新闻人和好的新闻媒体并不总会对应在一起结对前行,有的时候,看媒体做的很辛苦。有的时候,看某些人很悲壮。静下心来,我应该说声:向张宏们致敬!

诡异

正在工作中,电话响起,来自厦门

注册商:您好!是朱先生吗?我是厦门###的小W。
我:W先生,你好!(我想起上个月他也来过电话)
注册商:这次给您来电,是想跟您确认下您还有一个.cn的域名备案还没有通过的事情。
我:是啊,我上回不是要求你给我写一个邮件告诉我需要做哪些事情吗?(晕,上次他比我着急多了,现在好像跟没他事一样)
注册商:哦,对的,上回我还没给您写邮件……(电话那头停顿了下)嗯,我记得您之前有做过备案申请
我:是的,但是没有通过。
注册商:那您还记得当时的用户名和密码吗?
我:都还保留着,不过已经不能使用了。
注册商:哦……嗯,那您还可以通过向当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修改。
我:是什么部门?
注册商: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这里没听清)部门
我:哦,怎么写(我拿起笔,准备记录)
注册商:咦,您的.cn域名还能访问啊?
我:是的,一直使用正常。(这个时候我不知道是套上笔套,还是把笔拿在手里)
注册商:哦,按道理没有备案的都会关停啊,您的这个还能访问,很诡异哦。
我:诡异??????(我顺手打开了这家注册商的域名管理后台,但没明白他说的诡异是什么意思)W先生,现在的域名备案管理后台被你们关掉了?
注册商:是的,朱先生,因为您的主机不在我们这里,所以,我们关掉了域名管理后台。
我:啊?(这么直接!!!)那我咨询下,我另外几个域名的备案通过了,但是后缀却是以一个D结束,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域名分别是A、B、C、D结尾呢?
注册商:哦,对哦(他在管理后台看到了我的几个被通过的备案号),您的备案号居然以英文字母结束,真是诡异哦!
我:诡异?(又是一个诡异,还是没明白他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哦,那你可以告诉我诡异在哪里吗?
注册商:哦,我也不知道哦,我要问下我的同事,等下我再给您回复可以吗?
我:可以的,那我等你的电话。
……
距离他上次来电答应给我写邮件告知我域名备案相关事宜已经一个多月了,他没有做,以后也不会做的。
而他这回答应给我回电又不知道要等到哪天。
这也有点诡异,只是不知道这种诡异跟他说的是不是两样。

干得多赚得少

打工的人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干得多赚得少”,做老板的人也有同样的埋怨,只是换了其他的说法,怨天尤人的人也是如此这般境遇,否则不会每天唉声叹气,好不容易抚平了心绪,平衡了心情,忽又觉得青春没了,合理的抗议变成了快要断气的一丝幽怨。生活就是这样,等你学会了接受一切不公并成为习惯,你就不会发现自己已经沦为平庸。

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通过调整国家与居民之间的收入比例,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老百姓不在觉得“干得多赚得少”。代表们的建议多从“分配”角度来考虑,但事实上,劳动报酬的增长意义需依附于社会激励模式的成熟而得以彰显,不仅仅是让人得到合理的报酬,更需要激励人们的满足感和荣誉感,使之有动力去追求更富效率的生产方式。只谈分配,仅限于汽车换胎,轮胎是新的,但速度不变,外表好看而已。谈及激励,则是换了新车,有了更大马力的发动机,可以更快更稳的前进。

但民怨又很难通过一两条简单的措施得到彻底根治,新的问题会随之产生,即便有了合理的分配,但民众对此分配模式比之从前的接受度还需要时日磨合,在这个不够成熟的过程里,民众更需要强化的是新的消费方式和新的财富管理方式,很明显,收入增长后的生活方式调整往往需要支付更多的成本,到时候,“干得多赚得少”可能就要被“赚得不少花的更多”替代了。如此,还是会回到是数字增长(分配调整)或素质增长(激励手段)的争论里,不如现在就解决好它!

负罪感

已经有几天没有安心读书了,大把的时间在网络被耗费掉,老实说有点心疼,有一种负罪感。嗯,是的,最近“负罪感”这个词在脑海里出现的次数比较多,一遍又一遍的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对?

昨晚去火车站送岳父后,原本计划搭地铁在漕宝路转的士回家。结果在地铁里遇到一个需要帮忙的小贩,我帮她把她自制的小货柜从站台抬出。正是这个年纪大约40岁的小贩,让我有了一种“负罪感”,我意外的没有遵从原来的计划,而是走了一点路等了十几分钟最后搭上一辆公交车回家。这种“负罪感”来自浪费,1元钱可以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坦然”选择30元的方案呢?嗯,我觉得有时候人对自己太过包容真不是好事。

“负罪感”让人压抑,也能给我一点动力,但我很愚笨,有的时候只能在一件事情上有所改变,而相同的问题却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只是换了不同的环境和对象而已。这样一来总在做错事,人愚蠢的不是做错事,而是将相同的事总做错。这本身也会导致负罪感吧?

是的,浪费让我有负罪感。时间、金钱、感情…..很多的付出都是一种浪费,但并不一定能够刺激你让你认为那会是一种负罪,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浪费,又或者我们并不觉得那是一种浪费。我们一直在说过减法生活,无非是想让自己的追求更加单纯,更加适合自己而已。于是,我们可以订立简单的目标,去做简单的事情,“浪费”也就随之减少,负罪感才可以化作新动力。

不够分才是游戏规则

人大代表宗庆后在两会上提议:给低收入群体发放1万亿消费券,并提出3:7消费模式,即每购买100元商品,个人只需要支付70元,另外30元由消费券支付。如此算来,1万亿的消费券最低可以拉动3.3万亿的消费。这样好的提议里,有几个问题我没法弄明白,第一,低收入群体怎么界定?第二,1万亿的消费券如何均分?第三,买什么商品可以使用消费券?第四,用消费券购买的商品如何保证其定价合理?第五,低收入群体的真正实惠在哪里?

据说宗先生在之前的达能和娃哈哈之争中有被曝光其(及其家族成员)的国籍问题,这个疑问我想网上给到的答案都是模糊的,当然,这里也不是要翻旧账,我只是在想,这位人民代表到底代表的是哪国人的哪个阶层。如果说宗先生可以代表商业界的商人无疑是没有人反对的。所以,商人的提案与商业有关似乎也就无可厚非了,说到底,这份民生建议怎么解读都与商业计划书没什么两样,实质上更像是一份商品促销计划书,只是发起的范围和发起动机被提升了而已。

至于我为什么会有那几点疑问,各位可以环顾下自己的四周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应该吃低保的无人问津,明明日子过的滋润的人到了年关总有更多的上级关怀与问候。我们到底有多少名低收入人士?或许给13亿人平分3万亿大饼如何?一人分点,至少是均分,就算正面意义不大,但保证没负面影响也是好事一件。问题是你拿到了你的消费券,那么你可以做什么呢?去菜市场买菜?怎么买?一次买100元的?要不怎么保证最划算的标准呢?但如此又会造成多少不必要的消费呢?更何况原本定价78元的商品完全可以重新换个品牌定价做99元,谁又在管?该怎么管?说到底,一个月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该如何算计着将这30元的收益最大化呢?

有意见的人总是到处都有,提建议的也总是煞有其事。关心本身是好事,但能否解决真正的问题才是根本,是的,我的意思是说,你可以付出关心,但一定不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回到关心自己的利益为止,更不要只顾着解决自己的问题。貌似社会总欠缺这种行动力和执行力,其实只是看这种行动和执行是为了什么对象,针对弱势群体的,总是那么的不得力。每年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总能看到这些不得力的提案,除了标榜自己尽力为民之外,是一点作用也没起到。一个会议里总有太多的旁听者,但是看上去他们活的比谁都对得起人。

躲着写博客

对于我来说,怕是没什么比写博客更为刺激的一件事了。当然,那些靠写字就能够养家糊口的人就不要在意我了,我写字不仅不赚钱,还一直在花钱,这一点就够刺激人的了。在国内现如今说自己写博客是一件很幼稚的事情,我也不会承认,我最多只是会说我在记录一些小破事而已,谈不上文笔和思想,也没什么启发性可言,毕竟有没有感触是看当时读者的心态和心情的,这比买彩票中头彩的几率差不多,我是渴求知音的那种人。

过去因为涉足江湖太浅,不小心买了个.cn域名,结果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不停的邮件来往,不停的电话交流,不停的好话歹话说尽,域名注册商的态度始终是不错的,但是行为始终是无动静的,他们人在厦门,我在上海,不至于为了一个域名还去找他们理论什么,再说了,人家也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办事,问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总是在牺牲我这样的人的利益的。

得到教训就换个域名吧,新域名(http://www.fandouhao.com)正式上线,请诸位继续支持我吧,有链接的请更换下新的域名,有订阅的请重新输出下RSS,有收藏的麻烦再按下鼠标。好在这个地方还是太小,不至于劳师动众浪费光阴,耽误的时间自个随便换个地方都可以找回来,我呢,且躲起来写自己的博客吧。

加油!中国队!

央视再次放弃直播国足远征葡萄牙,好心人说央视在使用激将法,明眼人看得出来,这只是央视一贯的媒体大当家作派在作怪!如果你可以直播另外一场同级别赛事,有什么理由拒绝直播自己国家的比赛呢?央视好像在引导我们:不能为国家带来荣誉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好多行为都不一定来带来荣誉,但一定也有其自身的尊严!央视作为媒体中的一员,作为独特体制下收获最大利益的垄断者本身就有更多义务去做更多常人不能包容之事,如今正好相反,连小民都可以包容的,央视却看不下去了,难道真的要让观众也来屏蔽你才好!要知道被屏蔽的不是坏消息,而是尊严。外国媒体听说此事会很吃惊,也就不奇怪了,到底是因为媒体与媒体之间也有“南橘北枳”这样的说法。

我不知道其他国内媒体会怎样来评价这次比赛,我有幸通过国外一个网站看到直播,虽然比电视差很远,很卡不流畅,但起码看到了在这个时间,在大多数国人都在深深梦乡之际,还有几十个人在为了国家的尊严而战!我们怎么能不为他们加油鼓劲呢?起码比央视们站在一边冷眼旁观、熟视无睹甚至幸灾乐祸要强很多。中国队加油!会有人永远支持你们!

膨胀

一个人不怕谦虚,就怕骄傲,不怕骄傲,就怕膨胀,多少人因为承受了过多的鼓励而变的骄傲甚至膨胀是一件心痛的事。膨胀最大的特点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自知自明。我曾经容易骄傲,但幸好算不上膨胀,庆幸自己在清醒的时候可以数落下这人世间的一大悲剧。

鼓励太多不是好事,出自真心的鼓励多半是带有半赏半罚性质的,赞你几句成绩,但也指出你的一些不足,保持一个恰当的平衡才会收到长效。单纯的鼓励和一味的奉承让敏感的人多疑,让勤勉的人浮躁,让老实的人骄傲。如果你恨他,那就多多鼓励他的缺陷吧,人最大的漏洞正在于千方百计的找理由去躲避自己的缺陷。

想起说“膨胀”,源自我和S对某个知名记者的一些私人看法,人有虚荣心不是坏事,但在你得到你应得的荣耀之后,记得保持好自己的一点谦虚和感恩的心,千万不要拿自己太当回事才好。当然,这些私人看法不是抱怨和挑剔,而是一种折射,从他人身上的不足看到自己应该避开的误区,前进的路上,我们真的很渺小。

踏实

赵本山一生最大的痛苦是替别人保守秘密,而我这半生最大的痛苦则是保守自己的秘密。我想我在家人面前几乎没有秘密,也不需要有秘密,“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家训是否能够继续遵守到肉体消亡为止虽还未知,但没有秘密的确让我活的踏实,这是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

有很多事情看起来都不那么容易得到控制,很明显我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我宁可得到最少,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清楚的知道我拥有的是什么,它为何而来,为何而发生,最后又会为何而离开。我从刻意的追求自然而然到可以做到无所谓自然与否,也算是一种改变,但本质没有改变,我向来不喜欢秘密,也不喜欢这个字眼所带来的隔阂,那是没有人情味的一件事。况且这还是人为的,是造作的,是不自然的。

是的,为人处事难免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是保质期的长短而已。让我守密是痛苦的,让我泄密也不好受。好在我敢于面对自己,对其余我则能做到沉默是金,简单说,除了自己以外的秘密其实都与我无关,那只是别人的故事,我不应该多管闲事才对。

与N通话,给我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她说起我的家人,提起朱注的聪明可爱,提起芳的善良贤淑,我感谢她的赞美。说实话,她说的很多鼓励话都能够让我会心一笑,欣然接受,我想这也许就是感恩的美,在不经意间,由朋友提及你的幸福是什么,其实是最踏实的。

无语

每年的元宵节除了吃元宵之外,点评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也成了一个习惯。我是从来不参与此类活动的投票的,结果也往往代表不了我的喜好,我总因为这个觉得自己游离在主流之外,我的另类让我颇为不适如今娱乐艺文界的国情民意。连《一句话的事儿》这种初中生水准的编导作品都可以获奖,真是让人服了“普天同庆”这么回事。

每次都是抱怨似乎不是生活之道,生活嘛还是需要有喜悦来唱住旋律比较好。辽宁卫视的春晚节目《就差钱》的水准一定比央视春晚的《捐助》要好,看上去田七的扮演者刘小光最有可能接赵本山的班,如果他在乡村系列里的既善良又精明的特质能够得到更多的发挥的话。至于《捐助》里面的王小利是不可能会像去年小沈阳那样火了,很多人只能成为“限制级”的明星。

看到小虎队,能将我带到初中时代,跟几个同学关在房间里大吼“请相信我会再次回到你面前,唱起我们无悔的青春”,我的青春无悔了吗?我看的不是小虎队,我看的是青春在哪里。小虎队里我最喜欢吴奇隆,看上去像个男人,其他的两位太面,典型的台生形象。只可惜单飞后的运气不是很好,吴奇隆应该没成为成功的艺人,蛮可惜的。

在豆瓣上申请了对这个博客的拥有权,意味着我可以同步发布我的博客文章,文章并不重要,但“同步”这个事在我看来很神奇,现在用follow5我可以同步新浪围脖、开心网的签名、嘀咕、twtter、myspace、人人、豆瓣等好多个网站,而我在也不需要做重复的工作了。如果娱乐界在制造明星和制作节目的时候,多做点不重复的工作,才是最需要考量的新模式。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些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能说,你甚至也不能等着看结果出现。你明明知道那个结果你再熟悉不过。皇帝的新衣蒙蔽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眼睛,还有我们的心灵,那是一副害怕因为说真话而被贴上“不谙世事”标签的小丑形态。好在皇帝与小丑在童话里总是形影不离,在现实中也是如此,有出丑的人就一定有旁观无罪的人儿在左右捧场。

《拆弹部队》确实是一部很棒的“影片”,尽管这部影片能带给你的不是快乐而是压抑。能让你彻夜不能翻身的那种压抑不知道你有否感受过,像是有人压住了你的心脏或者喉咙让你呼吸困难,又或像你被扔进了无边的沙漠,周围全是恶狠狠的野狼在仇视着你。这种压抑来自于质疑,我想这还不算是反抗。“暴力”这个词从“自由”被认知之前后,一直都被当作“力量”的一种被传承,否则在一块小土地上的“独立”却为何不能恩泽其余呢?当暴力的属性是可以随意变更为良或娼的时候,掌握暴力的人就掌握了真理,哪怕你是一个带有同情心的暴徒也不值得推崇。

我知道又再一次的离题胡言乱语,这与我近来的状态有关,混乱而纷杂,精力应该去专注却被无情的分散。方向似乎是一个一直在争辩的主题,但现在还在说这些就不得不感叹之前的日子又去做了些什么呢?我无意说出具体的事情,因为我没打算请求旁人跟我一样关注到那些麻烦,或许当任务不可被完成的时候,不如去建立一个更新目标的任务,起码骗起自己来会舒服一点点。看上去,我们每天都在解决的问题总是自己在昨天种下去的。

永恒的吻

又到周末,上一首《永恒的吻》,来自俄罗斯的Vitas,我相信喜欢张国荣的人也会喜欢上他(个人网站)。至于为什么,我不想解释,自个慢慢体会吧。不巧你真的喜欢上了,就去优酷上找他吧。

中超最终还是确定了16支队伍参赛,绿城和力帆结伴入围。绿城似乎在爆出引进申花旧将消息之时就已经确定自己可以搭上“打假便车”了,否则以杜威的水准还不至于甘心去打拼甲级联赛吧。这样也好,吴金贵可以从容的回到中超赛场,我喜欢这个教练,祝福他今年有好的成绩。哈,所以说新闻不是以媒体刊出为准的,再说了现在媒体刊登什么也不是由自己说了算,且当旧闻新读吧。

无聊的时候去蓝魔论坛上转了下,还是一派祥和,照例忙着续签老会员和招募新会员。我分不清一只球队究竟是灵魂重要还是名字重要?当然,你要让我说出申花的灵魂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本来我就算不上是一个申花的死忠,我喜欢的是一只完整的、懂得踢球也懂得做人的球队,而不是只懂得在“乃伊做特”的助威中自我陶醉。看上去他们也没整明白,但既然事情成了习惯,又分不清是好是坏的情况下,把它维持下去就最重要了。

vivian

风月俏佳人“vivian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英文名”。如果用这句来开场,你会认为我只是没话找话,或许是我没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也或许只是我想按时交上作业。不论如何,我确认我实际认识的叫做vivian的女孩并不多,但我真的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除此之外,我还喜欢alice、eric。嗯,这就是我所知有限的好处吧,在肤浅的层面就可以找到自己中意的,就是好运气。

豆瓣里有一则关于《风月俏佳人》的评论,标题为“我的爱人爱上了vivian”,如此vivian的魅力无所不在,我也喜欢上了这个vivian。哈,似乎每个自命不凡的男人都会喜欢一两个风尘女子,这在他看来会显得自己有多么的英武,当然可爱的她多少都有那么点特殊之处,或许是美貌,或许是性格,总有一样必须可以打动他,说服他做些超越常规的事情。

当然不全是每个自命不凡的男人都敢去这么做,现实与梦想的差别正在于相信和不相信。如我这样只敢做梦不敢行动的人真就是有这样的机会也只会黯然离开,躲进电影或者小说里,才是常态。关于这部电影我不需要说些什么了,记录下来只是为了证明我曾经有过自命不凡的念头,但在现实面前我止步了。我知道生活总是新的,但记忆总是在变老的。

久违的感觉

突然想起一种久违了的感觉,像小时候,父亲随意时跟我们说说笑笑,偶尔严肃的时候又给我们上上“政治”课,谈一些可为和不可为的事情,庆幸他总能找到我们身边熟悉的案例,那与现时流行的MAB教育在模式上是一点不差,这也是父母亲与我们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我对朱注的唠叨大多受教于此,朱注对我的唠叨归根也是如此,让我们家族抛了酒精与烟草的恶习倒也是三代人努力的善果之一。

我期待在与朱注的沟通中不仅仅有语言(也包括一些自言自语),我还希望有文字、有图画、有音乐、有运动,我跟其他父亲一样,期待我的孩子可以懂的更多,但与其他父亲又不一样的是,我学会了不去勉强。朱注喜欢画画,我尽量找到不同的方式维持他的兴趣,有的时候给他一种比较特殊的纸张让他兴奋的做图,有的时候教他用电脑画板让他惊叹于随时换色,有的时候直接毛笔蘸水在地上大书特书,画画更像是他的一种沟通工具,类似于语言,而不是我所期待的一种能力,或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这种能力(包括类似的其他能力)会让他受益,但我真正期待的却是如何激发出他的自然自发的潜质。

在我的期待和朱注的欢乐之间,总会出现一种感觉,那也曾出现在我和我的父亲之间,我期待可以在父亲的眼神里看到对我的认可和赞扬。尽管父亲一再声明我是一个不可随便鼓励的人,因为我太容易骄傲了。但我仍然期待,我本就在期待哪种骄傲的感觉。朱注也那样,他渴望骄傲,他渴望我的鼓励,有的时候为了鼓励,他会犯一些错误,我默许他这样做,但我会采取跟鼓励相对的手段来警告他。略微品味下他在警告生效的那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就会让你感叹“人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怪物呢?”

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已经久违了,我可以给到朱注的和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不尽相同,如两个半圆,我从朱注那里得到的只是一半,那些微的差别在于我的幸福感已经变作对父亲期待。这种期待在不经意中带着一丝冷意,如同寒冬里手浸在冷水中那般,但我终于明白这冷意中的清凉多半是一种补偿,一种莫名的平衡,这让我心安、坦然。

犹豫

看着邮箱里的这封邮件,我很犹豫,这不是我的犹豫症在作怪,也不是我喜好找平衡,这应该是正常情况下的一种犹豫,如果给你遇到,说不定你也会这样。这是一封什么样的邮件呢?还是先来说说发邮件的人吧。我将这个人称作X,如果他能看到这篇文字的话,希望他能明白该怎么去做。

我与X在08年认识,一开始,他是我的客户,起码算是意向客户,因为他打算做我的产品代理。我是一个不轻易结交合作伙伴的人,但问题在于一旦结交了,似乎我就应该对他多点关注才好。于是,为了可能的业务,我们之间通过几次电话,写过几封邮件。渐渐的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告知他不适合做这个项目,劝他放弃。瞧,我就是这样做生意的,别人都在鼓捣着更多的人上船的时候,我却告诉他看好自己的荷包,去做另外的事情。正是我这样的“真诚”(在某些人来看有点傻,在X来看,给了他客观的意见,他很感谢,人感谢另一个人,多半会赞扬对方的品性,幸好,我是一个品性优良的人),让他决意交我这样的朋友。接着,对他的来信,我会认真回复,即便跟我的业务没半毛关系。

如此这般,他也不算太烦人,他给我灌输的只是他的一个又一个更不切实际的东西,但那只是一些想法和念头,我可以不同意,但不必为此苦恼。这比那些纯粹为了做生意跟我纠缠的人要好很多,对待那些邮件我会毫不犹豫的拖进垃圾邮件箱,对于那些人我也会列进黑名单,极端对极端,反而不需要犹豫。但面对X,我却只得犹豫。

我觉得他像是一个走进迷魂阵的人,他有他的方向,但却鄙视一切类似指南针似的常理。有人在规则的世界里赢得不规则的胜利,但他却完全在一个规则的世界里做着一个不规则的梦。别人在路上,他却在梦里,这就是我犹豫的根本。我劝过他该早点醒来,甚至不惜使用侮辱性的字眼和语气。但X很奇怪,隔不了多久,重新站立起来,在告诉你他的另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的时候我真怀疑,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里,谁知道呢?

最近的一封信里,他告诉我,他想在半年之内赚到1000万,我怀疑他是不是写错了,万跟元那么容易混淆吗?我该不该告诉他呢?

怀有希望的自由人

肖申克的救赎书还没开始读,就着急看了电影,我猜想电影只是编剧和导演们的游戏,无妨,听听一些人的高见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强。这又是一部关于“自由和希望”主题的电影,与这个主题相对应的就是所谓的“救赎”了,我想,我们每天都在救赎什么呢?什么才算自由?

我很向往做一个怀有希望奔向未来的自由人,尽管也有人告诉过我向往仅仅意味着距离。等我看到这段距离的时候,我不也同样看到了目标了吗?既然有了目标,那不就是有了希望?我要常怀希望!

哈,终于准时提交了客户提案,虽然熬了两夜,不过熬夜与工作没有直接联系。在这两个晚上,我几乎没做跟提案相关的事情,我只是没去睡,看了几场球赛,听了几张CD,看了几部电影,所有事都与工作无关。我似乎是想这样子可以找到一个好的点子,或者是一个完整的思路,但都没出现过。熬到凌晨的时候,我就会安心睡去。直到提交提案之前12小时,我花了3个小时写完提案,其余的9个小时用来睡觉,一切又恢复到正常。

正常的状态就是不自由的。我不可以随意的熬夜(或者其他的不遵守常规的事),我也不能安静的听几张CD,老实说我憎恶耳机,那玩意将声律在空气中荡漾的兴奋化作乌有,或许吧,那是哪辈子的记忆了,我可以将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可以大声的跟着卡带唱歌,谁会在意我是不是走音跑调或者惊动左邻右舍呢……

我要常怀希望,做个自由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碰瓷!

来自《北京晚报》的一则消息:“北京东城检察院近日对65岁的犯罪嫌疑人孙某批准逮捕,孙某曾被疑数年间在北京市多个地区制造碰瓷事件千余起,但根据现有的调查证据,仅能够证实孙某从2004年至2010年间,以碰瓷的方式行骗39起,涉案金钱近4万元”。简单换算下平均一次就能得手近千元,如果近千起都能被证实,那孙老头的行骗金额就逼近百万了。

“碰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就这么来钱呢?先维基百科下:

碰瓷,属北京方言,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例如故意和机动车辆相撞,骗取赔偿。此外,“碰瓷”也是古玩业的一句行话,意指个别不法之徒在摊位上摆卖古董时,常常别有用心地把易碎裂的瓷器往路中央摆放,专等路人不小心碰坏,他们便可以借机讹诈。

说到底“碰瓷”就是敲诈勒索。这种行为虽然可恨,但上当受骗者也不大值得同情。对于“公了or私了”这样的腔调,你本来大可不必在意,阳光下发生的事情你就得在阳光下解决。偏偏你要担心把事闹大了、真的相信花钱能买个什么平安……因为你这样,“碰瓷”这碗饭还真的就会继续有人吃下去,搞不好还会像那个孙某人一样,作为长期职业,再甚者,可以结帮拉伙的来做。

换句话说,你越担心什么,还就会来什么。你怕社会不正义,社会就对你不正义,因为你没有做到让自己正义起来。你或许会抱怨为什么有这样的人跟你过不去,但你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遇到他们你就没辄了,是不是你总是抱有侥幸的心理再过着,看着满眼的不合适,却冷静的出奇,直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才觉得失态炎凉。看上去,“碰瓷”似乎就是一个小闹钟,时刻提醒我们注意着别拿社会不当回事。

“三陪”行业的创业机会

我不确定这是不是一则假新闻,要知道现在看媒体与跟一个长舌妇聊天没太多区别,看见听见就算了,好玩你就笑笑,当不得真。好在大家也习惯了将假新闻当作娱乐来调剂,你看这生活才滋润丰满的很。贴一段来自网络的不靠谱消息

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2月16日发布消息:春节过后该市将诞生三项新职业,分别是注册婚姻辅导师、注册心理陪护师和注册员工援助师。其中,注册心理陪护师是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登堂入室”陪伴在老人、儿童、患病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

简单点来说,你可以在三陪行业中的“陪聊”领域创业了。具体点讲,就是你需要通过学习考核拿到相关的资质证书(注册心理陪护师),并在正规的机构(法人企业)提供合法的服务(如陪聊)。于是有人质疑,这样做岂不是让“三陪小姐”变相上岸?

质疑这点的人其实可以问下自己,如果通过几百课时的辛苦学习,最后拿到符合标准资质的证书,她们在上岸后还会做以前的营生吗?一旦有了证书,那旧有的商业模式你还不许人家改变吗?想通了这点,质疑的人就是在说笑,何苦一开始就要歧视一个新工种呢?至于那些期待着某类特殊行业正规化的社会精英们应该会心灰意冷,还是去街头抽根烟吧,那里或许有些机会。

“爱”胸之心,人皆有之

将局部细节放在全局立场上来看,不失为一个奇妙的新思路。男人们再次为自己有意无意偷看异性的胸部去找到一个借口,起码可以不用再自责,毕竟偷窥不是一件能上台面的好事情。有趣的英国人通过调查发现:“爱胸之心,人皆有之”,这点不分男女。且看一则来自新加坡《联合晚报》的消息:

英国最新调查发现,女性美丽胸脯曲线,不只男士爱看,女士也爱看,90%女性承认每天都会瞄其他女性的胸口几次。这项由整容医院访问了英国3000女性和 1000男性的调查同时证实,男士的确情迷女性胸脯,40%人说每天“赏胸”至少10次,48%人更招认遇上异性会“先看胸,后看样”。男士看胸部纯为欣赏,但对于女性来说,原因复杂得多。40%坦承会妒忌朋友或同事天赋骄人,但自己的信心不足,51%女性则认为自己的胸脯未达理想,63%不讳言渴望拥有更骄人上围。

和“胸大无脑”一样,男人喜欢看胸纯属好色这个论调似乎也可以被推翻,甚至连男人好色本身都可以分出品性各异的几个档次。凡是跟科学研究沾上点关系后,我们的“认识”就找到了客观和公正。大多数人认同的事情那一定是正常的事情,大多数人都在掩饰或者撒谎的事情,那也跟谎言没多少关系了。

同理,两个不同的人即便对同一个人说出同样的一句话,但接收者所能接受到的信息也是不一样的。接受对象对传播者的身份、地位、语气还有彼此间的过往关系都会综合考量,以便得出信息的“真实”意义。重点正在于“真实”,“真实”就是所谓的动机。回到看胸这回事上,如果一个博客写手跟一个媒体专栏作家同时做这件事,那性质就不一样了,前者是流氓,后者则是骚客。不知道换作是你,你又是哪一类呢?唉!得叹口气。

杀毒软件就是黑老大

异常的系统文件userinit.exe一时心血来潮,启动金山毒霸查看电脑的“健康”状态,结果却显示发现“异常的系统文件userinit.exe”。于是按照金山毒霸的提示来操作,却进了一个误区,既不敢重启机器又无法杀除病毒。于是向谷歌求助,得到的全是些我们技术盲完全不懂的“操作大全”。我早听说过有些病毒是软件商的托儿这些小道消息,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彻底删掉金山毒霸,换了一个完全免费的360试试,下载、安装、查毒、杀毒……花了两个多小时,哦耶!去他的异常文件,见鬼去吧!电脑恢复正常。

用这个代替那个,只是为了解决好之前的问题,没有谁更好点这个概念。就像是混社会一样,你总得找个老大罩着才可以苟且下去。老大既可以收你保护费,也可以从你身上找到其他的生财之道,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来控制好你。你担心被欺负,那就先找人欺负你,再给你恰当时间恰当分寸的保护。你担心有病毒袭击,那就先留道口子放进病毒,在寻个机会帮你杀毒,里里外外的折腾还不是为了每个月都能收到你10元银子的保护费?坏就坏在有时候,也有不买老大帐的过江龙,也有搞不定的“转基因”病毒,事事都出乎你心,但事事并不紧握你手。

我喜欢被免费的老大罩着,尽管我还不知道将来会为此付出些什么。就目前来看,人气或许是老大们比拼的重点吧。要知道,当你习惯于某一个人的“好”的时候,你也会渐渐爱上她不好的某些点。靠时间差赚钱的那帮子精英们,是时候该调整你的屁股,不要在坐等了!

坚持

做什么事情最难的就是坚持,能坚持着去做一件事情,即便是重复着做同一个动作,那也可以将这个动作做到一个新境界。我是一个不聪明的人,所以,笨鸟先飞的道理我从小就懂,也不得不参考着去做,多扑腾扑腾,应该能做好点事。

我从一个月前决定将这个博客做成一个每日定期发布的玩意,但我并不自信自己的写字水平,而是完全是当成一种锻炼,以对抗自身的惰性。要知道,我只有将一个动作重复到仿佛是生在潜意识里的才会形成一个好习惯并保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从一件小事情中吸取的动力转换成对一些长远目标的期待,就像骑车爬坡那样,尽管能不能骑上坡本身不算啥宏伟的大目标,可是一旦完成,你还是能体会“成就感”所赋予你的鼓励和启发。

在大旗上溜达,看到一则关于日本的军力报告,美国兰德公司又在拿一叠数据挑拨世界和平了,不过对日本人多提防着点也没什么不好,就算小日本想保护着自己本身没错,但是保护太过了,就成了威胁,咱得防着点。又有另外一则新闻说华盛顿已经承认美国无力独霸世界了。这一前一后的两则新闻怎么看上去那么的别扭呢?就像是一个圈套似的。我也是难得关心下这方面的事情,看了之后就觉得媒体太阴险了,媒体这水确实深,让我有点害怕。

其实咱国家一路走来,也是在坚持着,这也跟我们每一个人的坚持有关,有我们的小坚持,才成就了国家的大坚持。民众其实是可以影响国家的,如果我们的民众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志向并忠于自己的坚持的话。当然,从一小段时间内的现实来看,社会还是浮躁的很,无论是你在阅读,还是我在写字,都似乎心不在焉。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得坚持多看,坚持多写,无他,好习惯你得珍惜不是。

朱注长大了

朱注
今天一过就得上班了,这个春节在上海过的无滋无味,没看一页书,也没写出什么有趣的字,从除夕夜开始,一口气在屋里宅了四天。做个宅爸的感觉挺好玩,跟朱注抢电视看,与他辩论是非,听他无尽的啰唆……难得长时间和他相处,受到一些启发,从现在开始我得把他当作朋友对待了,他长大了。在这里放上一段视频,这是他刚刚会爬的时候,现在看一看,才知道时间是什么。

媒体有什么权利封杀新闻?

媒体有什么权利封杀新闻呢?我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尽管我确定自己并不适合讨论这个问题,也知道这个问题所针对的事实本身是可笑的,而滑稽的是受众们却认为媒体有这个权利(我希望他们只是没我这么无聊去想这样莫名其妙的东西),更可怕的连媒体自己也认为有。哎!这个真不该有。

我对媒体热衷于“枭雄主义”并努力将自身也打造为“信息枭雄”的心态颇为疑惑,对他们的某些作为也很是鄙视,但这就是在路上的现实,需要所有人共同面对才行。媒体狡猾和能够自我放纵的地方在于他们掌握着信息的第一时间吸收、重新组合及传播的能力,有人说食品产业是良心产业,其是新闻业才是真正的良心产业。缺了良心,前者大不了死人,而后者却会断代!而“良心”正好与“枭雄”有矛盾,相悖而行!

英雄会去制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而枭雄制定的规则里却包含有属于自己的特权。

英雄会去制定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而枭雄制定的规则里却包含有属于自己的特权。媒体应该去做“英雄”,但心态变异,让他们更渴望成为“枭雄”,“市场化媒体”这个词组正是这场变态游戏里的催化剂。要命的是我们这些可怜的媒体除了名声之外,没有任何积累,更为可悲的是正在掌舵的当家人已经吃惯了子孙饭,肆意浪费着媒体名声。

我不知道怎么来组织我的思维去认真的解释清楚这个问题(说了半天,也许还有人不知道我在抱怨什么)。我的意思是说,媒体报道新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媒体可以被“封口”,但没有理由去“封杀”新闻!难道媒体一直在做的都是生意吗?利益不合适的时候就可以任意选择?要是这样,媒体凭什么说自己有公信力呢?我是不相信商人时刻都在说真话的。

国足东亚四强赛夺冠

大年初一,碰巧也是所谓的情人节。我一向都不喜欢西方人的节日,也不会去过,之所以要提一提,除了节日经济这个概念对拉动内需有作用之外,最值得纪念的还是国足在这天拿了个东亚四强赛的冠军。

国足获胜的细节在各大门户网站上都有细致的描述,我就不需要啰唆了,除了为国足感到高兴之外,我最关心的还是杜威和郜林这两个人。当初加入蓝魔看申花比赛,多少是受了二人的感召,对比下过去的一个赛季的尬尴和失落,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在这次东亚四强赛上郜林打进去一球,杜威荣膺最佳球员,这多少也是对申花这种球队的一个讽刺吧。

过去我在蓝魔的论坛里已经发过不少类似的牢骚,在新的一年里我到可以省了这份心!申花既然不是那个申花,那么强做过去的那个蓝魔又有什么意义呢?希望杜威、郜林可以找到合适的地方去证明自己!希望蓝魔走好!预祝申花好走!

除夕夜


看春晚成了一个习惯,但这是一个坏习惯,要改,我告诫自己。这居然是我农历新年对自己的第一个要求。网友们也在闲聊,抒解下压抑的心情,“春晚”成了一个发泄的窗口,倒也合适。我把今晚看春晚的反应都记录下来,算是一段奇怪的经历吧。不喜欢春晚的人可以去看看这段视频,赵本山在辽宁卫视的《就差钱》,总算对得起本山老师的这块招牌!

02-13 23:38 说:
本山老师的被小品《捐款》没有辽宁台的那个《就差钱》精彩! (看完《捐款》后的第一印象)
02-13 23:28 说:
媒体就是一个套子!避孕用的! (《捐款》揭示的媒体形象)
02-13 23:14 说:
央视封杀国足的理由我知道了,那是一山不容二虎啊!要春晚就得弃国足!(对春晚的极度失望!)
02-13 23:10 说:
为了一个记忆力的游戏,还要做这么一块看板,真是不差钱啊! (鄙视神童,要知道神童都不是人!不是正常人!)
02-13 23:00 说:
老婆问我,春晚导演谁啊?不是张艺谋吗? (@东方愚V 围脖上回应: 张艺谋打手枪去了。 2月13日 23:06)
02-13 22:59 说:
春晚导演的水平跟我初三时候导演班级元旦晚会差不多,估计他跟我同年的。问题是他也不能二十年过去了都没进步啊!(这样的春晚,真的也就一初中生水平)
02-13 22:48 说:
春晚节目据说都要三审几审的,审到后来看不到人了。都是一群寄生虫! (我时常害怕学校里的学生没了孩子样,我知道被央视选中的演员全没人样!)
02-13 22:43 说:
春晚演员缺的是什么?缺心眼,我断定。有心眼的演员都不该演那样的戏! (有心眼的演员咋会做缺心眼的事呢?)
02-13 22:37 说:
小品为什么一定要靠方言?真烦透了这帮子占窝拉不出的! (小品演出除了方言、尖叫、假包袱、做作还有什么?全是位置惹的祸,要是见不到这些常客,艺术才有进步!妈的,又总结出一句:真正的艺术产生不了艺术家的!)
02-13 22:33 说:
穿越没有穿透牛B! (谁比刘谦牛B?)
02-13 22:30 说:
我要买那样的玻璃!!! (据说是高科技控制的玻璃)
02-13 22:25 说:
刘谦的魔术很棒! (真的很棒,起码比其他节目好看多了)
02-13 22:13 说:
小虎队!不是为了等你们,我老早就换台了! (算是一种回忆吧,青春的味道还在,小虎队!支持你们开全国演唱会,我会买碟看的)
02-13 22:10 说:
卖包子的有那么傻吗?太伤人了! (把卖包子的当作弱智来看,明显欺负农民工和鄙视农民创业)
02-13 22:03 说:
2010央视春晚的导演原则:将肉麻当有趣! (@东方愚围脖回应:将JB当油条 2月13日 22:04。他太火爆了!)

写完这段,继续守夜,这算我们家的传统了。虽说今年在外面过年,我没吃准要不要这么做,但还是决定将这个习惯保留下去。明早的文字就提前发了。

新年快乐!

新年
前几天去港汇看电影,拍下这张照片,一大串的灯笼高高挂着,也是一种时尚,更难得感觉上海有了一点过年的气氛,我已不打算继续讨厌这个城市对西洋节日的追崇,说到底,传统是骨子里的东西,该有的一定会有,想忘也忘不掉。

过了今天,就是新的一年了,我们在上海,祝福父亲母亲、岳父岳母、弟弟妹妹和所有的亲戚们:虎年大吉,万事如意!同样也祝福路过这里的朋友,祝福你们岁岁平安,天天快乐!

下雪

雪

这是不是今年上海下的第一场雪?我记不起来了。我看到落雪总会比较兴奋,我喜欢白色的雪,也喜欢雪的白颜色,在我看来那是天下最纯洁的物质了,希望明早起来的时候,屋顶可以变的更白更厚。

我喜欢将纯洁和真实联系在一起,但我搞不清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或许都在强调同一件事情吧,人本来也是“自然”的,但却不能保持到肉体消亡,在成长的过程里,为了成熟而变得面目全非。而雪却可以,尽管生命很短暂。

正在读几本书,关于电影剧本创作的,我只是感兴趣而已,边看书边看朋友推荐的几部影碟,有点感触,甚至在刹那间有顿悟的感觉,就在眉眼的右上角,似乎有一道光闪过,最后时间被冻住,那个时候感觉到一种安静,可以听到心跳的那种。提到安静,顺便推荐各位看一部影片《纽约,我爱你》,一部可以体会到安静的电影,好玩的是,舒淇和姜文也有份参与出演和导演,我喜欢他们两个。

I’ll come back for you

我们总需要借助某个东西去表达(或者逃避)某种心情,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内疚或者自豪,总有太多的意外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在盘山公路上疾驰的汽车,我们得找到一个安全的把手紧紧拉住,才会将自己砰砰跳的心找到一丝“已然安全”的慰藉……

The Butterfly Effect我不会讲故事,也不太会复述,但我还是愿意尝试着来描述一下这部电影。尽管我认为电影是不可被描述的,因为我看到的始终是我自己的理解,所以,这篇文字没打算当作影评来写,影片也只是文字的一个注脚,期待可以开启你不同的视角去面对生活。

故事很简单:一个患有家族遗传精神病的男孩,因为一次意外让自己喜欢的女孩丧命,但他不肯接受这个现实,精神崩溃,开始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不停的在寻找属于他的一个最完美的回忆……或许看过《蝴蝶效应》的朋友会不认同我这样的理解。是的,我知道不仅仅是这些。

影片的主要人物有Evan、Kayleigh、Lenny和Tommy(他们的关系无需在这里重复),在导演版里,影片给出了五种不同的结局,分别是Kayleigh见到Evan后,回忆过去而不堪自杀;Tommy试图报复Evan,但被Evan正当防卫致死,而Evan也被关进监狱;Tommy被Lenny误杀,Lenny进入精神病院,Kayleigh沦为妓女;Evan残疾,Kayleigh成为Lenny女友,Evan的母亲患上癌症;Evan在母体内自杀……

总体来说,可以将整部电影分作真实与虚幻两个部分来看,影片的前2分钟和后10分钟,是真实,其他则是虚构,都只是Evan的半真半假的记忆而已。(这里谈到记忆,对比下Evan的失忆症,其实失忆才是幸运的,不是吗?)

如果用心看过影片,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最后十分钟里:Evan在梦里,看到Kayleigh被炸药炸死,他终于承认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但这是痛苦的,痛苦到他只能继续逃避,但这一次更为彻底,他在母体内自杀。但你知道的,这并不是结局。

我将这个故事理解为一个精神病者关于“寻找”的回忆录,他寻找一种“安全(或安全感)”。这中间夹杂着各种情愫,对于父亲的纠结(想得到父爱,又痛恨家族遗传病史)、对于女友的承诺(曾对女孩说过I’ll come back for you)、对于母亲的爱(为了母亲再次做个改变“事实”的决定),Evan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想寻找到自己的安全界限(他要找回一切的起点),他透过日记本进入记忆来选择自己想要的完美生活,哪怕只是有限的部分记忆,但那也是安全的,他认为。

“安全”或“安全感”的缺失,来自过去的某段经历,比如在情感上遭遇挫折,在学习上经历打击,我们便开始不再信任它们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和满足,相反对待每一次拥有都持有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以及不确定的失落,进而演变成苛求自己做到百分百完美,但这是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将外表包装的坚韧和强大。殊不知热带的一只蝴蝶只需轻轻扇动一下翅膀,在遥远的其他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生活的神秘之处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只手触动了蝴蝶的翅膀。

如今经济学界流行的“蝴蝶效应(The Butterfly Effect)”一词出自“混沌现象”理论(这理论对大多数人来说本身就很“混沌”),意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而影片则在告诉我们任何的一次小选择,都将有不可逆转且不可预料的后果。简而言之,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就算活在臆想的世界也是如此。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这个道理自然人人认同,尤其是自诩正常的人,对待炎凉世事早有一套自己的利益准则,以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去出发,在这个前提下,自私就成了唯一的通行证。当然,我本不愿意将自私这个词与什么具体的物品牵强在一起,那看上去不是一种好的理解方式,但你也必须得承认,我们总需要借助某个东西去表达(或者逃避)某种心情,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内疚或者自豪,总有太多的意外在左右着我们的生活,就像在盘山公路上疾驰的汽车,我们得找到一个安全的把手紧紧拉住,才会将自己砰砰跳的心找到一丝“已然安全”的慰藉

举灯

“感谢为我们举灯的人,哪怕灯火灰暗”。和L聊天,谈到读书和几个写作的人,他做了个分析比较,我认同。他感恩,因为那些写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考之门,我也认同。他们就是为我们举灯的人,于是,我就写下了开篇的那句话,L看到,觉得很好,转贴在他的豆瓣上。我也挂上。

我们每天都叫嚣着要感恩,要懂得回报,要包容,要懂得接纳……但可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叫嚣”,潜移默化的就在我们的心智上刻下一条条痕迹,督促我们的神经在下一次(或者下下一次)为这些念头而绷紧点,日子久了,等成了习惯,就算收获。

读书的时候若用到感恩的心去读,想着有人在为你举灯,就不会带有偏见的嘲笑作者的自闭和狭隘(是人都这样,真正博学到无懈可击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你得承认,总有人可以挑出别人的毛病来),反而是感激字里行间给到的启发,激发出你思考的火花。若是一味的从批评出发,除了顽固的颓废之外,你将一无所获。

做事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多用感恩的心去对待挑剔你的人,他们是在为你举灯,哪怕不是出自本意。就算你遇到某些人真的不厚道,对你指责刁难,你也可以换个心态看问题。要知道只有你做的足够好,超越你周边的人,那么你才有资格去享受赞誉和尊重。

在黑暗里的时候,你需要的是光明,只要有一团火焰,你就会感谢赐予为你举灯的人,哪怕灯火灰暗甚至将灭,那至少告诉了你,你有资格享受光明,这还不能成为你自信的理由吗?

杂读

我有看过“杂谈”这一说,说者说些有的没的,横七竖八的说上一通,听者能听懂最好,听不懂也无所谓的那种。与L聊天,聊起读书习惯,我与他一样,喜欢几本书掺在一起来看,“杂读”这个爱好原来是有共鸣的。

阅读应该算是我第二开心的事了,但阅读的热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特别有兴致阅读的时候不是很多,于是我就将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来锻炼,在公交车里、在上班的间隙,在休息日的公园里,我尽量将这样的时间用来阅读,即便每回只能看上一两页,但是日子久了,很多书就是这么被读完了。当然,在不同的场合,我阅读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纸本书,有手机电子书,也有在电脑上阅读的PDF文本书籍,这样每回同时阅读的书籍也就有不同本了。

阅读说到底是一件私事,读的书无论有多杂乱,但总的来说,还是以个人的兴趣和需要为主,并依照个人现在的经历去理解,有的时候,我非常渴望能将刚从一本书里的感悟与朋友分享,而有的时候我在读完某本书后轻轻合上,静静的思考后却不做任何打算。倒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只是觉得自己的理解还不够,还需要沉淀下来,慢慢品味。

当你可以穿越一切时间和空间去到一个你所能想象的地方遨游,确实得益于“杂读”。那样就可以将不同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去理解。将不同的作者置放在一个会议室里头脑风暴,将不同时代放在同一个时间维度去体会当下……而我就得到了我的阅读快乐。

过小年

祭灶
小年在很多地方都不算是节日,甚至连具体日子都有不同,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在我们老家(安徽东至)过的就是二十四,但按照那个说法,作为船民的我们家应该过的是二十五才对。在我印象里,我小时候并不太喜欢这个日子,我经常会在这天被老爸教训一顿,连老妈都说我得“洗个澡”才可以过个平安年。

到了小年日,一大早外婆就会叫我起床,洗漱完毕后,恭恭敬敬的在灶台边上做仪式,给灶王爷上香、作揖鞠躬,边鞠躬嘴里还要念叨“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祈祷灶王爷到玉皇大帝那里多给咱家美言几句,不好的事情休要提起,最后把香稳稳插进用罐头梨瓶做的香炉里,才算完结。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才会感受到男丁的“优越感”和“使命感”。

祭完灶王爷,开始“打阳日灰”,用普通话来说就是打扫房间,擦窗门,用意为除旧迎新。这个也是我“不喜欢”的事,但也得“挣扎”着去做,大多数时候就是个象征意义,只要外婆检查看不到太脏的也就算交差了。除此之外,在过年之前还得剃个头、洗个澡,好让自己干干净净的迎接新年的到来……

今年会在上海过第三个年,小年也就这样随便过了,没有了家里的气氛,虽然我还在寻找某种气味。今早,没人叫我早起。

我想有很多钱

“我想有很多钱……”有天A在线上这样对我说。我也想,我回答她。大家都知道钱及有钱的好处,而且也愿意承受被钱奴役的苦楚,也唯有赚钱是堪与吸毒并提但不遭呵斥的一件事。

我为什么说赚钱也应该遭到呵斥呢?我并没自信来准备回答这个问题,似乎我也没理由坚信我的认知很有必要宣扬。在这个社会,不去赚钱才是一件该死的事呢!Y就对我说过,“在上海不想着赚钱,简直就是在犯罪!”

看来我一直在犯罪。当然,你要说跟我原来的状态相比,我已经有了赚钱的想法,但实际上无论从哪个层面去看,我都不像是来赚钱的,更像是路过此地的过客。

在我心底,我早已经认定自己是赚不到钱的人,所以就没把自己往这个目标上去靠拢,以更多的精力偏向于自己所谓的理想,在正常情况下,理想都是与金钱无关的,甚至是相斥的。幸好我现在已经知道这个相斥只是在过程中,到了结尾的部分,好事总会结伴而来,我在等着那个时候。

我也想有很多钱,只是想的话,那一定不会做到,还是去做吧,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是去想。

包容

我喜欢用“关键词”来揭露我的生活,但我不研究这样的行为本身出自何意,研究自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只需要来日做个总结即可。我在努力寻找关于我的生活的一些意义,并用某个字词来做小结,怕自己会忘记某年某月的某种感受或者会疏远自己的记忆,用一两个字词来贴个标签,确实很重要。

时值今日,我终于寻到一个关键词,足以代表我的追求和兴趣,“包容”二字从字面上理解,我相信很多人比我的理解更为透彻,也有跟我同样的困惑,那就是做到太难。除了“包容是什么”很重要之外,如何能算“包容”才是根本。

我以为包容就是心态开放下的接纳与消化,首先打开心扉,针对接触的人和事,有一个客观看待的心态,不预设任何立场,不染有任何色彩,接纳他的观点、行为,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最后可以做到坦然、淡然。

包容是我们生活的第一个数字,它始于零,但大于零,有了它,生活才会继续,人生才会前行。

Sara Musella


先来看这段视频,仔细体会下这个会唱歌的小女孩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

中国人的教育大多数从别人的身上得到启发,看别家孩子在做什么,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看到优秀的范本,除了乍舌就只好模仿。说模仿还算是客气,其实就是在攀比。而攀比的动机则也幼稚的可笑:人家有的,我也得有,没有条件咱创造条件也要有。到最后大多数孩子都被耽误了,家长反过来抱怨要么是孩子不争气,要么是祖上基因不咋地。总之,与自己没有干系却是无需多言的。

所以中国的儿童大多数没有被当作人在对待,这个活生生的小生命更多的时候成了父母亲用来炫耀攀比的道具。所谓的什么“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了”这种鬼话,不过是为自己的“没成就”推卸责任而已(单这有没有成就,以后有机会在说)。你说要是你自己都做不好,怎么就会教出超过自己的孩儿呢?人人都是牛顿他爹这回事怕是连你自己都不信吧。

反过来看国外的教育,其实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但问题就在于模仿的对象上。我们更多的是去模仿对方的一个行为,却很少愿意去理解对方的那个思维。行为和思维,差异很大。看别家小孩唱歌唱的很天才,就逼着孩子忘记五音不全。看别家小孩画画很梵高,也带着孩子周末爬山去写生。这些事情做个一回两回也都没关系,没伤害,怕就怕在中国人的这耐心,不到黄河心不死的这气势,多数是在父母亲的坚持下也混出点成就,但你发现没有,孩子的灵性都丢没了。就这点,恐怕只有咱中国人管孩子叫小鬼,夸聪明的小孩叫鬼的很。都鬼性了,灵性自然空洞了。

听完视频,怕是也看完这段文字了。没什么特别感概,只是想提醒有孩子的朋友,尽量保持孩子的灵性吧,多保留一天,孩子的未来就会更宽广,虽然我没能说出什么道理来,但我知道你一定也会相信这个说法。去做吧!

动情

“动情”这个词来自人的天性,维基百科确定了“动情”与“雌性”的特殊关联,但与我要说的大致不相关。我想说的是这个情,这个可以动的情,与性别无关,也不完全是抵挡不了荷尔蒙的诱惑。这里的动情更多的来自自己熟悉的某个环境被破坏,以致于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遭遇的某个假象。

我们的生活有太多的假象,情是其中之一(其他诸如荣誉、名声……),它挂在我们的墙头被当作日月去追逐,而隐藏在假象之下的诸如快乐、悲伤都已蒙上尘埃,需要有手指划过,才会开出一条轨迹,回忆起它的故事。可那才真正是我们想要的不是?

情的故事大多与孤独有关,孤独本身是一种状态。但情本身不是假象,可惜的是,我们会把快乐(或者悲哀)与情联系在一起作为考核标准,在平衡二者的过程里抛弃宽恕(情的本质),享受情欲(情的表象),本末倒置的凄凉才是衍生假象(情)的温床,但世人并未觉察。日日买醉或沉溺于另一个极端,让自己得不到休息,也得不到思考,更谈不上所谓理性的自省,只是跟随着生物体的作息来驾驭一个有思想的灵魂,可这会是多大的一个浪费!

在加上生存的环境在整日的被伤害着:爱你的人不见了,你爱的人让你痛苦,你感受到无情而孤独却无力回避,你深处情之漩涡喧闹中抓不住什么幸福……让你厌烦的不是你得到或者失去多少,而是你动了情却发现情深处只是幻象,如同镜中揽月,雾里辩花。每日里寻找的这一个平衡,在你的眼里,在你的心里,却是在计较得多失少!

我从来都不相信“情”是错过一个也可换来下一个,能换的不是“情”而是“欲”,利用他人的“欲”来满足自己的“欲”,它也不是孤独,孤独是无价的,因为不肯放弃对“情”的坚守,才会有无尽的孤独!套句已经过时的话,人怕的不是孤独,而是没有孤独!

老陈

提笔写老陈,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但是毫无疑问,老陈是我最喜欢接触的几个人之一。从1993年开始算下,我们的交情也有18年了。18年的时间,一只小虫子都可以长成一个大小伙儿,这岁月沧桑地过着。如今他有了一个宝贝女儿,我也有了一个疙瘩儿子,18年前的一些志向似乎也在为继承者让路。

联想到当年校园的青春调调儿:我们就这样老了……准确的说,是成熟了,这个老字我一直不喜欢用,但那可以稍微解释下心态的变化,老者多半是平静而又有智慧的,我拥有前者,老陈两者兼具,可能他自己并不会客气的接受。他还是会继续抱怨一些东西,在刚刚感恩结束之后。如同贪婪的我一样,不承认生活给我们的财富,也不甘心自己所处的境遇。有时候这是一件好事,有的时候这也是懒惰的根源。

老陈喜欢结识朋友,而我的一些狭隘观念常常会与他的圈子相左,我很难融入跟他的朋友成为朋友。在某段较短的时间内,我们相处的太近太久,但也在另一段较长的时间,我们的生活被拉开很远,不仅仅是空间距离上,后来,我们没了机会用来彻夜长谈,甚至在网上,我们也很难聊得起来。我知道这是距离的可怕之处,隔开来的不仅仅是生活,还有什么,想想都令人心碎……

但我们彼此不否认都还是对方的好友。这一点在我用文字表述此处,似乎有点奇怪。嗯,这确实是一种莫名的感受,期待时间可以给我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当然,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友情还是敢于承受考验的,也够了!我心里想。

闷骚

最早被人指为闷骚是在十几年前了,那个时候没有百度百科可用来解释,但也不全当作贬义词来消化,尽管听起来带点哀其不幸的意味,而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对方有一点点小羡慕的神情,貌似自己太过坦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心里面没点小骚动那样,发现自己虚伪会比发现对方闷骚更为不齿。

所谓指认对方闷骚,无非就是为了表达同情加鄙视。但现在很多词都被反用,这跟大世代的少年长成有关,逆反的他们为了建设一个与父辈有界限清晰的新世界,努力为一切贬义词翻案。“闷骚”则更加凸显人性,而非笑谈。你看,百度百科上解释道:

闷骚是英语“man show”的音译,最早见于中国港台地区。现逐步成为年轻族群的流行词汇。闷骚一般是指外表冷静,沉默而实际富有思想和内涵的人。此类人群不轻易表达和外露个人喜怒哀乐和情感变化,但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环境中,往往会表现的出人意料。这种表现有一定show的成分,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真实的内心活动。

如此闷骚至少是一种真实的状态,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你的某种状态就是被这个词所反映,你的人生某一片段就被这个词所框定。它是我们的成长标签,只是有的人用一时,有的人用一世。

我是愿意用一世的。因为我一方面不愿意回避自己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也不愿意破坏现实的安宁。我愿意纠结在两极之间,如果它们真的是一对矛盾的话,我也乐意闷在其中。我想这就是闷骚者的心情吧,与那些标榜敢爱敢恨者一样,也有自己的纠结、自己的坚持和自己的快乐!怎样?加入闷骚者的阵营吧!

记忆

我忘了是从哪里看到关于记忆的说法:人的知识来自记忆,所有后天的学习都只是在唤醒我们的记忆而已。这就像尘封在箱子底里的各样宝盒,里面稀奇古怪的种种都是我们自身的收藏,我们只是忘记了该如何找到它、看懂它、欣赏它、并懂得用它,然后通过学习,记忆一点一点被唤起。

而在我们的传说里,孟婆就是一个最有权势的女人,她的权势在于可以剥夺我们的记忆,有谁还记得自己没有喝过孟婆汤的?选择保持你的记忆还是选择失忆之后重新做人?这是人生的第一道选择题。当有人活着时叫喊着海枯石烂、三生三世,死去后为了重生又毫不羞耻的放弃记忆,大喝孟婆汤,跳奈何桥像玩蹦极似的兴奋……记忆,真就是一个包袱。

这样也好,尽管你知道你的心里有很多的收藏,但是你可以拼命的避开(或者视而不见)启动它们的按钮。因为你多了一条选择的道,在你厌倦这个玩具之后,你可以算计下自己的得失,有选择的恢复自己的记忆,同时也可以保护自己不被记忆所伤,要知道,人的最大心结就在于欺骗不了自己。

记忆往往又是最喜欢欺骗主人的,这让我想到另一段论述:“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或再认”(来自辞海),既然是经验,那么不同的当事人对同一件事情的记忆是不同的。比如说我曾经爱过某人,在我的记忆里或许是美好的,但是在对方的记忆里也许就是受伤的,甚至是没有记忆的。但这与我们是否选择性收藏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有记忆的话,这样的记忆究竟来自哪里?是现实的新生?还是翻出了箱子底?

记忆,就是一个包袱,从哪里来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会指引我们下一步会去做什么。记忆告诉我,还有很多事情会比在这里纠结这玩意儿要有意义的多,去做吧!

龌龊

人生而龌龊。以为人向善的群体一旦找我辩论,我一定缴枪保持沉默,做一个失语的乖乖仔。或者换另一个表述:我生而龌龊。这一定是惹不到任何人麻烦的。但我如此说自己,未免有失常态,哈,万千变态中之另一态。

龌龊这个词一定是贬义的,不需解释,但不代表它一定只用在坏人身上。很明显我觉得自己还算是一个善良的人,我只是看见了我的龌龊之处,我不愿意回避并且记录下来做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也谈不上是什么勇敢)。它不一定像其他不开心的记忆那样在日后回味会变得轻巧甚至讨好,它可能更像是一道疤痕,表示我的某一种成长,即便我曾经有机会绕开。

龌龊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该如何理解往往会牵扯到具体点的人或事。给自己做这样的一个判断,也只是一种警示,有“以儆效尤”的意味,说到底还是怕自己虚弱的道德底线被冲动所劫杀。

第十二天

当当
收到当当送来的书,有一本《花花公子:休·赫夫纳和他的情色帝国》,在当当的网页上并没有明确的标注它是上册(或者说只有上册),这让我有受欺骗的感觉,我可不喜欢被人牵着鼻子看连续剧。只能根据当当制定的游戏规则,退掉这次订的全部五本书。

我在当当的购物经历一共只有两次,但都不愉快。第一次我收到的一本书封面严重破损,而这一次除了感觉上当之外,另有一本封面肮脏的书让我想到我是在花钱买旧书吗?我之所以再次使用当当,仅仅是为了考证下我第一次遇到的情况是不是个案,可惜如此两次,我已经没有耐心……卓越确定了会在下周给我送到,既然没有满意的,只好选择一个相对不太差的。

芳是29号的票,我会去火车站接她。接下来的日子,我可以结束亚熟男的生活,不用数着日子过了。

第十一天

通过后台统计,我发现大部分的流量来自雅虎。我说大部分的流量这句,本身就在掩饰流量的少,同时也在误导读者。可见,我嘴上说我只关心评论及其质量而不在乎流量,是一件已经“想得好”但还没“做得好”的事情。

类似的遗憾处处可见。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定下些小的目标,告诉自己要去完成,但十之八九都没有完全做完过。我还拿“做了一点点比什么都不做要好”来安慰自己,也难为了这样的自我辩护。眼下幸运的是面对着一些如何去完成的问题,但不幸的是要在哪里去寻这行动的动力来?

终于读完《重新发现社会》,这部原名为《中国新革命》(China’s New Revolution)的图书在季风书店不知道是卖断档了,还是遇到其他问题,已经不见踪迹。作者熊培云在自己的MSN上为此书挂上“多一个读者,就多一个公民”的宣传语,传递出写作此书的真意。我确定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本书,但我感受到这阅读的过程仿佛在重新发现另一个自己,也可以将这比作唤醒某段回忆。我还从来没有这样的感受,我想我有必要再读一遍,我希望可以接近作者的本意。

芳回到石镜,应该在月底前可以回来。对于不回家过年这件事,我在努力扛着。一边觉得是个大遗憾,一边又觉得需要如此。这该死的直觉式行为!

第十天

这几天围绕着《阿凡达》闹起了改名风波—-这注定是一场闹剧—-张家界和黄山身处事件中央令大众瞩目,白岩松评论为国人自信心的缺失,导出必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结论。从广告行销的角度来看,利用公众视线为自己服务并没有错,但契合点不以损坏公共利益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做这些事情的人必须要知道什么样的责任是自己可以承担的,什么样的资源是自己可以去利用的。

正如《重新发现社会》一书里提到美国国际法学者爱迪B维斯的“代际公平”理论:当代人应该托管好而不是挥霍尽后代的财富。反过来,我们也不能肆意浪费老祖宗给我们的恩产!想到这里,突然才觉出很多基础都缺失了,失语的状态其实是因为没人听得懂。

中午去某理发店,服务员问我,你是第几次过来啊?有没有满意的发型师……我不记得是哪位发型师了,其实这个问题应该由他们来解决才对,何必让客人费劲记住呢?比方说,所有的客人都可以建立一页档案,上面可以标注客人是第几次来店里消费,每一次都是做哪些项目?分别是由谁为他服务的?客户档案简单的很,如果客户不愿意配合的话,哪怕建立一个虚拟的用户名也可以,起码一来保护了客户的隐私,二来可以方便提供给客户最满意的服务,后者对于他们来说不是更重要吗?

准备给杂志投放一条15秒的广告片,正在写脚本,主要面对企业用户(说白了就是我目标客户),得安静的认真思考。

第九天

收到短信的时候,芳正陪着小妹逛安庆城,估计又是倒爬狮、清洁堂或者吴越街这样的地方(想到吴越街,我就想起一个卖气球的无良商贩和那个卖眼镜的混帐师傅)。一想到又是人挤人,胸腔居然会要命的透不过气来,我对这种场面连想一想都觉得不舒服。

早上出门的时候,给屋子里喷了点清新剂,这纠结的行为来自于我对清新空气的渴望和对寒冷天气的惧畏。我想我已经关好门窗,晚上回家应该是满屋清新。

在车上继续读《重新认识社会》,读到“爱国如何主义”这节,作者给大家提醒一点:我们的情绪是可以被策划的。爱国可以,但不要上升到主义这个层次,谁们能绝对代表所有的中国人呢?但可惜的是我们的大多数民众一则分辨不了舆论的真伪,二来也没有合适的渠道去发出自己的声音,三来是大多数人都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最可怕的一点,也是容易“被策划”的根本原因……我得继续慢读。

收到S姐送来的有机米,特别不好意思的是还要麻烦她安排人送过来,感谢她的礼物,也希望她的有机事业一切顺利。张华也加入了WP阵营,让我郁闷的是,他不知道我已加过他的MSN,居然还发豆邮让我加他,回邮BS了他一番。

第七天

陈光标发红包
四点才睡着,八点就被老妈的电话叫起,索性跟老妈聊了一个多小时,好久没跟她这么聊天了。她下午要去大渡口,但很抱怨这样的安排,哈哈,面子确实很要命。虽然我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安排,但想想这么做的初衷,我还是劝自己不要心软,以免坏事。

起床后狠下心来将屋子收拾收拾,捡出近百本多余的杂志来,摞在一起足有一米多高,原本想找楼下的大哥把它收掉,但是走出门又回了头,舍不得,又把它们藏在一个纸箱子里了事。

之后一天无事。再记录一个让人叫好的消息吧:

已经累计捐出10亿财富的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近期又召集127位企业界人士,筹集善款4316万元,计划为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的特困户发放8万个红包。

向陈先生们致敬!

第六天

芳到了大渡口,就不打算继续前进了,老爸老妈会过来看她们。留在大渡口也好,老妹会打点好一切。

开始读熊培云的《重新认识社会》,在网上搜到凤凰网对他关于这本书的一个采访,有点意思,似乎把熊先生定位在非主流作家的行列,因此对这本书的一些社会反响就有了“惊奇”的感受。熊先生的口才并不好,虽然他是一名老师,或许接受采访与写字、交流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事情。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会安静下来认真阅读这本书,我尽量看的慢一点,试图理解作者的本意。

向高飞的Kashgar推荐这本书,Kashgar觉得熊先生会是一个能跟他聊的起来的人。我相信事实也会如此,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并能启发他人。但有的时候有的东西只适合去逃避、去隐藏,但这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不是吗?

下午友人C来访,谈到wp,我热心推荐,像我前不久成功将蹲子拉进这个阵营一样,C也决定尽快采取行动。其中的诱因在于我觉得这是一种自由,一种欢乐,我们都在追求,是的,我们都在追求!

第五天

今天收到某人的来信,我记不清这是第几封信了。之前我跟他通过几次电话,有谈工作,也有谈他个人,除了鼓励,别无他念。和我一样,他来自农村,而这正是我为什么就算对他很恼火,也不会完全排斥他一样。但我的急性子,忍受不了他的天真,于是又给他回了一封信,希望他可以清醒点。

X,你好!

本来我不想回复这封邮件。

但不知为何,我还是想说两句。不是为了你,也不是为了你的所谓前途,仅仅是为了你还是一个男人。我这么说有点过火。你知道吗?我看到你的描述之后,我其实很恼火。这也犯不上,你至多只是一个与我通过几次电话的路人而已。但我不平。

我一直在怀疑你是一个没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现在我确定了这点。你的所谓理想是建立的你的无知和自私的基础之上,为了你一个虚幻的遥不可及的愚蠢的所谓理想,你抛弃了你的母亲和外婆。我真不敢相信!难道这就是你所谓的牺牲吗?你牺牲的是什么?是你自己吗?事实上呢?

你窝在这个世界的一个角落,发着自己的春秋大梦!却不知道你的母亲、你的外婆还有你的妹妹要为你去承担一些现实的压力。你根本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个自私的屠夫,一个无聊的不知羞耻的男人!你应该知道我会为何这么说你!不是吗?别以为我是为了刺激你,而是我觉得你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你或许以某位伟人为学习的对象,并努力模仿。但你所想得到的只是结果,你希望这个六合彩被你买中。但你却完全逃避(如果你不是逃避,那我只能说你更加愚蠢)你应有的付出。不是吗?

也有人将你比作沈从文来做鼓励,我是喜欢沈从文的,不允许这位朋友有这样的对比,因为你实在不配。你可知沈从文是如何对待自己,对待家人的么?他所遭遇的跟你所遇到的完全是两个世界。如今,你什么都不是,却将自己当作偶像自恋,真是难为!

劝你现实一点,找份工作养活你的母亲和外婆,不要让你的妹妹和妹夫为你煎熬,才是第一步要做的事。你有理想(且不论是什么狗屁逻辑的产物)是好事,但记住了能够实现的才叫理想,不能够实现的那叫幻想。

总之,先证明自己可以活下来吧!别再做梦了!拜托!

另一个路人

2010年1月21日11时05分

写完这封信,我没多想,就发出去了。我期待他可以很好的反思自己的作为。同样,我也会思考自己的处境,有没有跟他犯同样的错。我总觉得,在我的生活里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导师,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我生活的一些道理,让我感悟。嗯,我会继续寻找,你呢?

第四天

卡佛第四天,去书店买了两本书。这一本是一口气读完的(我数了下,有185P,共17篇文章)。是的,只花了不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其间,我还上了一次洗手间,转了一圈超市。

事实上,在这部小说集里,已经有《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凉亭》、《洗澡》、《家门口就有许多的水》、《第三件毁了我父亲的事》、《严肃的谈话》、《平静》、《所有东西都粘在了他身上》、《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和《还有一件事》等10篇文章已经出现在之前的《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里。

也就是说,如果你看过《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集》的话,那么你可以不用在读这本书了,你只有新的7篇文章可读。

但是如果谈到价值和价钱,我的理由是新书里的仅仅一篇《纸袋》就可以值回22元。放心吧,卡佛不会让喜欢他的人失望(这句是废话,不喜欢他的人给再多也都是失望或者没感觉)。

不了解卡佛的人可以在豆瓣里搜下,找一篇《论写作》来了解下卡佛的文笔和创作原则。

我自己并不知道我该如何描述自己为什么喜欢卡佛,但喜欢就是喜欢,不需要找理由,时间长了,我或许就会有答案。像卡佛故事中的人物那样,永远没有终点,永远生活着。

顺便说下今天还有哪些事。小村做了一个虎年出生的企业家榜单,他要是再辛苦点做一个龙年出生的企业家榜单,就可以发一个“企业家龙虎榜”了,有趣有意义!

《新周刊》这期做了一个关于“微博”的话题,从twitter到新浪围脖,从简单的网络创意到成熟的商业模式,挨个评述了一番,胡泳先生的主打文章《微革命》值得一读。

书报亭的大哥帮我拿到了改版后的《中国改革》杂志(就是财新传媒运营的第二本杂志),这是一本年度特刊,跟《财经》年刊类似,也有模仿《经济学人》年度特刊的痕迹。我在想:是不是咱们这些模仿者仿着仿着就当作是自己的东西了?全然不顾及当初为何要来模仿的初衷了。你看,模仿的太多了,也就没有创新的激情了。也罢!

第三天

田园
芳说朱注在家里“锄地”。我在朱注这么大的时候,正在跟小强他们掏鸟窝、挖坑烧蚕豆、拿木椅当车推……无趣的是现在的孩子太少,很难成群,只好一个人“玩”的朱注真是太为难了。

我也是一个人在“玩”。无聊中翻出郑中基的歌来听,一曲《戒情人》将我带回了“十二大时代”…….接着又听了几首张学友的老歌,这个时候还是觉得,要说唱歌,这二位还是比不上张国荣,索性将一首《共同渡过》听了一个多钟头,像吃花生一样,听这首歌也是排解烦闷的一种方法。

跟几个朋友随意的聊天,谈微博其实是有副作用的,“信息快餐”应该不是我们的必须品吧?说付费阅读就是扯淡,哥付费不是为了阅读,只是为了贴一个标签。可是行销就是在贴标签,不是吗?总之,无所事事的一天又过去了……

第二天

注册商打来电话,商量了一个不算是办法的办法:保持现状,听天由命。我想这样也罢,就当什么都没发生吧,没了谁还不一样过日子嘛!不过,备案还是要做的,虽然很烦,但是已经不再恼火了。

昨天天气不错,不怎么冷。买了本最新出版的《新世纪周刊》,心理暗示我只是在看另一本《财经》杂志,好像真差不多,没看到什么感兴趣的文章,也没心情读完,就不乱分析了。《MING明日风尚》里有一篇《广告创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来很有感触,在传播业耕作的朋友应该读下,很遗憾在网上没能搜到相应文本,只能买来看吧。

芳发过来一张照片,说朱注现在成了一个小”乞丐”,可以想象朱注现在的心情应该很爽很舒服,用老妈的话来说,那就是猴子称大王了,都围着他转,他能不乐吗?只希望他回来的时候,状态能调过来就好。

第一天

晚饭的时候发了张照片给老婆,告诉她一切都还不错。虽然是中午起的床,但该吃的中饭和晚饭我一样没忘。除了吃饭之外,就听了半天的歌,让我想起了十多年之前的某段时间,单身有单身的好处不是。

听歌的时候整理抽屉,看到一封八年前的信,是庆子写给我的,我知道里面写的是什么,但我还是重新读了一遍。读完之后,鼻子酸酸的,不知道她现在可好,有些事情也许真的是我做的不对。但都过去了,我喜欢现在的生活。

今天是岳母的生日,可惜不能回去陪她。朱注和他妈妈赶回去,就是为了给老人家一个惊喜,祝福她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我也得努力加油,不要辜负她对我的期待。

第一天过的很正常,除了心里有点失落,其他的都还好,工作日的表现应该会更好才对。

恐惧

如果Google真的会退出中国—-就像从来没有来过那样—它会停止所有针对中国市场的服务,除了早已停止的博客、相册之外,现在我每天还在使用的Gmail、谷歌日历又该怎么办呢?群里的朋友提醒大家要赶紧备份自己的邮件,搞得人心惶惶。这种恐惧甚至还延伸到我对现在的这个博客的担心。

我在月初收到域名注册商的邮件,提醒我必须在月底之前对域名做好备案,否则就会被注销,而我似乎有不太符合备案的某些条件。于是,我在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最坏的结果应该是,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就是明天)会失去Gmail和您正在浏览的这个网站。我知道那对你来说没有任何的影响,但那对我来说,却是一个灾难。我甚至不愿意去多想。

当然,你可以说,换QQ邮箱,用一个.com域名来替代现有的这个。虽然你也知道,这事情似乎不应该有这样的过程,但是你也无法说清楚什么又是应该的。总之,现在我的恐惧和烦闷正在一点点的增长,真希望这只是一个闹剧。

Google的1000元广告费

Google一边嚷着要退出中国市场,一边又不停的讨好中国用户,似乎一定要找出个对立面来,厘清自己的矛头究竟指向的是谁才肯罢休,看上去Google中国缺乏一位有丰富阅历的中国籍领导。

由谷歌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市场总经理罗明浩署名发出的“Google关键字广告1000元广告费”的申请函到了我的邮箱。与前不久的那个500元免费广告费的活动相比,此次的优惠幅度大增,但同这几天热热闹闹的“谷歌退出中国”一说纠结在一起,让人难以捉摸谷歌究竟在做什么?至于它在想什么,更是无从查考。

现在给我的问题是,我该不该花50元的注册费去申请这1000元的便宜呢?另外,除了我要真金白银支付的50元现金外,我怎么知道这1000元的真正价值呢?

聊天

大多数的聊天都了无新意,让人乏味,但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你得迎合着陪下去。如若不顺,做了乏味制造者,就要检讨自己的不是了。我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好?我谈的这个话题是否不是对方所关注的?我是否没有照顾到对方的情绪?我是否欠缺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此种种,都有检讨的必要,只是为了不做一个无趣的人。

我是一个无趣的人,这点我不掩饰。但今天受到启发,将不做一个无趣的人改作一个有趣的人。是的,今天开始,我就是一个有趣的人。如果我暗示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我乐于接触的其他人,那么我会多做这样的准备。一个有趣的人自然会带来更多的欢笑,这个,最珍贵,也是我所追求的价值。

昨天读到RIM(黑莓手机的制造商)联合总裁Jim的一段话,记在开心网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许多维度,但你必须由好奇心、兴趣和激情所驱动,才能穿越不确定性、跨越障碍。真正的成功来自于你的信念,取决于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有价值的人,成功本身不应是目标』(by Jim Balsillie)。有不认识的网友路过看到有了感触便给我留言问道:『请教你“有价值的人”分几类 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问题,昨天看到的时候我还没有答案,现在我也不确定有个回答是否可以让他满意,起码给了我一点启发:『其实,你自己觉得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就可以了,无需向别人证明什么』。你说呢?

我所追求的价值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它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其实人人都这样,只是每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不同罢了,无所谓高低优劣。这跟我写文字的道理一样,我要是用卡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还不如一头撞死在书堆里,他很伟大,但他不是我,我就是我自己,我有我的乐趣和认同点。如果可以忠实于自己,并做到自己,或许也是价值的一种体现吧。

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我有不喜欢的人和事,谁都有。我也有喜欢的人和事,谁也都有。这句话在这里嚼来咀去,似乎有点寓意,但我也无意去说透。简单来说,我有的你也有,你有的我也有,我们彼此都应该交换立场去看待问题。当然,我想我们看待事物的前提起码应该一致。

新年过了两周,都做了些什么呢?给我喜欢的那些人寄去了贺卡和特别制作的信息卡,有人回复了,有人当作什么都没发生,我不喜欢这样。也有喜欢我的人给我寄了贺卡,我要感谢他们,尤其是蔡先生,感谢他拿我当回事,我很喜欢。见到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有的人很热情,帮助了我,有的人很冷漠,拒绝了我。都很好,这就是生活的丰富性。也见到了周师傅,感谢他的指点。我喜欢。

有了几个新的想法,都先记下来,一要看时机是否成熟,二来也需要在脑海中尽量完善它。还有其他的很多想法,在脑海里打转,形成不了最后的思路,都混浊的很,我不喜欢,但又没有办法。与一些人走的近了,看的多了,体会深了,更知道了喜欢的与不喜欢的。无妨,我行我素最好。不多废话了,歇B!

媒体公司的五个成功要素

《advertising age》的专栏作家Jonah Bloom为我们描述了未来一家成功的媒体公司会是个什么样子,具体提到了五点,与各位立志于广告传播业的朋友分享下:

1、更像是一家行销公司,而不是一家媒体公司;
行销公司和媒体公司的最大区别,在于出发点。行销公司更多的会从市场出发,以结果导向,喜欢量化考核,尊重市场。而媒体公司往往喜欢尊重的是自己,其次是客户,而最后才会瞥市场一眼。

2、媒体公司将会围绕受众,而非平台展开;
过去,媒体公司一直在为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而苦恼。在那个时候,平台是一切。正如所有的资源整合者都在大肆吹嘘,他们可以将如何如何优秀的资源做如何如何创新的整合,殊不知,停留在纸面上的整合画的再好,那也只是一个计划。如何让资源产生价值使得多方受益,才是媒体公司需要考量的要务。至于平台,有的时候就是一个鸡肋。

3、会直接与广告主合作;
省却中间的最根本原因是可以直接对话,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广告主而言,则意味着一种全新的关系,无论如何,这种关系更加容易控制,当然广告主得保证自己有合适的人员在操作这些。人力的走向会决定这个趋势的应用效果。

4、不是简单创造紧贴内容的广告空间,而是为品牌创造整个媒体渠道和平台;
过去那种在杂志媒体里最常看到的软文,最终会成为一把利剑,刺穿那些效忠内容却又无耻背叛内容的假媒体人。于多媒体而言,过于开放的资讯传播特征也将注意力无情浪费。在未来的媒体世界里,你不可能找到净土。但是基于受众的媒体渠道和平台,则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

5、很快呈现测量结果,能够真正测量出行销效果,而非一堆数据;
就像餐厅点餐一样,你可以在用餐结束后结算你的费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一个就餐者都有一个基本的消费数额。只要是你愿意提供的,你就得承受吝啬的客户只花一杯白水的钱就可以占据一个位置一个下午,是的!他是你的客户,你必须尊重他。起码,他愿意在你这里喝水,而不是别处。未来的媒体公司面临的竞争,意味着在别处!

另外提下,所谓成功的公司,也就意味着你必须为你的合作伙伴带去价值,这一点虽说是基本,但国内的同行往往充耳不闻。

《现代广告》新年小尺寸迎接新时代

maad1001最新一期的《现代广告》用小尺寸(正度16开)身材吸引了我,杂志主编陈永称这是“为了一个时代的到来”。“小身材”与“时代是什么”本没有直接关系,改版则更多意味着一种态度的转变,要知道在这个年头,做杂志的真得要卯足了劲往外冲才行,况且是在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市场上。由此,“一个属于中国的大营销、全绿色的时代正在急速走来”。陈为营销人指引了一个更为清晰的方向。

不难理解,以前的中国营销一直停留在世界的边缘,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整天叫嚣着市场、营销、品牌……但实际上从来也没有与它们有过真正的关系。我是说,我们过去都只是在模仿而已(但从何时算是过去,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或许此刻在也过去?)。模仿着别人的产品,模仿着别人的市场,模仿着别人的消费,模仿着由所谓资讯传播者带来的未经思考的信息……而今,有人终于觉醒,虽然是被动的,虽然是被震醒的。但在醒来的一瞬间,我们似乎发现了属于我们的一个时代。

让人郁闷的是,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满大街的营销人都沉浸在外国思想精英的各式理论里不能自拔的时候,当土生土长的老板们与海归派们在纳斯达克分享财富与荣誉的时候,当行销大师与摆地摊的男孩都在强调市场定位的时候,我们究竟身处何种时代呢?怎么越发感觉到这个时代已经被人模式化,身处其中的人们总是围绕着一个方向说出高低深浅不同的话呢?我们真的有自己的声音吗?

回到杂志。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人会去否定杂志的生命是内容,但这不表明所有媒体的生命都维系于内容,也无法举证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算有价值。如陈永所说,过去的杂志的生存依赖重要资讯的不对称传播,而如今则耗费在如何抢占读者的注意力及时间上。我想很多人不会来反对这个论调,但问题是,这样的事实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我们每天面对的泡沫资讯才是我们应该去追逐的,那一切自负的媒体都该消亡,尤其是杂志。而在我们的内心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喊—–我要的不是那些—–那我们是否会认同这样的声音并努力去维护它并为它做点什么呢?或许,这才是负责任的心理,这才是一切自负媒体尚可自负的由来。

老赵

跟老赵聊天,只要不谈股票,还是很轻松的。跟钱有关的话题,总让我很累,谈不好,也聊不出趣味来。老赵打趣将我们的1993到1996归纳为“十二大”时代,我坚决赞同。聊及这个时代的人和事,我的脑海里总会闪过一些画面,我甚至有想写点文字,来个“十二大往事”般的纪念,之前写过的燕子一篇,就凑做十二大往事的开篇吧。在十二大,让我有印象的人和事其实有很多,包括老赵自己,子涵她爸、小多、老陈、杨亮、燕子、浩子、张老师……还有我的记者站和门口的牛肉包子铺。

燕子已经说过,接下来说说老赵。我从我们的唯一一张同学合影里找到了他。发现我们俩其实长的很像。他不承认也没关系,我们还是一样的、各自继续着各自的帅!在我们那个班级,帅的男生确实很多,比如J镇,Q忠等。但老赵却有他独自的魅力,我是说他身上有股特别的东西,有他自己的一些特质。不过,在那个时候我没太关注这个。好在我们除了做三年同学之外,还不巧做了三年同事。谁给过你这样的机会去了解一个人呢?

老赵有他自己的魅力,但是他的缺点也很突出。他是一个不太会表白的人。在我们青春年少的时候,他很害羞。虽然他可以在一帮子兄弟面前能说出一套套的道理,但是真要他面对女孩儿去做一件简单的事,他也不一定能做到,起码我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

他喜欢孟庭苇,应该超过了对黑豹的喜欢。我估计他说他喜欢黑豹只是为了能在男孩子里找到一个共鸣点,其实他唯一喜欢的就是孟庭苇。我也是因为老赵的感染才去听孟庭苇。所以从这点看出,老赵是一个很柔情的人。

后来我们一起上班,不幸也分到了一个车间。一开始,我们的活还很多,我们这群笨小子被厂子里的混蛋吆来喝去的,但是每天还都很快乐。一起做事,一起打牌,一起聊天。到后来,没什么活做了,厂里的混蛋们也变的随和起来,我们这帮子笨小子,就开始一起打牌,一起聊天。老赵带口罩的样子,看上去像是大医院里的某个医生,只是手里拿的不是手术刀。我带口罩的样子估计跟他差不多,只是我会是一个带眼镜的医生。

老赵喜欢笑,而且笑的都很开心,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他在乐呵什么。此刻我会想象到他笑的样子,真心祝福他和他的家人永远快乐!后来,我提前下岗,就跟大多数人失去了联络。从小多的电话里或多或少知道了他的一点消息。再后来,他们四个(老赵、子涵她爸、老苏、小孟子)心血来潮,居然跑来上海看我,让我非常感动,这才算是接上了头。可惜这一晃已快十年。现在好了,几乎可以天天见面,没事就在线上乱侃一番,也算是对得起那空白的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