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暴发户

好几个晚上都在腾出时间看电视剧《三国》,电视是另一种演绎方式,能给我不同的启发。比如昨晚看到刘备取西川这一段,话说刘备入西川后,首先大封百官,如五虎上将,以哄抬个人身价。其次,以大仁小仁之说,放弃仁义之本,以法治国,以求维稳。而张飞、关羽二人也是一副飘飘然的状态,自视老子天下第一……哈,到底是贩夫屠户之徒,原来在政治上也有暴发户。

《三国演义》这本书倒也曾经读过一遍,但记忆不多。经典的桥段无非就是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等。电视剧里自然不会放过。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相比,都差距甚大。起码诸葛亮没那么神奇、周瑜也没那么小气。抛开这部小说或者历史不谈,单独看这部电视剧,我还是相信了政治暴发户确实存在。

既然存在暴发户,就会有投机行为,二者难分先后。过去我仅仅以为商场上可以有这个,但现在不同了,我得重新认识。如果政治上也能有,那我的道德观念又要像橡皮泥一样被拉长一次,但愿不要被拉断了。

政治暴发户不同于其他领域,因为一个经济上的暴发户,要的仅仅是百姓的钱而已,一个文化上的暴发户要的不过也只是百姓的眼球,而一个政治上的暴发户要的则是百姓的性命,还不只是一条,甚至不只是一代人,厉害起来的,还会让百姓断子绝孙!如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力》里说述的“过去的统治者眼里的异端,当获得权力后,比原来的统治者更可怕”。政治给暴发户以权力,而暴发户自身便具备制定新游戏规则的本能……妈的,本能。

想到这里,我由大笑改为大痛。于是抱怨这无聊的想象力,在没有逻辑的思考面前,显得那么可笑和无耻。

多余的男人

《华尔街日报》近期发文提醒大家:中国已经失衡。文中指出“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及国人对男孩的文化偏好,将导致未来几十年出现重大社会问题”,并大胆推测:或许将通过战争来完成改善男女失衡这样的一个人口问题,譬如在台海、非洲、或者朝鲜等地输出“多余的男人”。

按照年龄段来推算,2000年以后出生的男孩似乎更有可能成为这个“多余的男人”,这种可能还需寄望于国家有继续维持稳定发展的决心。但不管怎样,任何一个时代的男孩都不该向社会“朝贡”,沦为“贡品”或者所谓“多余的男人”。

我说战争的牺牲者就是社会的“贡品”,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因为战争的利益永远不可能被牺牲者所享有,从事情的结果来看,所有战争的即得利益者无一不是投机分子,好吧,你做投机者,我做牺牲者,这世间真的有“多余的人”吗?谁会成为悲剧的主角?

当然,如果只是为了调整而被调整,这种事情就失去意义。但没人为此买单,当年制定那些决策的人早已变作森森白骨,与前人又能争出个什么理来呢?从调整与被调整的关系上来看,人口政策或者今天反思人口政策本身都是在背离人性的。让一些人决定另一些人的死活,也违反了自然界里的一些基本规律吧?

不过一旦命运如此,又该如何面对呢?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来看,不如在自己身上发生来得痛快!又或者消极一点来看,再拖个几十年吧,等到一切都被拖进来坟墓,死了的人就不会为活着的人操心了,即便多余,你还活着不是?活着就是好事,活着就要好好的活!

墓志铭

大多数时候,我能够思考的都是一些特“二”的事,这是北京人用来鄙视人的说法。换个亲切点的家乡话来说,就是喜欢“孬想”。那些不好的想法会突然间冒出来,吓自己一跳。比如昨晚想起QQ签名这回事,不知怎地就跟墓志铭联系在一起了,如果说沉默就是死亡的话,倒也有点关系。

平常我也习惯通过别人的QQ签名了解对方,他的想法或生活、他的某一部分……总之那是唯一与他有关的信息,因为你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都不一定能与他好好的聊上一回,好在QQ签名帮了点忙。可惜这是一种疏离,与陌生无异,所以我们感叹自己也是别人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孬想”这QQ签名与一个人的墓志铭也差不多。我看自己的签名像是给自己的一个广告,怕别人记不住我是谁,便用了实名,怕别人忘记我的细节,便挂上自己的博客地址,以吸引别人关注。遇到其他突发事情时,如果出差,会写上今日在何处……说到底,就是怕别人忘记,忘记我是谁!这跟墓志铭的作用完全一样,无非是“曾经”或“现在”的不同。

哈哈,想来大家都不想建个无主的坟罢了。不过,想想日后倒也凄凉,若果真的想建个墓碑,怕也会成了一件奢侈事,生来都是足无寸土的人,死后妄想占个三尺地,确实在自欺。于是,悲伤又来了:连墓碑都不会有,又有谁能知道这世间曾有过一个我呢?

足无片土

还在奋斗中的刘备时常对人抹泪,说自己“身无寸功,足无片土”,一副怕是辜负了大好时光的感叹。这种抱负放在今天无非是指事业有成、有房有车这样的物质表征,但如果真的说到奋斗动力,今时还真的不如往日。

当然,我是不敢拿这八个字来对比自己的,做到第一点稍微容易点,而做到第二点则绝无可能了。换句话说,“身无寸功”比较务虚,可以有自己的定义与标准,但“足无片土”却是活生生,务实的很,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仔细想想,嘘叹连连。

过去,我总觉得我生活过的那个地方有一片天地是属于自己的,比方说童年时候的树林,少年时候的后院,自从少年变成青年或中青年之后,这些幻象才被一一敲碎:那些都不是你的私产。当然,你也知道,我说的这份私产与继承无关。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我们只是这片土地上流浪或者被放逐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于是我们组成了这个社会。瞧,这样理性的角度看到的却是理性的荒唐。

不过退一步想想,这也不算是对我一人例外,心里也似乎就平衡了一点,既然古人曾有过这样的志向,活在当下的人不如当童话仰望也好,至少不会少了那份幻想,生活不是因为幻想而更奇妙的吗?

信则有不信则无

过去我们说迷信或者唯心这样的事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如今细想,其实很多事都跟迷信一样,总有人相信,并且一直遵循,也有人熟视无睹,并玩弄于鼓掌。比如诚信,任你随意想想,也可以找到其他的种种。

我想起一个词叫做“礼崩乐坏”,我没有完全理解它的意思,在这里提起,也只是想说,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一点好的规则都没剩下,不是前辈古人带走了,而是我们根本没有继承下来的意愿和介质。要说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太过浮躁,当造成浮躁的根本,确是我等讨论不了的。我们说社会价值建立在社会人的品德之上,而如今社会人的品德成了一种迷信,有人觉得有,有人觉得无。觉得有的人生活的越来越困惑,蜷伏在小圈子里无法自拔。觉得无的人则被荣华富贵“撑死”或者正在往这条路上急奔。这种两极化比贫富不均更让人气馁。

当然,你也不太可能指望这社会上真的存在道德法庭,从这一点,我倒非常渴望将传说中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引进过来,如果他们的精神里确实是有一种严厉的自我惩戒的因子的话。自我惩戒是我所期待的,如同教徒们从类不像吃自助餐那样有选择的遵循教条那样,而是完全的遵守教义去实践一个教徒的所有信仰那样,我们汉人即便是无神论者,但也应该在自我修养里多添上几条清规戒律,烙在自己的行为里,永远不要当迷信那样的有选择,好不好?

平淡

我曾经为我平淡的生活叫屈过,但年纪大了之后,就少了一份自责,多了一份对自己的纵容,原谅起自己来速度已是第一。但我改不了这平淡,尽管面上已经有所收敛,听到稀奇的事情不再有一副夸张的表情,但肚子里会有一根线牵着好奇心,“咦,还有这样的事啊?”的心情随时起伏着,面上却是一副茫茫然的样子。

我想过有为这平淡做过改变,比如交一些不安分的朋友,读一些无聊的书,聊一些极远无边际的天,将自己的心智尽量丰富起来,但未有明显的好效果,反而还丢掉了原先的一些好东西,如今只能追忆,却无法再拾起。

于是我习惯了我已经朝九晚五,我习惯了我已经晚上准时睡觉,早上准时起床,我也习惯了我的那些习惯,稍有改变,那根线就会拼命扯紧,拽的心脏非常难受,似乎对不起谁那样不爽。

其实我最担心对不住的人是自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这样的疑虑。有人说我背负的包袱太多活得太累,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那个包袱,我的累他们又是如何看出,而我自己却又茫然不知呢?也有的时候,有人说我很安静,我希望那是真的我。

好了,牢骚发完,心情轻松。

在银川

20100401我现在人在银川,心里却想着朱注,担心一些没来由的事情。早晨朱注的老师打来电话责怪朱注忘东忘西,找不着应该交上的某个回执单。下午在书包里找着之后又向孩子他妈抱怨朱注不用心,交代的任何事情都忘的一干二净。我听到这样的情况,第一反应是对老师有点不满,学校不是赞成包容鼓励而非讽刺辱骂的吗?为什么她又要当孩子他妈的面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呢?继而转念一想,对于朱注来说,教育的核心在于我们父母,老师只能纳入外部环境因素考虑才算现实,于是从心理上将老师划出共同教育阵线的区块,算是今天的一个新认知。但同时,也对朱注多了一份担心。

我们都是从孩子开始长大,对于自己成长所能遭遇的最大打击无非就是自信心的丧失。老师(我是说大部分老师)永远只会照顾一小部分学生,那些听她的话或者说是能跟着她的拍子走路的学生,会得到她们的信任与鼓励,而另外一些,则要承受无端的隐形压力,那种被抛弃轻视的感觉,曾经让多少“坏学生”心有余悸。不知道这一点,老师们是否不愿意去承认。

也许朱注恰恰就属于那个“坏学生”的部分,我该不该让他从他自己自然而生的部分去做改变而渐渐的成为老师“喜欢”的那个部分,这是让我纠结与痛苦的根源。一个教室里虽说只有不到40个孩子,但也是一个小社会,老师应该当成现实社会去考虑,在这个部分或者那个部分,一个孩子将会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压力,决定了他长大以后在社会上的选择。也就是说,如果老师在任何事情上都需要做个统一的话,那么这个教室里只会产生两种学生,一个叫好学生,一个叫坏学生。在社会上,也只会有两种人,一种人拼命要过平凡的日子,另一种人拼命去过精彩的生活。可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好学生和坏学生吗?我不认可这点。但如果有的话,我更相信“坏学生”的未来生活有更多精彩。

我不是为了朱注在找理由,这篇文字我也只会在他长大懂事后教他来看,我说的是一个大的成长。而现在朱注的小细节我很清楚,他确实需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而且我相信他也可以做到那些,甚至做的更多。

我写这篇文字的意思则是给自己一个思考:在一个小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如果只有一种认知,那么他就是没有生命的。老师的心态决定了孩子会有多大的可能去做多少种角度的认识。说白了,所有划分好与坏标准的老师,最起码是懒惰和不负责任的,她们只是为了找到最大的安全值罢了,在当下的认知里,她们做了一个基础的传播者,而不是教育者,是一个职业化的教师,而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这点,又会有几个人理解并承认呢?

好吧,不多说了,题目写了“在银川”,文字却大发了一把教育的牢骚。等我找到数据线,我就会立即传上在银川拍的一些照片,让你见识下何为“塞上江南”。

群众演员

我曾有几次冲动,想跑去做个群众演员,一来看广告上有个一天50元的优渥待遇,另一方面也有一朝成名的投机心理,但迟迟未肯走出这一步来,却是自卑心理作祟。显然,这是我思前想后的心理让我犹豫不决。今日看来,也觉得那算是直觉,一个不算太坏的直觉的结果。

我并没有理想要去做一个演员,但我确实能够体会到这条路上的艰辛。从我对一天50元这样的待遇都觉得优渥,你就知道我生活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了,而这样的阶层却是这个社会的基础,一个脆弱的经不起诱惑的但也容易满足的基础。

我从群众演员这个事上看出了一个小道理,如果说生活就是一部戏的话,那么几乎99%的人都是群众演员,其余1%的人分作编剧、导演、主演、配角等角色,而沉默的大多数却始终跟随着这活跃的小部分,虽然人人都不认为公平,但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出来反驳这种模式,更多的是大家齐努力,争取从那99%早日跳进那1%。于是,这种跳跃的欲望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动力。

该有怎样的一个秩序来保持这种动力往公平、公正的方向上发展呢?这个问题如同今天还在飘着的老群众演员那样,一边是随波逐流,另一边是理想尚存,唯独自己已经不做任何努力,只去依靠所谓命运的安排。

于是,我又有几次冲动,想去毁了我这群众演员般的生活,退出这场大戏,做一个看客。像某些人那样,可以平静的不理会自己是属于哪个群落,等这种淡定的心理占据心窝久了,影响了大众,社会自然就成了另一个样子。也许是比较平均的那种,比如说50%的人往左走,50%的人往右走,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依存,但谁也不再提群众演员的事情,那样才是新社会。

这个民族的秋天

“没有人会留意,这个民族的秋天……”这句借了许巍的词稍做替换的语句让我很是迷茫,用“民族”还是“国家”也略微犹豫了一会儿,最终选择了民族,因为我不太敢确认民族是个什么意思,虚幻的东西总是不太容易招致祸端,我小心谨慎的想着。

确实没有人会留意,因为当下活着的人总是要死去的,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我们只能操几十年的闲心,数千年都过去了,你还记得哪个老祖宗在某年某月操过的咸淡心吗?我们都是路过的,围观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时间的长与短而已。

好在我们还有中秋节可以过,起码在这个节日,我们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发发短信,送点祝福,不必苦大仇深的跟他谈论什么麻疹疫苗,什么钓鱼岛纷争,什么春晓油田危机,什么华侨在日本或者在菲利宾或者在马来西亚遭到不公平待遇,什么什么什么都不必说,即使我们熟到无话可说,也不至于纠缠这些玩意儿为自己埋下祸端……

我好像很害怕闯下什么祸端,开口闭口就是小心为妙。比不得那些敢于站出来公然索取跨省追捕的英雄侠士,我只想过一个平民该有的正常日子,可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或者鱼池,可以养几头小猪或者几亩小鱼,可以到集市上拿这些换点其他的什么东西回来,我甚至可以不需要人民币,如果我不用担心自己是否生病或者孩子还要进学校读书的话,原本我以为我可以不要担心,我觉得我可以为孩子单独开一个私塾,即便凭我的见识,怎么地也该比现行的教育要好上千倍,起码不是祸害。可是,可是,我不在真空里过活。

紧张

天知道我昨天为什么会那么紧张。

一大早被师傅批评,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次的表现甚至连第一次也不如,我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我借其他的理由,然后耸耸肩,说声抱歉了事。师傅也在回忆,这家伙说自己笨看来不是谦虚的说法。

下班的时候去参加朱注的家长会,静静的坐在第四排。看到和朱注同学的这些家庭,很难说清楚自己是什么感受。唯一能记住的,就是心底里的那点忐忑不安,尽管表面上比较安静。老师说了些什么,我都认真记下来了,要做到才好。像老师最后那句深情的总结: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这话让我更加紧张。

昨天紧张,今天也很紧张。虽然我还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状况。

我或许会紧张今天不能看到有人游行或者示威,有人保钓有人围观。不是不能,是根本不会出现,我所身处的这个城市,大多数人都认为更加务实,也就是说聚在这里的人大多只会看到与金钱相关的东西,至于其他的与当下的自己没多大利害的事情,围观就好。可大家都想着围观,都成了观众,到哪里去找那会演戏的演员呢?这演员我是不做的,也是做不来的,处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我很紧张。

这就算了,就在这样的一个气氛里迎来中秋也没什么不好,想一想这一年又要过去了,心底里的何种程度的感概都敌不过岁月的侵袭,败下阵来,颓废了去。一年又一年,嗨,一年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