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相逢

这点感悟来自于梦。我总以为梦是一个渠道,某人似乎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传达点什么信息。这个梦只能做简单陈述。我在某地某时遇到某人,梦告诉我,这都是按你的要求重新发生一遍的,就像重看某部经典电影那样,与过去完全一致,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你都避不开。

但你换了心态。你知道你将面对的这一切尤其是痛苦,在“曾经”是让你难受不安的,如今你可以微笑着面对,因为这事过后就不再有,这里的人过去了就不在相逢。就算你觉得厌恶,但对于不再有第二次重逢机会的每一件事来说,都有它本该值得去记忆的东西,至少因为它发生过,能与你的经历相呼应,这点也足够了。

如果你刚刚醒来就阅读这篇文字,一定会很迷茫。我总说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我脑子里的脏东西太多太多,需要清理,你们微笑着看着就好,按梦的启发,这些都是必经的,但以后不再有,那种阅读时的糟糕感觉也不再有,那个让你莫名的人也不再重逢。

苦行僧

昨天与一位第一次见面的朋友聊天,因为合缘,不知不觉是说了很多。

他判定我是一个“苦行僧”,我不知道该不该否认,或许我们对“苦行僧”的理解是不同的。关于苦行僧,我原以为是一种生活态度,尽管我觉得这与快乐或者阴郁的表情没有太大关系,但人人总喜欢拿这些来做联想。或者,他只是觉得我看上去显得抑郁寡欢而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倒希望自己可以做好一个苦行僧,如果那就是我的话。

但他的很多判断基本准确,点出我的种种缺点,这是我感谢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是一个面相亲切但很容易将负面情绪传染给对方的人,我会很容易给我周边的人带去压力,我会对一些事情哪怕是外人一眼看出就是错误的事情很固执,即便到最后一定是一场空,但也不觉得做错……他警告我这是一种自我麻痹。

他说我缺乏狼性,不适合做销售,但一定是一个很好的HR,可以让对方很自然,很放松(这与前面的说法有点矛盾,但好像也很准确)

他说我似乎在追求一种精神大于物质的生活(原话不是如此),但又不得不面对生活在上海的压力,即便如我口头所言,对物质的要求不高,但谁可以保证那不是安慰自己的话呢?

自我麻痹、安慰、苦行僧……我对身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居然不敢否认,多半出自对自己的怀疑。我总觉得我是一个欲望极其“庞大”的人,但我不说或者不承认,只是一种逃避,觉得远远的看,得不到也没关系。换成另一种说法,就是想卸下这份期待,少一点压力。

可是实际上,我是不是真的是一个一点想法都没有的人呢?我不知道,万一是,岂不是比“隐藏”更为可悲?当然,写完这篇文字,就再也不用想苦行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家长会

2010我这边在参加家长会,朱注那边却颇多担心。这从朱注的行为和表情上可以看出,我人刚到家门口,朱注就已经开了门,候在里面,满脸堆笑。这很罕见。

事情跟朱注“担心”的差不多,几位老师对朱注的评价都不高,数学老师说,“朱注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这学期的表现较差,而且话多的很。”语文老师说:“朱注不像看上去那么聪明,成绩起伏很大,而且坐不住……”

虽然我一直觉得做个差生也不算太过份,但好像face这东西,真够难为人的。所以今天我再说抱怨老师的什么话,就会显得我在袒护自家孩子而不够检点。确实,多检讨下自己更加实惠。

老师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承认有道理,但听上去跟“这孩子简直没法教了”一个意思,就是忽略了老师自己的作用在哪里?但反过来,回到以前就已经达成的认识上,家长的责任一定是更多点的,你都不为孩子负责,还能指望谁呢?

好在家长会上也有其他收获,对于以后该怎么教育和引导朱注有了一些比较明确的想法和做法,比如说养成几个好习惯(具体的还不好意思公布,还是担心执行的不到位),希望可以帮朱注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但我也特别不满意自己的一些行为,比如说监督力不够,耐心不够等等,我也必须改正。

尽管“期望”看上去变多了点,但我还是得重申下:只希望朱注能快乐的成长。这点宗旨不变,我特害怕自己在做某件事的过程中,因为急躁而失焦,这会变成瞎折腾,很让人痛苦。

错误的共识

甲帮助了乙,甲认为乙应该感恩,但乙觉得甲的做法是一种补偿。中国人的思维怪诞但也形成了一种共识,人人只捡于自己有利的来看来听来对待。这也是中国人的关系基础。

我不能举实际的例子,因为有人会说,这需要就事论事。我也不牵强,我可能是说大部分的时候,人人总是如此。即便意识到需要感恩,但也还是能找出是对方补偿自己的理由。遇到极端的,也会反着来做,总之,该怎样的不能怎样,这就是别扭的人际关系。

我也试过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上去思考体会所谓的不同境遇,但结果往往还是趋于对自己有利,总觉得在我这里是一个标准,在别处又是另一个标准,似乎每一次的审视都在转换着对与错的,但在放下的那一瞬间,还是趋向自己。这算是一种自私。

我一直想说很多共识都是错误的,但怎么可以让新的共识去取代那个错误的共识呢?甚至说,怎么样才能让人相信那些错误是错误的呢?

好吧,我说的只是我自己,甚至只是我所联想,与周遭的人无关,与实际发生过的事情也无关。但我实在想弄清楚这感恩与补偿之间的差别在哪里?难道仅仅是你与我的不同吗?

学与得

C君警告过我,在职场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得跟对老板。而P君也有类似的结论,你有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有什么样的成功。他们俩将人以群分做了一个具体的解释:要有好老板,要有好的同事,要有好的朋友。也就是说,你和谁站在一起很重要。然后呢?他们没有继续回答。

但我觉得,你站在谁的身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注意是“学”而不是“得”,“学”是互动且谦和的,“得”是封闭而卑劣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学”与“得”这么纠结,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划分这“学”与“得”或与其他的不同。但我隐约觉得这个“得”就是我那两位朋友所说的“好”的好处,要不然,我实在找不到如何判断老板、同事或者朋友怎样才算“好”?

可能,我只是对于不合理的“得”持有一种深深的敌意,但那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羡慕和嫉妒,为了掩饰自己,我说我不会去恨,但你知道,我那平凡人都有的浮躁已经成了我人性中的一大祸害,已经坏到不能掩饰,只能到了靠一记快刀解决一切的时刻了。但我的快刀又在哪里?

如何对待“学”,我又开始抱怨自己的懒惰与愚笨,我总要花更多的时间来与自己做斗争,才可以赢得一点微不足道的小进步,这不是谦虚的说法,这更多的算是一种自我激励,事实上,我能赢得的,是很多人早已明白或拥有的,我确实是愚笨的很,这种酸酸的感觉,我已适应过来。

我总觉得我有苦行僧的命运,这算不上一种悲观,我也没有什么压力,相反我觉得自己轻松乐观的很,这与行文的沉重或者矛盾不同,我所表达的只是这一刻脑子里杂乱的想法,我要记录下来,真实的面对自己。

一、二月微博自选集

前门

一月底回家过年,就没来得及整理,现在将一月和二月的放在一起,简单看了下,觉得这两个月不是很躁动。嗯,也许“土地”这个词真的很能给人安慰,当我生活在我的土地上的时候,我是一句抱怨也没有的。当然,没有抱怨也就没有思考,这是我一直矛盾和纠结的地方。

02-22 12:02 说:
我走在街上,阳光照着,觉得很爽(我好久没有走在大街上了,现在觉得走路是一种思考。靠,太装B了!

02-19 19:42 说:
上海电视台新闻踪合频道原定今晚《庭审纪实》播放关于“上海电费异常”的报道,临了还是被替换了。求转解!(谁让电费在飞?继续求解!

02-15 10:36 说:
【求证】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出台了“土地使用权期满后,出让人可无偿收回”的规定。~这事是真的吗?(雨欲来风满楼,无论是真是假,70年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70年之后怎么办?有人想过吗?留下一套房子说不定就是埋下一颗钉子户的种子,从这点上来说,决不能买房

01-27 11:16 说:
“大智慧”都可以上市?它算是媒体么?专业的股票资讯服务提供商?(让人惊讶的大智慧,让我想起布隆伯格

01-27 11:09 说:
丰田在全球召回170万辆汽车,召回计划不涉及中国大陆。丰田说国内未使用有缺陷的零部件。哈日族又该感恩了:日本人真的对你很好! (直到这个月底,丰田在质检总局约谈下,才同意召回部分汽车,国人不去研究如何完善法律,只是通过行政命令,这种做法有点饮鸩止渴

01-27 11:01 说:
新浪微博的百万红包大礼就是为了搜集你的亲朋资料。我刚测试过,感觉像被新浪微博诱奸了。CNM的新浪企划!(我厌恶一切赤裸裸的商业行为

01-21 10:41 说:
K8434次列车一路走走停停,至少耽误了两个小时。14号车厢全体乘客深情问候列车长:操!(继续厌恶一切赤裸裸的官僚作风

01-19 11:08 说:
香港富豪花60万请千名民工吃饭,不如一人送张回家车票来的实在。(人善不如心善

01-19 10:39 说:
做人太计较一点好处都没有,这个不是我的总结,是人在冷静的时候都不会否认。但为什么不能每时每刻都做到呢?关键不是做不做得到,关键在于是否“每时每刻”,我终于有点理解坚持的可怕了。(我又忘了改怎么理解了

01-18 19:24 说:
我注意到一个老人坐在快餐店里,时而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时而撑着头望着玻璃,时而伏在桌子上,这几个姿势会在一分钟里交替多次。这个时候是晚上七点多。(老年社会来到了,你有想过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最难改变的事务吗?

01-18 17:38 说:
我买到回家的火车票了。不过,我在火车上工作的同学告诉我,那是绿皮车。这年头还有绿皮车?这问题显得我很不厚道吗?要知道有人得站着回去。可是,我还是想问问为什么高铁时代还能兼容绿皮车?(后来被证明,居然是卧铺。买硬座座上了硬卧,这回占了一点便宜

01-18 15:27 说:
传《旭茉 Jessica》杂志欠大量撰稿及摄影稿费未付,一摄影因该杂志欠费达3万元欲通过诉讼讨薪。(在微博上被证明,此事当真,且不止一人受害!鄙视这类杂志!

01-14 10:17 说:
某搜索引擎想专注于B2B市场,大家觉得这里真的有机会吗?会不会与互联网的特质相违?(创立事业的机会还是圈钱的机会?你们懂的。

01-04 15:11 说:
谷歌打算推出电子报刊,比苹果厉害的部分,可能在于他们愿意向出版商提供订购者个人资料。(作为杂志,我会选择可以提供读者资料的合作商合作

01-04 08:42 说:
南都周刊2010年终特刊《相信未来》似是梦游。这是我读过的最差的一期杂志。难道说未来就是一场梦?(南都周刊未必期期精彩,要淡定

信息的焦虑

我总是喜欢说自己很焦虑,其实这个说法是一种调侃,起码在过去是这样。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我的那种状态,而“焦虑”这个词具有似真似假的意味,我拿来用,再合适不过。听上去我是掩饰自己,虽然说我总希望将一个真实的自我呈现出来,但你得知道,人有的时候,对自己的认知甚至还不如对一个陌生人的直觉。“直觉”用在自己身上,就是一种焦虑。

我习惯于相信自己的直觉,这些直觉来自于对各类信息的第一判断,这个怎样,那个又怎样,我似乎忘记了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保持安静,沉默的站在一边,我太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太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表达着,发表着,我也就越来越不了解自己,我也就越来越焦虑,我终于找到了信息的焦虑这个词组,用在我身上,不算太过分。

我不擅长描述这种感觉从什么具体的地方而来,我只能说这些都只是我当下的一种随着键盘与脑袋瓜子相互敲击带来的认知,写完之后,或许我会忘记我说了什么,但说实在的,我真的不知道这焦虑会从何时结束,我烦透了!

自己对自己说话

蜜《非诚勿扰》看得多了,难免对嘉宾们说的话有点感触,原本只是想娱乐一下,不想也不小心被这些娱乐人士给启发了下。乐嘉在点评某嘉宾的时候,点出这位嘉宾缺少“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大意如此,忘记了原话是怎么说的),这是个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的普遍。

自己对自己说话,算是一种比较原始的交流方式,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显得很奢侈。即便是那些整天显得郁郁寡欢的内向的人,大多数时间也只是陷入一种沉闷而空白的情绪里,很难有与自己对话的心境。与自己对话,比与别人对话更加困难。

与自己对话 ,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有一定的认识和反省,对话的目的是为了梳理。而与别人对话则可以没有目的,只是一种心理的排解。对话本身除了排解之外,还应该有认知自我的一个好处。在认知自我的过程里,与别人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但与自己的对话更为重要。

想想看吧,有多少个秘密只是自己知道,而不愿意告诉别人。但压抑的心理就像是堆满物品的仓库,需要你勤快的整理打扫,才能时刻保持自己的清醒。人总是认为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真正能付诸行动的,却是少数。就像你当下看这篇文字,你知道你为何而来么?

好吧,我们说清醒就是给别人的一种伤害,你说呢?

谁让电表在飞?

110220这几天关于电表在飞、电费飞涨的消息通过微博让更多的人知道:哦,原来这事不只发生在我一家。

以我家为例,从去年10月份开始看起,分别是81度(10月份)、96度(11月份)、187度(12月份)、253度(1月份),翻了三倍不止,重点是1月份,我们还只用了20天的电。一开始我怀疑家里电器较多,加上有些电器比较耗电。但能有这么大的耗电量,真的让人在这个目前动辄环保的城市里感到惭愧。

是谁让电表在飞呢?

对于收费者电力公司来说真是屁大个事,某外地电力公司不是刚刚拿出7亿元的分红吗?当电力公司的员工们都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变的怎样?下一步又有谁需要赶紧富起来呢?

假设在这次电费上涨中,每人比平时多交25元,以上海1500万人口来计算,电力公司每月将有3.75亿的收入,前面说的那家外地电力公司,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好在大多数人都不会认同我的这个逻辑,纯属乱讲。

现在微博上有人已经在号召大家拒付电费。问题是那些已经支付的人该怎么办?一方面他也需要知道事实的真相,另一方面他又没有“资格”去参加这样的拒付活动,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的其他人往往还是以这样的一些人为证,来寻找千百个等待与观望的理由,要说改革,还真的有人能够坐享其成。

也有人比较乐观,大家总在讲被这个新型敏感的电表多收了电费,但少有人换位考虑,这么多年下来多使用了很多电,给政府和电力公司带来那么大的损失实在是不好意思了……

破碎的现实

你愿意活在完整的镜子里还是破碎的现实里?

我知道我之所以转发这个视频,不仅是因为我在安庆这个城市生活过那十年,也不仅是因为剧中那几个小孩和两个痞子跟我有着相同的语音,我想我还是感动于“破碎的现实”这句话,嗯,是的,这破碎的现实!

曾经,我也有一面完整的镜子,就像赵颖十年前的那个自己一样。但在生活面前,我们将镜子敲碎,将一个整体敲成很多很多块碎片,安慰自己的时候会说那是很多很多块小整体,一个大整体化成无数个小整体,虽然还是破碎,但意义完全不一样,好吧,这该称作乐观的破碎。

我喜欢这乐观的破碎。我不知道这剧中的几个男孩来自哪里,我多希望他们不仅仅是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最好身上也流淌着这个城市的血液,我原先讨厌的自己和城市在看完这部小作品之后,显得这种讨厌是多么的造作与无趣。就像理智时候的自己那样,任何地方都有跟你一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镜子,有的时候是被外人敲碎,有的时候是被自己分割。

我想起长我几岁的余哥,我表哥的同学,喜欢音乐,但很孤独,我知道他一个人学琴,一个人学打鼓,但后来我不知道他做什么去了,我特想知道他今天怎么样了,我也希望他会把那些小整体好好的看守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我们这种人,看守或许比实现更为重要。

这部剧或许会让人想到《纽约我爱你》。但我不该将两部作品相提并论,如果说有可以比较的地方,或许只是因为安庆与纽约,都在相同的破碎中成长和招摇着。对于城市的这种招摇,我解释不了,希望你可以理解。

剧中出现了橙子酒店、长城汽车所谓的商业元素,让我不太舒服,作为一个以广告为职业的人,这种植入太过肤浅。但剧中也出现了安庆话、不知名的巷子、有“振风”字样的T恤……当然,或许那首慕容晓晓(也是安庆人)的歌安排的较为刻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认知这个破碎的现实。

好吧,最后一问,你的镜子破碎了没?